動盪的東北亞局勢:巨文島事件

19世紀末,遠在東亞且為中國清朝附屬國的朝鮮,卻成了歐美列強在東亞博弈的焦點......

動盪的東北亞局勢:巨文島事件

那麼,作為中國藩屬國的朝鮮,按照常理來說也只有中國的清政府是它的唯一宗主國。為何歐美列強能直接跳過中國對朝鮮指指點點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實力薄弱。清政府早已不是“天朝大國物產豐盈,無所不有”的那個時代了。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的慘敗局勢,清政府在列強面前再也抬不起頭,挺不直腰板了。因為實力差距懸殊,清政府根本就是歐美列強的對手。

動盪的東北亞局勢:巨文島事件

其次,宗藩體制逐漸衰弱。十九世紀末東北亞局勢動盪不堪,中國作為古老文明的泱泱大國,由於統治者的昏庸腐朽,錯過了與時代接軌的最佳時機。在工業革命與西方民主思想的滲透下,歐美列強憑藉著堅船與利炮,用武力破碎了東亞國家閉關鎖國的狀態,也順帶敲響了東亞各國民主思想的萌芽。

日本,在清廷統治者的眼中只不過是一個蕞爾小國,但是自“黑船事件”之後,卻迅速步入了世界發展潮流的先鋒隊務之中,與此同時也萌生出對外擴張侵略的新思想,例如日本教育家福澤諭吉在其所創作的《脫亞論》一書中就曾提過強佔中國、朝鮮等國的觀點。

動盪的東北亞局勢:巨文島事件

日本教育家福澤諭吉

伴隨著日本的全方面、多方位的發展,日本人也愈發明白,想要對外擴張,那麼朝鮮半島必定是日本政府最先染指的一個地方。只有借朝鮮半島這個跳板,日本才能進而入侵中國本土,以此來實行日本自豐臣秀吉時代就想完成的願望。只不過,這一切並非日本人所相信的那麼簡單,清廷再昏庸腐朽,但畢竟也還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日本人想一舉踏入朝鮮半島也並非難事。

動盪的東北亞局勢:巨文島事件

甲申政變

為什麼這樣說呢?

此前的文章已經簡單的介紹過了朝鮮在這種動盪局勢之下所爆發的兩場運動,“壬午兵變”“甲申政變”,雖然兩次政變的結果最終是以和平解決而告終,但在另一方面上雖彰顯出了兩國軍事方面上實力的較量,也突顯出了清廷在對於朝鮮宗主國權力上的懈怠與鬆弛。經過清廷的兩次出兵以及北洋艦隊“超勇”“揚威”等艦兩次奔赴朝鮮解決爭端的狀況來看,雖然清政府彰顯了本國的軍事實力,迫使日本撤兵,暫且穩定了朝鮮半島的局勢。但也激發了日本擴張侵略的野心,同時也為日本大力發展軍事力量,尤其是海軍建設提供了動力。

動盪的東北亞局勢:巨文島事件

此前發生的江華島事件

日本自明治維新過後,就將政府朝鮮半島和中國本土奉為國策,先後以卑劣的藉口侵略臺灣、吞併中國附屬國琉球、染指朝鮮半島挑起爭端等一系列擴張步驟。尤其是在朝鮮“甲申政變”之後,李鴻章與伊藤博文簽訂了《天津會議專條》,這一條約也是中國外交史上的又一次失敗,不僅使日本逃避了刻意干擾朝鮮半島局勢的罪責,也使得中國對朝鮮的宗主權地位發生了根本性動搖。“將來朝鮮有事,中日兩國或一國要派兵,應彼此先行知照,事定仍即撤回。”該專條中的規定,不僅給予了日本在中朝兩國藩屬體系上有發言權外,還為九年之後日本武力干涉朝鮮和發動甲午戰爭提供了藉口。(“甲申政變”爆發於1884年)

動盪的東北亞局勢:巨文島事件

當然,本篇文章要闡述的並不是中國、日本就朝鮮問題而發生的爭端(主角是英國和沙俄),相反的是作為中國藩屬國的朝鮮卻成了歐美列強在亞洲因為利益鬥爭而博弈的一顆棋子,而決定列強這一盤棋致勝關鍵的並不是朝鮮半島本土,反而卻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島嶼——巨文島。

不過,在動盪不堪的東北亞混亂局勢之中,中國、朝鮮、日本以及歐美列強又環環相扣、互相鉗制,誰也不希望朝鮮或是中國這一大塊肥肉被哪一國獨享,也更不願意與其平起平坐、相互瓜分。

動盪的東北亞局勢:巨文島事件

巨文島,是朝鮮南海中的群島,又稱巨磨島。英國方面將其稱為漢密爾頓港,究其原因,是為了紀念1845年英國海軍部辦公廳主任漢密爾頓命令英國軍艦對該島進行了調查這一事件而得來。該島位於朝鮮全羅南道興陽半島之南、濟州島的東北,主要由西島、東島、古島三島組成,故又有三山島或三島的別稱,乍一看名字還以為是日本的島嶼。至於英俄兩國為什麼要在巨文島這個地方發生博弈,除了巨文島是天然不凍港的優越自然地理條件之外,還因為此處處於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之間,海路通道四通八達,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

