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夏朝可能不存在?

半溪


众所周知,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国家形态的世袭朝代,且传统文献对夏朝的存在也有一定的记载,但是文献成书较晚,距离夏朝的时间比较远,认为大禹是神不是人,除了文献没有其它作证证明夏朝的存在。因此,许多人都觉得我国的夏朝是虚构,不存在的,尤其是西方的一些学者认为夏朝不存在,没有资格称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那他们判定夏朝不存在的标准是什么?夏朝存在的依据是什么?

西方判定夏朝文明的标准是什么?

由于夏朝距今的时间久远,关于夏朝正史史料记载较少,出土的文物少,因此被一些喝过洋墨水的如胡适、顾颉刚、郭沫若等人和西方的如艾克、索普、刘克甫等都认为夏朝不存在。

他们的理论依据是,1958年美国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召开了一个“近东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一位与会的学者叫克拉克洪的,提出了文明的三条标准,后经英国学者格林·丹尼尔,通过其著作的《最初的文明》一书普及到了全世界。

其提出的三条标准是:第一条标准就是要有城市。就是发掘出的遗址中应该有城市,如果都是原始的小聚落是不行的,要有城市,也就是要有城市和乡村的对比和差别。这个标准还有一个量的限制,就是作为城市要能够容纳5000以上的人口。

第二条标准是必须要有文字。因为没有文字的发明,人类的思想文化的积累就不可能存留和传播,因此没有文字是判断文明的标准。第三条标准就是有复杂的礼仪建筑物。<strong>那什么叫做复杂的礼仪建筑物呢?就是像埃及类似的建筑物,

它不是为了一般人的生活而建造的,而是为了政治、宗教或者其它原因建造的一种复杂的建筑物。另外如金属、青铜的冶炼技术和社会阶级的出,这就代表了文明的存在和统治阶级的划分。

西方否定夏朝存在的理由

根据记载:夏朝从大禹开始,共传了14代,经历了17个王,总共存在471年(一说432年),1949年后,中我国的历史书中将夏朝的范围定在了前21世纪—前16世纪。但对这几百年发生的事情,我们的史料记载很少。

虽然有《史记》、《尚书》、《竹书记年》、《周礼》、《左传》等书记载, 但也只是一些边角料,只是记录夏朝的一些大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大禹治水、禹受舜禅、夏桀暴政等为数不多的几件大事。到了民国时期顾颉刚发起“古史辨”运动,重新检视上古史事开始对夏朝是否存在开始产生疑虑,

反对的理由一:随然有史书记载,也仅仅是记载了一大事,但是鲜由文物出土佐证,与后来的殷商从史书记载到大量的青铜器出土形成了鲜明对比。认为夏朝可能是杜撰的。

反对的理由二:甲骨文做为殷实的记录文字,居然没有发现关于商朝的只言片语,即使是陈汤灭商这样的大事也没有记载,且甲骨文属于商朝是文字,而夏朝没有文字也没有记录。

反对的理由三:洛阳偃师的二里头据考证有可能是夏朝的中后期的都城,按照考古与文献记载相结合来看,夏朝没有文字记载,不能确定二里头是夏朝的都城,且按照考古复原的规模和形制,与后来的商朝相差悬殊,按西方认定的文明标准相与之相差甚远。

总之,这些人会以各种西方社会标准的论调,扪住眼睛否认事实,否定自己的自己历史文化。

夏朝是真是存在的

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载了夏代君王的世系,与《殷本纪》中记载的商代世系一样脉络清晰明确,在安阳殷墟没有发掘一前,一些人也是不断的质疑商朝的存在,知道安阳殷墟发现以后,认识到商朝的存在。

其实文献记载商以前的时代,人们活动的区域就是在豫西和晋南的周边地区,而二里头遗址的位置正好在这个区域,其粘土层与夏朝存在的时间相吻合,虽热没有直接文字或者出土的青铜器证明,相信将来也会有类似安阳殷墟一样的地方,出土文物证实二里头就是夏朝的都城,夏朝是事实存在的。


麇子文史


华夏上下5000年,然而实际可能并不止这5000年,甚至是6000年的历史,但是国外却认为中国的历史只有4000年。这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我国的历史在公开的资料和出版物上都是以夏朝开始的。

大家常将“夏商周”连称,夏朝长达四、五百年之久,而国外学者一般认为夏朝的存在并没有确凿的证据,故而中国的历史也就是4000年左右了。

他们的理由主要有两点:

其一,截止目前,考古界发掘的历代中国文物中,几乎没有发现确证属于夏王朝的。

其二,现存和迄今发现的文字记载中没有发现确证夏朝的人物和事迹。

然而也有人认为夏朝是确实存在的,据说在一些古书中曾经记录了夏朝第十六代君主帝发继位第七年泰山附近发生地-震的事件,如果说夏朝真的不存在,那么这场地-震也不会被记录下来。

