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除了秦国变法,还有哪些国家也进行了变法运动?怎么样?

寒松722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朝的边缘化,导致对于各诸侯国掌控力基本丧失,各诸侯虽名为周臣,奉周天子,但实际上早就已经各自为政,各自征伐。

所以说,对于春秋时期的各国来说,争霸永远是最为主要的核心,也是当时所有君主之间最大的理想目标和最高的期望追求,而争霸就得图强,图强又往往意味着变法,所以变法求才之风也是在各国大行其道,那么其实除了我们熟知的让秦国富强崛起的商鞅变法,其余列国也有其非常有效且著名的变法运动,下面让我一一道来。

吴起像

楚国吴起变法

春秋时期的楚国虽然是幅员辽阔,兵甲众多,但是长期以来的政治腐败加上经济上的落后,以及对外战争上的劣势,使得楚国陷入了一种内外皆困的不利局势,而面对这一切的楚悼王也迫切想要寻得一人才,来为他改变这一不利局面,正好离魏避难的吴起投其所好,开始了自己在楚国的变法运动。

吴起变法的主要内容有:

一,明法审令, 实行法治二,减爵禄, 进而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三,卑减大臣之威重 , 整顿吏治四,加强军事训练, 提高军队战斗力。五,改“两版垣”为四版筑城法, 提高了筑城工程的质量, 加强了郢都的建设 --------参考《吕氏春秋》以及《史记》

吴起变法的主要核心是遵循法治,以法以制度来约束规整国民大臣以及各王公贵族,同时加强军事训练,削弱官员以及各封君的利益,滋养士卒,提高楚国士兵的战斗力。

吴起变法的效果也是明显的,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楚国的国力,促进了楚国的封建化进程,同时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秦国的商鞅变法,为他提供了参考借鉴的实例,不过由于触动了楚国大贵族阶层利益,最终导致身死,卓有成效的变法运动也随之宣告失败。

赵武灵王变法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说是一场变法倒不如说是一场主要是基于军事上的一次尝试或者说改革,我们知道赵国由于其地理位置的原因,经常遭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而且赵国由于其传统的服饰装备,在打起战来束手束脚,不够灵活,所以赵武灵王借鉴胡人的穿着与战法,结合自身,开始了赵国军事上的重大改革,胡服骑射。

胡服骑射的主要内容就两点:一,穿胡人衣饰,皮鞋,腰带,挂扣等,尽量减少自身衣物束缚,增加自身灵活度。二,学习胡人骑射,以机动性强,灵活度高的骑兵取代繁重的车兵。

而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的推行所取得的成效也是非常大的,除了击败并灭亡了觊觎已久的中山国以外,还成功的驱逐了心腹之患的匈奴人,使得赵国一时间成为了当时除了秦国以外的最强国家。

不过由于赵武灵王改革的局限性,未对农业,政治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入有效的改革,也导致赵国综合国力上的缺失,同时由于赵武灵王晚年的一些错误举措,使得赵国的国力也深受其害,改革的成效也大大降低。

韩国申不害变法

韩国虽然是三家分晋的收益者,但是由于其自身的国土面积加上国力水平上都要远远落后于其余诸国,所以在面对各国兴起的各种强国的变法运动,韩国也急需一位变法先驱来引导韩国的变法运动,而申不害就是韩国所选中的变法人选。

申不害在韩国的变法主要也是基于法治为主,但在这之间还主张“术”的概念,简单地说其实就是君王之术,统治之道。

申不害的变法的核心思想主张依法治国,并进一步结合道家思想,提出“修术行道”,“内修政教”的这么一个思想主张。主要体现在于,一,整顿吏治,对官员加强政审考核,加强君主集权,提高行政效率,二,收归贵族私兵为国家所有,加强训练,增加韩国军队实力,三,注重土地问题,主张民众进行开荒,生产,四,鼓励制造业发展,尤其是武器的制造与发展,增强韩国的国家实力。

申不害的变法在一定意义上增强了韩国的国力,使之安然立于诸国之间,但同时由于申不害的过度以“术”压法,导致了韩国法制化进程不足,实力增长有限,同时帝王之术的推行也造成了韩国实际意义上的绝对君主人治局面,也给后世王朝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和参考。

申不害变法画像


纵论春秋战国的变法多不胜数,以上只是选取几个比较出名且影响深远的变法来进行举例说明,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的各式各样的变法运动,这里就不做一一说明了。


