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國家戰略 拓展城市空間 聊城:從運河畔走向黃河邊

編者按 京杭大運河是一部流淌著的歷史,它見證著明清時期聊城“舟楫如雲、帆檣蔽日”的繁榮盛景,也記錄著聊城自“水路”衰落後的困頓和沉寂。同時,地處黃河流域的聊城也曾飽受黃河決口帶來的災害。時光荏苒,如今聊城境內黃河兩岸綠樹蔥蘢,綿延一百餘里的黃河休閒旅遊帶初綻芳容。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近年來,聊城堅持規劃引領,在國家戰略中找準城市發展定位,進一步打開了城市發展的空間。大運河申遺成功後,《聊城市城區水系專項規劃(2016—2030)》草案出爐,“全域水城”的概念逐漸深入人心;《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出臺後,聊城加快編制《聊茌東都市區空間發展戰略規劃(2016-2030年)》,在3173平方公里的版圖上,以如椽巨筆擘畫出“江北水韻城、國際健康城、區域中心城”的魅力藍圖。

在本篇報道中,記者力圖從規劃的視角展示聊城城市空間發展趨向,解讀城市發展中生態密碼,敬請讀者關注。

融入國家戰略 拓展城市空間 聊城:從運河畔走向黃河邊


融入國家戰略 拓展城市空間 聊城:從運河畔走向黃河邊


位山灌區溼地美景

今年6月,茌平撤縣設區,聊茌東都市區建設駛入快車道。聊城的城市發展空間從運河畔走向了黃河邊,聊城正式從“東昌府時代”邁向了“聊茌東時代”。

風從運河來

10月18日至19日,中國大運河·江北水城文旅大會暨第五屆運河論壇在聊城舉行。

本屆運河論壇註定不同凡響。今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清晰勾勒出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路線圖、任務書和時間表。在此背景之下,大運河沿線城市如何更好地保護運河、傳承運河文化、促進文旅融合,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

聊城的回應堅定而自信。“我們著力將運河聊城段打造成為‘文化的河、流動的河、美麗的河、繁榮的河’”。市委書記孫愛軍在大會致辭中說,聊城將通過沿途鄉村旅遊、溫泉養生、體育健身等一系列項目建設,實現“遊運河、泡溫泉、嘗小吃、品阿膠、做好漢、研文學、聊聊城”的獨特旅遊生活休閒方式,力爭使聊城成為京杭大運河沿岸最具吸引力的生態旅遊文化名城。


融入國家戰略 拓展城市空間 聊城:從運河畔走向黃河邊


聊城因運河而興,是明清時期京杭大運河九大商埠之一。大運河哺育了聊城,串起了歷史的榮耀,承載著當今的輝煌,也昭示著前景的光明。聊城歷來重視運河保護和運河文化的傳承。藉助大運河成功申遺的東風,聊城迅速把城區水系規劃提上了日程,構架起“兩軸三環、四湖多線”的城區水系結構。其中,古運河歷史文化軸的地位十分突出。

根據《聊城市城區水系專項規劃(2016—2030)》,我市將圍繞古運河歷史文化軸,全力打造京杭大運河歷史風情廊道。該廊道將建成全市旅遊文化產業發展最具活力的隆起帶,新型城鎮化、現代農業最集中的展示區,水鄉特色、河湖風光最美麗的風情園;重點打造“會通古運河,聊城故事多”旅遊品牌,加快建設“兩城七鎮”,即東昌府區、臨清市,以及七級古風懷舊小鎮、張秋運河文化小鎮、阿城運河文化小鎮、戴灣貢磚創意小鎮、魏灣有機生活小鎮、梁水葫蘆藝術小鎮、李海務溫泉度假小鎮。

專項規劃的實施,為“江北水城·運河古都”聊城增添了更多靈動氣息和韻味——修復後的臨清鈔關、陳家大院、山西會館等古建築煥發新活力;東昌毛筆、臨清貢磚、東昌葫蘆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贏得越來越多國內外遊客的青睞。

“聊茌東”邁出新步伐

如果說貫穿南北的大運河是支撐聊城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動脈,那麼聊茌東都市區就是聊城發展的新引擎。

今年6月,由聊城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組織編制的《聊茌東都市區空間發展戰略規劃(2016-2030年)》獲聊城市政府批覆,聊城中心城區“西拓南展、東優北延”有了更加具體的行動指南。

