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珠穆朗玛峰更高的,是即使失去双腿也要攀向顶峰的人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又被称为“世界第三极”,

比珠穆朗玛峰更高的,是即使失去双腿也要攀向顶峰的人

岩石面海拔8844.43米,这是我们从小就最熟悉的数字。

而另一组数字,则是我们很少关注到的。

从有攀登珠峰纪录以来,其实只有4833人成功登顶,总登顶次数为8306次,

这么多年,全世界只有那么极少数的一部分人,亲眼见证过地球最高海拔的景色。

为了各种各样的原因,人们向珠峰进发,挑战人类自己的极限。而中国人的登峰史,还多了份家国情怀在里面。

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他们和他们背后的伙伴的故事。

1 “因为山就在那里”

1924年6月8日,38岁的乔治·马洛里(George Mallory)和搭档安德鲁·欧文(Andrew Irving),正在向上攀爬,在营地的人可以看到他们已经成为了两个小小的黑点,在雪坡上缓慢移动。

比珠穆朗玛峰更高的,是即使失去双腿也要攀向顶峰的人

这是马洛里第三次向珠峰发起冲锋,在这之前,他已经成功攀爬过了欧洲的许多高峰,“站得更高”就是他毕生所追求的理想。

当时他们距离珠峰顶峰,仅有约244米的距离,人类从来没有离峰顶这样近过,山下的人激动地想,或许这就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一天了。

然而这时一片云雾笼罩过来,遮盖了激动人心的景象,这就是马洛里和欧文留给世界的最后一个剪影。

雪山吞噬了他们的生命,也在历史留下了一道谜题:他们到底有没有登顶?

直到1999年,一组登山队在海拔约8300米的位置,找到了马洛里的遗体。

比珠穆朗玛峰更高的,是即使失去双腿也要攀向顶峰的人

马洛里已经在那里静静地躺了75年,连袋子里的随身物品都保存完好,唯独缺少了妻子露丝的照片。

在攀登珠峰之前,马洛里曾经许诺,会将妻子的照片留在世界之巅。这是否意味着,他真的曾经登顶,那张照片,正在峰顶某片积雪之下,凝望着喜马拉雅翻腾的云海长达一个世纪之久?

为了验证这个可能性,登山队复原了1924年马洛里的登山装备,重走马洛里的登顶之旅。

最后,登山队得出的结论是“以那时的装备太难了”,就算马洛里成功登顶,那也一定是抱着必死的决心,根本没有想要安全返回,拼命完成这项人类壮举。

比珠穆朗玛峰更高的,是即使失去双腿也要攀向顶峰的人

心中有浪漫幻想的人,依旧会相信他确实到达了峰顶,即使付出了生命,却完成了一生的梦想。

但其实谜底早就不重要了,马洛里这个名字,和他的故事,已经深深刻印在每一个冒险者的心中。

并非为了荣誉,也不是为了炫耀,只是为了完成自己的理想,挑战自我的极限。

在他这一次远征珠峰之前,《纽约时报》的记者曾问过马洛里,为什么要攀登珠峰?

他的回答只有简短的一句:

“因为山就在那里。”

比珠穆朗玛峰更高的,是即使失去双腿也要攀向顶峰的人

这句话,也成为了所有热爱登山者的座右铭。

2 “珠峰第一人”的两极人生

时间推进到了1953年,我们都知道,这一年的五月,新西兰人埃德蒙·希拉里和他的夏尔巴引导丹增·诺尔盖,第一次站在了世界之巅,翻开了人类冒险史上的崭新一页。

比珠穆朗玛峰更高的,是即使失去双腿也要攀向顶峰的人

不过我们要讲的,是他们两个人在这之后的故事。

希拉里在登顶后说,他和丹增曾经发誓决不告诉外界究竟是谁先登上登峰,所以当媒体一次一次质疑,到底是谁先站上了珠峰,希拉里始终保持沉默,拒绝以“珠峰第一人”自称,只表示两人作为一个团队登顶。