历史微探索


一、齐国:邹忌变法

邹忌推行法家政策

从齐威王的父亲齐桓公开始,齐国在国都临淄西边稷门外的稷下地方,设立学宫,招徕各派学者前来著书立说,议论政治,称为“稷下先生”,也称为博士。稷下先生中有个叫淳于髡的,是家奴性质的赘婿出身,是个进步的思想家,曾经两次当面指责儒家孟轲,认为鲁缪公重用儒家而弄得国家削弱,说明儒家“无益于国”,像儒家那样“为其事而无其功者”,就算不得“贤者”。

这时淳于髡用“微言”进说邹忌,使得邹忌决定了下列的策略:对于国君,“请谨毋离前”,“请谨事左右”;对于人民,“请自附于万民”;对于臣下,“请谨择君子,毋杂小人其间”,“请谨修法律而督奸吏”这些主张顺从国君行事,主张选择“君子”担任官吏而防止“小人”混杂,主张修订法律而监督清除奸吏,都是法家的政策。

邹忌很重视推荐人才,齐威王也很重用这些人才,把他们都看“宝”。有一次齐威王和魏惠王一起在郊外打猎,魏惠王夸耀自己有“径寸之珠”十枚,可以“照车前后各十二乘”,所以是“宝”;而齐威王则认为他“宝”不同,几个得力的大臣才是他的“宝”,例如守南城的檀子,守高唐的盼子,守徐州的黔夫,“使备盗贼”的种首,都是他的“宝”,“将以照千里”。

这时齐国的人才很多,孙膑也由于田忌的推荐而担任军师。这都是邹忌推行法家“谨择君子”政策的结果。针对齐国“百官荒乱”的局面,淳于髡曾以隐语进说齐威王,他问齐威王:“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蜚(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威王回答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随即召集全国地方官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

因为即墨大夫治理即墨,“田野辟,民人给,官无留事,东方以宁”,而并不事奉国君左右以求誉,齐威王赏给他万家的食邑。又因为阿大夫治理阿,“田野不辟,民贫苦”,而用币事奉国君左右以求誉,齐威王把阿大夫连同左右称誉他的人都烹死了。据说,从此“齐国震惧,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齐国大治”。这又是邹忌推行法家“谨修法律而督奸吏”政策的具体实施。

同时,由于邹忌的进说,齐威王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据说,令刚下时,群臣前来进谏的门庭若市;几个月之后,还有时有人进谏;一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里不免夸大其词,但是,这样提倡臣下进谏,对君主政权的政治改革确是有帮助的。

二、楚国:吴起变法

“明法审令”, 实行法治。吴起总结了李悝在魏国变法的经验, 深知法治的重要性, 故他在变法中制定法令,公布于众。为确立法治的权威性, 吴起还采取“倚车辕”的办法,即立一车辕, 有能够搬动的予以奖赏。为使思想认识和舆论一致, 禁止纵横家进行游说, “破横散从 (纵) , 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

减爵禄, 进而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淮南子·泰族训》说:“吴起为楚减爵禄之令。”《说苑·指武》说:“ (吴起) 均楚国之爵, 而平其禄, 损其有余, 而继其不足。”对无功劳的贵族及其后代, 实行均其爵、平其禄政策, 对立有军功和其他有功人员则授予爵禄, 以解决分配不公, 提高将士和新兴封建势力的积极性。

在此同时, 进而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 “使封君子孙三世而收爵禄” , 即解决“封君太众”的问题, “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卑减大臣之威重”, 整顿吏治。吴起认为, “大臣太重”与“封君太众”是楚国政治两大弊端, 故在废除贵族特权的同时, 又削弱大臣威权, “禁明党以励百姓”,禁止大吏结党营私, 奖励百官尽忠守职, 不超越所规定的权力。

同时, 吴起还着手整顿吏治。一是“塞私门之请, 一楚国之俗”, 杜绝权门请托之风, 廓清吏治;二是“使私不害公, 谗不蔽忠, 言不取苟合, 行不取苟容, 行义不固毁誉”, 要求官吏公私分明, 言行端正, 不计较个人得失, 立志为变法的新兴政权效力。

三是“罢无能, 废无用, 损不急之官” , 裁减冗官, 选贤任能, 罢除无能无用之辈。徙贵族于边境, 以实广虚之地。据《吕氏春秋·贵卒》载, 吴起对楚悼王说:“荆所有余者地也, 所不足者民也。今君王以所不足益所余, 臣不得而为也。

