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愛學習,和家長的這幾個壞毛病有關

曾經“十萬個為什麼”的孩子,現在卻對學習產生了厭煩情緒。

學習就是不斷的探索世界,在探索的過程中產生一連串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是推動學習的動力

隨著年齡的增長,有的孩子好奇心不斷減少,在學習中感受到的不再是獲取新知識的樂趣,而是學習的痛苦。甚至有的孩子出現了厭學、逃學的情況,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跟家長的教育方式有關

孩子不愛學習,和家長的這幾個壞毛病有關

※父母過強的控制慾

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這也不讓做那也不讓做,看似是在保護孩子,其實是破壞孩子向外探索的主動性,孩子的主動性被破壞,就會導致對學習的目的性不強

因為父母從小給孩子灌輸的教育理念就是“我讓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聽我的準沒錯”,這樣孩子長大了也只會照本宣科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孩子就不會有動力去學習

父母過強的控制慾還會導致一個惡果,那就是孩子分不清楚是自己需要的還是父母需要的,看不到自己的需要就找不到價值感

隨著自我意識的高漲,孩子就會產生不認同感,對一件事情不認同,那在做的過程就是一種煎熬,一點點的刺激都會讓孩子產生牴觸心理

很多孩子不愛學習的原因就在於把學習當成了父母的事情,只是為了父母而學習。

孩子不愛學習,和家長的這幾個壞毛病有關

※“望子成龍”的期望

很多沒有受過教育的父母會強制得把自己的遺憾施加在孩子身上,認為學習是唯一的出路,不希望孩子走上自己的老路。

心理學家曾奇峰說過:“你要想讓孩子學習不好,就整天在他面前說學習的重要性,你說的越多,孩子的學習就會越差。”

你重複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只會增加孩子的壓力,於是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只感到了痛苦和負擔

“孩子不多報培訓班就要輸在起跑線上”,這樣的話經常出現在家長交流群裡面。為了讓孩子能夠在步入社會的時候更有保障,父母給孩子安排了滿滿的培訓班。

當孩子和父母抱怨學習累的時候,父母搬出“為你好”的理由,沒有真正的去了解孩子究竟願不願意學習。

這樣的父母往往是不允許孩子有業餘活動的,時刻要求孩子認真讀書,父母不斷給予孩子高標準和高要求,孩子為了得到父母的關注,只能拼命的壓抑自己的情緒,但壓抑不意味著消失,反而在有一個宣洩口的時候,爆發的更徹底。

兒童期的孩子最主要的任務是遊戲,在遊戲的過程中孩子可以發展自己的認知、社會技能、人際關係。一個童年都在讀書的孩子,除了學習到書本上的知識,對其他的知識都無從獲取,性格也比有進行遊戲的孩子更孤僻。

遊戲本身也是一種學習方式,在遊戲中汲取的知識是無法從課本中得到的。

孩子不愛學習,和家長的這幾個壞毛病有關

※經常拿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

“別人家的小孩”絕對是童年的噩夢,而且父母的這種作比較還會上癮,小時候比成績、長大比工作、嫁人比家境,然後無限循環

這種比較折射出的是父母對孩子的不自信,往往看不到孩子優秀的地方,拿孩子的不足和別人家孩子的優點進行對比,父母以為是在激勵孩子學習,但是卻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積極性

孩子被比較,長期得到消極的反饋,慢慢就產生了習得性無助和不配得感,當有一點點進步的時候就會把這個歸因於運氣,從而產生不自信,意志消沉

學習上被“不管我怎麼努力都沒辦法超過別人”的信念支配,開始自暴自棄而不願意學習。

父母怕誇孩子,孩子就飄飄然,但是一味的打擊只會適得其反。

孩子不愛學習,和家長的這幾個壞毛病有關

※家長的榜樣作用

有時候父母也需要反思下,自己是不是“雙標”了。不允許孩子玩手機,但是自己卻刷著抖音哈哈大笑。

小孩抵抗誘惑的能力不比父母強,父母怎麼樣的孩子就是怎麼樣的。

很多家長強調要培養孩子的自覺性,但是自覺性不是在父母的壓迫下形成的,而是從父母的以身作則中形成的。

如果父母願意放下手機,陪孩子一起讀書學習,孩子感受到這樣的家庭氛圍,就會認為這是應該做的,而不會產生“憑什麼我要讀書,父母卻可以玩”的對立心理

書香世家的孩子在沒人監督的時候,也能安心讀書,就在於他們從小就習慣了讀書的氛圍,把讀書當做和吃飯睡覺一樣的事情。

在一個溫馨的家庭環境中,孩子更能全心全意的讀書,而不會把精力分散在討好父母和害怕父母的責怪上

父母是孩子終身的老師,父母的榜樣作用能直接影響到孩子。

孩子不愛學習,和家長的這幾個壞毛病有關

沒有天生就沒有好奇心的孩子,很多孩子的好奇心在家長的壓迫下都慢慢消失了。教育孩子的方法需要的是與時俱進,當你抱怨孩子學習不用功、不愛學習、學習成績差的時候,不妨想一想,究竟問題是出在孩子身上還是出在父母身上。

孩子不愛學習,和家長的這幾個壞毛病有關

瞭解孩子真正的興趣而不是強制要求孩子,運用正確的教育方式比注重學習成績更重要,挖掘孩子的潛能而不是替孩子做決定,激發孩子學習的核心動力、讓孩子明白學習的意義,才是讓孩子愛上學習的關鍵所在。

文章作者簡介:諮詢師尤可,專注於親子關係、青少年、兒童心理,用文字剖析青少年、兒童成長過程中的心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