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漢武大帝》看,漢武帝北伐匈奴的底氣來自哪裡?

春節期間,由於疫情防控的需要,沒有出門走親,著實在家待著無聊,又刷了一遍

《漢武大帝》電視劇。看到了發展和治理國家的不容易,也深刻明白了創業難、守業難,改革更難

漢朝初期,由於戰爭導致的國力空虛,百廢待興,採取了和親政策來緩和漢匈關係。雖然和親政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治標不治本,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匈奴的威脅,匈奴對關內的騷擾也從未間斷。

從《漢武大帝》看,漢武帝北伐匈奴的底氣來自哪裡?

“寇可往,吾亦可往”的霸氣發言

漢武帝時,國家對匈奴政策發生了扭轉。“寇可往,吾亦可往”就是漢武帝的霸氣發言,告誡人們不要長敵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同時也是警告朝廷上下必須齊心協力踏平匈奴。不僅不再害怕匈奴,反而開始主動北伐匈奴。最後將匈奴擊敗,徹底解決漢朝的邊關之患。

那麼,漢武帝北伐匈奴的底氣來自哪裡?經歷了怎樣的變化才成就了千古一帝?

01.漢景帝“攘外必先安內”,平定七國之亂

漢景帝時,就對匈奴十分惱火,但由於國家處於內憂外患之中不宜用兵,所以對匈奴一再忍讓。其實,此時的內憂是大於外患的。想要政令通、國家一體就必須削藩,只有這樣國家才能團結一體,對抗匈奴。

①為什麼削藩?

削藩就是要減小諸侯王的封地,減弱諸侯王實力,加強和鞏固中央集權,使西漢王朝能凝聚成一個整體。在當時,各地諸侯王的實力都甚至可以與朝廷相抗衡。朝廷上都傳著這樣一句話,足可以看出諸侯勢力已經影響了西漢王朝的統治。

“有諸侯之位,而實富於天子”

從《漢武大帝》看,漢武帝北伐匈奴的底氣來自哪裡?

《漢武大帝》吳王劉濞劇照

我們就拿劉濞的吳國來說吧!

劉濞是漢高祖劉邦的侄子,是隨漢高祖打過天下的,久經戰場,是個厲害角色。劉濞在二十歲的時候跟隨劉邦率兵討伐英布,一舉擊破英布軍隊。劉邦封劉濞為吳王,管轄三郡五十三城。

劉濞在轄區內可以徵稅、鑄錢、開礦,煮鹽。吳國有可以開採銅礦山,劉濞就偷偷將銅礦開採出來,再安排人鑄成銅錢,由此吳國掌握了大量的貨幣。

貨幣多了就會導致通貨膨脹,而吳國人手中有錢不害怕通貨膨脹。

其次吳國封地地處東南沿海,利用自身地域優勢,大肆煮海水為鹽。鹽是生活必需品,是最緊俏的商品資源。我們國家在2017年才放開了食鹽專營,這足以看出鹽的重要性。

無論是鑄錢幣還是煮鹽在當時都非常的暴利,吳國就變得非常的富足,再加上劉濞治理有方,當地的百姓都非常的擁護,所以才有了

“有諸侯之位,而實富於天子”這句話。

我們從後來漢武帝為了增加國家收入,充實國家財政,推行了“鹽鐵專賣”制度就可以看出,在當時西漢初年,這兩項資源的緊俏性和稀缺性。

吳國在當時掌握了這兩大財源,加上身為諸侯,無需向中央繳納賦稅,劉濞的吳國當然是富得流油。財富比皇帝還多,這也是削藩的主要原因,削藩就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使中央和地方能夠政令統一,財富盡歸天子所有。

從《漢武大帝》看,漢武帝北伐匈奴的底氣來自哪裡?

七國之亂的戰爭形勢圖

②“七國之亂”的爆發

各諸侯王勢力的膨脹、缺乏統一的思想觀念,外加漢景帝劉啟聽取了晁錯強行削藩的建議,這才誘發七國之亂爆發。由於政策侵犯了各諸侯王的利益,各諸侯王極為不滿。吳王劉濞聯合楚王、趙王、濟南王、淄川王、膠西王、膠東王,向皇帝劉啟公開叫板,其中勢力較大的就是吳王劉濞和楚王劉戊。

漢景帝沒有想到事態變得這麼嚴重,各路諸侯造反也出乎他的意料,慌忙之中聽從讒言,腰斬了晁錯。

晁錯的死卻沒有換來各路諸侯的平息,這讓漢景帝意識到必須用武力來解決這場叛亂。

因為七國之間還存在著一些矛盾和分歧,他們之間並不團結,再加上軍事的優勢掌握在朝廷手中。七國之間雖然表面擁護吳王劉濞作為首領,但他們實際都是有著自己的私心的。

局勢明朗時,各路諸侯紛紛擁護。一旦局勢不好時,他們便會觀望,不再出兵出力。反觀西漢朝廷,退無可退,只有不惜一戰。因為各諸侯之間的不團結,導致了這次叛亂的必然失敗。

從《漢武大帝》看,漢武帝北伐匈奴的底氣來自哪裡?

