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浦:水脈貫通文脈,激活人脈

福建漳浦:水脈貫通文脈,激活人脈

▲11月1日 福建日報第28版專版報道 記者 蕭鎮平 白志強 通訊員 劉思考

福建漳浦:水脈貫通文脈,激活人脈

水清岸綠、架空棧道、休閒廣場、園林景觀。10 月 29 日傍晚,沐浴在夕陽下,漳浦縣城的西湖公園、鹿溪公園的空地上,許多群眾正在休閒著,或散步,或下棋,或跳廣場舞等。這是千年古縣——漳浦“湖光山色、浪漫漳浦”的一個縮影。

201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指出,要有更強的生態意識,大力保護生態環境,使福建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美,努力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

5年過去了,漳浦縣緊緊圍繞著這個目標,著力生態文明建設,特別是在水系綜合整治上發力,整治河道、生態護岸等,將兩條“水脈”串聯“文脈”,激活“人脈”建設“綠脈”,實現水利與園林、治水與生態、親水與安全的有機結合,對區域水資源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推進作用,促進了漳浦縣經濟社會生態三者有機協調發展。

福建漳浦:水脈貫通文脈,激活人脈

貫通水脈 構建生態水系

“水清澈了西湖又活了,人一多,感覺西湖公園又煥發了生機活力,我們的扇子舞隊也日益壯大了呢”,正在西湖公園舞扇的阿姨們喜滋滋地說。

杭州有西湖,但漳浦也有一座自已的西湖,漳浦西湖歷史悠久,始建於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位於漳浦縣城原西門外,當時面積約80畝,成為古漳浦十大景觀之一的“湖澤儲英”。明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西湖附近修築雙溪壩,溪水注入西湖,水源不斷。近年來由於引水渠淤積嚴重,加之324國道暗涵底高程的抬高,導致鹿溪水流無法引入,一度為人們詬病。

“包括西湖在內的漳浦縣城水系水質變差了,群眾意見很大”漳浦縣水利局副主任科員、高級工程師盧鴻寶說,為了統籌規劃城鄉建設,打造“水在城中流”城市景觀,漳浦鹿溪水系綜合整治工程於2016年11月正式啟動。該工程將對鹿溪幹流與西湖引水渠、溪南低排渠和西湖公園、鹿溪溼地公園、溪南溼地公園的水系進行連通整治。

漳浦縣鹿溪水系綜合整治工程一期項目列入國家水利部江河湖庫水系連通項目,是2017年漳浦縣唯一參加漳州市“三抓三比、十項競賽”之生態與水系競賽評比項目。

福建漳浦:水脈貫通文脈,激活人脈

“經過實地查看,發現下穿324國道的暗涵比入口處還高出近一米,加之許多暗渠淤積嚴重,鹿溪的水無法按正常流量引入西湖。”漳浦縣水利局副主任科員、高級工程師盧鴻寶說,所以鹿溪水系綜合整治中,技術人員在不影響國道正常車輛通行的情況下,對這段暗涵底高程進行處理,並對全線暗渠進行清淤疏浚。

在西湖引水渠上流,只見一條引水渠從鹿溪引出,水渠約八米多寬,兩側均建有護欄擋牆,水渠內清澈的河水正源源不斷得向縣城方向流去。

“這一段原先都堵塞了,後來清淤疏浚並進行拓寬”盧鴻寶說,河道整治共 11.461公里,其中:從割後溪與鹿溪匯合口至爐尾村生態修復長4.35公里,西湖引水渠進行清淤疏浚長3.911公里,溪南低排渠進行清淤疏浚長3.2公里。此外還進行生態護岸11.797公里,其中:鹿溪南岸建設生態護岸長3.975公里,西湖引水渠左右兩岸生態護岸建設各長3.911公里。

由於時間久遠,一些河道、引水渠等兩岸也出現了許多影響行洪河道的建築物、構築物,在整治中,當地城管執法和水政執法大隊加強巡查力度,開展聯合執法,重拳出擊,第一時間到達現場執法,第一時間拆除,累計拆除“兩違”建築2萬多平方米,為項目有序開展掃清一切障礙。

