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誇“聰明”反倒害了娃?這真不是在誇大其詞,這樣誇娃才最科學

常誇“聰明”反倒害了娃?這真不是在誇大其詞,這樣誇娃才最科學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說過這麼一句:人性中最深切的稟質,是被人賞識的渴望。

這個世界上沒有誰不想得到他人的賞識和認可,不管是成年人還是不韻世事的孩子,都概莫能外。

所以,在教育孩子中,家長們很自然地就想到了誇孩子“聰明”,但過猶不及,家長如果張口閉口都在誇孩子聰明,把誇孩子當成了家庭教育的“靈丹妙藥”,對孩子來說恐怕不是一件好事。

誇孩子聰明這事遠比我們想象的要複雜得多,需要我們全方位地去深入認識,才能更好地、也更加理性地指導我們教育孩子的行為。

01 一昧誇孩子“聰明”,並不利於他的健康成長

為什麼誇孩子聰明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或許很多家長會在心裡發出這樣的疑問。這裡要先從幾十年前一位斯坦福大學教授的一個心理學課題說起。

斯坦福大學徳韋克教授在幾十年前就致力於研究一個心理學課題:為什麼同樣遇到挫折,有的孩子屢敗屢戰,仍不斷努力去克服困難?而有的孩子會輕易放棄,甚至不敢去迎接挑戰?

常誇“聰明”反倒害了娃?這真不是在誇大其詞,這樣誇娃才最科學

經過多年的研究,這位徳韋克教授提出了兩種心智模式:固定型心智和成長型心智模式。

通過研究發現,不同的稱讚方式塑造了不同的思維方式,而思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又決定了一個人能不能成功。

具體來說,父母誇孩子“聰明”,等同於告訴孩子“你做得好,是因為你聰明”,這無形中會給孩子一種心理暗示:我被誇獎是因為聰明,要想再被表揚,就要繼續表現出“聰明”的樣子。因此,被誇“聰明”的孩子大都會傾向於選擇更容易完成的任務,選擇相對容易完成的任務是孩子認為最保險的做法。

而與之對比的是,父母誇孩子“努力”,孩子會覺得,你看重的是他的努力,而不是他多有天賦,所以要想繼續得到認可,就要繼續努力。被誇“努力”的孩子會選擇不斷地接受挑戰,傾向於選擇更為困難、更有挑戰性的任務。

常誇“聰明”反倒害了娃?這真不是在誇大其詞,這樣誇娃才最科學

從外在表現上來看,被誇聰明的孩子會更加消極地躲避挑戰,而被誇努力的孩子則會更加積極地選擇挑戰。

體現在學習上,經常被誇“聰明”的孩子在小學階段的時候,其學習問題還不大,但到了初中階段以後,面對學科內容多、課程難度大、作業量多等學習上的壓力,為了維護自己那個曾經傲嬌的聰明形象,孩子或許會在心裡想:“不去學父母最多批評我不努力,我還是小時候那個聰明的娃;可如果硬著頭皮上,萬一學習搞砸了,豈不把以前聰明的一世英名給毀了?”這時,孩子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在心裡面就不免會滋生起打退堂鼓之意,這和被誇“努力”的孩子的拼搏努力的狀況是完全不同的。

02 兩種誇法,在結果上有著天壤之別

誇孩子聰明和誇孩子努力,這兩種誇法,在結果上簡直有著天壤之別。

第1種誇法,誇孩子聰明,這是一種在家長中普遍存在的做法,一昧地誇孩子聰明,會讓孩子產生一種自我認知上的錯覺,相信他的能力是有天賦的,是固定不變的,是無法改變的。所以,受這種錯誤思維的影響,當孩子遇到挫折時,他內心會陷入一種沮喪的狀態,認為對於解決這個問題自己沒有天賦,只好選擇放棄。

常誇“聰明”反倒害了娃?這真不是在誇大其詞,這樣誇娃才最科學

第2種誇法,誇孩子努力,這會讓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通過努力是可以得到提升的,這種思維稱為成長性思維,當具有成長性思維的孩子遇到相同的挫折時,他們不會輕言放棄,而是認為這只是暫時沒有能力去解決,但只要找對方法,能力達到了,就有解決問題的可能性。

這兩種誇法在最終的結果上有著天壤之別,最大的差異就是前者認為能力是先天不變的,是不可控的,後者認為通過後天是可以提升能力的,是可控的。所以,在解決問題的態度上,前者是消極的、被動的;後者是積極的、主動的。

難怪心理學家Taylor會說:“你真棒”是最懶惰的稱讚,最沒有價值的稱讚,有害的稱讚。

03 如何誇,才能把“聰明”變成孩子可控的能力

裡德大學的心理學家Jennife說:過度誇獎孩子會讓他們覺得你的標準很高,導致他們恐懼自己不能一直保持達到這個標準。孩子們完成很簡單任務而得到誇獎時,會懷疑你是不是傻,或者以為你覺得他們很蠢。”

常誇“聰明”反倒害了娃?這真不是在誇大其詞,這樣誇娃才最科學

看來,誇孩子聰明也是有技術含量的,不是每個家長都能駕馭好它,但若能運用得當,對孩子的發展無疑是有利的。

父母要如何誇孩子,才能把“聰明”變成可以通過孩子努力而成長的、可控的能力呢?

我認為,這需要我們在誇孩子時,實實在在地誇孩子的進步、誇孩子的努力,在誇的過程中不妨多描述一些細節,指出孩子到底在哪方面做得好,才會讓你覺得“很棒”、“很聰明”,這種結合具體行為的“聰明”和前面所說的那種空洞的“聰明”就有實質上的差別,不再是一個僵固不變的概念,而是可控的並可以提高的能力,讓孩子形成成長性思維。

誇獎孩子時,要誇孩子的努力,而不是誇孩子的天賦;誇孩子努力的過程,而不是誇孩子努力的結果。

常誇“聰明”反倒害了娃?這真不是在誇大其詞,這樣誇娃才最科學

比如,當我們看到孩子能夠在學習上舉一反三時,就可以誇他:“我看到你剛學會老師教的解題方法,馬上就能靈活運用了,懂得舉一反三,孩子,你真聰明!”這個聰明就是孩子可控的,是孩子可觀可感的,也是孩子今後乃至現在都可以學會的,經過父母的誇獎之後,孩子意識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以後他就會懂得在這方面舉一反三。

家長對孩子發自內心和具體的誇獎,會讓孩子知道你在乎的並不是他一時的表現,而是努力和成長的過程,孩子也因此更容易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不錯,這才是真正關係到他一生幸福成長密碼的關鍵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