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讓黃石城市發展邁入“快車道”

隧道,讓黃石城市發展邁入“快車道”

鳳凰山隧道

隧道,讓黃石城市發展邁入“快車道”

湖濱大道亞光新村段

隧道,讓黃石城市發展邁入“快車道”

敞開西大門 迎接八方客

隧道,讓黃石城市發展邁入“快車道”

本期畫家 劉元成,多年從事工會、文化、文聯等部門的組織領導工作,曾任黃石市文化局副局長、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中國國畫家協會會員,湖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黃石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名譽主席,顧問。

■東楚晚報記者 石教燈/統籌 黃醒塵/文 熊嶠/翻拍

自古以來,修路架橋一直被看做是為民造福的舉措。在現代社會,道路和橋樑也被認為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它就像人身上的血管一樣重要。

黃石是一個多山的地區,這片接近4600平方千米的土地上,陸地面積佔了85.3%,其中一半是高高低低的山地。

曾幾何時,長久伴隨人們出行記憶的,是擁擠、緩慢……在地區與地區之間,由於山的阻隔,讓人們出行頗為不便。

這些年,隨著城市建設的持續推進,縱橫黃石的交通大動脈逐步成形。

從牛尾巴去青山湖,要從沈家營繞行

20世紀80年代,市民李儷一家在湖濱大道鳳凰山下購買了一套還建房,這裡地處磁湖岸邊,風景優美,美中不足的是交通不便。

“當時學校裡好多同學都會騎自行車,我也很想學,鳳凰山的另一邊基本沒什麼人,很適合練車,於是父親每個週末都會騎著車,帶著我從師院門口經沈家營到山的那頭。”鳳凰山的西北面,也就是現在的順佳花苑小區,當時一片荒蕪。

“我放學的時候是下午4、5點,等我到練車的地方,基本看不到人,練車很安全,可惜的是,我到現在都沒學會。”說起這段回憶,李儷印象深刻,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青山湖畔,多為廠房和棚戶區。

從牛尾巴到青山湖,原本穿過幾百米的鳳凰山便可到達的距離,必須要從沈家營繞行。

“當時湖濱路是城市的外圍線,市中心以武漢路和黃石大道為主。為了減少城市噪音、灰塵、車輛擁擠等問題,鳳凰山這裡就得打通。”本期畫家劉元成回憶。“如果從鳳凰山這裡穿過去,時間上能縮短一大半,從鐵山下陸過來的居民,距離也可以縮短一大截,還不會堵車。”

1991年3月4日,武漢到黃石的一級公路全面建成通車,湖北省內第一條全立交、全封閉的一級汽車專用公路就此誕生。它的竣工通車,使黃石西大門豁然打開,黃石至武漢的行車裡程縮短一半,時間減少3/4。

但是,要想走上這條一級公路,就必須經過黃石大道。

資料顯示,為滿足黃石市對外開放,迅速發展的需要,也為了解決沈家營至黃石港的交通擁擠問題,黃石政府決定在牛尾巴山打一條機動車隧道和一條非機動車隧道,聯通湖濱路至黃石港。

於是,牛尾巴隧道應運而生。

打通鳳凰山隧道,老虎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1993年牛尾巴隧道開工建設,“1995年的時候隧道剛打通,還沒通車,為了方便,我們要過去都是蹚著水過去。”市民楊守財笑著說,當時隧道里還架著木頭,頂部在不斷滴水,我們過去感覺像是“孫悟空過水簾洞”。

1995年6月1日牛尾巴隧道正式通車,隧道為二級公路上單洞雙向交通隧道,全長245米。

“上個世紀80年代以前,老虎頭、花湖地區地勢低窪,還有大片魚池,每逢下雨,這一塊兒地區就嚴重漬水。”劉元成1948年來到黃石,當時居住在老市委附近,退休後便開始從事畫畫、雕刻等藝術創作,這些年來,城市一點一滴的變化他都記錄在冊。

當時,黃石的城市建設規劃以不超越老虎頭堤為準,建成區的發展控制在老虎頭堤以南。

因為老虎頭堤已成為“城中堤”,其周圍已形成建成區。資料顯示,老虎頭堤拆掉後,參照原南湖堤的做法,新增加兩塊城市公共綠地。並利用現有用地進行商住小區的開發,為黃石港區增加新的經濟增長點。

上個世紀80年代初,相關部門根據城市發展的需要,卸掉老虎頭堤一道閘門,讓黃石大道穿過該堤向北延伸。隨後,高速公路、花湖水廠、學校、醫院等重要基礎設施、工業區和居住區陸續在堤北落戶。

上個世紀90年代初,老虎頭堤的第二道閘門被打開,讓路給湖濱西路穿行,向北延伸與迎賓大道對接。隨後,城市建設不斷向北擴展,大片建成區形成。

2006年,為了牛尾巴隧道的功能性轉變,改單洞雙向行駛為單洞單向行駛,在保證兩個行車道的前提下,新增設了1.05米寬的人行道。

牛尾巴隧道已由一座公路隧道向城市道路隧道轉變,與隧道西側新建的一座鳳凰山隧道共同組成雙向單洞4車道的交通隧道,因此,牛尾巴隧道綜合改造也稱為鳳凰山隧道一期工程。

如今,三條隧道貫穿城市中軸線

車輪上的城市,來得迅猛又突然。

鳳凰山隧道的建成通車後,湖濱大道(原湖濱路)西行暢通了。但湖濱路的另一頭,陳家灣擁堵嚴重。車越來越多,人流、車流匯聚於此,再加上一個火車站,這一帶的交通常常擠成一鍋粥。

西塞山區交警大隊一名長期在路面執勤的民警更是感受頗深:“到了下班點和節假日,這裡的車流通過量是秒來計算的。”

漸漸地,原本寬闊、快捷的陳家灣立交橋,也顯得有些不夠用了。

2013年3月,月亮山隧道開工建設,該工程歷時3年5個月完工。該隧道南北向橫穿黃荊山,是黃石老城區與黃石山南規劃新區連接的城市路網主幹道,也是從市內到黃石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一條捷徑。黃石至陽新城關的距離由過去68公里迅速縮減至42公里。

2018年,我市對湖濱大道進行改造,採用雙向六車道城市主幹道標準設計,於9月30日竣工通車,湖濱路下穿隧道填補了我市沒有車行下穿隧道的空白。

三條隧道打通後,湖濱大道已經成為連接黃石港城區、西塞山區、黃金山工業新區、大冶市、陽新縣的重要交通動脈。

自1950年建市以來,經歷沿江、環磁湖、環大冶湖三次發展跨越,在黃石這座多山的城市,隧道的作用顯得尤為突出。

金山隧道、談山隧道、鳳凰山隧道、湖濱路下穿隧道、月亮山隧道、黃思灣隧道……隨著一條條隧道穿山而過,它們溝通東西、聯結南北,讓黃石的城市空間格局不斷優化,地區與地區之間聯繫更加緊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