比珠穆朗玛峰更高的,是即使失去双腿也要攀向顶峰的人

带着这样的荣誉,两个创造了历史的人走向了近乎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和许多夏尔巴人一样,丹增登山的目的,从来不是为了征服雪山。

这座巍峨的大山,是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他太了解在这样极端的大自然面前,人类是有多么渺小,对于丹增来说,对珠峰的敬畏远远大于登顶的成就感。

如果可以,生活在珠峰脚下的众多丹增的同胞们,都不会想要冒如此大的风险,去做向导而谋生的。

所以在登顶之后,丹增一直处于一种矛盾之中。

作为“珠峰第一人”之一,这样的声望让他必须坚持登山的事业,成为英雄,受邀教导年轻人登山经验,这是他必须要做的事。

比珠穆朗玛峰更高的,是即使失去双腿也要攀向顶峰的人

而另一方面,深知登山风险和困难的他,却极力禁止自己的孩子继承他的事业,当他的儿子对他表达想要登顶的愿望时,他对孩子说:

“我已经替你上去过了,你不必亲自登上峰顶。”

而另一位“珠峰第一人”希拉里,在收获了这样的荣誉之后,却一直没有停下探险的步伐。

比珠穆朗玛峰更高的,是即使失去双腿也要攀向顶峰的人

在接下来的岁月中,他还攀登完了喜马拉雅山脉的11座山峰,海拔都在6000米以上;

带领新西兰和英国探险队,通过陆路穿越了南极洲,成为第一个驾车抵达南极的人;

搭乘小型飞机前往北极,完成了一次小小冒险,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踏遍地球三极的人;

长江源头、世界第五高峰马卡鲁峰、恒河源头,都留下了他探险的足迹。

两个人在探索过世界的顶点后,走向了人类对自然态度的两极,敬畏、或挑战,

而这也是全世界探险家们所面对的选择,

正是这两种想法不断地冲突,才不断推动着人类更好地认知自己、发展自己。

3 “中国人都没上去过,怎么能说是中国的?

时间线拉进到1959年。彼时,还年轻的中国依旧面临着百废待兴的局面,而与周边国家的国际关系更是问题迭出。

大家知道,登顶珠峰有两条路径,一条是尼泊尔境内昆布地区的南坡,而另一条,是中国西藏定日县的北坡。

希拉里与丹增成功登顶的路线,就是由尼泊尔一侧登上的南坡,而北坡由于“第二阶梯”的存在—— 在通往山顶的唯一途径上直立着一道5米左右的峭壁,以及强风气候的原因,在1960年之前,一直被认为是“不可能成功的路线”。

比珠穆朗玛峰更高的,是即使失去双腿也要攀向顶峰的人

在中尼领土问题的谈判上,尼泊尔方多次质疑过中国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尤其是珠峰的领土主权:

“你们中国人都没登上过的土地,怎么能说是中国的?”

内忧外患激发了那一代人最热血的爱国情怀。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和领土权益,为了实现人类从未有过的壮举,也为了创造属于新中国的历史,中国登山队在人员、技术和装备都相当匮乏的情况下,在1960年发起了对珠峰北坡登顶的冲锋。

比珠穆朗玛峰更高的,是即使失去双腿也要攀向顶峰的人

电影《攀登者》的前半段,讲述的就是这个故事。

没有设备,只能从瑞士进口采购来的高山帐篷、鸭绒登山服和氧气装置;

没有技术,只能奔赴苏联学习的现代高山攀登技巧;

没有经验,我们只能从运动员中挑选,组成了一支平均年龄仅有24岁的登山队;

没有时间,印度同时也组成了一支登山队向珠峰发起冲击,这是一场为国土进行的登山竞赛……

高原反应、极度缺氧、体能不足,在尝试多次冲顶后,只有四个人成功来到了“第二阶梯”。他们是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

