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知名的元帥和將軍,你知道哪些關於他們的故事?

漢史趣聞


1949年4月的渡江戰役,主要是由第二和第三野戰軍的百萬雄師發起的,而第四野戰軍主力則於5月間從長江中游揮師南下,目標直指盤踞華中地區的白崇禧集團。為了確保四野在湘鄂贛地區順利尋殲桂敵,西柏坡電令已經到達江西贛州的二野四兵團暫歸四野統一指揮,兵團司令員陳賡接電後頗為尷尬,但仍然不折不扣地執行了命令。

(抗戰時期的林彪)

這是人民解放軍著名將帥之間的歷史傳奇,因為陳賡是黃埔一期畢業生,1924年11月畢業後並沒有被分配到黃埔軍校教導團,而是留校擔任黃埔二期入伍生的連長,此後相繼擔任第三期步兵科副隊長、第四期步兵科第一團七連連長等職務。而林彪考入黃埔第四期時,被編入步兵科第二團八連,雖然兩人不是直接的上下級,但就軍中資歷而言,陳賡仍然是林彪名符其實的“教官”。

1927年南昌起義的時候,原第二方面軍特務營營長陳賡轉任第3師6團一營長,而林彪是第25師73團的一名連長,陳賡仍然是林彪的上級。據說在起義軍南下途中與敵錢大鈞部作戰中,陳賡還在火線上指揮過林彪,有“你再不執行命令我就槍斃你!”的故事,只是未經考證不好定論。不過總體而言,陳賡在早年確曾是林彪的“師長”,一直到抗日戰爭時期,兩人的軍職才正式顛倒過來。

(抗戰時期的陳賡)

1937年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林彪出任以紅一方面軍為主體組建的第115師師長,而同樣是一方面軍出身走過長征的陳賡被任命為第129師(四方面軍為主)386旅旅長,從此成為劉鄧麾下的名將,進而成為第二野戰軍兵團司令員。到了解放戰爭時期,林彪已經是第四野戰軍司令員,但林陳二人在這十餘年中畢竟沒有直接隸屬關係。

現在二野第四兵團既然配屬給林彪指揮,則陳賡就成為了林彪的直接下級,兩人雖未見面,但終究還是在電波中確立了指揮關係,共同開始對蔣軍殘餘的南線大追殲。而就在第四野戰軍主力和二野四兵團橫掃中南期間,陳賡曾經三次違抗林彪的軍令,續寫了一段將帥傳奇,其實電影《南線大追殲》裡有關於這個細節的特別描述,包括陳賡故意關閉電臺的橋段。



第一次是西進和南下之爭,在四野主力向湖南縱深壓迫之際,林彪電令第四兵團自贛州出動,西渡贛江經宜春、萍鄉殺入湖南,配合正面的四野主力側擊白崇禧集團。陳賡接到命令後,認為桂敵必然繼續收縮,以四兵團現有位置西進至多形成擊潰戰,實難有大的作為,應該貫徹毛澤東“大迂迴、大包圍”的戰略南下廣東,合圍所有中南地區的蔣軍殘餘。

在考慮成熟之後,陳賡果斷致電西柏坡並報四野前指、二野司令部,建議他率領四兵團直插廣東,封閉白崇禧集團和餘漢謀集團的退路,同時也說明部隊集結完畢,隨時準備執行四野的作戰計劃,而黃埔師弟林彪非常堅決,第一時間回電:“我決心已下,不可更改,立即執行”!就在陳賡倍感為難之際,西柏坡指示到達:二野四兵團和四野第十五兵團的兩個軍,統由陳賡指揮南下廣東,再深入迂迴廣西和雲南。



(陳賡和粟裕兩位大將)

陳賡如釋重負立即開拔,指揮五個軍直撲粵北,1949年10月初兵臨廣州城下,餘漢謀所部望風而逃,廣州這個華南第一大城市已唾手可得。此時陳賡又接到林彪來電,命令四兵團等部停止前進,主力轉而向西進入桂(林)柳(州)地區,以達到與四野主力會殲白崇禧的目的。陳賡對著地圖思謀良久,認為所部距離目標1300餘里,以時間計算不如調動其他四野部隊為宜,並且還將延遲廣州解放的速度,於是再次電陳利害。

西柏坡高屋建瓴回覆所請:“同意陳賡意見,決定四兵團仍照原任務執行”,而林彪審時度勢後也以為然,開國將帥們的戰略眼光的確不是蓋的。1949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陳賡命令兵團主力不許進城,馬不停蹄追殲餘漢謀集團,終於在陽江消滅其主力60000餘人,取得“陽江大捷”。並且陳賡意識到,白崇禧集團殘部必然企圖通過雷州半島出海逃跑,因此以第13軍、第15軍重兵駐於咽喉之處廉江,準備與四野合圍殘敵。