“一直以來,縣城概念是指鹿溪以北,鹿溪以南原屬農村地區,防洪體系較為薄弱,僅能防禦10年一遇的洪水,現經過鹿溪水系綜合整治項目對南岸生態護岸的建設,防洪標準已提高到30年一遇,防洪減災能力明顯增強,受益人口達20萬人”,漳浦縣水利局副主任科員、高級工程師盧鴻寶說,該項目實施注重對水生態環境保護,充分結合當地片區整體規劃,合理利用山水自然資源。

福建漳浦:水脈貫通文脈,激活人脈

據瞭解,項目對鹿溪幹流與西湖引水渠、溪南低排渠和西湖公園、鹿溪溼地公園、溪南溼地公園的水系進行連通整治,實現了水體的連通性,改善了水系的完整性,增強水體的流動性,以達到改善和提高河流水動力條件,改善西湖水體水質,構建鹿溪中游“一溪兩帶三湖”水生態系統。並且結合鹿溪南岸片區城鎮建設,做到城鎮建設與山水景觀資源緊密結合,突出山水城市特性。最後是增加公共綠地,提升人居環境。

“逐步轉變治水理念,在確保行洪安全的前提下,從‘工程治水’發展到兼顧‘生態治水’,從注重安全向既要安全又要生態轉變,把城市水系作為園林城市的景觀軸,堅持治水與建景相結合。”盧鴻寶說,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只對出現安全節點進行工程治水,其餘儘量用生態治水,努力打造“溪河相連、水城相依,水綠相映”的水城景觀,減少對自然生態的破壞,給河道留足行洪空間、滯洪空間、生態空間,以確保河道既安全又生態,利用鹿溪沿線臨水開敞空間建設鹿溪公園,形成連綿2.8公里、面積750畝的城市“綠肺”和市民休閒中心。

傳承文脈 再現千年古韻

“近日,漳浦縣慶國慶書法作品展在文廟舉行,前來參觀的群眾很多”中國書協會員、漳浦縣書協主席陳中華說,本次展覽由縣文化體育和旅遊局、縣文學藝術聯合會主辦,縣文化館、縣博物館、縣書法協會承辦,以“我和我的祖國”為主題,共展出70件書法作品。

漳浦文廟始建於南宋慶元四年(1198年),明洪武初年重建,之後明成化、清康熙、民國間均做過修繕,迄今已有821年曆史。2006年漳浦文廟大成殿被國務院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漳浦縣委、縣政府重修文廟大成殿,並根據縣誌記載在原址復建欞星門、大成門、文昌宮、道義門、明倫堂等建築。重修後的漳浦文廟總用地面積13215平方米,建築面積約3200平方米,是全省規格較高、規制完整的縣級文廟之一,對於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研究漳浦歷史文化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修繕後的文廟已經多次舉行祭孔、書畫等傳統文化活動,現在成了書畫、剪紙、民樂、國學等優秀文化的交流平臺。”漳浦縣住建局副局長鬍茂輝說道。

文廟臨近漳浦府前唐街。府前唐街位於漳浦縣城核心地段,佔地500畝,總建築面積達90萬平方米,是漳浦城舊城改造、再現古邑繁華風貌的重點工程。整個府前唐街依照古縣城格局在保護古建築的基礎上,傳承漳浦的人文歷史風尚,利用現代居住設計理念打造集居住、商業、休閒等於一體的閩南新城。

“按照規劃,該區域還將以文廟、蔡相府、高東溪祠、古縣衙、城隍廟、觀音廟等6大古建修復為核心,建設崇文、府第、名人、市井四大街坊”漳浦縣住建局副局長鬍茂輝說,府前唐街城市綜合體沿著古城肌理,重新構築了傳統閩南風情的街巷格局,打造出富有地域特色和文化氛圍的綜合性文化商業街區;重輝漳浦鹿市頭千年繁華,與漳浦共榮共生、相互成就,見證了老城區的更新與商業變遷,重現閩南傳統文化新奇蹟。

在漳浦府前唐街的傳承復甦中,傳統材料、傳統工藝得到充分的運用,為保護這一特定的歷史信息,保持建築的史證價值,所有新建建築均要求堅持使用原材料、原工藝,依託傳統廟宇建築的形制來設計,可以說是集閩南紅磚大厝之大成。

