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汝州古时“七十二营盘”

明洪武初年,兴屯田之政。当时分军屯民屯两种,凡卫所驻地的村庄,称军屯,军屯者又多称营,例如井营、王营、余营等。汝州的72营盘,主要分布在汝州的东南、宝丰的西南、鲁山的东北、叶县的北部、郏 县的南部和汝阳的东北交界地区,涉及村镇280多个。其中称营的村庄就有78个。故有72营盘之说(详见附清道光汝州图)。

河南汝州古时“七十二营盘”

朱元璋为了防止权臣专横,将其诸子分封各地为王。但“惟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锡土,食禄而不治事。”洪武二十四年(1391),太祖封第25子为伊王,岁禄两千石。高皇御左顺门谕指挥葛川先于河南五百里内屯种多种小麦,以便家口就食。葛川遂奉命于汝州、襄城、鲁山、郏、叶等处屯种,设百户20 典,置仪卫司6所。嘉靖已未(1559)在长营所立碑记撰称:“其旧培楼乃伊厉王听政楼也”。即行营屯管厅之所,汝州设卫即始于此。

汝州卫包括汝、鲁、郏、叶、宝边境地区,最远至叶县褚庄、瓦店营一带,距州城180里。卫官设置有指挥使,从三品;指挥同知,从三品;指挥佥事,正四品;镇抚使,从五品;经历,从七品。卫以下为左千户、副千户、右千户,左百户,右百户。卫领兵5600人,千户领兵1120人。百户领兵112人。分理屯田、验军、营操、巡捕、漕运、出哨、戍守、军器诸杂务。自卫指挥使以下各官多为世袭,其军士亦父子相继,为明代特殊制度之一。

河南汝州古时“七十二营盘”

明代的屯田 之政,寓兵于农,利在田业。军屯 则领之卫所。汝州卫地多与邻县政区交插,故军屯与民屯相杂。凡卫石,二分守城,八分屯种,军田一份50亩,纳正粮12所兵每亩合二斗四升,为受田之负担,余则屯贮由本军自支。

清朝初期,又置卫官守备、左户、右户、中户、前户、后户、百总。顺治十六年(1659),奉文裁卫并地入州,改设千总一员,把总三员,进行边卫防汛。雍正十一年(1733),河南巡抚以“各营地犬牙交错,稽查难周,”大营卫等24处距汝州近,洪家营等57 处距鲁山近,洪寺营等2处距郏 县近,胡家庄等109 处距宝丰近,献营等10处距叶县近为由,“实行查议并入附近各县”。当时卫民“奕崇德等以并卫入州已阅70余年,祖父子孙世被汝化,一旦分拨入县,无论情有不忍,即钱粮难以确数尽一,绅士籍贯亦难骤更,考试等事势必经县过府,以此计其道,则县虽近而实远,论其往返,则州虽远而实近”种种为由,情愿仍归汝州管辖。州守赵霖呈文报院批准,仍属汝州不移。至道光二十年(1840),其地计有村庄283个,共编为四里,其中沈屯里包括现属叶县西南的褚庄,田庄、鲁山的张官营、辛集(现焦枝线车站)、平顶山市区的东大营、小营、祁营,共属村庄107个。余屯里包括平顶山市区的恭庄、毛营、焦店,宝丰境的余官营(漯宝线车站)一带地区,共属村庄80个。丁屯里包括宝丰境的西大营,平顶山市西区韩庄(矿区)一带地区,共属村庄74个。孙屯里包括汝州市小屯乡东南的长营,杨起营、季寨、魔冢营、李珍庄一带地区,共属村庄22个。

河南汝州古时“七十二营盘”

洪武初,还在汝州西部置河南卫,包括响岗营、罗家营、白土泉三个村庄,顺治间随汝州卫并地入州,并入汝州后仍依河南卫原名。

民国初年。时局多变,该地处于边境,屡遭兵匪之患,且又与邻县政区交插,行事尤为不便。因此,省当局多次指令尽快划分插花地的归属问题,而该地民众则以习惯为由,拒归他县。1928年开封人梁承祺就任临汝县长时,为解决插花地一事,学生上街游行,高喊“打倒梁承祺”。1933年11月,省委派顾、洪二委员来临汝处理插花地,群众又游行反对,二人被赶走。其地民众向当局禀呈,表示志已坚决,誓死不归他县。省电令县府,切实劝导民众。1934年经县长崔友韩把插花地划定,分别划归邻近各县管理。

据《河南政治月刊》(1935年)所载,“自整理插花地以来,以临汝插花地人民反对为最烈,甚至聚众数千,示威请愿,幸政府始终不为所动,并一面委派专员,赴县督饬办理,卒能将此项问题彻底解决,从前汝、鲁、宝、郏 、伊等处,匪患最炽,而临汝插花地内实为“土匪”巢窟,凡作奸犯科事等多出自插花地内,现自临汝插花地交割后,匪氛顿息,邻近各县地方,均归安靖,可见整理插花地于国家治安行政上意义最为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