比珠穆朗玛峰更高的,是即使失去双腿也要攀向顶峰的人

面对4米多高的岩壁,消防员出身的刘连满想到了搭人梯的办法。他主动蹲下当“人梯”,让队友踩着自己的肩膀攀登。

屈银华先上,他实在不忍心穿着满是钉子的高山靴踩在战友肩上,便毅然脱下了4千克重的靴子,没想到鸭绒袜子太滑也上不去,屈银华又脱下鸭绒袜子,只穿一双薄毛袜打钢锥、攀爬……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让屈银华后来的两足脚趾和双足跟就被彻底冻坏,只能切除……

比珠穆朗玛峰更高的,是即使失去双腿也要攀向顶峰的人

蹲下当“人梯”的刘连满同样不容易,这样的高度,任何一个轻微的动作,都会给身体带来沉重的负担,刘连满却要用身体托着100多斤的队友慢慢站直,足足坚持一个多小时……这使得他没有体力完成最后登顶,而是在海拔8700米处休息。

1960年5月24日夜里,只有星光,屈银华、王富洲、贡布三个人,在寒冷、缺氧、饥饿、黑暗的山脊上麻木地行走,只剩下坚持、坚持,再坚持。

登顶的那一刻,他们的对话是这样的:

“到了没有?”

“到了,再没有地方走了,再走,就下去了。”

没有可以用来拍摄的光线,他们果断的从背包拿出国旗和毛主席像,一起放在山顶,赶紧下山。

比珠穆朗玛峰更高的,是即使失去双腿也要攀向顶峰的人

当消息传回北京,这条喜讯很快就传遍了中国,全国人民都在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而创造奇迹的人没能亲眼见证这样的庆祝,他们这时都在医院静静休养。

1961年,《中尼边界条约》正式签署,两国历史上遗留的边界问题得到解决。

4

“无腿登山勇士”夏伯渝:“我还有很多山,要去爬。”

1960年的登顶是半夜,光线条件根本无法用相机来记录登顶时刻,当年国外也因此不承认中国人第一次由北坡登顶的纪录。

15年后,拥有了经验和更好准备的中国登山队,再次从北坡突击珠峰,这一次,不仅要全程记录让外国人没话说,还要挑战最多人登顶和第一位女性登顶的荣誉。

26岁的夏伯渝,就在这一支登山队中。

比珠穆朗玛峰更高的,是即使失去双腿也要攀向顶峰的人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夏伯渝首次攀登却以失败告终。队伍已经行进到海拔8600米以上,可暴风雪越来越大,队伍只能被迫下撤。

在下撤到7600米的过程中,一名藏族队员丢失了睡袋。因为不怕冷而被送外号“火神爷”的夏伯渝,主动把睡袋让给了藏族队员。这导致他双腿严重冻伤坏死,最终只能截肢。

祸不单行的是,当他得知自己的后半生可能都要在轮椅上度过的时候,又收到了自己父亲去世的消息……

快要陷到极端负面情绪的夏伯渝遇到了一位国外的假肢专家,对他说:

“你安上假肢以后,不但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你还可以再登山!”

夏伯渝相信了。

之后的几十年,他都在为这个目标而拼搏、而奋斗。

比珠穆朗玛峰更高的,是即使失去双腿也要攀向顶峰的人

因为大运动量的训练,假肢把接口处的组织磨破,长期不愈合导致了癌变,甚至转移到了淋巴之上……夏伯渝依旧没有放弃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治疗和积极的心态下,夏伯渝的癌症竟然真的被控制住,而且再也没有复发。

从2014年开始,65岁的夏伯渝,正式再度向珠峰发起了挑战。

终于在2018年,也就是第一次攀登的43年后,以69岁的年龄和失去双腿的身体状态,在第五次挑战时登顶成功。

比珠穆朗玛峰更高的,是即使失去双腿也要攀向顶峰的人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更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中国第一位无腿登顶珠峰的勇士,在今年年初,因为这样的壮举,获得了劳伦斯年度最佳体育时刻奖。

