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行業如何打破傳統商業模式


水果行業如何打破傳統商業模式

水果,是指多汁且主要味覺為甜味和酸味,可食用的植物果實。不但含有豐富的營養且能夠幫助消化。水果是對部分可以食用的植物果實和種子的統稱。水果為家庭或待客常用的果品,如桃、蘋果、橙子等。水果行業指的是水果種植業。在中國製定的國家標準《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7》中,中國把水果行業歸入農業(國統局代碼01)中的水果種植(A015),其統計代碼為A015。

近幾年期間,面對複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我國果品產業在生產成本持續上漲、市場需求不斷升級的雙重挑戰下,依然呈現出發展活力,各項經濟指標均持續穩步增長。

產業規模較上一個五年規劃進一步擴大,水果栽種面積和產量繼續保持適度增長,採用新苗木、新技術的果業種植基地數量顯著增加。全國果品市場運行情況較平穩,消費需求不斷擴大,果品採收價格同比大幅增長。以互聯網融入果品產銷為特徵的現代流通方式日益深入發展,在品牌化經營和果品質量安全方面有顯著提高。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果出產國,居全球13個產量超1000萬噸的國家之首;世界上主要的熱帶水果大部分都是中國大宗的品種。然而我國的熱帶水果絕大部分以鮮食為主,價格受市場波動影響很大,始終跳不出“豐產歉收”、“果賤傷農”的怪圈。熱帶水果的根本出路在於深加工,政府對水果業的扶持應向深加工轉移,增強水果產業競爭力,從根本上破解千百萬果農的增收難題。

我國2016年水果種植面積為12981.55千公頃,相比2015年增長1.29%,預計2017年水果種植面積為13148.55千公頃,同比增長1.60%。2016年全年水果產量2.83億噸,比2015年增產3.75%。

預計2017年全年水果產量達到2.94億噸,同比增長3.85%。近幾年水果產量保持著穩定增長。隨著人們改善性需求大大增加,最近幾年水果消費持續增長。2017年我國水果消費量達2.76億噸,未來幾年可能會保持穩定的增長。水果產業將達到萬億級,蘊含巨大發展潛力。

一、2015-2017年我國水果行業市場規模

水果行業如何打破傳統商業模式

圖表:2015-2017我國果園種植面積變化情況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

水果行業如何打破傳統商業模式

圖表:2015-2017我國水果產量情況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

2017年1至11月,我國水果進口量400.8萬噸,同比上升12%;進口金額50.9億美元,同比上升5%。按進口量排序,排名前三的進口水果品類為:香蕉(進口量92.6萬噸,同比上升15%,進口額5.2億美元,同比下降5%);鮮火龍果(進口量48.2萬噸,同比上升1%,進口額3.5億美元,同比持平);鮮龍眼(進口量45.2萬噸,同比上升66%,進口額3.8億美元,同比上升68%)。

二、2015-2017年我國水果行業發展分析

2015年中國果園面積為12817千公頃,同比下降2.37%,導致當年種植面積下降的原因主要有平原造林,果園被改造成生態林,果樹更新;2016年我國果園種植面積緩慢提升,從新呈現正增長的態勢,增長率為1.29%,種植面積達到12981.55千公頃。

由於2017年國家統計局還未更新官方數據,按照中研究普華產業研究院預測2017年果園面積保持正增長,增長率為1.60%,種植面積達到13148.55千公頃,主要原因包括,果樹更新逐漸完成,第三代水果種植面積不斷擴大,以及新品種的出現更能適應不同的地理環境。

2015年中國水果產量為27375.03萬噸,同比增長4.72%;2016年仍然保持正增長,水果產量達到28351.10萬噸,同比增長3.57%,增長率相對有所放緩;2017年產量預計將持續上升達到29442.62,增長率為3.85%,主要是受到水果品種不斷豐富,種植面積有望持續上升的影響。

三、2015-2017年中國水果行業企業發展分析

企業數量不斷增多,競爭加劇

水果行業一直是我國農業發展中較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每年都有大量的企業進入水果種植、經營行業中。2015年-2017年三年時間,註冊成立的企業超過2萬家。由於行業進入門檻較低,企業間競爭較為激烈。

第三代水果興起,企業紛紛擴大經營品種

雖然第三代水果的栽培歷史較短,但人們對第三代水果的認識不斷提高,開始進入品種化、栽培化及綜合開發的新階段。目前,第三代水果的種植分佈與原產地高度相關,規模化種植存在區域性,產量比第一、第二代水果低,部分第三代水果沒有規模化種植。

每種水果的規模種植省份一般是3~5個:沙棘由於耐旱、耐鹽鹼、抗風沙等,在西北和東北有規模種植,是種植最廣的第三代水果;山核桃在浙、皖兩省大量種植,集中在浙江臨安和安徽寧國;刺梨在貴州有規模化種植:黑莓、鈣果、桑葚、醋栗、掌葉覆盆子、野葡萄等僅限於1~2個地區。種植規模方面:藍莓、酸棗、樹莓、香榧等有較大面積的規模化種植;餘甘子、黑莓、鈣果、桑葚有部分規模化種植;其餘幾種處於零散種植或野生狀態。

第三代水果風味獨特、藥食同源、營養價值高,但保鮮期短。深度加工成為第三代水果研究的熱點之一,許多深度加工的產品已經成功進入市場,而且反響不錯。

藍莓素有“漿果之王”美譽,可加工成食品、飲品和保健品等上千種產品,主要產品有冷凍果、果酒、果汁、果醬、酸奶、色素產品、蛋糕和冰淇淋等,由於我國鮮果質量欠佳、技術加工落後等,出口價格比國際市場低30%~50%;酸棗果實主要加工為酸棗面、酸棗汁和酸棗仁;餘甘子不但宜鮮食,還可加工成營養豐富、風味獨特的保健型食品和藥品,如蜜餞、糖果、果醬、果汁、罐頭、飲料、餘甘糕、低度酒、沖劑等系列產品,暢銷港澳及東南亞;沙棘果實廣泛用於食品、醫藥、輕工、航天、農牧魚業等許多領域,國內市場的產品有沙棘茶、沙棘汁、沙棘果脯、沙棘露、沙棘醋、沙棘黃酮軟膠囊、沙棘油及軟膠囊和沙棘化妝品等,國際市場上的沙棘產品主要有果汁、果酒、沙棘油、化妝品、口腔潰瘍噴劑、治燙傷劑和內服藥品等。

水果行業如何打破傳統商業模式

傳統商業模式受到衝擊,新型商業模式不斷髮展

2012年被視為生鮮電商發展的元年。生鮮產品電子商務,簡稱生鮮電商,指用電子商務的手段在互聯網上直接銷售新鮮水果等產品。生鮮電商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大趨勢而發展。以順豐優選、可溯生活、一號生鮮、本來生活、沱沱公社、美味七七、甫田、菜管家、15分等為代表的商家都獲得了強大的資金注入,而且每個企業都有各自的行業資源優勢,進而上演了一場生鮮電商備戰大賽。

2015年我國的生鮮電商市場規模在500億元左右,2018年有望超1500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在50%左右。隨著收入的提高和生活節奏的加快,年輕人群和中產階級對於生鮮上門的需求會變得更加強烈。以傳統商業方式為代表的攤販、市場等經營企業受到衝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