平定七國之亂的周亞夫與李廣

七國之亂前,西漢王朝直接統轄的地區只有15個郡,七國之亂後變成了44個郡,漢王朝這才真正挺直了腰桿。

漢景帝又將自己的兒子分封到各地為王,剝奪諸侯王在封國內的實際統治權力;剝奪諸侯王任用官員之權,有效防止了諸侯王壟斷地方仕途。

經過七國之亂後,漢王朝才開始初步掌握全國的軍事權力,也為後來漢武帝時代的雄風和多年戰爭打下了堅固的政治基礎

02.一張藍圖繪到底:三代皇帝接續的削藩政策,使中央集權不斷鞏固

漢文帝時期,文帝在賈誼的建議下,對諸侯國採取強硬政策,削減過於龐大的領土,重新調整他們的疆域版圖,縮小他們的勢力範圍,便於控制。但漢文帝對於賈誼提出的削藩政策沒有完全執行。文帝即位前,一直做代王,並不是太子,所以說漢文帝的政權並不是很穩固,盲目地、強制地推行削藩怕引起動亂。

漢景帝時期,漢景帝接受

晁錯的建議,進一步削藩。引起了七國之亂,但好在削藩政策還是進一步的進行了下去,雖然過程很驚心動魄。

從《漢武大帝》看,漢武帝北伐匈奴的底氣來自哪裡?

漢武帝推恩令的分封土地示意圖

漢武帝時期,主父偃推恩令成為了漢武帝的削藩之策,也是最受諸侯王子歡迎的政策

推恩令指的是將原本只能由嫡長子繼承的藩王土地,改成藩王的兒子們都能繼承各自的封地,只是幾個字的改變,實際內容卻變了非常多,原本一個人掌控的土地不斷被分成幾個人所有,這樣一來每個人分到的就都是原本藩國的一小部分了。


從《漢武大帝》看,漢武帝北伐匈奴的底氣來自哪裡?

推恩令推行後,諸侯的勢力越分越小

這項政策受到了廣大歡迎,實行的很順利。這樣做看似沒什麼,但實際上從諸侯內部瓦解諸侯的勢力,這樣諸侯就沒有實力與朝廷對抗。漢朝還在諸侯國之間設置了郡縣,把守重要位置,防止各諸侯之間聯盟,串通,有效限制了各諸侯,進一步強化了中央集權。

推恩令和削藩的主要區別就在於,一個是間接委婉,最終使整個藩國被層層削弱,既得人心,又得權利;另一個則是強制執行,不給藩王任何機會,藩王只能造反,更何況早有造反之心。

03.政治、經濟、文化的改革使國力更加強盛

①改革改政體制,加強皇權

設立“中朝制”削弱相權。原來的丞相勢力很大,有時在朝中勾結幾位權臣,可以直接影響皇帝的權威。漢武帝便選用了一些親信、侍從等組成一個決策班子,稱為中朝或內朝,分散相權;設置州部刺史

,抑制地方豪強勢力,加強中央對地方官吏的控制。

建立侍從軍和禁衛軍,加強皇帝保衛和軍事防禦,就是由皇帝直接指揮的警衛軍隊;實行察舉制,用考察和舉薦的方式選拔官員。

在此之前是世祿世卿制,就是由最高統治者按血緣關係的遠近,分封自己的親屬,這就導致中央和地方的各級權力都掌握貴族手中,嚴重限制和影響了皇權。

察舉制卻打破這一慣例,很多人才都在當時凸顯出來,比如衛青和霍去病兩位名將。衛青本是平陽公主的一騎奴,被漢武帝發現後,逐漸歷練、提拔,立下不世之功,終成一代名將。霍去病用兵靈活,不拘古法,善於長途奔襲、快速突襲和大迂迴。很多戰術和打法都是普通人意想不到的,也是符合漢武帝的戰略、戰術部署的。霍去病17歲率領八百騎兵深入大漠。19歲指揮兩次河西之戰,殲滅和招降河西匈奴近10萬人,直取祁連山。不過遺憾地是霍去病英年早逝,去世時年僅23歲。

從《漢武大帝》看,漢武帝北伐匈奴的底氣來自哪裡?

《漢武大帝》年輕的霍去病劇照

②改革財政,加強中央政權

統一貨幣,把鑄錢權收歸中央,鑄造五銖錢作為國家統一的法定貨幣;實行鹽鐵專營和均輸平準法。鹽鐵官營和調劑運輸,平抑物價對穩定經濟起了重要作用。還有馬復令,馬復令是關於因養馬而免去徭役、賦稅的政令。它是漢初鼓勵民間養馬的一種政策,具體的內容是百姓家養馬一匹,可以復免三人不充徭役。鼓勵養馬是為了加強武備,準備抗擊匈奴的侵擾,同時也有利於農業生產。

民間養馬數量大增,為漢武帝對外政策提供武裝基礎

從《漢武大帝》看,漢武帝北伐匈奴的底氣來自哪裡?

《漢武大帝》雄才偉略的漢武帝劇照

③獨尊儒術,實行文化專制

相信大家在初中歷史上都學到過,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

“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儒家思想,成為統治思想,這也為漢武帝的統治提供了統一的思想基礎

從《漢武大帝》看,漢武帝北伐匈奴的底氣來自哪裡?

劉徹北伐匈奴後的西漢疆域圖

漢朝歷經幾代帝王的苦心經營和漢武帝的雄才大略,國力達到空前強盛,國家

內憂已除,只剩外患。漢武帝總想著要改變漢匈之間的和親關係,他不想繼續用女人來換取短暫的和平,開始準備用一場大的戰爭,徹底解決邊關的匈奴威脅,達到大一統的目的。

漢武帝不斷南征北戰,打通了河西走廊,是統一大漢民族第一人,促進了民族大融合,更促進了大漢文化的傳播。

總體來看,國家有了強大的物質基礎,統一的思想基礎,軍民一心的武裝基礎,這才是漢武帝的戰爭底氣,才是我們掃平匈奴的不竭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