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為什麼這樣評價師生?

教育評價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指揮棒。樹立科學的教育評價觀,建立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對於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芬蘭基礎教育因優質、公平和高效而享譽全球。眾所周知,芬蘭教師教得少,但教得好;芬蘭學生學得主動活潑並學得好。這背後的原因與其教育評價理念和方式密切相關。

探尋芬蘭學生和教師的評價方式,可對我國教育評價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鑑與參考。

芬蘭為什麼這樣評價師生?

一、課程計劃反映教師的教育實踐能力

芬蘭教師有責任設計和開發學校課程。今天,大多數芬蘭學校有自己的校本課程,這些課程符合當地教育局的要求並得到批准。這就合理地表明瞭芬蘭教師和校長在課程開發和學校規劃方面扮演關鍵角色。當每所學校開發自己的課程時,需要遵守國家課程框架所提供的指導和必要限制。

然而,芬蘭對學生學習成果沒有嚴格的國家標準,各學校課程中不必要包含它,這和美國、英國、加拿大的情況一樣。這也是為什麼芬蘭的課程計劃因學校而異,各個學校的實際課程不盡相同。教師在教學決策中的關鍵角色,明確要求教師教育要為師範生提供成熟的課程開發和學生評價的理論與技能。它還使得芬蘭教師專業發展的重點從碎片化的在職培訓向更加系統化的學校培訓改進,從而塑造更好的有效教學的倫理和理論基礎。

二、評價學生時關注學生個性發展和認知過程

作為學生學習進步和在校表現的主要評價者,教師需要設計和實施適當的評價和測試來監測學生的進步。但是,芬蘭學校不使用標準化的測試來檢驗學生的進步或成功。這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個性化學習和創造性教學是學校的重要組成部分,芬蘭的教育政策給予其高度的優先權。因而,學生在學校的進步應主要依據他們各自的品質和能力,而不是單一的標準和統計指標。

教育促進者堅持認為,課程、教學與學習是教育的優先組成,關鍵是必須推動教師思考和學校實踐,而不是和其他國家的教育系統一樣,只關注評價和測試。芬蘭的學生評價是內嵌在教學和學習過程當中的,用來改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

決定學生的個性和認知過程是學校的責任,而不是外部評價。當教師對所有學生進行評價和評分時,大多數芬蘭學校承認存在不足之處,比如可比性或一致性問題。同時,外部標準化測試存在的問題可能更多,它們包括窄化課程、應試教學、學校之間和教師之間的不正當競爭。因此,課堂評價和學校評估被作為芬蘭教師教育課程和專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芬蘭學生評價的國家戰略基於多種證據原則,考試成績僅僅是學術評價的一部分。各學科成績的數據通過抽樣標準測試和主題評論來獲得。地方教育局具有依據自身需求和願望設計質量保障的自治權。

芬蘭中小學生要面對的唯一外部標準化評價,是高中畢業時的國家大學入學考試。這是學生上大學的基本要求,它使用論文形式的考試,考查學生在各學科的知識、技能和素養。該考試完全由學生自費,由外部考試委員會管理。大量芬蘭教育專家認為,這項考試於高中課程與教學而言具有區分效應。

芬蘭為什麼這樣評價師生?

三、教師評價時信賴教育理論和實踐智慧的引導

參觀芬蘭學校的外國訪問人員經常會問這樣一些問題:如何基於教師績效來評價教師?或者說,管理人員如何知道哪些教師是有效的教師?哪些教師需要提升教學能力?

在芬蘭,沒有正式的教師評價措施。唯一的例外是,每年春天有媒體會根據學生在大學入學考試的成績對學校進行排名,但這些新聞幾乎得不到芬蘭家長和學校的關注。

在芬蘭,關於教師績效的問題是沒有重要意義的。芬蘭教師在校內共同合作,並且能夠理解他們的同事是如何教學的。這種環境有利於教師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建立起共同的責任感。評價教師教學和學校運行情況的外部監督系統已於上世紀90年代初期廢止了。

如今,學校校長依據自己做教師的經驗,能夠幫助教師認識到自己工作的優點與需要改進的地方。芬蘭學校的基本假設是,教師是經過良好專業訓練且在學校盡全力工作的。在實際的專業學習社區中,教師們彼此信任,經常交流教與學,並且信賴教育理論和實踐智慧。

在國際上,測量教師績效已經成為改進教育方式中的新趨勢。最新的統計技術已經被運用到教師績效評價。比如,增值模型(value-added modeling)通過調整學生的前期成績和人口統計變量來解決社會經濟和其他差異的問題。

儘管增值模型比僅依據學生成績來判斷教師績效更加合理,但是經過對增值模型結果的深入分析,研究人員懷疑這種方法能否像其設計者所宣稱的那樣鑑別出好教師與差教師。

芬蘭人相信,幾乎沒有一種定量方法是能夠測量出好教師或差教師的單一的或首要因素,持有這樣的保守觀點是安全的。即使是商業領域的一些管理專家也警告不要使用這種方法來做薪酬決策,比如以學生成績作為教師績效的主要依據來發放教師工資。美國和英國都因使用這種方式帶來了很多問題。在醫學界有這樣的例子,當政府試圖使用病人的存活率來給心臟外科醫生排名時,結果發現這種管理方式給外科醫生提供了遠離最嚴重病人的不當激勵。

教師按績取酬對芬蘭人來說是一種不相容的觀念。政府和大多數家長都認為,教學、照顧和教育兒童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以至於不能單獨使用數量標準來衡量。

芬蘭學校堅持的一條原則是,教學質量和學校質量是通過學校、學生和家長之間的互動而形成的。

本文來源:《中國教育報》2019年11月1日第5版

作者 張晶晶 單位:北京市朝陽區花家地實驗小學

(聲明:除STEAM在線原創文章外,STEAM在線分享和轉載的文章皆為促進STEAM教育在中國的傳播,非商業用途,都會註明來源,如文章、照片的原作者有異議,請聯繫我們快速處理或刪除,謝謝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