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少年的你》是否融梗之前,先来看看《白夜行》的真实背景


最近大热的电影《少年的你》,关于它“融梗”东野圭吾《白夜行》和《嫌疑人X的献身》的讨论似乎超出了电影本身,但要让鲨君来讲,我觉得《少年的你》“融梗”融得挺好。

《白夜行》讲的是性侵,而《少年的你》讲的是校园暴力加高考。这样的情节设置更具有普遍意义。不能说两者的重量完全相等,但《少年的你》努力做到了不相上下,而且联系起“高考大过天”的基本国情,是相当接地气的。

更不用说,《少年的你》中的考前冲刺、做题、排名,包括后面的考试、送卷子、阅卷……各种画面加在一起会让每一个参加过高考的孩子心有戚戚焉。

还有那个按考试成绩安排座位的细节处理,这的确颠覆了鯊君对香港导演对国情了解只流于表面的既定印象。

讨论《少年的你》是否融梗之前,先来看看《白夜行》的真实背景

而关于《少年的你》中小北的自我牺牲,确实能看到《嫌疑人X的献身》里男主的献祭精神的影子。但是从人物动机和故事情节上你也很难找到“融梗”的证据。

话说回来,哪怕存在对《白夜行》和《嫌疑人X的献身》的借鉴,《少年的你》依然是感动人的。至于是否侵权,只能交给专业人士去判断了,这里不做讨论。

在鲨君看来,《白夜行》和《少年的你》二者之间,最大的共同之处却在于它们都能反映我们所处的社会现实。

讨论《少年的你》是否融梗之前,先来看看《白夜行》的真实背景

所以今天想和大家聊的是,东野圭吾这样擅长刻画人与社会矛盾的作家,到底发现了日本社会怎样不为人知的阴暗面?

东野圭吾的小说创作里最擅长刻画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在他的文字里,有对日本这个所谓“完美国度”最透彻的洞察和最决绝的抵抗。

讨论《少年的你》是否融梗之前,先来看看《白夜行》的真实背景

日本作家东野圭吾

东野圭吾的多部小说中,父母亲所代表的成人世界都被表现得相当冷漠自私,他们对孩子缺乏最基本的沟通和理解不说,还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处处对他施加精神、肉体上的折磨。最后通常引发孩子在不堪生活之苦的情况下将双亲杀害,由此酿成社会悲剧。

《白夜行》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讨论《少年的你》是否融梗之前,先来看看《白夜行》的真实背景

男主桐原亮司一边被迫围观母亲与自家的工人偷情,一边看见恋童癖的父亲对好友雪穗实施性侵害,扭曲的惊惧与愤怒使得11岁的他用长剪刀刺死了自己的父亲。

女主西本雪穗,小学三、四年级就被母亲强迫卖身,后来在好友桐原亮司的协助下,一起策划了煤气泄露事故,让母亲死在了那场事故中,才终于摆脱了母亲的控制。

这两个没有家庭温暖的孩子,唯一信任的只有彼此,为了不让自己的罪行被发现,他们用尽各种手段把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一一除掉。为了嘲讽击败所谓的成年人世界,他们千方百计爬上繁华世界的顶端,到了能将成人世界的规则玩弄于掌心的时候,却也丧失了灵魂。

讨论《少年的你》是否融梗之前,先来看看《白夜行》的真实背景

《白夜行》电影(2010 · 日本)

卑微者与程式化社会的矛盾,最突出的表现可以在《嫌疑人X的献身》里找到。

《嫌疑人X的献身》中,男主石神为照顾生病的母亲,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数学天才,到高校当一名普通教师,沦落到每天只能在订购的学术期刊里耗费自己的天赋。

并且还得面对一群庸庸碌碌的学生,石神每天机械般的生活,两点一线重复,身边没有一个可以谈话的人,即使谈话,他们也不懂你在说什么。

这样的日子对普通人而言尚且难熬,对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数学天才更是难以忍受,所以石神眼中的无意义地活,就等同于死亡。他自愿承担邻居杀夫的罪行,用自我牺牲来找到生命的价值。

讨论《少年的你》是否融梗之前,先来看看《白夜行》的真实背景

《嫌疑人X的献身》电影(2008 · 日本)

讨论《少年的你》是否融梗之前,先来看看《白夜行》的真实背景

《嫌疑人X的献身》 堤真一饰演的石神哲哉

服从成人世界的规则或是挑战它、依循社会规则活着或是做自己?这是东野圭吾的作品中一直存在的思考。

摆脱一个一潭死水的“规范社会”,去追求更有血有肉的鲜活生命力,这大概也是东野圭吾文学创作的根本意义。

正如小说中写到的:“逻辑的尽头不是理性和秩序的理想国,而是我用生命奉献的爱情。”

而从东野圭吾的作品里反观日本社会,这里不就是他极力对抗的那个被理性和秩序束缚得死死的“理想国”吗?