狡猾的白崇禧為了奪路出海,首先派出魯道源兵團大舉向東突圍,試圖以此佯動“聲東擊西”調動我軍,四野前指電令四兵團除留一個師扼守廉江外,主力北上與四野在運動中會殲魯道源,陳賡接電大吃一驚。四兵團首長一致認為:一個師是無論如何阻擋不住桂系主力的,設若雷州半島有失,則白崇禧可以輕而易舉從海上逃走,如果四兵團主力卡住半島入口,則不僅白崇禧插翅難逃,魯道源早晚也是甕中之鱉。

幾經思索後陳賡第三次抗命,以委婉的語氣同時致電四野和軍委,建議所部以控制出海口為主要任務,西柏坡以巨大的權威平息了將帥之爭,回電迅速而簡短:“同意陳賡同志建議”。1949年12月1日,白崇禧殘部在博白戰役中被二野和四野各一部全殲,縱橫民國20多年的桂系集團灰飛煙滅。而林彪與陳賡之間關於戰役細節的軍事爭論,以及互相之間的尊重也由此傳為一段佳話,每每陳賡提出反對意見時,林彪最多隻是苦笑。

1955年9月,林彪被授予元帥軍銜,陳賡被授予大將軍銜。


度度狼gg


粟裕稱得上常勝將軍。當年在華東地區老百姓門聯上曾寫著:"毛主席當家家家旺,慄司令打仗仗仗勝"。

戰埸上慄裕運籌帷幄,橫掃千軍如卷席,然而,情場上他卻履履受挫折。

l939年,粟裕32歲,早己超過了那"二八六團"即年齡28歲,軍齡6年(團級幹部),的結婚條件,但他還是實實在在沒談過戀愛的單身漢,陳毅笑他沒戀愛細胞,說他"在作戰地圖前可以滔滔不絕,見了姑娘就不知說什麼。"

立春後,粟裕來到教導總隊,準備挑幾個德才兼備的學員到機關工作。當時教導總隊負責人梁國斌推薦一個叫詹永珠的揚州姑娘,各方面表現都很好,前不久還加入中國共產黨,你是否找她談談,粟裕表示同意。當天下午慄裕和詹永珠(即楚青)見面了,就是這一面看上了楚青,因為通過這次談話,慄裕覺得,她下只應成為他的部下,更應成為他的愛人。

於是,他決定向她求愛。

一月後,粟裕託政治部主任王集成給楚青捎一封信和自已近照,信中談怎麼怎麼喜歡人家,一個新四軍指揮員對女戰士真誠的愛......。他滿以為可以打動姑娘的芳心。

可楚青看完信,一時險色大變,一個新四軍將領怎能這樣向姑娘求愛?猛的,將粟裕的信和照片撕的粉碎,並打定主義以後再不見粟裕了。

轉眼到初冬,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成立,陳毅任司令員,粟裕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不久楚青從教導隊畢業後分配到江南指揮部機要科任速記員。真是冤家路窄。楚青又成了他的部下。

但粟裕是個心胸寬闊的人,雖像過去那樣愛著楚青,但他絕不會利用自已的權利和威望逼迫一個純真少女的感情。他每次見到楚青都是一副若無其事,十分坦然的樣子,這才使楚青安下心來。

但過一段時間,粟裕還是按奈不住內心的衝動,(政治家,軍事家雖特重理性,但情愛仍舊是他們生活的潤滑劑,是精神的調節器。)把楚青叫到辦公室,親切詢問她工作情況,再次表明自己愛慕之情。

面對自己頂頭上司,楚青還是沉著而冷靜地把想好話說了出來:"首長,我對你的為人和指揮才能,內心是欽佩的。可我年齡還小,對談戀愛沒有興趣,我經常想,自從日軍入侵後,很多父老兄弟姐妹死在曰本鬼子刀槍下,我們活著人要牢記他們的追求和痛苦,不應考慮自己生話小事,要時刻想著為他們報仇!″

粟裕也坦誠自己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你說得對,我們應牢記烈士的遺原,努力爭取抗戰勝利。但我認為,凡有男女的地方,無論環境多麼惡劣,條件如何艱苦,都會產生愛情的。作為一個革命者應該處理好革命與愛情的關係,而不是抹煞男人和女人之間的感情。這樣吧,我請你再考慮一下,最好我們能交個朋友,今後可互相體諒,互相幫助,這與幹革命為烈士報仇並沒有矛盾。