福建漳浦:水脈貫通文脈,激活人脈

“師古而不泥古”在傳承復甦仍堅持創新,如傳統與現代結合,中國與世界結合,閩南與普世結合;如建築與文化結合;文化硬件設施與文化軟體活動相結合,日常生活與旅遊休閒相結合;如文化生態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護相結合。“總之‘以人為本、以文化人’的理念傳承創新閩南文化,引領漳浦縣城中心文化時尚,提升漳浦公民文化自覺、文化品位”。

“全面打造閩南地區國學文化傳習所”漳浦縣住建局副局長鬍茂輝說,重點對“1國保+4縣保”——包括文廟及舊縣衙、城隍廟、蔡新故居、高東溪祠等傳統閩南古建築進行修繕,其中,舊縣衙重現官府文化;城隍廟體現祭祀、民俗風貌;相府蔡新故居魅力在於帝師身份及其人品官德;高東溪是岳飛兒女親家,素有忠名,被朱熹尊為“百世師”。

目前,文廟、相府蔡新故居、城隍廟、舊縣衙已修繕完成投入使用,為人民群眾文藝活動提供好去處,充分發揮民間藝人、文化能人、書畫愛好者活躍城市居民文化生活、傳承發展民族民間文化方面的突出作用,支持培養優秀鄉土文化人才,特色鄉土群眾文藝團體,再現漳浦千年古韻。

人水相連 復興唐郡文化



西湖引水渠通暢了,南門溪變清了,西湖變美了,如何把金漳浦的水脈和文脈相交融?

“用‘水脈’串聯‘文脈’”盧鴻寶說,如西湖引水渠上游就流經漳浦威惠廟,這座威惠廟始建於唐玄宗開元四年(公元716年) 建,是一所奉祀開漳聖王的廟宇,是閩南的古蹟,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已規劃建成一座龍湖公園,流經這裡的引水渠還形成了一個小湖泊。

隨後引水渠再進入西湖,現在經過改造提升後的西湖公園,特別突出了漳浦縣剪紙藝術之鄉和書法之鄉的特色,將書法和剪紙融入到公園景觀設計中,漳浦縣書法名家作品的石刻、牌匾散落公園各處,與周圍景觀渾然一體,濃濃的藝術芬芳在綠草繁花間自然飄散,讓人流連忘返。

福建漳浦:水脈貫通文脈,激活人脈

“引水渠從西注入西湖,再從東南方流出西湖,然後再流入鹿溪,這樣水系才是流通的,從西湖流出來的水渠主要穿過南門村,所以這條水渠俗稱南門溪”盧鴻寶說,南門溪就流經府前唐街邊上,南往還流經城隍廟、高東溪祠、南門天后宮等古蹟,最後注入鹿溪公園,再和鹿溪相通。

在城隍廟和高東溪祠旁邊的南門溪,只見溪水清澈,魚兒暢遊,溪兩岸綠草紅花,不遠處的溪上還建上了石拱橋,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好畫面。

“按照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理念,推動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城市建設。”漳浦縣住建局副局長鬍茂輝說,漳浦在城建規劃中,依託鹿溪、南門溪、綏東溪穿城而過的天然優勢,堅持治水與建景相結合,打造水系生態經典。實施內河流域綜合治理,構建循環流動水系,形成一河一景、一河一特色和“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水系景觀,實現水利與園林、治水與生態、親水與安全的有機結合,對區域水資源可持續發展具有推進作用,促進了漳浦縣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

“環境變好了,生意好做了,來此投資創業的客商也就多了,‘人脈’也就激活起來了”。盧鴻寶笑著說道。

記者手記

蕭鎮平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千年大計。生態興則文明興,千百年來,正是鹿溪的一泓清水,孕育並延續了金漳浦的文脈。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山和水都是極富內涵和境界的意象,鹿溪、西湖等水系,正是當地文脈意象的紐帶。

當地政府在生態文明建設,能準確把住脈博,做足做活‘綠水’文章,將‘水脈’‘文脈’植入城市建設發展之中。

“水脈”、“文脈”連上了,那建設“綠脈”,就能激活、帶動“人脈”,脈脈相連,形成點線面的藝術結合,打造一條生態完備、景觀優美、旅遊休閒、和諧共生的生態水利工程景觀。進而打造一片具有水系兩岸植物景觀、農田景觀、都市景觀、歷史文化景觀為一體的獨特的地區人文生態景觀帶,拉近山與水、人與自然、過去與現代的距離,加深人們對漳浦這個現代文明城市的認同感、歸屬感,提高了水文化的傳承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