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大帝》:竇嬰與田蚡的政治鬥爭後期,魏其侯非死不可嗎?

從陳寶國版《漢武大帝》來看,竇嬰的死罪在於矯詔,就是假傳皇帝詔令。但是竇嬰是否當真矯詔實是千古謎案。據史記和漢書記載,即便竇嬰的詔書沒有得到漢武帝的認可,漢武帝依然沒有立刻處死他。

《漢武大帝》:竇嬰與田蚡的政治鬥爭後期,魏其侯非死不可嗎?

從這一點看,是否矯詔就真的值得商榷。竇嬰的死可以說是事出意外,因為漢武帝包括其政敵田蚡在此之前都沒有想過要立刻弄死竇嬰,反而是竇嬰自己弄出了一個矯詔事件,招致殺身之禍。

《漢武大帝》:竇嬰與田蚡的政治鬥爭後期,魏其侯非死不可嗎?

竇嬰為漢武帝所容,其因有三:

1、竇嬰為三朝元老,威望和資歷都比田蚡高的多,同時朝中的勢力也盤根錯節,可謂大漢中流砥柱,國之棟樑。

2、漢武帝忌諱外戚干政勢力太大,以致皇帝本身權威薄弱。田蚡和竇嬰的鬥爭是時勢,也是武帝樂見其成。竇嬰一心為國,肯定是看田蚡不順眼,武帝不方便治田蚡,竇嬰可為一把好刀。

3、竇嬰本人確實沒有妄念,起碼在當時的武帝看來確實如此。

但是武帝對於竇嬰是又愛又怕,心裡肯定是有過除掉竇嬰的想法的。可惜的事,竇嬰原本寄情山水,不問世事,但是武帝繼位後反而把握朝政,甚至能夠左右朝堂,不僅為武帝所忌,還跟太后抬槓,跟田蚡角力,等於一把老骨頭跟整個皇權做鬥爭。在因為灌夫之事入獄時,武帝本想稍作懲戒,以警示人,給太后一個臺階,最後息事寧人,依然維持竇田相爭的局面,但這個時候竇嬰看到灌夫被誅族,生怕自己步其後塵,於是說出自己是文帝臨終顧命大臣之事,一下子炸了武帝的腦門。

《漢武大帝》:竇嬰與田蚡的政治鬥爭後期,魏其侯非死不可嗎?

竇嬰之死,其因也有三:

1、矯詔之事,沸沸揚揚,滿朝皆知,漢武帝必須對此下一個定論。如果詔書是真的,那為何尚書府沒有檔案。竇嬰沒有矯詔,那必須要有一個頂罪的人,這個人不是田蚡就是先帝。

2、漢武帝不希望看到有這樣的詔書。一個雄心勃勃的皇帝怎會希望看到一個天天拿著刀對著自己的大臣,如果之前武帝還在猶豫,那麼此刻,這個竇嬰已是不能留。

3、竇嬰沒有能保全灌夫,這件事朝野震動,竇嬰的權威已經一落千丈,即便能活,也已經不是田蚡的對手,很難再維持平衡。

在諸多因素之下,漢武帝當機立斷,竇嬰不能留,同時,敲山震虎,殺雞給猴看。不僅除去竇嬰這個隱患,也基本廢掉了田蚡,如此大刀闊斧,風雲激盪,其結果是中央高度集權,皇帝是絕對的權威。

《漢武大帝》:竇嬰與田蚡的政治鬥爭後期,魏其侯非死不可嗎?

竇嬰是否是個好人,在武帝來看,也許是的,但是相信別人不搞事情,不如沒有這個人,況且還是“便宜從事”的大事情。文帝也沒有想到,自己給太子留下來的人,最後被新帝無情斬殺。

劇中,竇嬰在牢中對武帝說,先帝千算萬算,萬萬沒算到,當今陛下不需要任何人來干涉,也不允許有人來干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