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国家战略 拓展城市空间 聊城:从运河畔走向黄河边

编者按 京杭大运河是一部流淌着的历史,它见证着明清时期聊城“舟楫如云、帆樯蔽日”的繁荣盛景,也记录着聊城自“水路”衰落后的困顿和沉寂。同时,地处黄河流域的聊城也曾饱受黄河决口带来的灾害。时光荏苒,如今聊城境内黄河两岸绿树葱茏,绵延一百余里的黄河休闲旅游带初绽芳容。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近年来,聊城坚持规划引领,在国家战略中找准城市发展定位,进一步打开了城市发展的空间。大运河申遗成功后,《聊城市城区水系专项规划(2016—2030)》草案出炉,“全域水城”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出台后,聊城加快编制《聊茌东都市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2016-2030年)》,在3173平方公里的版图上,以如椽巨笔擘画出“江北水韵城、国际健康城、区域中心城”的魅力蓝图。

在本篇报道中,记者力图从规划的视角展示聊城城市空间发展趋向,解读城市发展中生态密码,敬请读者关注。

融入国家战略 拓展城市空间 聊城:从运河畔走向黄河边


融入国家战略 拓展城市空间 聊城:从运河畔走向黄河边


位山灌区湿地美景

今年6月,茌平撤县设区,聊茌东都市区建设驶入快车道。聊城的城市发展空间从运河畔走向了黄河边,聊城正式从“东昌府时代”迈向了“聊茌东时代”。

风从运河来

10月18日至19日,中国大运河·江北水城文旅大会暨第五届运河论坛在聊城举行。

本届运河论坛注定不同凡响。今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清晰勾勒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在此背景之下,大运河沿线城市如何更好地保护运河、传承运河文化、促进文旅融合,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聊城的回应坚定而自信。“我们着力将运河聊城段打造成为‘文化的河、流动的河、美丽的河、繁荣的河’”。市委书记孙爱军在大会致辞中说,聊城将通过沿途乡村旅游、温泉养生、体育健身等一系列项目建设,实现“游运河、泡温泉、尝小吃、品阿胶、做好汉、研文学、聊聊城”的独特旅游生活休闲方式,力争使聊城成为京杭大运河沿岸最具吸引力的生态旅游文化名城。


融入国家战略 拓展城市空间 聊城:从运河畔走向黄河边


聊城因运河而兴,是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九大商埠之一。大运河哺育了聊城,串起了历史的荣耀,承载着当今的辉煌,也昭示着前景的光明。聊城历来重视运河保护和运河文化的传承。借助大运河成功申遗的东风,聊城迅速把城区水系规划提上了日程,构架起“两轴三环、四湖多线”的城区水系结构。其中,古运河历史文化轴的地位十分突出。

根据《聊城市城区水系专项规划(2016—2030)》,我市将围绕古运河历史文化轴,全力打造京杭大运河历史风情廊道。该廊道将建成全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最具活力的隆起带,新型城镇化、现代农业最集中的展示区,水乡特色、河湖风光最美丽的风情园;重点打造“会通古运河,聊城故事多”旅游品牌,加快建设“两城七镇”,即东昌府区、临清市,以及七级古风怀旧小镇、张秋运河文化小镇、阿城运河文化小镇、戴湾贡砖创意小镇、魏湾有机生活小镇、梁水葫芦艺术小镇、李海务温泉度假小镇。

专项规划的实施,为“江北水城·运河古都”聊城增添了更多灵动气息和韵味——修复后的临清钞关、陈家大院、山西会馆等古建筑焕发新活力;东昌毛笔、临清贡砖、东昌葫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赢得越来越多国内外游客的青睐。

“聊茌东”迈出新步伐

如果说贯穿南北的大运河是支撑聊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脉,那么聊茌东都市区就是聊城发展的新引擎。

今年6月,由聊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编制的《聊茌东都市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2016-2030年)》获聊城市政府批复,聊城中心城区“西拓南展、东优北延”有了更加具体的行动指南。