聽了粟裕的話,楚青內心一驚,她感到粟裕的真摯和忠厚,沉默一會,她才輕的說道:首長,雖然你是一番好意,但我還是不想考慮這個問題。″

隨相處時曰不斷增加,尤其目睹粟裕在黃橋決戰中表現出來的沉著鎮定的大將風度後,內心極為欽佩,慢慢地粟裕成了她心中的傳奇人物。

那天傍晚,他們又相約了,粟裕又像過去一樣,先詢問過去工作情況,然後誠心誠意地說:"我會尊重你的意見,尊重你的人格,你放心好了,現在我再次鄭重向您求愛!″楚青羞澀的低下頭,嘴唇動了動,但沒說什麼。

見對方不語,粟裕又說:"我只是希望你知道,我是真心愛你的。如果你暫時不能接受我的愛,我可以等,等一年,兩年,三年我都會等的。″

那三年我還是不答應你呢?楚青抬起頭,雙目凝視粟裕,調皮地問道。

"那我繼續等,再等個一個三年,兩個三年,三個三年,一直等到你答應為止。″

楚青聽了,激動得熱淚盈眶,她將頭靠在粟裕的胸脯上,無限深情看了一眼粟裕,說:"那......我要是現在就答應你呢?″

粟裕眼裡閃著異樣的光彩,幸福的突然降臨使他無法壓仰心頭的激動。

1941年12月26曰,在新四軍一師司令部,粟裕與楚青結合了,當時粟裕34歲,楚青22歲。


太陽58135


賀龍元帥來過我雁北區,12O師就他的部隊,我們老家抗戰時笫六支隊就是120師下屬,我老家是平魯縣,我父37年參加革命先就在六支隊,後來我父親在工作中做出成績,是縣委書記李林技帶父親到晉綏根據地見到賀龍元帥,談話2小時,父親在生病其間,每談到此事都激動不已。


用戶118565843908


中國歷史上的元帥和將軍有太多了,讓我最為佩服的元帥,就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林彪、彭德懷,還有劉伯承元帥。

大家都知道在軍事戰爭中,元帥和主將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往往他們的行為,直接可以決定整個軍事行動的勝敗。恰恰林彪,彭德懷和劉伯承等元帥們,在當時就是起著這種作用的人。所以,我是的敬佩他們。

林彪元帥

林彪元帥他每次上戰場之前,都是身先士卒,衝鋒在第一戰線。

在打仗的時候,往往士兵還沒跟上來,他的子彈已經射入到了敵人的身上。士兵一看主將都這麼拼了,他手下的將士們肯定是拼命殺敵了。這也就是為何林彪每次打仗,都能勝利的原因。

全面抗日爆發之後,在面對瘋狂的日本侵略者的時候,中日之間的戰役,往往中國軍隊都是以失敗告終。

林彪不信這個邪,結果林彪指揮了平型關大捷,取得了抗日戰爭以來,首次對日作戰以來的勝利。

這次八路軍取得的勝利,大大的鼓舞了全民抗日的決心,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彭德懷元帥,每次戰爭也是選擇站在第一前線,因為在這裡方便觀察敵人的隊形,指揮部隊作戰,根據敵情的變化,快速做出正確的決定,才能最終取得戰役上的勝利。

彭德懷元帥

百團大戰就是彭德懷元帥打的最為經典的戰役,那一次他親自在前線,炮火轟鳴的包圍中,指揮全體將士,衝鋒陷陣。

當時日軍扔的炸彈先後在彭總的身邊炸裂,這一情況,被當時的一個外國記者拍了下來,場面真的是驚心動魄,危險十足。

將軍都如此這般表現,把生死置之度外,士兵們肯定也是奮勇殺敵了。百團大戰的勝利,是中日戰爭以來,取得的最大規模戰役的一次勝利。

劉伯承元帥

最後一個說劉伯承元帥,他帶領的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直接插入敵人的心臟。要知道當時的劉鄧大軍是孤軍奮戰,跑到敵人的包圍圈裡,若不是主將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想在那種情況下取的最終的勝利,真的是太難了。

狹路相逢勇者勝,他們在狹小的路上遇到敵人,拼完子彈拼刺刀,最終打敗了擁有精良裝備的敵軍,取得了在中原地帶的主動權。這次劉鄧大軍的勝利,為後來的三大戰役,拉開了序幕。使中國解放軍由被動防守,轉向了主動進攻。

所以說在戰場上,只有主將領導有方,革命隊伍才會眾志成城,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當然了我佩服的元帥和將軍還有:朱德元帥、葉劍英元帥、徐向前元帥、羅榮桓元帥、賀龍元帥、聶榮臻元帥、陳毅元帥、粟裕將軍、陳賡將軍......