打開聊茌東都市區空間發展戰略規劃圖,“一心、一帶、兩軸三組團”的佈局十分清晰。“一心”即聊茌東都市區主核,規劃範圍為濟聊高速公路以南,湖南路以北,德上高速公路以東,東環路以西;“一帶”即京杭運河文化旅遊發展帶,串聯都市區內鬥虎屯鎮、梁水鎮鎮、古城區等重要節點,向北對接臨清,向南對接陽穀七級、張秋等運河名鎮,打造聊茌東都市區範圍內的旅遊高地;“兩軸”即兩條東西走向的城鎮產業發展軸,“北軸”為濟聊邯城鎮產業發展軸,東接德州市齊河縣、濟南市化工產業園區,西經冠縣至邯鄲,是都市區重要的重化產業、製造業發展軸,也是重要的交通走廊,規劃建設中的聊長邯城際鐵路,將串聯山東半島城鎮群、冀中南城鎮群和晉南城鎮群;“南軸”為濟聊鄭城鎮產業發展軸,軸線中東段對接濟南長清區,大力發展健康養生、休閒旅遊產業,同時具有承接高校科研轉化的功能,軸線中西段對接陽穀和莘縣的產業發展基礎,培育先進製造業、高新農業、農產品加工等重點產業。“三組團”即聊城中心城區、茌平中心城區和東阿中心城區。


融入國家戰略 拓展城市空間 聊城:從運河畔走向黃河邊


在高水平規劃的引領下,聊茌東都市區建設日新月異,尤其是沿黃地區“顏值”有了大幅提升。根據《聊城市城市總體規劃(2014—2030年)》,我市在城市東南部沿黃地帶著力打造黃河休閒旅遊帶,同時高標準推進東阿國家級森林公園、二乾渠休閒綠道走廊建設。為此,我市專門編制了沉沙池溼地景觀規劃,規劃充分保持原生態景觀格調,利用池間連接渠及規劃遊覽路將東西兩池連接,形成“一體兩翼、東蓬西荷”組合式雙景區結構。經過兩年時間建設,景區內白蠟、紅葉榆、雪松等苗木栽植面積超過133.33公頃,建成了木棧道、水車、荷花池等景觀小品,風景如畫的位山溼地公園在黃河邊落成。據統計,近兩年,位山溼地公園吸引遊客80萬人次,逐漸成為水城旅遊的一大看點。

目前,黃河森林公園百里長堤綠樹蔥蘢,魚山景區、艾山景區建設全面提速,聊城邁向黃河邊的建設步伐堅定而鏗鏘。

  空間拓展中的生態“基因”

從“東昌府時代”跨入“聊茌東時代”,聊城城市發展空間實現倍增。與此同時,狠抓生態文明建設、牢牢堅持新發展理念已經化作這座城市的“基因”,精準把控著聊城發展的方向。

科學規劃、久久為功,聊城在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上也交出了一份份閃亮的成績單——2009年、2013年和2016年,聊城先後三次代表山東省參加全國海河流域水汙染防治檢查,均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自2016年1月向上級林業主管部門正式提出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申請,到2018年被命名為“國家森林城市”,聊城三年時間裡新增國土綠化面積40533.3公頃,探索出了平原地區國土綠化工作的新模式、新路徑;今年10月中旬,東阿黃河森林公園被中國林業產業聯合會正式評選為“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單位”,成為山東省兩家入選單位之一。

環境品質也是生產力。坐擁豐富的旅遊資源,聊城的決策者清楚“生態立市”的重要性。從“雙軸雙核、四橫四縱、網狀多點”的綠地佈局規劃,到“二河、四湖、藍脈串城”中心城區河湖水系結構,再到“一核、一廊、三帶”的市域水系旅遊空間規劃,聊城堅持科學規劃先行,把生態文明的種子播撒在城市擴容的每一寸土地之上。

“六脈交融”是聊茌東都市區空間發展戰略規劃的亮點,也是聊城從城市規劃層面突出“生態”二字的直觀體現。其中,“藍脈”水系網絡著重恢復退化水體、投建部分新景觀水面;“綠脈”生態系統結合基礎設施廊道與非建設空間,主動構建生態節點與廊道,串聯現狀生態斑塊;“氣脈”建設方面,加強構建大面積水體、林地、農田等生態冷源,同徒駭河、東昌湖、溼地和森林公園等水體和綠地一起,調節都市區微氣候;“文脈”集中展示都市區深厚的文化風采;“經脈”即完善供水、排水、環衛、供電、供熱等市政基礎設施網絡,支撐保障都市區可持續發展;“動脈”即優化都市區綜合交通體系,提高城市運行效率。

緊跟國家戰略,聊城發展不斷迎來新機遇。

今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重大國家戰略,沿黃河各地區要從實際出發,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聊城東部黃河咆哮百餘里,過境黃河水資源420.3億立方。如何以更高標準打造黃河森林公園康養基地,怎樣打造獨具特色的黃河休閒旅遊帶,是邁入“聊茌東時代”的聊城面臨的一項新課題。

□聊城日報全媒體記者 蔣希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