整洁安静的街道,找不到半点垃圾的痕迹。随处可见的公共设施,流露出对人的关怀。满目琳琅的商品和极致用心的服务带来的完美消费体验。日用百货的天堂,好用加上好品质,也是很多游客前来血拼购物的初衷。

日本人,就这样生活在如此高品质、高素质的环境下,每个人都像是这精密仪器的一部分,按部就班的生活、工作,一丝不苟,认真严谨。

讨论《少年的你》是否融梗之前,先来看看《白夜行》的真实背景

寿司匠人被封神,体现了日本人追求极致的态度

讨论《少年的你》是否融梗之前,先来看看《白夜行》的真实背景

日本人在公共场合整齐划一的自律行为

能生活在这样的理想国,成为它的一份子,在大家的想象中,该是件多幸运的事。但是,理想国的居民却不这么想。

它的公民自杀率位居全球之首。

当你在日本看到哪条线路因为“人身事故”停车,不要大惊小怪,对卧轨自杀这件事日本人早就习以为常。在网上集结三五志同道合之人一起自杀的新闻你听到后也不必惊讶,这在日本的电视台里时有报道。甚至还有风光秀丽的富士山树海“青木之原”,大家都知道它的盛名是因为它是最受自杀者欢迎的死亡天堂。

讨论《少年的你》是否融梗之前,先来看看《白夜行》的真实背景

写着“人身事故”字样的地铁停运标志

讨论《少年的你》是否融梗之前,先来看看《白夜行》的真实背景

青木之原劝解牌:命是父母给的,如有烦恼请和警方谈谈

表面上风平浪静,内心里波涛汹涌;看上去完美无瑕,尝起来寡淡无味。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其原因是,面对极度规范化的社会规则,每个人都活得过度小心。

分工明确的社会已严重程式化,很多人每天乘地铁上班、工作、加班、下班,并且一直到60几岁,退休前的日子都是这样,长期生活在这种“工作”节奏之中的日本人,怎叫他不感到压抑。

追求完美的服务业,滋长了客户的“优越”心态。客户以上帝自居,一切以自己的要求为标准,服务方一旦出现差池,心里便非常内疚。

还有各种社会要求,务必整洁、务必准时、务必专业、不要给别人带来麻烦、不要标新立异、与众不同......

一个社会如果要求你只能完美,不能把真实的内心展露出来,你就不得不虚伪。

而当所有这些压抑的东西不断在心底累积,就急需一种方式将它们宣泄出来。鯊君觉得东野圭吾的作品,它的一大特点,就是能代表理想国居民,把对“完美乌托邦”的反抗和厌恶表现出来。

东野圭吾提醒着每个人完美所要付出的代价,警示着大家时刻不要忘记剖开理性外壳看情感,活出有血有肉的人生。

在日本,没错,我们是能看见一张张彬彬有礼的面孔,有条不紊的工作节奏,垃圾都不随便乱扔,而是装在自己的口袋里。但这样处处要求极致完美的日本社会,却压抑着真实人性,从而诞出厌恶循规蹈矩,极端反程式化的东野圭吾和他黑暗绝望的《白夜行》。

讨论《少年的你》是否融梗之前,先来看看《白夜行》的真实背景

《白夜行》电影(2010 · 日本)

到了很擅长炒作流行文化的韩国,他们翻拍的《白夜行》,对人性深刻的洞察和探讨几乎被缩减到不能再少,警察的探案过程,与罪犯的扭打纠缠被无限放大。最终《白夜行》在韩国化身再典型不过的流行文化符号。

讨论《少年的你》是否融梗之前,先来看看《白夜行》的真实背景

韩国版《白夜行》电影(2009)

而到了《少年的你》,你可以说它是中国版《白夜行》,完全回避了性侵情节,同时也遵守了传统价值观,恰到好处地维护了父母、老师与警察的形象,然而却能直视现实,把底层生活的种种不堪摊开来给你看,不断地叩动你的内心。

讨论《少年的你》是否融梗之前,先来看看《白夜行》的真实背景

最后总结一句话,《少年的你》是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而东野圭吾的《白夜行》等作品,也是日本社会的产物。希望每个人都能从这些作品里了解自己身处的世界。

现实太无趣

电影有意思

请关注“电影鲨”

讨论《少年的你》是否融梗之前,先来看看《白夜行》的真实背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