还有猜测就是夏朝的时候文字还没有完全成熟,直到商朝的时候才形成了一些文字记载,故而被认为是商朝的而非夏朝的。


历史假设


夏朝的存在我们基本上都是从《史记》中的记载了解到了,而且早期的记载非常少,非常简单,反而越到距离现在近的年代,记载越多。

再有一个,在《史记》的记载中,夏代的灭亡与商代的灭亡故事高度的一致,这种巧合很难解释的通,很可能是后人借后面的故事编造的夏代灭亡的故事。

第三,从各个朝代看,新王朝建立后,对灭亡前王朝要做大量的记载和宣传,不说后世较为详细的记载,就说周代,无论从《诗经》,还是其他记载,都可以找到商朝的影子,对商代的名称,民俗,政体等各方面的记载都能找到。

但是对于夏朝,我们出土了那么多的甲骨文记载,却没有发现对夏代或者一个疑似夏代的朝代的记载。甚至商朝建立之前的历代商王都可以找到很多名称和重大事件的记载,但其中也不见对一个朝代的记载。

第四,从目前的考古发现中,我们已经发现了很多与夏代时间相符的遗址,比如二里头遗址。但是,在这些遗址中,也未发现类似夏或者其他名称的某个朝代的记载。

因此,所谓的夏朝或者夏代,很肯能不是作为一个朝代而存在的,很可能只是中原地区众多部落联盟中的一员,与位于陕西周原的早商是一样的存在,而并非是统一中原地区的一个朝代。

真正统一中原,并建立朝代的,很可能商是第一个。而夏或者诸夏很可能是对当时中原地区各个部落的统称,但并未建立如商那样中央集权的朝代。

而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可能也没有找到更详细的材料,只是将诸夏作为一个朝代而记录下来。

最后说明一下,说夏代不存在只是说作为一个中央集权的朝代很可能是不存在的,但不代表夏或者诸夏是不存在的。


寒萧99


题目中的有人,更多的应该说的是西方的历史学家们,至于他们为什么说夏朝不可能存在呢?

表面的原因有以下四点

一、断代年表:夏朝在我国的古代典籍中虽然有记载,并且记载了夏朝的君王和相关事迹,但是都是属于传说中的故事,记录也是模棱两可,并不能精确到某一年某一月上,这就让他们有理由说出夏朝是我们编造出来的;

二、没有特色鲜明的出土文物:目前各地出土的考古文物没有能够证实夏朝生活遗迹的存在,就连现在最接近夏朝的二里头遗址也只不过是疑似夏朝都城,而并没有盖棺定论,二里头出土的文物不论是数量还是大小,都不足以证明夏朝的存在,缺乏一定的说服力;

三、没有系统的文字:要知道,在最开始商朝的甲骨文发现之前,西方的部分史学家也是不相信商朝的存在的,而目前出土的相关疑似夏代文物上只是存在着一些不规则的,无法解释的疑似文字,也看不出来和夏朝之后的商代甲骨文有什么必然的进化联系。

四、不同对象不能转变心态:西方的史学家们,更多的是处理欧美地区的历史,比如在研究埃及或者美索不达米业地区的古代文明的时候,他们呢获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他们得出结果的都是根究考古现场的分析,而没有什么文字记载,他们看到的也都是一些神话传说,他们把我们历代史官的记载等同于一些传说中的神话,导致他们认为,夏朝就是我们编造出来的神话故事。

所以,部分西方史学家就绝不承认夏朝的存在。

当然了,还有部分心理阴暗的人希望将中国四大古国的位置往后挪一挪,甚至将中国从四大文明古国中剔除出去,因为没有夏朝的传承,我国的历史文明就缺少了很大一部分,就会被有心之人拿来做文章。

不过这些都是一些臆想而已,不会对我们造成多大的影响,因为夏朝一定是存在的,我认为他存在的理由有

一、夏朝的历史记载,不应该是司马迁自己想象出来的,因为在比《史记》还要早的我国第一本史书《尚书》中,就有不少篇幅说道夏朝和商朝,周人也认为夏商是“受天命”的正统朝代。

^上图为二里头遗址供电区

二、考古的证明,按照一些史书的记载,夏朝的中心区域在豫西一带,并且建立了宫室等,而豫西二里头一直,利用检测C-14的含量测出,一直存在的时间大约在3600到3900年之前,这个时期是在商代之前的,并且确实有一些铸造鼎等器物,这跟夏朝铸鼎的记录是相符的。

C-14,每过大约5715年就有一半于其原质量的C14衰变为更加稳定的元素。在活着的时候,动植物在体内的c-14衰变的同时也会从大气中或食物中摄入新的c-14,但是死后这种交换就停止了,体内的c-14得不到补充,只能一直衰变直到耗尽为止。将出土样本中c-14所占比例于估算的大气中的c-14比例进行比较就能大概算出样本中的c-14已经进行了多少年的放射性衰变,也就是样本已经入土了多少年。