動盪的東北亞局勢:巨文島事件

17世紀,俄國就早已提出了“南下戰略”,即南下印度洋奪取暖水港,控制印度洋與太平洋之間的海上通道。而在這一區間之中,阿富汗也就成了俄國南下的一個捷徑之選,但俄國人的企圖也引起了大英帝國的不滿與抗議,作為當時印度的宗主國,緊鄰印度的阿富汗地區也就成了英國對抗俄國南下入侵的最後緩衝地帶。1873年,英俄簽訂協議承認阿富汗是英國的勢力範圍,但這也抵擋不了俄國人對阿富汗的侵略,因為當時的阿富汗地區對外並沒有正式的國號。1885年3月30日,俄國違背了早先協議中所簽訂的協定,不斷向阿富汗邊境挺進,對英屬印度構成極大威脅。

動盪的東北亞局勢:巨文島事件

迫於無奈的英國政府,一方面調集軍隊迅速奔赴中亞,另一方面又召集軍艦從海上對俄國人的遠東地區發起進攻,形成戰略上的相互配合,聲東擊西。後又於1885年4月15日悍然出兵在朝鮮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強行佔領巨文島,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強烈反響。(清廷一開始持默許狀態,妄圖“以夷制夷”來扼制俄國南下)

日本政府照會英國:“對英國佔據與日本領土接近之地點,絕不能毫不關心。”

中國駐英公使曽紀澤照會英國外相:“巨文島乃屬朝鮮之屬地,而朝鮮為大清國之屬邦,若外人佔領巨文島,則中國政府不能漠視。”

提倡“以夷制夷”方針的李鴻章也表示反對,稱:“若允英據此島,俄必將索佔永興灣,日本亦必有詞,後患更大。”

俄駐華公使在得知英國佔領巨文島之後,也立即致函清總署表達抗議:

“若中國政府承認英國佔領巨文島。則俄國認為有佔領其他島嶼或朝鮮王國一部之必要。”

面對俄國政府如此強硬的態度,清政府的“以夷制夷”政策也因此宣佈失敗。朝鮮在得知巨文島被佔據之後,也迅速轉變了立場,於是就有朝鮮人準備聯俄防英的消息傳到了李鴻章的耳中。為了能進一步化解巨文島事件的爭端,清政府命令丁汝昌和吳永康二人統帥北洋艦隊、南洋艦隊奔赴朝鮮永興灣一帶巡航,目的是為了遏制住朝鮮動盪不安的局勢,另一方面向俄國、英國、日本等國展示作為朝鮮宗主國的海上軍事力量。在此之後,丁汝昌又率領北洋艦隊“定遠”、“鎮遠”、“濟遠”、“威遠”、“超勇”、“揚威”6艘軍艦奔赴朝鮮東海海域進行訓練,彰顯軍事實力。

動盪的東北亞局勢:巨文島事件

停泊在威海衛的北洋艦隊

懾於國際輿論,英國政府首先提出以5000英鎊購買巨文島,但朝鮮政府對此條件不允以接受,反倒是對英國採取經濟制裁手段,表示如若英國政府不結局巨文島問題,就拒絕歸還朝鮮政府對英國15500兩白銀的欠款。在雙方互不相讓的狀況之下,英國駐朝領事又照會金允植,妄圖以“存煤炭”為藉口,拒絕撤離,企圖讓英國艦隊繼續賴在巨文島。

動盪的東北亞局勢:巨文島事件

好在時間到了1886年,英、俄兩國之間關於阿富汗的爭端漸漸趨於緩和態勢,英國也已經失去了佔領巨文島以防止俄國南下的藉口。同年九月份開始,李鴻章就朝鮮巨文島問題與俄國駐華公使拉德仁進行了會談,最終雙方就巨文島事件作出了口頭承諾,要求英國儘快從巨文島撤出,而俄國保證不繼續南下侵佔朝鮮半島。

動盪的東北亞局勢:巨文島事件

最終,在1887年3月1日,英國海軍組織佔據巨文島的士兵相繼撤離,在巨文島上空飄揚了22個月之久的米字旗也已降下,自此“巨文島事件”就此平息。


“巨文島事件”原本只是英、俄雙方在相互博弈中用來要挾對方的一場爭端事件,但隨著事情的繼續發展,東北亞局勢變得更加動盪不堪。而清政府作為嘲笑愛你的宗主國也在這一事件中逐步喪失了對朝鮮這個藩屬國的控制,宗藩體制也即將面臨崩潰,朝鮮作為“巨文島事件”中的受害者,在感情傾向方面自然偏向俄國,對於清廷有關處理“巨文島事件”的方針政策也大失所望,從而也助長了朝鮮高層“聯俄抗英”呼聲的高漲。

動盪的東北亞局勢:巨文島事件

另一方面,“巨文島事件”得以和平解決,暫且穩定了東北亞不穩定局勢的原因,還在於清政府根據局勢動態,適時調整了“以夷制夷”的外交方針,合理調度了北洋水師軍艦,加強了朝鮮海域的巡視和威懾行動,雖然不能震撼俄國人與英國人,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震懾了日本人,延緩了日本對朝鮮半島染指的速度,遏制了事態的擴大,迫使英軍全面撤退,短時間內加強了對朝鮮的實際控制,避免了這一地區的矛盾和衝突的激化。

不過,“巨文島事件”還是為日後列強侵略中國埋下了隱患。


  • 本文主要參考資料:《巨文島事件百度詞條》
  • 《中國海軍史》
  • 《清朝北洋艦隊兩次訪日》 ————史春林
  • 文/宇澤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