打开聊茌东都市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图,“一心、一带、两轴三组团”的布局十分清晰。“一心”即聊茌东都市区主核,规划范围为济聊高速公路以南,湖南路以北,德上高速公路以东,东环路以西;“一带”即京杭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带,串联都市区内斗虎屯镇、梁水镇镇、古城区等重要节点,向北对接临清,向南对接阳谷七级、张秋等运河名镇,打造聊茌东都市区范围内的旅游高地;“两轴”即两条东西走向的城镇产业发展轴,“北轴”为济聊邯城镇产业发展轴,东接德州市齐河县、济南市化工产业园区,西经冠县至邯郸,是都市区重要的重化产业、制造业发展轴,也是重要的交通走廊,规划建设中的聊长邯城际铁路,将串联山东半岛城镇群、冀中南城镇群和晋南城镇群;“南轴”为济聊郑城镇产业发展轴,轴线中东段对接济南长清区,大力发展健康养生、休闲旅游产业,同时具有承接高校科研转化的功能,轴线中西段对接阳谷和莘县的产业发展基础,培育先进制造业、高新农业、农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三组团”即聊城中心城区、茌平中心城区和东阿中心城区。


融入国家战略 拓展城市空间 聊城:从运河畔走向黄河边


在高水平规划的引领下,聊茌东都市区建设日新月异,尤其是沿黄地区“颜值”有了大幅提升。根据《聊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年)》,我市在城市东南部沿黄地带着力打造黄河休闲旅游带,同时高标准推进东阿国家级森林公园、二干渠休闲绿道走廊建设。为此,我市专门编制了沉沙池湿地景观规划,规划充分保持原生态景观格调,利用池间连接渠及规划游览路将东西两池连接,形成“一体两翼、东蓬西荷”组合式双景区结构。经过两年时间建设,景区内白蜡、红叶榆、雪松等苗木栽植面积超过133.33公顷,建成了木栈道、水车、荷花池等景观小品,风景如画的位山湿地公园在黄河边落成。据统计,近两年,位山湿地公园吸引游客80万人次,逐渐成为水城旅游的一大看点。

目前,黄河森林公园百里长堤绿树葱茏,鱼山景区、艾山景区建设全面提速,聊城迈向黄河边的建设步伐坚定而铿锵。

  空间拓展中的生态“基因”

从“东昌府时代”跨入“聊茌东时代”,聊城城市发展空间实现倍增。与此同时,狠抓生态文明建设、牢牢坚持新发展理念已经化作这座城市的“基因”,精准把控着聊城发展的方向。

科学规划、久久为功,聊城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上也交出了一份份闪亮的成绩单——2009年、2013年和2016年,聊城先后三次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检查,均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自2016年1月向上级林业主管部门正式提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申请,到2018年被命名为“国家森林城市”,聊城三年时间里新增国土绿化面积40533.3公顷,探索出了平原地区国土绿化工作的新模式、新路径;今年10月中旬,东阿黄河森林公园被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正式评选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成为山东省两家入选单位之一。

环境品质也是生产力。坐拥丰富的旅游资源,聊城的决策者清楚“生态立市”的重要性。从“双轴双核、四横四纵、网状多点”的绿地布局规划,到“二河、四湖、蓝脉串城”中心城区河湖水系结构,再到“一核、一廊、三带”的市域水系旅游空间规划,聊城坚持科学规划先行,把生态文明的种子播撒在城市扩容的每一寸土地之上。

“六脉交融”是聊茌东都市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亮点,也是聊城从城市规划层面突出“生态”二字的直观体现。其中,“蓝脉”水系网络着重恢复退化水体、投建部分新景观水面;“绿脉”生态系统结合基础设施廊道与非建设空间,主动构建生态节点与廊道,串联现状生态斑块;“气脉”建设方面,加强构建大面积水体、林地、农田等生态冷源,同徒骇河、东昌湖、湿地和森林公园等水体和绿地一起,调节都市区微气候;“文脉”集中展示都市区深厚的文化风采;“经脉”即完善供水、排水、环卫、供电、供热等市政基础设施网络,支撑保障都市区可持续发展;“动脉”即优化都市区综合交通体系,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紧跟国家战略,聊城发展不断迎来新机遇。

今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沿黄河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聊城东部黄河咆哮百余里,过境黄河水资源420.3亿立方。如何以更高标准打造黄河森林公园康养基地,怎样打造独具特色的黄河休闲旅游带,是迈入“聊茌东时代”的聊城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 蒋希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