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接连拥立两个小皇帝,国舅爷忙得都住进了皇宫

邓太后是东汉著名的女政治家,在丈夫汉和帝刘肇驾崩后,她凭着以哥哥车骑将军、仪同三司邓骘为首的邓氏家族,先后两次临朝听政,权势可比西汉的吕后,唐朝的武则天。

但身为外戚却占据朝堂高位,邓骘深感不安,有太多悲惨的例子可供参考,他不能不为自己和家族的命运考虑。


太后接连拥立两个小皇帝,国舅爷忙得都住进了皇宫


东汉元兴元年(105年),汉和帝刚刚驾崩时,邓太后以长子平原王刘胜有病不能立,选择出生才百天的汉殇帝刘隆继位,自己作为皇太后临朝听政。

为了稳定宫内外局面,邓太后常常安排邓骘兄弟居住在宫中,邓骘多次请求回府,但并没有得到明确回复。

东汉延平元年(106年),汉殇帝早夭,邓太后再次舍弃刘胜,决定迎立清河孝王刘庆的儿子刘祜,是为汉安帝,邓太后继续临朝听政。

汉安帝即位后,形势逐渐稳固,邓太后这才同意邓骘兄弟出宫回府。

东汉永初元年(107年),邓骘被封为上蔡侯,食邑一万户。又因为迎立汉安帝的功劳,增加食邑三千户。

邓骘坚决辞让不接受,逃避册封的使者,邓太后不听从,后来在邓骘频繁上疏后,才同意了他的推辞。

同年六月,因西域叛乱导致通往中原的道路被堵塞,汉安帝召集群臣廷议,认为“西域阻远,数有背叛,吏士屯田。其费无已”,决定撤销西域都护府,任命班超的长子定远侯班雄和小儿子班勇为军司马,从敦煌出兵,将西域都护段禧等人和之前驻守西域的军队接回东汉本土。


太后接连拥立两个小皇帝,国舅爷忙得都住进了皇宫


同年夏天,凉州的羌人发动叛乱,邓太后下诏命邓骘率左右羽林军、北军五校的部队及各郡军队共五万多人讨伐。

东汉永初二年(108年),邓骘率军屯驻在汉阳郡,钟羌部落数千人在冀县以西击败邓骘军,斩杀了一千多人。

同年冬天,邓骘派征西校尉任尚、车骑将军从事中郎司马钧率领各郡郡兵,在平襄同滇零率领的数万羌军交战,结果二人大败,八千多人战死。

汉军连遭失败,羌军声势大振,东汉朝廷无法控制,湟中地区各县的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同年十一月,邓太后命邓骘回师,留下乐亭侯、征西校尉任尚驻扎汉阳郡,负责各军的调度。

邓太后派使者迎接邓骘,任命他为大将军。邓骘到达京师洛阳以后,邓太后又派大鸿胪亲自出迎,中常侍前往效外慰劳,侯王、公主以下的群臣就在路旁等候,他所得到的恩宠震动京城内外。

邓骘对此非常担忧,认为他的地位太高可能会给邓氏家族引来灾难,时刻寻求机会准备隐退。

永初四年(公元110年)十月,邓太后的母亲新野君去世,邓骘兄弟连续上奏,请求辞官为母亲服丧,邓太后不打算批准,并就此询问班昭的意见。

班昭对邓骘兄弟的担忧也早有耳闻,她思虑片刻,给邓太后上了一份奏疏:“伏惟皇太后陛下,躬盛德之美,隆唐、虞之政,辟四门而开四聪,采狂夫之瞽言,纳刍荛之谋虑。妾昭得以愚朽,身当盛明,敢不披露肝胆,以效万一!妾闻谦让之风,德莫大焉,故典坟述美,神祇降福。昔夷、齐去国,天下服其廉高;太伯违邠,孔子称为三让。所以光昭令德,扬名于后世者也。《论语》曰:"能以礼让为国,于从政乎何有!"由是言之,推让之诚,其致远矣。今四舅深执忠孝,引身自退,而以方垂未静,拒而不许;如后有毫毛加于今日,诚恐推让之名不可再得。缘见逮及,故敢昧死竭其愚情。自知言不足采,以示虫蚁之赤心。”

在奏疏中,班昭首先把邓太后夸了个遍,说她品行完美,力行仁政,接着又谈到“谦让”这一美德,指出伯夷、叔齐兄弟让国,太伯让位给弟弟等事例,都是受到天下敬仰的,进而点明邓骘兄弟主动辞官归隐,也正是迎合了“谦让”之名,如果邓太后现在以边关不宁为由,强行留下他们,反而会让他们的名声受损。


太后接连拥立两个小皇帝,国舅爷忙得都住进了皇宫


邓太后看了班昭的奏疏,认为她说的很有道理,就同意了邓骘兄弟的请求,他们得以辞官还乡。

班昭的努力让邓骘等人非常感激,她从《汉书·外戚传》中得到启示,认为她和邓氏兄弟的目标一致,都是保全邓氏家族。

但邓氏家族的权势依旧影响着朝局,这也是一个既定的悲剧,虽然延后了,但无法摆脱历史的规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