漢史趣聞


朱德元帥是四川儀隴縣人,1905年,19歲的朱德由長輩做主,娶了比他大兩歲的表姐劉氏為妻。但是朱德不喜歡這種封建包辦婚姻,自1906年離家求學之後,再也沒有見過劉氏。新中國成立後,朱德要接劉氏去北京養老,但劉氏死活不去,於1958年病逝。

從雲南陸軍講武堂畢業的朱德,參加了昆明的重九起義。到1912年,朱德已經是一名少校軍官。這一年26歲的朱德迎娶了18歲的昆明師範學院的女學生蕭菊芳,1916年,蕭菊芳給朱德剩下了一個兒子,名叫朱琦。1917年,蕭菊芳不幸染上了疾病,於1919年病逝。

蕭菊芳生病期間,兒子朱琦由朱德撫養。朱德的下屬就介紹了自己21歲的堂妹—陳玉珍。陳玉珍就幫助朱德照顧生病的蕭菊芳和幼子朱琦。蕭菊芳去世之後,朱德和陳玉珍結婚。陳玉珍將朱琦視為自己的親生兒子,並奉養送終了朱德的生母。南昌起義後,朱德曾聽說陳玉珍被四川軍閥殺害了。實際上,陳玉珍一直活到了1967年。

朱德脫離滇軍之後,為了尋求救國之道,遠赴德國留學,並在周恩來的介紹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後來又到了蘇聯,陪朱德一起留學的是一位能說多種語言的19歲四川開江教員賀治華。在留學過程中,二人走到了一起。1926年,賀治華給朱德剩下了一個女兒,取名叫朱敏。後因二人志趣不合而分手。


1928年,朱德和陳毅領導了湘南起義,攻下了湖南的耒陽。朱德娶了當地有名的女秀才、24歲的共產黨員伍若蘭。伍若蘭跟隨朱德一起上了井岡山,實現了朱毛會師。井岡山第三次反圍剿時,已經懷有身孕的伍若蘭掩護朱德突圍,在激戰中不幸受傷被捕。蔣介石下令砍下了伍若蘭的頭顱以示眾,朱德得知這個消息後聲淚俱下。1929年,43歲的朱德軍長與17歲的紅軍女戰士康克清結婚,自此以後,一直陪伴在朱德身邊。


歷史軍魂


劉伯承元帥是中國著名的軍事家,他的故事應該在民間廣為流傳,我今天就講講劉帥的最後一戰。

抗日戰爭期間,劉帥所帶領 129師是八路軍殲敵最多的師,達到40多萬人,也創造了雙重設伏、神頭嶺等諸多經典戰鬥。解放戰爭期間,劉帥從開頭打到了結尾,殲敵五大野戰軍中第二。

解放戰爭結束之後,劉帥就到了軍事學院教書,很多人都以為他從此遠離戰爭,但是實際上劉帥指揮的最後一場戰爭是“對印反擊自衛”戰鬥。

劉帥在教條風波之後,被迫辭去了南京軍事學院院長的職務,轉而在1959年任中央軍委戰略小組組長。到1962年秋,由於印度方面的挑釁,中國西南形勢變得緊張。

1962年9月20日,印度向擇繞橋中國邊防哨所射擊,製造流血事件。為此,毛主席決定對印軍入侵決不退讓。10月8日,總參謀羅瑞卿召集軍委辦公會議,報告了印軍在邊境的蠶食活動和包圍解放軍哨所的情況,研究東線作戰問題。10月12日,印度揚言,要把中國軍隊從印度準備侵佔的中國領土上清除掉,毛主席認為對印度的反擊一戰不得不打。

隨後,中央軍委開會,正式決定由劉伯承掛帥,指揮西藏和新疆的邊防部隊進行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成立“西藏軍區前進指揮部”,由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主要負責東段指揮;成立“新疆軍區康西瓦指揮部”,由副軍長何家產負責西段指揮。

總長羅瑞卿和軍委副主席賀龍、聶榮臻協助劉帥進行總協調。此時劉帥已經近70歲的高齡,所以在中央任命他負責整個對印作戰的指揮時,他說自己年紀大了、視力也不好,做個編外參謀。

而實際上劉帥在中印邊境上花費了不少的心學。10月17日,毛主席主持召集會議,決定進行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對於戰鬥要怎麼打,劉帥的建議是不和敵人正面交鋒,繞道後面側面襲擊。劉帥說,青藏高原我沒去過。不過根據經驗,有水必有路。兵無常勢,我們是否可以換一種思路,沿著水流的方向行進,說不定還是一支奇兵呢。

10月20日凌晨我軍開啟自衛反擊,發動克節郎戰役,我軍採取夜行曉襲的戰術,在夜色掩護下穿插、迂迴到敵側翼和背後,在攻擊出發地隱蔽待機。駐守克節郎的是印度的王牌第七旅,此戰憑藉突然襲擊和我軍頑強的戰鬥意志,僅僅一天時間就將印軍第7旅全旅被殲滅,以後的戰鬥,印軍士氣被完全瓦解了。

