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桓王:我能怎麼辦,我也很無奈

引言

康熙皇帝繼位之後,雷厲風行的做了擒鰲拜、平三藩等三件事,由此成為千古一帝,名垂千古。而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初期,東周第二位天子繼位之後,也做了三件事。不同於康熙,這位天子做了這三件事之後不但沒有名垂千古,反倒是身敗名裂,同時也致使周天子天下共主的時代一去不復返。這位有心無力的天子便是周桓王。

公元前720年,也就是“周鄭交質”這一年,周平王駕崩。周平王去世後,太子狐即回國準備即天子位,鄭國也迎回了公子忽。太子狐因父親去世過於悲痛,史載“未得侍疾含殮,哀痛過甚,歸不久周而薨”。太子狐之子姬林繼位,是為周桓王。新天子是周平王之孫,他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他能挽回周平王東遷之後王室的頹勢嗎?

周桓王:我能怎麼辦,我也很無奈

周桓王畫像

周桓王繼位後,做了三件事

這第一件事是撕毀周鄭當年交質的盟約;第二件事是鄭莊公來朝,桓王“不禮焉”;第三件事是發動繻葛之戰。這三件事實際上是一個連續的事件,都是針對鄭國的。

  • 一頓操作猛如虎

第一件事撕毀盟約,就在公元前720年周平王駕崩之際,周桓王“將畀虢公政”。“畀”就是給予的意思,打算讓虢公忌父平分鄭莊公作為王室卿士的權力,以制衡鄭莊公。然而鄭莊公立即作出強硬對策,“四月,鄭國大將祭足率軍取溫之麥,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鄭自此交惡。”

何謂“不禮焉”?也許是沒有按諸侯謁見的禮節接見鄭莊公。第二年,鄭莊公前來朝拜周桓王,周桓王因為之前與鄭莊公的過節,於是對鄭莊公“

不禮焉”,這是第二件事。周公黑肩就出來當和事佬了,勸諫周桓王,“周之東遷,晉鄭是依,善鄭以勸來者,猶懼不蔇,況不禮焉,鄭不來矣。”周公黑肩的意思是要周桓王好生善待鄭莊公,目的是樹立一個榜樣,但周桓王沒有采納他的意見。

周桓王:我能怎麼辦,我也很無奈

鄭莊公畫像

周公黑肩的話更透露出一個信息,那就是自此開始,諸侯朝見天子的禮節開始不如以前了,大概是想來便來,想不來便不來。後來的發展果然應了周公黑肩的話,“鄭不來矣”,鄭莊公至此不來朝見天子了。這件事後,周桓王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於公元前715年開始剝奪鄭莊公的權力於虢公,“虢公忌父始作卿士於周”。周桓王十三年,周桓王“奪鄭伯政”,鄭莊公的回應是“怒而不朝”。

  • 一看戰績零槓五

隨後周桓王便親率虢、蔡、衛、陳等多國聯軍討伐鄭國。鄭莊公率軍奮起抵抗王師,大敗周桓王於繻葛,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周鄭繻葛之戰。周桓王在此役中被鄭國將軍祝聃一箭射中了肩膀。祝聃還想乘勝追擊,被鄭莊公阻止,他說:“君子不欲多上人,況敢陵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無損,多矣

。”這裡鄭莊公仍然以君子自居,不想把周桓王逼得太甚。

周桓王:我能怎麼辦,我也很無奈

繻葛之戰示意圖以及祝聃箭射周桓王

此後不久,鄭莊公還派親信祭足前往周桓王軍營慰問周桓王。鄭莊公做到這個份上,似乎有有仁有義,無可挑剔。繻葛之戰本是周桓王挑起,但他是天子,天子討伐諸侯是理所當然的。鄭莊公抗擊王師,並射傷天子,其理有虧,但沒有咄咄逼人也算仁義。然而,周鄭繻葛之戰卻開啟了春秋諸侯與天子作戰之先例。用現在的話來說,周桓王是一頓操作猛如虎,一看戰績卻是零槓五。

周桓王何故要針對鄭國

周桓王的爺爺周平王尚且不敢如此對待鄭莊公,周桓王因何做得如此決絕?《東周列國志》是這麼說的:“桓王傷其父以質鄭身死,且見鄭伯久專朝政,心中疑懼”,所以把鄭莊公作為自己最大的威脅。

  • 性格使然與君弱臣強

不過作者認為,這是周桓王的性格使然,周平王與他的孫兒周桓王性格截然相反,周平王隨遇而安,而周桓王卻血氣方剛,剛愎自用。前者是一介懦夫,後者則是一介莽夫。除了性格原因以外,那就是當時周桓王所面對的局勢——君若臣強。當時的鄭莊公確實給人以雄霸之感。

周桓王:我能怎麼辦,我也很無奈

強勢的鄭莊公

首先是鄭莊公的才能遠在周天子之上,鄭莊公繼位之後平定弟弟共叔段反叛之事,便可看出這是一個頗有心計和城府、深謀遠慮的一代雄主。鄭莊公在對待周天子的問題上,他能做到一報還一報,又不過份。其次,鄭莊公在軍事才能也是有目共睹的。鄭莊公即位時年僅十四歲,在平定弟弟共叔段反叛之後便大力對外擴張,先後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戰役,無一敗績。

公元前718年,莊公克共叔段於鄢,把共叔段趕到共國;公元前717年,莊公伐衛,討公孫滑之亂;公元前714年,莊公侵陳,大勝;公元前711年,莊公以王命伐宋,又大敗北戎侵鄭之師;公元前710年,宋衛蔡伐戴,莊公圍戴而取三國之師;公元前709年,莊公大敗息侯伐宋之師;公元前707年,周鄭繻葛之戰,大敗王師;公元前706年,北戎伐齊,莊公救齊大敗戎師。

周桓王:我能怎麼辦,我也很無奈

鄭莊公對外擴張示意圖

  • 周桓王:我能怎麼辦,我也很無奈

鄭莊公頗有雄心壯志,且行事果斷、敢作敢為,在他的帶領下鄭國實力至此達到了巔峰,鄭莊公也由此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春秋三小霸之一)。周桓王目睹自己的臣子中出現這麼一個非常人物,作為天下共主的周桓王怎麼能安坐於朝?他那天下共主的面子往哪裡擱?

如果說周平王之時,王室尚得力於晉國等諸侯國的支持,而鄭國的鋒芒尚且沒有顯露,周平王可以一忍再忍一讓再讓。那麼周桓王之時,鄭莊公的稱霸之心已經昭然若揭,實力也在迅速強大,周桓王怎可能再忍再讓?所以削弱鄭國的實力,就成了周桓王即位之初的既定策略,就如同後來康熙皇帝繼位之初的擒鰲拜、平三藩是一個道理。周桓王如果能活到現在,那麼他肯定會說上這麼一句話:我能怎麼辦,我也很無奈啊!

周桓王:我能怎麼辦,我也很無奈

無奈的周桓王

結語

周桓王在王室江河日下之際卻碰上了這樣一個強勢的臣子,他在位二十三年,始終沒能完成他的既定目標,相反倒是成就了鄭莊公稱霸,致使“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局面出現。公元前697年,周桓王垂危之際還派大臣家父前往魯國“求車”,《左傳》認為這是一件“非禮”之舉。按周禮,車與服只能由天子賜給諸侯,哪有諸侯朝貢天子之理?然而,周桓王並非不知道,只是不得己而為之,因為到這個時候,周王室已經落魄到連一輛車都置辦不起了。

參考文獻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鳳凰出版社,2017年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2006年

高士奇,《左傳紀事本末》,中華書局,1999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