圆梦珠峰之后的夏伯渝并未止步。他说,他还要继续完成“7+2”计划,登上所有大洲的最高峰,征服南北极。2019年8月26日,他登顶“欧洲之巅”厄尔普鲁士峰,助力他的,不再是40多年前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才能买到的国外装备。这一次,他穿着中国自主制造的全球顶配羽绒服——波司登登峰系列

比珠穆朗玛峰更高的,是即使失去双腿也要攀向顶峰的人
比珠穆朗玛峰更高的,是即使失去双腿也要攀向顶峰的人

从马洛里,到夏伯渝,以及每一位向地球极点发起挑战的人,他们的“登峰精神”,始终是人类挑战自我、探索自然的体现,而中国人对珠峰的一次次挑战,既包含着新中国自成立以来到现在的拼搏历史,也包含着国人面对艰难险阻不断向前的奋斗精神。

每一项成就,每一个飞跃,甚至每一个引领行业、响彻世界的自主品牌,中国一直都在用这样的精神,向世界顶端发起着挑战。

努力43年的波司登,让中国有了世界级的顶尖羽绒服

今天,羽绒服的顶尖品牌波司登,正式向全球发布科技与工艺达到世界顶配的“登峰系列”羽绒服,凝聚波司登43年专业积淀、助力登峰勇士们挑战更高的羽绒服。

比珠穆朗玛峰更高的,是即使失去双腿也要攀向顶峰的人

这场发布会,就像带我们经历了中国人挑战世界最高峰的历史。波司登与中国的登山事业,也有着不解的缘分。中国人的登峰史,也是波司登羽绒服的进化史。

比珠穆朗玛峰更高的,是即使失去双腿也要攀向顶峰的人

在中国登山队刚开始挑战珠峰的年代,国内甚至没有像样的登山装备生产厂家,所有的优质设备全部需要从国外进口,甚至需要领导特批。

1998年5月,中国登山队穿着波司登提供的登山服登顶珠峰。当时的队员次落成为了中国第一位登顶珠峰的在校大学生。

比珠穆朗玛峰更高的,是即使失去双腿也要攀向顶峰的人比珠穆朗玛峰更高的,是即使失去双腿也要攀向顶峰的人

21年后,当年的大学生已经成为了中国登山队的教练。在今年的5月份登山季,中国登山队在波司登的助力下又一次登顶珠峰!

比珠穆朗玛峰更高的,是即使失去双腿也要攀向顶峰的人

如今,波司登凭借坚实的制造工艺和不断创新的科技,助力中国登山队21年,让登山服再轻一点再暖一点再多保护一点,不需要再去海外,我们自己就能制造出世界级,甚至超越世界级的登山服,这就是对登山者最好的支持。

这也是为什么次落在发布会上忍不住说,穿着中国品牌登上珠峰,更能感觉到祖国的强大,我们中国在专业领域上的强大,感到特别自豪

比珠穆朗玛峰更高的,是即使失去双腿也要攀向顶峰的人

“登峰系列”中的每件衣服,都以一座世界著名山峰命名,它们就是波司登在积累多年后,拿出的一份世界领先的答卷。

比珠穆朗玛峰更高的,是即使失去双腿也要攀向顶峰的人

登峰系列由489道严格工序制成,做工极其精致,单单版型就经过了217次修改。最显眼的就是心脏位置的中国地图,胸前还有着珠峰的名字海拔高度,而打开羽绒服的内里,还能看到世界地图,以及1998年中国国家登山队穿着波司登挑战珠峰成功的照片

