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兩漢文學-45.屈原《九歌·國殤》

《楚辭·九歌·國殤》屈原

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

凌餘陣兮躐餘行,左驂殪兮右刃傷;

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包』兮擊鳴鼓;

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遙遠;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註釋]

1.國殤:為國戰死的將士。

2.屈原:戰國楚人,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等。

3.轂(gū):車輪貫軸之處。

4.凌:侵犯。

5.躐(liè):踐踏。

6.驂:在兩旁駕車的馬。

7.殪(yì):倒地而死。霾:同埋。

8.縶(zhí):絆住。

9.『包』(fū):股槌。

10.天時墜:比喻殺的天昏地暗。

11.懲:悔恨。鬼雄:鬼中雄傑。

[評析]

九歌:《楚辭》篇名。“九歌”原為傳說中的一種遠古歌曲的名稱。《楚辭》的《九歌》,是戰國楚人屈原據民間祭神樂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

《國殤》一篇,悼念和頌讚為楚國而戰死的將士;多數篇章,則皆描寫神靈間的眷戀,表現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哀傷。王逸說是屈原放逐江南時所作,當時屈原“懷憂若苦,愁思沸鬱”,故通過製作祭神樂歌,以寄託自己的這種思想感情。但現代研究者多認為作於放逐之前,僅供祭祀之用。

屈原(約公元前339年—約公元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人。名平,字原。楚懷王時任左徒、三閭大夫。對內主張舉賢授能,修明政治。對外主張聯齊抗秦。被讒,遭放逐。楚襄王時再遭讒毀,遷於江南多年,後見楚國政治腐敗,無力挽救,懷著深沉的憂憤,自沉於汨羅江。一生創作了許多不朽作品。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抒情長詩《離騷》,另有《九歌》、《九章》、《天問》等,在我國文學史上,有深遠影響。

先秦兩漢文學-45.屈原《九歌·國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