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端午,賞析毛澤東的詩《七絕.屈原》

過端午,賞析毛澤東的詩《七絕.屈原》

七絕·屈原

屈子當年賦楚騷,手中握有殺人刀。

艾蕭太盛椒蘭少,一躍衝向萬里濤。

白話文翻譯如下:

屈原當年被放逐,寫下詩篇《楚辭.離騷》,這首詩篇如同他手中握著消滅奸惡勢力的刀。

奸佞小人(艾蕭,取自《離騷》,一種臭草,比喻奸佞小人)太多,賢德之人(椒蘭,取自《離騷》,一種芳香植物,比喻賢德的人)太少,屈原徹底絕望,一下跳躍到萬里的波濤之中。

過端午,賞析毛澤東的詩《七絕.屈原》

一、該詩歷史背景:

1、這首詩毛澤東創作於1962年,1959年4月到1962年,毛澤東已經不再擔任國家主席,當時的國家主席是劉少奇,毛澤東已經退居二線,只擔任黨的主席,國傢俱體事務由劉少奇和朱德負責,在這短短三四年的時間裡,中國遭遇了建國以來最大的挫折,“三年困難時期”,中國大量人民群眾餓死。

但是由於社會主義國家建設中,雖然完成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改造,但是社會主義思想改造卻沒有完成。一方面黨中央的政策傳達後被某些“假和尚念歪了經”,導致政策被嚴重誤讀,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建國後曾經的“地主、惡霸、官僚資本家”搖身一變成了“國家幹部”,他們為了升官發財,不顧廣大人民的群眾的死活,強徵糧食、弄虛作假、制定虛假指標,迫害人民群眾,導致大量人民群眾餓死。

3、1959年左右中蘇關係冷淡,1960年7月蘇聯開始限期召回全部在華專家,銷燬部分技術圖紙。中國開始勒緊褲帶儘快償還先前欠下的蘇聯債務。至此,中國開始在幾乎沒有外援的情況進行發展和探索,這也是造成“三年困難”的原因之一。

4、1961年1月14日,毛澤東在八屆九中全會指出:“.這次工作會議,據我看比過去幾次都要好,大家頭腦比過去清醒了些,冷熱結合得好了一些。過去總是冷得不夠,熱得多了一些。這次比過去有了進步,對問題有了分析,對情況比較摸底了。當然,有許多情況還是不摸底,中央和省市都有這樣的情況。譬如對一、二、三類的縣、社、隊比較摸底:一類是好的,執行政策,不刮共產風;二類也比較好;三類是落後的,不好的,有的領導權被地、富、反、壞分子篡奪了,實際上是打著共產黨的招牌,幹國民黨、地主階級的事情,是國民黨、地主階級的復辟。全國縣、社、隊有百分之三十是好的,百分之五十是一般的,百分之二十是壞的。在一個具體地方,壞的有超過百分之二十的,有不到百分之二十的......."

5、正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一向崇尚屈原憂國憂民精神,對《離騷》百讀不厭,晚年更是將《離騷》置於床頭的毛澤東,才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七絕.屈原》,表達了當時對全國人民強烈的關懷之情和對反革命分子的憤怒之情。

過端午,賞析毛澤東的詩《七絕.屈原》

二、該詩的文學價值:

1、詩人通過描寫楚國詩人屈原寫的《離騷》,然後投河自盡的故事,歌頌了那些為國為民的英烈和賢德之人,同時強烈批判了那些欺壓和迫害人民群眾的邪惡勢力。

2、詩人借古喻今,用“屈原”這個歷史形象,襯托了當時社會存在不良的社會風氣,特別是“三年困難時期”,賢德之人太少,奸佞之人太多,才會導致這種歷史悲劇出現。

3、詩人把屈原寫的詩篇《離騷》形象地比喻成“殺人刀”,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文化力量的強大,屈原至今活在中國人民心中,每年端午節,人們都會紀念這位愛國愛民的詩人。

4、“艾蕭太盛椒蘭少,一躍衝向萬里濤。”這句詩強烈表達了屈原不畏懼邪惡勢力,以死抗爭的不屈精神,同時抒發了詩人面對奸惡勢力,不畏犧牲,要將革命進行到底,為了實現共產主義社會頑強不屈的精神。

文尾:端午節人們吃粽子懷念屈原,因為他憂國憂民,為了楚國人的美好未來以死抗爭,他的精神值得每個中國人學習和繼承,同樣毛主席為了解放中國乃至世界人民奮鬥了一生,為了人類的美好未來奮鬥了一生,毛澤東思想就像永放光芒的太陽,指引人類追尋美好生活的方向,他比屈原更偉大,端午節更應該紀念毛主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