克節朗戰役,包括向達旺方向的追擊作戰,共殲滅印軍1897人,其中斃敵832人,俘1065人,繳獲火炮75門,輕重機槍122挺,槍1104支,直升飛機2架。我軍傷亡388人,其中傷256人,亡132人。克節朗戰役之後,中國政府發表聲明,提出停止衝突,重開談判,和平解決邊界問題的三項建議,但是中國的好意並沒有被印度所接受,中國如是進行了第二階段的戰鬥準備。

11月14日印軍在中印邊境再次全線發起進攻,面對印度軍隊的再次武裝入侵,中國政府和中央軍委決定再次實施反擊。此戰印度軍隊佈置在由西山口至邦迪拉公路的一線,印軍成一字長蛇配置,看似首尾呼應,其實任人橫斬。劉帥戲稱這個陣勢為“銅頭、錫尾、背緊、腹松”。他要求部隊避開敵人右翼的堅硬脊樑骨,而從左翼軟肚子插進去,直插申隔宗,把長蛇的肚子挑破,再分割殲滅敵人。

11月17日,中國軍隊進入到指定地點,17日晚,我迂迴部隊在登班擊潰印軍1個營,切斷了德讓宗——邦迪拉公路,此時印軍才發覺我軍已多路逼近,彼處於不利地位,遂於18日晨全線撤逃,但還陷於我軍合圍之中。當日我軍佔領西山口、申隔宗、德讓宗、殲來印軍一部,一部潰逃。19日,我軍佔領邦邊拉,並於略馬東地區圍殲印軍近千人。

隨即我軍主力便在西山口——邦迪拉地區展開搜剿,於21日進佔吉莫山口、比裡山口、鷹窠山口一線,11月20日佔領查庫,查庫為中國邊防部隊反擊作戰前進最遠之點,距中印傳統邊界線伏特山僅20餘公里。在這裡可以清楚地看到印度平原。在西山口——邦迪拉地區,全殲印軍3個旅,共斃俘印軍准將旅長豪爾·辛格以下官兵5200餘人。

11月21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宣佈中國邊防部隊在中印邊界全線停火,主動後撤。

劉帥在對印度反擊戰中做出了很多貢獻,是對印反擊自衛戰爭的幕後主帥。對這場戰爭,總參謀長羅瑞卿點評就用了一個字“亂”,而這個“亂”就是從一開始,我軍便迂迴包抄到了印軍身後。指揮這一個“亂”的就是劉帥,“亂”也是我軍進展迅速的表現,這一符合中央要求的速戰速決。

而也因為次劉帥的身體狀態更差了,兩年後也就是1964年72歲的劉帥最後一場到中國邊疆區域視察邊防,也就是這一年,劉帥的眼疾發作,僅存的一顆眼睛也逐漸完全失明,對印度反擊自衛戰爭,也是劉帥指揮的最後一場戰鬥。


帝國烽火


歷史上的知名將帥多如繁星閃耀,僅中國近代史上的將帥也是濟濟一堂,軍備君今天就說說兩位開國功勳:粟裕大將和許世友上將。

粟裕大將是中國近代史上少有的軍事家、戰略家,他思想觀念靈活,接受新事物反應快,在抗戰與解放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粟裕是新中國授勳的十員大將之首,除了歷年累積的卓著戰功,其睿智的軍事戰略和卓越的指揮藝術尤其值得稱讚。我軍很多將領也對粟裕欽佩有嘉,將軍在國內外擁有眾多的“粉絲”,很多人甚至直呼其為“戰神”。

粟裕在抗戰和解放戰爭中都立下了赫赫戰功,在抗戰中,粟裕率領的新四軍第一師在各師中戰功最多。粟裕大將不是那種死搬硬套,只會運用兵法書本之人,而他靈活多變,有著極強的戰場敏銳性和控制能力,能夠根據戰事變化而審時度勢、隨機應變。

在解放戰時期,中共中央採納了粟裕的建議,改變太行、山東、華中3支大軍同時出擊外線計劃,同意華中野戰軍主力為先在蘇中內線作戰的意見。1946年7月時,在華東解放區組織蘇中戰役是粟裕大將最為經典的一場大兵團會戰。他用兵靈活,不拘一格,連戰連捷,被陳毅譽為“愈出愈奇,越打越妙”。