加强军事训练, 提高军队战斗力。吴起变法“要在强兵, 破驰说之言从横者” , 以“争利于天下” 。所以在变法中, “禁游客之民, 精耕战之士”, 即注意耕战并重, 亦兵亦农, 禁止丁民游手好闲, 不务耕作。在此同时, 收减百官和封君子孙的俸禄, 以保证军队得到给养, 加强训练。

吴起还改“两版垣”为四版筑城法 , 提高了筑城工程的质量, 加强了郢都的建设。

三、秦国:商鞅变法

第一次变法

主条目:商鞅变法

《垦草令》在秦国成功实施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

其主要内容有:

(一)颁布实行魏国李悝的《法经》,增加连坐法法律,轻罪用重刑;

(二)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

(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

(四)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

(五)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扩大了国家赋税和兵徭役来源,为秦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次变法

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北依高原,南临渭河,顺渭河而下可直入黄河,终南山与渭河之间可直通函谷关。为便于向函谷关以东发展,秦孝公于公元前350年命商鞅征调士卒,按照鲁国、卫国的国都规模修筑冀阙宫廷,营造新都,并于次年将国都从栎阳(今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东南)迁至咸阳,同时命商鞅在秦国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

其主要内容有:

(一)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二)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 ,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

(三)迁都咸阳,修建宫殿;

(四)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

(五)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

(六)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这是对第一次变法中“异子之科”法令的补充,也是对社会风俗的规范。

四、燕国:燕国并无变法,燕王哙试图改革却笑话百出。

五、赵国:胡服骑射

胡服就是采用胡人的服装,即改穿短装,束皮带,用带钩,穿皮靴。这赵武灵王的胡服改制很彻底,他不仅要使军队将士改穿,还要全国上下臣民都改穿,所以这一改变穿着的革新触及的层面就很广,加剧了改革的困难。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命令还没有下达,就遭到邯郸许多皇亲国戚的反对。公子成等人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为由,拒绝接受变法。赵武灵王驳斥他们说:“德才皆备的人做事都是根据实际情况而采取对策的,怎样有利于国家的昌盛就怎样去做。只要对富国强兵有利,何必拘泥于古人的旧法。”

赵武灵王抱着以胡制胡,将西北戎狄纳入赵国版图的决心,冲破守旧势力的阻拦,毅然发布了“胡服骑射”的政令。赵武灵王号令全国着把袖子改窄,习骑射,并带头穿着胡服去会见群臣。窄袖交领右衽服装在赵国军队中装备齐全后,赵武灵王就开始训练将士,让他们学着胡人的样子,骑马射箭,转战疆场,并结合围猎活动进行实战演习。

公子成等人见赵武灵王动了真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就在下面散布谣言说:“赵武灵王平素就看着我们不顺眼,这是故意做出来羞辱我们。”赵武灵王听到后,召集邯郸城满朝文武大臣,当着他们的面用箭将门楼上的枕木射穿,并严厉地说:“有谁胆敢再说阻挠变法的话,我的箭就穿过他的胸膛!”公子成等人面面相觑,从此再也不敢妄发议论了。

不过,赵武灵王事先预知反对者必强、阻力大。于是在赵国信都之信宫先找大臣肥义和将军楼缓商议了五日。肥义和楼缓都十分赞同。武灵王乃下定决心,下令全国实行胡服。他自己首先穿了起来,又派专人去告诉他的叔父公子成,请他穿窄袖交领右衽的服装。

使臣回报公子成持不赞成的态度,武灵王便亲自去说服公子成,这样公子成也穿窄袖交领右衽的服装上朝。贵族赵文、赵造、周袑、赵俊等劝阻不要实行窄袖交领右衽的服装。赵武灵王反驳他们说:“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

并指出,“便国不必法古,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对于衣服,他说“衣服之制,所以齐常民也,非所以论贤者也。”赵武灵王得到大臣们的支持,反驳了一些贵族的责难,特别是像公子成这样很有影响的贵族,也穿上窄袖交领右衽的服装,于是窄袖交领右衽的服装就在赵国上下推行开来。

后来赵国攻下原阳后,把它改作“骑邑”,以训练骑兵。有位叫牛赞的又出来反对,说“国有固籍,兵有常经,变籍则乱,失经则弱。”武灵王驳斥他说:“古今异利,远近易用”。“子知官府之籍,不知器械之利”,“今子以官府之籍,乱寡人之事,非子所知!”牛赞忙下拜说“臣敢不听令乎!”

