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人工智能雄心


北京的人工智能雄心

2019年10月31日,首屆北京智源大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辦,這場被稱為”內行“的AI盛會,吸引了國內外人工智能領域的頂級專家與會研討。

撰文 | 邸利會

1930年9月,哥德爾在柯尼斯堡舉行的一個會議上宣佈證明了日後以他名字命名的哥德爾不完備定理;1936年,圖靈在一本數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發明了日後以他名字命名的圖靈機。做出上述發現時,哥德爾在維也納大學,圖靈在劍橋大學國王學院,他們都是學生,只有24歲。

昨天,當北京大學教授、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黃鐵軍在首屆北京智源大會上,不止一次提到這兩位偶像,其中的意味不言而喻。

2018年11月14日,在科技部和北京市的支持下,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以下簡稱為“智源研究院”)成立,其160餘字的願景,包含了一系列的關鍵詞,如無人區、變革性、顛覆性、引領、源頭、產業......最終要 “促進人工智能深度應用,改變人類社會生活”。可謂雄心勃勃、志存高遠。

如果從1956年達特茅斯會議最早提出AI一詞算起,人工智能已經走過63年的歷史。在這短暫的旅程中,靠著圖靈、哥德爾等先賢,人工智能作為一門學科或者技術,雖然有起伏,但取得了驚人的進步。在今天這個時代,人工智能毫無疑問是一門顯學、是各國競相爭奪的戰略技術高地。

在中國,人工智能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中國的人工智能學術和產業也成為了世界不可忽視的力量。

北京的人工智能雄心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學術顧問委員會委員高文在本次會議上,介紹了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源開放創新基礎平臺”雲腦“、風險可控的人工智能開源代碼託管平臺”匯智“的建設發展情況。

當然,中國有其自身的優勢。作為智源研究院學術顧問委員會成員的高文,在當天的大會演講中,做了四個方面的總結:政策、數據、應用場景和人才。

在政策層面,隨著2017年7月《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發佈,科技部、教育部、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相繼出臺了多項舉措。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廣東等近20個省市出臺了人工智能規劃和行動計劃,紛紛加大研發投入,設立研發機構,制定人才引進、財稅優惠等配套政策,帶動企業加快智能化步伐,產學研協同推進人工智能發展的格局正在形成。

在今天以深度學習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潮流中,數據猶如登月火箭所需的燃料一般重要。作為人口大國,中國具有海量的數據——7.5億的網民,7.2億的手機用戶,超過一半人使用網購,5.27億人使用手機支付。在特定的領域,比如醫療,每年有3億人使用計算機斷層掃描,10億人做數字化成像,每年的門診總量達到81.8億人。

在人工智能的落地方面,中國也有足夠大的市場,在製造業的轉型升級、城鎮化加速發展的背景下,在應對消費、醫療、教育、養老等方面,對智能化有著空前迫切的需求。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人力資源。如今,在與人工智能的國際頂級會議和學術期刊中,中國的年輕人已經是最活躍的群體之一。在人工智能的初創企業和獨角獸企業中,不少是年輕人所創立。在《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後,人工智能相關的專業紛紛設立,本科和研究生的培養規模進一步擴大,海外歸來的青年學者也在逐年增長。

然而,在發展人工智能方面,高文指出,中國也存在著短板。

儘管在最近這波人工智能熱潮中,中國學者也發表了大量的論文,但在基礎理論和原創算法方面依然差距巨大,給人的印象是,中國的學者只善於做修修補補的工作。

中國在高端的芯片、關鍵部件、高精度傳感器等方面的基礎依然薄弱。廣為使用的硬件技術,如圖形處理器、專用集成電路、現場可編程門陣列,英偉達、英特爾、高通、超微等歐美巨頭佔據壟斷地位。讓人歎為觀止的“後空翻”、“單腿三級跳” 機器人來自美國波士頓動力,而在投資規模上,美國在人工智能芯片上依然遙遙領先。

智源研究院智源學者、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陳雲霽,這位AI芯片的先鋒人物在今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尖銳地指出——