在1946年8月,毛澤東在電報《華中野戰軍的作戰經驗》中說道:“粟裕指揮正確,既靈活,又勇敢,故能取得偉大勝利”。不難看出,毛澤東對粟裕的軍事才能的肯定與誇獎,重要的是,他同樣提到了“靈活”一詞,這充分說明了粟裕的戰略方針,大局意識強,戰術多變、反應敏捷的軍事天賦。在1949年時,毛澤東認為:“淮海戰役中,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這樣的高度評價來讚揚粟裕。劉伯承誇讚粟裕時說:“粟裕同志智深勇沉,非常優秀,百戰百勝,有古名將之風,是我軍最優秀的將領。”

新中國成立後,在1955年8月27日,粟裕被評為十大大將之首。雖然沒有被評為元帥,但從戰爭中的表現來看,天才般的軍事戰略家是實至名歸。

上將許世友,在軍旅一生中,是最忠誠的一位大將,他對毛澤東的忠誠是無人能及的,同時,又是大孝子。

許世友是開國上將,位列十大將軍行列,曾擔任國防部副部長兼南京軍區總司令。許世友的一生,可以用“武、忠、孝”三個字概括。幼時曾隨武術教練學習,之後進少林寺習武。在十大將軍中,算是武術最厲害了一位了,這段經歷也賦予他很多傳奇色彩。

許世友于其他將領完全不同,他學歷低,肚子裡的彎彎繞比較少,最大的特徵就是“忠誠”。由於自身本來就是武者出身,在思想觀念上表現的有些愚鈍,其實應該是稱之為大智若愚。

在大革命時期,他就擔任泗店區六鄉農民自衛隊隊長,在1928年工農紅軍第十一軍成立時,他歷任班長、排長、營長、團長。後隨紅四方面軍轉戰川陝,先後任二十五師師長、副軍長、軍長等,曾七次參加敢死隊,5次擔任隊長,四次負傷,展現了奮不顧身的革命精神,為毛澤東、周恩來率紅軍右路軍長征北上走出草地打開了門戶。


在抗日戰爭期間,他先後跟隨朱德、劉伯承、鄧小平、陳賡在冀南抗日根據地和山東縱隊指揮作戰。解放戰爭中,華東野戰軍第九縱隊司令,並參加了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膠東保衛戰、解放濟南等重大戰役。在孟良崮戰役中,殲滅了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的王牌軍隊74師。

在毛澤東的字典裡,許世友是最值得信任的人,在許多重要關口,毛澤東都沒有忘記對許世友的特別關照。經過1937年的延安事件,毛澤東和許世友成為生死之交。在1967年武漢“七二0”事件中毛澤東對許世友說:“如果你沒有地方住,到北京來,住我家裡”。可見,毛澤東與許世友之間的感情並非是上下級那麼簡單,而是從某種意義上講,毛澤東把許世友當成了自己身邊最信任、最安全的“友”人。而許世友也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給了毛澤東,他忠誠跟隨和保衛毛澤東,至死不休。

在他這一生當中,除了忠誠還有孝道。年幼時母親一人含辛茹苦的把他養大,所以他對母親的感情是非常深的,小小年紀就幫母親挑起養家的重擔。參軍後由於忠孝不能兩全,他內心非常愧疚,建國後將母親接到濟南,卻因母親無法適應城裡的生活環境,不得不送回了大別山老家。每次回家,看到母親年邁,許世友長跪不起、淚流滿面。

母親去世時,許世友因公務纏身,沒能及時趕回去給老人家送終,而這也成了他終身的遺憾。中央發佈領導幹部死後火葬《倡議書》後,許世友毫不猶豫的拒絕了。他說:我死後要和母親埋在一起,生前沒有為母親盡孝,等死後我要去和她老人家做伴。中央為此特批了“下不為例”,併為他挑選了一口上好的楠木棺材。


軍備解碼



杜聿明應該算是國軍名將了,但是運氣不太好,尤其是在率領第五軍出征緬甸的時候,運氣尤其差。

遠征軍奉命出發之前,杜聿明奉軍委會命令,先行出發,到中緬邊境地區視察國防工事的修築情況,同時勘察道路,為遠征軍出征做前期準備。結果,就在這次勘察期間,杜聿明乘坐的吉普車在山路上翻車,杜聿明差點喪命。一直到出征緬甸初期的幾天,杜聿明頭上還纏著紗布,只剩下耳眼口鼻留在外面。

不過,杜聿明這還不是唯一的一次車禍。出征緬甸是應英國邀請去的,所以英國駐印軍司令韋維爾派了一個軍事聯絡團在重慶駐紮,負責和軍委會聯絡,也同時就遠征軍進入緬甸的相關問題進行接洽。這個聯絡團的團長丹尼爾斯少將就在遠征軍出發之前,乘飛機從重慶返回臘戌時,飛機著陸時起火,丹尼爾斯喪命。