比珠穆朗玛峰更高的,是即使失去双腿也要攀向顶峰的人

作为一发布就获得“全球顶配”称号的羽绒服,登峰系列的功能性,可以说是做到了极致。

比珠穆朗玛峰更高的,是即使失去双腿也要攀向顶峰的人

(1)保暖巅峰:能抵御零下40度极寒

波司登登峰系列采用了来自世界公认的北纬43°黄金羽绒带产出的珍稀鹅绒。

之所以这个纬度产出的鹅绒最好,是因为北纬43°的昼夜温差大,具有上下70摄氏度的绝对温差,冬季最低温可以达到零下35°C,在这里生活的鹅,产出的绒朵更加饱满,保暖性也最好。

比珠穆朗玛峰更高的,是即使失去双腿也要攀向顶峰的人

除了产地严选,波司登对取材的要求也相当严格,每1000只鹅,大概只能精选出4只最优的来进行取绒,每一朵羽绒都由筛选师手工挑选,仅选取胸腹间15克左右的精品鹅绒。

这样的精挑细选,成就了极高的含绒量和蓬松度。

这两项决定了羽绒服的重量和保暖的效果,根据中国羽绒工业协会的标准,根据蓬松度把羽绒划分了5个等级:

A级,蓬松度480+为羽绒服的入门级别;

2A级,蓬松度560+中端级别羽绒服使用此级别羽绒;

3A级,蓬松度640+奢侈品品牌会使用此级及以上羽绒(比如某鹅);

4A级,蓬松度720+多用于奢侈品中中高端系列;

5A级,蓬松度800+顶级品质羽绒;

比珠穆朗玛峰更高的,是即使失去双腿也要攀向顶峰的人

而登峰系列,采用的是超过了5A级蓬松度超1000的鹅绒,含绒量的达到了

理论极限值95%(因为实际做不到100%含绒量),光凭这两点,已经远远超过了国外品牌。

光是原材料就是保暖巅峰了,波司登还在充绒工艺上进行了革新。

这种方式叫做蜂巢立体充绒工艺,模仿蜂巢结构,打破了传统平面充绒方式,让羽绒均匀分布在整件衣服中,这样羽绒服的形体更加稳定,保暖的效果也更优秀。

比珠穆朗玛峰更高的,是即使失去双腿也要攀向顶峰的人

(2)每一条细隙、每一个微孔都能抵御寒风侵袭

有了优质的保暖核心,表面材质的选用和工艺就是考究的另一个方面了,这关系到羽绒服能否经受极端环境的考验。

登峰系列使用的面料,是被称为“世纪之布”的GORE-TEX,被称为“人类的第二层皮肤”。

这个面料的神奇之处,在于它有一层薄膜,这层薄膜每平方英寸就有90亿个微孔,这些微孔的大小比水滴小两万倍,比水蒸气分子大700倍,这些小孔,既能保证持久防水防风,也能让汗气轻而易举从内部蒸发出去,真正做到既防水又透气

比珠穆朗玛峰更高的,是即使失去双腿也要攀向顶峰的人

那你可能会问了,在充绒时会进行绗线,针孔的部分不就还是会破坏羽绒服的整体性和防水性吗?

登峰系列采用了一种比较特殊的防水压胶工艺,在所有接缝处做防水压胶处理,平整严密地缩住每个针孔,有效阻止雨水从线缝处渗入,达成整件衣服防水的功效,让它成为一件下雨下雪都能穿的羽绒服

比珠穆朗玛峰更高的,是即使失去双腿也要攀向顶峰的人

对于有大风的寒冷天气,登峰系列在每一个可能灌风的地方都进行了

防风设计

帽子采用FITGO-TECH调节系统,只用单手就能收紧帽口,配合高立领、可伸缩防风袖口及弹力防风裙,使衣服在颈部、腕部及腰部与人体更贴合。有效防止冷风从头、袖口、腰部钻入,360°全方位保暖