“越是人工智能上層(算法層、應用層)的研究,我國研究者對世界作出的貢獻越多;越是底層(系統層、芯片層),我國研究者的貢獻越少。在各種 ImageNet 比賽中,我國很多機構的算法模型已經呈現‘霸榜’的趨勢,可以說代表了世界前沿水平。但這些算法模型絕大部份都是在 CUDA 編程語言、Tensorflow 編程框架以及 GPU 之上開發的。在這些底層的‘硬科技’中,我國研究者對世界的貢獻就相對少了很多。底層研究能力的缺失不僅給我國人工智能基礎研究拖後腿,更重要的是,將使得我國智能產業成為一個空中樓閣,走上信息產業受核心芯片和操作系統制約的老路。”

除了底層的不足,在人工智能開源開放平臺,在打通硬件、系統、產業鏈條,主導創新生態建設上,中國也存在著不足。不過,在所有的這些短板中,最應該提及的或許是高水平人才的不足——

截至2017年底,中國人工智能人才擁有量超過1.8萬人,僅次於美國,但高水平人才佔比偏低,不足美國的五分之一。此外,人工智能企業的領軍人才主要依賴從海外回來的華人,本土培育的高水平人才嚴重缺乏。

而對新成立的智源研究院,在過去的一年,最核心的工作或許就是吸引到高水平的人才。其實施的“智源學者計劃”承擔了這方面的使命。

該計劃設置了人工智能的數理基礎、機器學習、智能信息檢索與挖掘、智能體系架構與芯片、自然語言處理等多個方向,支持首席科學家、研究項目經理、研究員以及青年科學家四類人才。

北京的人工智能雄心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授黃鐵軍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辦的北京智源大會上介紹”智源學者“計劃。

“我們今年的計劃是100人,現在有了69位,明年我們還要選100人,2021年還要選擇100人。整個智源學者的規模差不多是300人的規模。我們相信這300人,是將來重大理論創新、重大核心技術的主要的力量。” 黃鐵軍向臺下的觀眾介紹道。

在招聘研究人員之外,智源研究院還在建立一個線上的社區,簡單來說,是一個人工智能的社交網絡。

“從事人工智能的,不管是剛剛入學的學生,還是公司的研發人員,我們都歡迎在那個社區,跟包括剛才這樣的學者在內的學術圈形成一個緊密聯繫。三年我們計劃發展10萬人,這是北京做的一個公共的服務平臺,人才來自於全國、全世界,我們都歡迎在這個社區裡面建立緊密的關係。” 黃鐵軍說。

而在線下,黃鐵軍透露,目前海淀區正在幫助改造一棟大樓,也就是日後的智源大廈——

“這棟樓設在宇宙中心(五道口),北大、清華、科學院中間的那點,讓學生能夠五分鐘十分鐘之後走到的地方。這1萬平米幹什麼?這1萬平米就是社區日常的聚會的地方。我們希望一年365天,天天有講座,天天有論壇,天天有交流,天天去碰撞思想。在這個過程中大家形成更好的合作關係,能夠更好的工作。”

智源研究院還計劃與企業共建10個聯合實驗室,推動成果的轉化落地。

“我們希望過幾年之後,全世界做人工智能研究理論研究、算法研究的人,要證明你的理論和算法好不好,到北京的智源聯合實驗室去做實驗,去做驗證,為什麼?因為中國有最豐富的數據,最豐富的場景,這些實驗室掌握有最強大的需求。” 黃鐵軍說。

此外,為了應對人工智能所帶來的倫理和法律挑戰,該研究院還開展了人工智能的風險倫理研究。引人注目的是,在今年的5月,他們聯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科院自動化所、計算所等機構共同發佈了《人工智能北京共識》。而在今天的智源大會,也有一個專門的論壇,討論人工智能的倫理、安全與治理。

公平地說,在人工智能的發展上,北京具有天然的優勢——北京擁有中國最多、最好的高等學校和研發機構,也擁有名列前茅的人工智能企業。

但從智源大會透露出的信息看,在人工智能上,顯然,北京已經不滿足於做到國內最好,而是衝擊世界一流,為整個人類的福祉作出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