六、魏国:李悝变法

变法内容主要包括四大项:

第一是废除奴隶制时代的世袭制度,根据能力来选拔官吏,取消旧贵族原本享受的世袭俸禄,用来招募贤才,发展生产。

第二是正式废除了中国传统的井田制,采取“尽地利之教”的政策,鼓励老百姓垦荒,废除原本井田制制度下的土地界限,允许土地私有买卖。同时对国家境内的所有土地进行测评,估算国家的土地产量,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按照土地的贫瘠标准,分配给农民土地,鼓励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第三是实行法治,建立完备的魏国法律《法经》,对于国家法令、政府职能、官员的升迁奖惩、军功的奖励,都做了最完备的规定。

第四就是改革军事制度,建立“武卒”制,即对军队的士兵进行考核,奖励其中的优秀者,并且按照不同士兵的作战特点,重新将他们进行队伍编排,发挥军队的作战优势。

李悝为了进一步实行变法,巩固变法成果,汇集各国刑典,著成《法经》一书,通过魏文侯予以公布,使之成为法律,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变法,固定封建法权。《法经》兵6篇,为《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律》和《具律》。

七、韩国:申不害变法

申不害主张以法治国,实行进一步改革,并汲取道家“君人南面之术”加以改造,提出了一整套“修术行道”,“内修政教”的“术”治方略。

申不害在韩国变法改革,第一步就是整顿吏治,加强君主集权统治。在韩昭侯的支持下,首先向挟封地自重的侠氏、公厘和段氏三大强族开刀。果断收回其特权,推毁其城堡,清理其府库财富充盈国库,这不但稳固了韩国的政治局面,而且使韩国实力大增。

与此同时,大行“术”治,整顿官吏队伍,对官吏加强考核和监督,“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有效提高了国家政权的行政效率,使韩国显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局面。随后,他又向韩昭侯建议整肃军兵,并主动请命,自任韩国上将军,将贵族私家亲兵收编为国家军队,与原有国兵混编,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使韩国的战斗力大为提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申不害为富国强兵,还十分重视土地问题。

他说:“四海之内,六合之间,曰‘奚贵,土,食之本也。又说:“昔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而俱王天下,何也?必当国富而粟多也。”因而他极力主张百姓多开荒地,多种粮食。同时,他还重视和鼓励发展手工业,特别是兵器制造。所以战国时代,韩国冶铸业是比较发达的。当时就有“天下之宝剑韩为众”、“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的说法。

申不害相韩15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帮助韩昭侯推行“法”治、“术”治,使韩国君主专制得到加强,国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渐趋富裕,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韩国虽然处于强国的包围之中,却能相安无事,成为与齐、楚、燕、赵、魏、秦并列的战国七雄之一。


阿飞玩


很高兴回答你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题目:春秋战国时期都有哪些国家进行了变法,我们来一个一个的说。

魏国:魏国是第一个进行变法的,魏国用李悝、吴起变法,使魏国的军事实力走向了巅峰。魏国的魏武卒名动天下。

韩国:韩国重用申不害变法,削弱了老氏族的封地来加强中央集权,训练新军使韩国的军事实力上了一个台阶,可惜中途失败,申不害自杀。

燕国:乐毅变法,成功的击垮了齐国,并夺得齐国七十二城,最终乐毅被罢免,齐国反杀复国。

齐国的齐威王变法,号称富国强兵。齐威王死后变法失败。

楚国:吴起楚国变法,最后被老氏族乱箭射手,但是吴起变法为楚国灭掉吴越打下了基础。

赵国: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使战斗力大大加强,击杀匈奴的战斗中取得很大成就,最后赵武灵王被囚禁,饿死。

秦国:经历过商鞅变法,法律制度被很好的保留了下来。秦国很快富国强兵,夺回了河西之地。商鞅最后被车裂。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最后祝各位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小崔说古今