比珠穆朗玛峰更高的,是即使失去双腿也要攀向顶峰的人

(3)把航天材料和专业级防护用到羽绒服

作为一件专为登山而生的羽绒服,除了保暖和克服极端天气,还需要为登山者们的安全做好万全准备。

攀登过程中,电子仪器常因失温而导致电量流失过快,于是登峰系列采用长征五号的航天纳米保温材料气凝胶,制成电子仪器保护袋,有效避免电子仪器受到低温影响

比珠穆朗玛峰更高的,是即使失去双腿也要攀向顶峰的人

在登山过程中帽子如被卡住,会对登山者构成安全威胁。登峰系列帽子采用

MAGIC CHAIN魔术链设计,当受力超出安全临界值时帽子会自动脱离羽绒服,保障运动员穿着安全。

比珠穆朗玛峰更高的,是即使失去双腿也要攀向顶峰的人

还有Recco生命探测仪3厘米13针精密缝制防跑绒等等等等先进科技……

比珠穆朗玛峰更高的,是即使失去双腿也要攀向顶峰的人

这是一件从绒、面料、科技、工艺全面为登山者做到极致的羽绒服。

比珠穆朗玛峰更高的,是即使失去双腿也要攀向顶峰的人

难怪夏伯渝在发布会上,试穿这件羽绒服,感慨万分。“以前,我就一直梦想着能穿上我们中国自己做的羽绒服,攀登高峰。这次终于实现了!我第一次感觉到,我们的产品,不论是工艺、技术研发、和体感,不仅是世界级的,甚至也已经超越了世界级。

比珠穆朗玛峰更高的,是即使失去双腿也要攀向顶峰的人

次落也感叹到:正是因为有波司登这样的中国企业,我们民族品牌始终坚持的自强不息,勇于追求,每个行业才能走上世界的高峰

(4)登峰无止境,波司登挑战无止境

1998年到2019年,登山装备不断创新、进化,波司登既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波司登还参与、见证过在许多不同专业领域中,为梦想、为初心而不断奋斗的“登峰者”们。

2006年都灵冬奥会上,韩晓鹏身穿波司登自主研发的滑雪服,为中国赢得雪上项目男子首金。这一身兼具科技感、高性能与中国特色的波司登滑雪服,现在已被瑞士洛桑奥林匹克博物馆珍藏。

比珠穆朗玛峰更高的,是即使失去双腿也要攀向顶峰的人

1998年7月,波司登羽绒服随中国北极科考队出征格兰豪威岛,以温暖抵御极地严寒,见证北极科考之行。

比珠穆朗玛峰更高的,是即使失去双腿也要攀向顶峰的人

1999年10月,波司登随“雪龙号”南极科学考察队远征南极,再战极地高寒,完成“登峰造极”的挑战,问鼎南极之巅。

科考、探险、运动,波司登一直作为中国人探索世界的最佳伙伴,用不断创新和专注精品的态度,陪伴着我们挑战雪山、极地和赛场。

而优秀的品质,也是会征服全世界人民苛刻的眼光的。

1995年,波司登获美国、俄罗斯博览会金奖,首度把时装理念引入羽绒服;2001年,波司登获得法国高质量科技产品证书;2018年,波司登获得《Outside》户外装备年度大奖。

如今的波司登,已经畅销美国、法国、意大利等72个国家,赢得全球超2亿人次的选择,并且获得专业权威人士的高度认可,甚至已经引领世界羽绒服制造技术和标准。

比珠穆朗玛峰更高的,是即使失去双腿也要攀向顶峰的人

从经历双腿截肢、患癌之苦,到登顶珠峰,夏伯渝花了43年。从1976年创业之初,到如今成为世界顶级品牌,在绒、面料、设计、工艺等方面更远超行业标准、达到当今世界顶配的波司登,也用了整整43年。

波司登的“登峰精神”,是寻求科技和工艺的不断突破,是助力中国体育事业不断进步的民族责任感,是创造和刷新国内和国际的行业标准与历史,

更是为了那句“温暖全世界”的初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