因此,當時遠征軍將士都隱隱約約覺得,大軍未動,作為主帥的杜聿明就遭遇車禍,不是吉兆,于軍不利。沒想到出師之後果然很不順利。


杜聿明還史迪威本來計劃由英軍和中國遠征軍分別在東西兩線頂住日軍正在向北推進的兩個師團,等遠征軍後續部隊到達之後,再發起反擊,將日軍反包圍,全部殲滅。但是英軍在仰光失守後已經潰不成軍,一心只想著趕快退回緬甸,完全無意和中國軍隊並肩保衛緬甸。因為對英國來說,緬甸戰略價值有限,只是保衛印度的前沿陣地。既然日軍的意圖是從緬甸進攻中國西南,英國只要象徵性抵抗一下就可以了,不必死拼。

這時候第五軍下屬的先頭部隊二零零師正在同古頑強抵抗日軍十八師團的攻擊。十八師團是機械化部隊,二零零師也是國軍中唯一的機械化部隊,戰鬥力比較強。二零零師在同古強頂日軍半個月之後,中國各路部隊都已前進到曼德勒附近時,西線的英軍卻一聲不響就直接向印度撤退了。

一直到七千人的英軍被日軍一個大隊在仁安羌堵住了撤退道路,英軍才不得不向中國求援,中國方面緊急指派孫立人的新編三十八師前往救援,三十八師以義和團的兵力擊潰了約兩千人的日軍,救出了七千英軍。這時候中國軍隊才知道英軍早已經撤了,中國軍隊再在同古死守已經毫無疑義,只好放棄了同古,向北撤退。

之後,日軍五十五師團從馬來亞增援上來,先後在東線擊潰第六軍和六十六軍,沿著滇緬邊境一路向北進攻,軍委會駐滇緬參謀團原本駐紮在畹町,這時候也只能倉皇撤退回國。參謀團渡過怒江僅僅三個小時,日軍就攻佔了畹町,之後繼續北進,先後攻佔八莫和密支那等重要據點,完全切斷了第五軍回國的退路。


這樣,遠征軍保衛緬甸的任務不僅無法實現,連十萬遠征軍也無法安全回國了。第六軍和六十六軍的潰兵逃回國境線後,在參謀團肖毅肅的組織下,臨時將潰兵收容編組,佔領東岸制高點,組織火力,並且炸燬了滇緬路上的惠通橋,擊退了日軍先頭部隊的進攻,在緊急趕來增援的宋希濂,關麟徵等部的協助下,才將形勢穩定下來。

杜聿明的第五軍和本來隸屬於第六十六軍的新編三十八師這時候已經來不及從緬甸東部經過滇緬路撤退,孫立人率三十八師按照羅卓英的命令向北退入印度境內的英帕爾,杜聿明則按照軍委會的命令向北前進,將全部重裝備破壞後,準備翻越野人山回國。野人山是原始森林,蚊子螞蝗遍地,加上這時候英軍已經不再提供補給,杜聿明的部隊在野人山幾乎餓死。

更嚴重的是,因為剛好趕上雨季,又沒有糧食和飲水,無法生火做飯,有些人和冷水,很快就出現了瘧疾。而瘧疾是傳染特別快的,很快就有不少人中招,其中就有杜聿明。杜聿明感染瘧疾後,昏迷了兩天,軍中無主,只好原地不動。一直到兩天後杜聿明甦醒,才繼續率部前進。後來在軍委會的協調下,英軍派出飛機進行搜索,在叢林中發現了杜聿明和這支部隊,即大量空投食品和藥品,同時由已經先期到達印度的新編三十八師派出部隊接應,這些部隊最終才到達了英帕爾。

所以,遠征軍第一次出征緬甸雖然只有兩個月,作為主要負責將領的杜聿明卻在開頭和結尾的時候都在鬼門關走了一遭,而且都是差點就喪命他鄉。而這也和遠征軍第一次出征緬甸的經過相似,在紛亂複雜的國際形勢下出兵,最後又倉皇撤退,幾乎全軍覆沒。


蕭武


中國歷史上的元帥和將軍,真的有太多了。可以說只要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為人民的利益和前途而戰鬥的人,為祖國的獨立與自主而奮鬥的人,都是人民心目中所敬仰的將帥。

對於中國人民來說,我們最為熟悉的軍事家,就是為新中國成立作出巨大貢獻的將帥們。下面我們選優秀的代表說一下

毛澤東主席

毛澤東湖南湘潭人,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馬克思主義的忠實擁護者,優秀的共產黨員,人民心目中最為敬仰的領導人之一。