  三家分晋,历史将其称为战国开始的标志,各国都有着充分的危机感,都想从群雄中崛起,称霸天下,所以这个时间段学术界百家争鸣,国家也积极转变,列国纷纷变法,最后秦国笑到最后,一统天下,而燕国就拿变法开了一个玩笑。细数列国变法。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国的国君,被周天子承认,完成了三家瓜分晋国的最后一步,成为战国时期的新兴国家。作为从晋国分离出来的魏国,立国初期的运气很不好,魏国的国土,包括今天的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以及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基本都位于中原的腹地。魏国的东面是齐国,西面是秦国,南面是楚国,北面是赵国,夹在中间的魏国,在地利上处于劣势。因此魏文侯任用李悝进行变法,开始了魏国称霸战国模式。李悝(kuī)变法是指战国时期魏国的魏文侯当政时,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改革。李悝在政治上主张废止世袭贵族特权,选贤任能,赏罚严明。经济上主要实行尽地力、平籴法。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使魏国因此而富强。为了进一步实行变法,巩固变法成果,汇集各国刑典,著成《法经》一书,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变法,固定封建法权。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是中国变法之始,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时便对其他各国震动很大,从而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全国性变法,为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铺平了道路。后来著名的商鞅变法、吴起变法等,无不受到李悝变法的影响[1]。

公元前386年—前381年,楚悼王当政时,任命吴起为令尹,对楚国政治、法律、军事等实行改革的变法运动。经过变法,楚国国力逐渐强盛,在公元前381年,联合赵国大败魏国。但是楚国变法短期有了见效,但楚悼王去世后,吴起变法遭到楚国旧贵族的强烈反对,以失败宣告告终。所以虽然楚国根基深厚,在后期面对秦国还是差距很大。所以楚国就是败在贵族手里。

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卫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继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诬陷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秦人并没有因为商君已死从而废其法,反而各代子孙坚持商法,这也是秦国可以灭掉六国最大的保障,所以楚败秦,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灭亡,郑地纳入韩国版图,韩国的版图扩展到中原一带,与楚国接壤。但是韩国与其他大国相比,无论从国土面积,还是从国力上讲,都不能算是强国。此时,各国的变法运动风起云涌,不变法就有落后和被别人吃掉的危险。在已经进行的变法中,魏国的李悝变法是比较成功的一个榜样。李悝是法家人物,所以,韩昭侯也想用一个法家人物主持变法。公元前351年,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相,在韩国实行变法。申不害变法使得“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帮助韩昭侯推行“法”治、“术”治,使韩国君主专制得到加强,国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渐趋富裕,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但是申不害的术治太大程度局限于君主是否有为,君主无为其变法就是将祸害成倍放大,君主有为,也可以把利益成倍扩大,可以说是在战国时期使用杠杆博富强的风险。

齐威王即位之前,齐国虽看上去是东方大国,但是经常被欺负,尤其是他西边的魏国,觉得牛逼动不动就欺负欺负周围国家,南楚一直是死冤家,变法失败都那么厉害。所以齐威王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因此齐威王任用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进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选贤任能、赏罚分明、国力日强。经桂陵、马陵两役,大败魏军,开始称雄于诸侯。没办法后期遇到了燕国历史上最厉害的君主燕昭王,加上苏秦的各种离间,以及乐毅的军事才能,齐国衰败。

战国时赵武灵王即位的时候,赵国正处在国势衰落时期,就连中山那样的邻界小国也经常来侵扰。而在和一些大国的战争中,赵国常吃败仗,大将被擒,城邑被占。赵国眼看着被别国兼并。特别是赵国在地理位置上,东北同东胡相接,北边与匈奴为邻,西北与林胡、楼烦为界。这些部落都是以游牧为生,长于骑马射箭,他们常以骑兵进犯赵国边境。

赵武灵王看到胡人在军事服饰方面有一些特别的长处:穿窄袖短袄,生活起居和狩猎作战都比较方便;作战时用骑兵、弓箭,与中原的兵车、长矛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机动性。他对手下说:“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来如飞鸟,去如绝弦,是当今之快速反应部队,带着这样的部队驰骋疆场哪有不取胜的道理。”胸有大志使赵国强盛的武灵王,对胡人骑兵的优越性,认识真切。他认为以骑射改装军队是强兵的道路,就对将军楼缓说:我国处在强敌包围之中,怎么办?“吾欲胡服”。因此,为了富国强兵,赵武灵王在邯郸城提出“着胡服”“习骑射”的主张,决心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但是赵国这方面的改革主要是将赵国军事力量空前强大,没有一个完善的体制去维护。

公元前320年燕王哙继位,此时战国已经步入中期,魏国霸权已经开始交接给了后来变法图强的秦和齐。燕王哙感到旁边一个大国崛起对自己威胁,于是选择变法,就此任用子之开始燕国变法。随后各种闹剧,燕国大乱,基本亡国。

多国之变法,独有秦国最为充分,后代子孙莫不敢触碰商君之法,因此秦国得意强大,得以统一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