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清华大学教授为何总是自称清朝遗民?背后的原因令人起敬

谈及清华的历史,有一个人是绕不开的,就是清华“四哲人之一的陈寅恪老先生。众人皆知的是他学问冠绝古今,本事大得很,卓尔不群的学人风骨,以及气象万千的学术成就,可称一时无两,称他为“教授中的教授”。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总是以前朝遗民自称。很难相信,在清华这样一座思想开放、学术权威的中国最高等的学校里,一名教授以前朝遗民自称。就好比现在还有人自称是在清朝的领导关爱下长大的,是清朝遗民,不是现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这种想法的人肯定会被我们当作怪物,觉得他认知出现了大问题。那么,作为“大师中的大师”的陈寅恪为何会如此执着?

一名清华大学教授为何总是自称清朝遗民?背后的原因令人起敬

油画作品中的陈寅恪

家庭背景陈寅恪的家族非普通家庭,他出生时,他的祖父和父亲和清朝廷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他这座高峰,原是拔起于群峰并峙之处。翻开新编《辞海》,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四人分立条目。一家三代祖孙四人享有如此殊荣者,恐怕翻遍《辞海》也难再见。祖父陈宝箴,深得曾国藩赏识,最高职位为湖南巡抚。任职期间,积极推行新政,开设时务学堂,办矿务,出刊《湘学报》,整顿吏治,革除旧习,启用和向上推荐维新人物谭嗣同、梁启超等。1898年光绪皇帝宣布变法维新时,他在湖南首先响应,成为全国诸省中之佼佼者。如此官职如此胆识,其祖父就非凡人官吏,眼界甚广。父亲陈三立, 他于1892年壬午乡试中举,历任吏部行走、主事。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且其父亲同祖父一般具有远见卓识,对新思想有着无比的支持。其兄弟何其同一时代,对其影响可先不提。

一名清华大学教授为何总是自称清朝遗民?背后的原因令人起敬

青年陈寅恪


在他出生之时,他的祖父和父亲虽已不再是具有实权的清朝大臣,但是通过他们对“戊戌变法”的支持之心可以看出他的祖父与父亲对清朝廷的忠心。在如此忠心为国的祖父和父亲的影响下,陈寅恪老先生许是从小就会以清朝廷为国家正统。

一名清华大学教授为何总是自称清朝遗民?背后的原因令人起敬

中年陈寅恪

自称遗民,表明了其独特的精神境界我认为答案是出于对学术研究的推崇,以学术为先,表明了自己对学术的热爱。学术独立于政治之后,如何去关心政治,甚至约束政治,这是陈寅恪时代的学者共同面临的课题。陈寅恪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应当由此展开。史学研究和现实关怀原本是无法截然分开的,但陈寅恪对现实政治的关心,与捞取个人政治资本、沦为政治附庸的研究取向有着根本的不同。在他看来,学术必须是独立的,但学术又是对现实政治有指导意义的,关键就在于学者必须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学术必须坚守其主体性,而不是成为政治的婢女。在他看来,如果他因为政治而就刻意回避自己是前朝遗民的话题,那么就违背了学术的真实性。他前朝遗民的身份因为其家庭背景是躲不开的。为了政治而去撒谎,去解释掩饰自己同前朝无关,在陈寅恪老先生看来是不可接受的。以此自称正是表明了他对学术的尊崇高于一切。而正是有着高于常人对于学术的追求精神,才最终让其获得了非同凡响的国学成就,为成就非凡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换成是我们在他的位置,敢不敢勇于正式自己前朝遗民的身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