在中國乃至全世界,可以說說到毛澤東主席是沒有人不知道的,正是他帶領著中國共產黨,建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在新中國建立的過程中,他靠著自己卓越的軍事才華打敗了國民黨反動派和日本侵略者,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和平與自由,獨立與自主,讓中國人民成為了國家的主人。

其中毛澤東指揮的四渡赤水之戰,成為了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還有他策劃的三大戰役......。

他不但是中國人民心目中最為強大的軍事家,也是世界人民心目中最強大的軍事家。

朱德總司令

朱德元帥四川的儀隴縣人,1927年8月1日和周恩來一起指揮了八一南昌起義。

這次起義標誌著中國共產黨有了自己革命的武裝隊伍。從此,中國共產黨有了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資本。

南昌起義之後,朱德率領部下前去廣州應援廣州起義,之後轉戰井岡山和毛澤東在井岡山會師。然後兩個人開闢了第一個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他們一起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二三四次圍剿運動。反動派步步緊逼,最後朱德和毛澤東帶領部隊,開始了兩萬五千裡的長征路。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之後,中國進入到了全民抗日時期。

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奔赴前線,在朱德總司令的指揮下,開始開闢革命根據地,和日軍作殊死搏鬥。

最終,經過八年的艱苦抗戰,中國迎來了最後的勝利。

解放戰爭的時候,朱德協助毛澤東策劃了三大戰役,為中國的解放戰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彭德懷元帥

彭德懷湖南湘潭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

關於彭德懷將軍大家肯定是不陌生的,他打了太多讓中國人民揚眉吐氣的戰役了,其中最為經典的就是百團大戰和抗美援朝戰爭。

我們都知道百團大戰中他帶領中國八路軍殲滅日偽軍四萬餘人,此次戰役的勝利,大大的鼓勵了中國人民抗日的士氣,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還有抗美援朝戰爭中,彭德懷帶領的人民志願軍,打得擁有先進武器的美帝國主義不得不坐在談判桌上和中國談判。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大大的提高了中國的影響力,彭德懷成為了人民心目中眾所周知的英雄。

所以,他就是中國最為強大的軍事家。

劉伯承元帥

劉伯承元帥,作戰最為英勇的一個將軍。因為右眼受傷,做手術的時候,沒有用麻藥。被人稱為“軍神”。

劉伯承元帥是個有膽識的軍事家,戰略家。無論哪個時期,只要讓他出軍去打仗,都是選最為艱難的戰役去攻克。

抗日戰爭爆發後,劉伯承任八路軍第129師師長,和政治委員鄧小平一起,部奮戰在太行山上。他指揮部隊先後進行了夜襲陽明堡、設伏七亙村以及長生口、神頭嶺、響堂鋪、晉東南反“九路圍攻”、冀南反十一路“掃蕩”、百團大戰中的正太榆遼等一系列著名戰役戰鬥,給侵華日軍以沉重打擊,創建了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為中國的抗日戰爭最終取得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解放戰爭的時候,他率領的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如同一把鋒利的尖刀插入到了敵人的心臟,為中國的解放戰爭拉開了序幕。為中國的解放戰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聶榮臻元帥

聶榮臻元帥原籍四川,今重慶江津人。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人之一。

關於聶榮臻元帥,在抗日過程之中的事蹟,流傳著一段後來促進中日友好的佳話。

抗日時期,日本有個軍官在戰役之中去世,但是,他留下兩個孩子在中國戰場上,被我軍找到。

這兩個孩子一個尚在襁褓之中,一個也就是4到5歲的樣子。

士兵們發現這兩個娃娃的時候,請示上級要怎麼辦?

聶榮臻說,中日之間雖有戰爭,但是,這都是大人之間的事情,和孩子無關,把孩子送到我這裡來。

聶榮臻接到兩個孩子之後,讓他們吃飽穿暖,然後派了最信任的人,把兩個孩子送到了日本人的大本營。

這件事情反映了聶榮臻將軍的鐵骨柔情的一面。當時這件事得到了人民廣泛的讚揚。

到了新中國成立之後,日本那個曾經被聶榮臻救過的孩子,為了表示對聶榮臻的感謝,還特意防華來,以表達聶帥當年對她的救命之恩。

這樣的將軍,是可以讓世人肅然起敬的。

聶榮臻戎馬一生參加過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還有:陳毅元帥,葉劍英元帥、徐向前元帥、羅榮桓元帥、賀龍元帥、林彪元帥、粟裕大將、陳賡大將等人。


史學達人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這個千古第一將帥,非毛澤東莫屬。

軍事、政治、詩詞書法集大成者,曠古爍今。軍事上提出游擊戰、運動戰,政治上提出黨指揮槍、槍桿子出政權、農村保衛城市、土地改革,詩詞書法大氣磅礴。同時將三個方面做到極致,古往今來,第一人便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