三、我们中国是一个历史古国,十分注重自己的文化传承,因此每一个朝代都会对之前的朝代有一定的记载,如果没有夏朝的话,那我们的古代先辈们没有必要浪费那么多脑细胞编造出一个朝代,毕竟那个时候也没有和现在一样的历史观。而且我们的文明传承十分严谨,《史记》中记载,匈奴,夏朝之苗裔也。

我们中国的历史文明是灿烂的,不论别人是否承认夏朝的存在,我们都应该有着文化自信。

关注小太阳,每天都有新鲜的历史知识双手奉上哦。


小太阳D


那些说夏朝不存在的原因无外乎还是那些陈腔烂调,什么没有考古证据啊,没有什么什么之类的一堆所谓理由。然而在这些人质疑夏朝存在与否的时候,看看我们的研究人员在干嘛,就举两个例子。

夏族的兴起的研究

夏族兴起于何处,从上世纪早起就有学者开始研究了。禹的父亲鲧和禹都有被称作“崇伯”的记载,而关于崇的地望从上世纪前期到现在至少有六说,即丰镐说、秦晋说、嵩高说、晋南襄汾说、徐州说、山东鄄城说。禹的兴起之地也有中国东部说、西部说、南方说、晋南说、豫西说等等。学者不仅提出这些观点,而且还根据文献和考古发现互相印证来证明他们的观点的正确性。夏族的兴起都在研究了,还说夏朝不存在?


二里头遗址研究

二里头遗址出土于1959年,然后又在豫西以及晋南发现了相同文化的遗址,学者就将这种文化称为二里头文化。经考古发掘,二里头遗址不仅有大型宫殿、宫城、祭祀宗庙、交通设施、还有各种作坊和贵族墓葬等等。

就比如说二里头出土的宫殿遗址,主殿的台基东西长36米,南北宽25米,主殿南面还有一个5600平方米的广阔庭院。在当时的生产力情况下,也只有王宫才能有这种规模。而且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中的夏商周“王庭”是相似的,所以二里头才被定性为了夏的王都。夏朝的王都都发现了,还相信夏朝不存在?



关于夏的研究是方方面面的,比如还有其制度、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研究,并且一直没有停下正在继续深入中。所以那所谓的有人说夏朝不存在以及相信这种说法的人,不管他们相信不相信,各种事实正在打脸中。


淡看天上月


受西方一些学者的影响,近年来质疑夏朝存在的声音有点甚嚣尘上,《易中天中华史》上来就是“3700年来,我们的命运和选择”,直接把商以前的历史“传说”化了,当然,从信史的角度,这也无可厚非,但传说未必就不存在,要多方求证,才能探讨其是否存在的可能性。

现在人类还没有时空穿越的能力,第一历史是看不到了,只能从第二历史中去寻找真相。第二历史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文献资料和文物考古。

从文献资料看,夏朝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

按照越往前越可信的一般逻辑,最早的《尚书》中“甘誓”记有夏王启讨伐有扈氏的事,“汤誓”篇记载上汤讨伐夏桀,明确提了“有夏”“夏氏”等字眼。《世本》专门有“夏”一节,《古本竹书纪年》有“夏纪”一章。

再后一点的《左转》《国语》和诸子百家著述说起夏朝典故,头头是道;《史记》更是载有完整的“夏本纪”,世系传承完整。杞人忧天的“杞国”即为有夏后裔封国,但它也没传下多少先祖文献,孔子说: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有人说文献所记都是商人或周人编造的,且不说有没有这个必要,单是要动员这么多不同时代的人去造假,也真是匪夷所思了,况且先秦史官视真实为生命,为维护信史不惜与最高统治者以命相抗,这样的职业操守还是可值信赖的。

从文物考古看,夏朝是否存在还没有定论

文献记载确凿无疑,之所以有夏朝可能不存在的质疑,主要还在于年代久远,考古发现到现在还没有像商代甲骨文那样的根本性突破有关。

文物文物,一重文二重物。文字目前还没有发现专属夏朝的文字,实物方面虽然通过碳十四测定,有很大的进展,但公认的都城或者标志性的器物还没有出现,导致在严谨的学术界,谁也不敢下定论夏朝到底存在或不存在。

这样也就陷入了两种尴尬,一种是确实没找到可靠的直接证物,另一种是已经找到了,但不知道是不是。就像邹衡先生说的:夏文化不是没有发现,而是用什么方法去辨认它。

比如当下相对得到认可的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普遍认为是夏都所在,但二里头考古队队长、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许宏却很谨慎提出:只要没有像殷墟中那样的“直接文字资料”证明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朝,那么一切都只是假说。

一般来说,证明一个朝代是否存在,文物证明的可信度要强于文献,因此,就夏朝是否存在,不管信还是不信,目前最核心的还是缺乏确凿的证据,就难以证真或证伪。所以现在我们只能模棱两可的说:“夏朝可能存在”或“夏朝可能不存在”,都没有问题,直到真相大白那一天为止。


钧儒说史


在有考古学之前,没人质疑夏朝的存在。最权威的《史记》中里有关于夏朝的明确的记载,古人没事,杜撰一个朝代出来玩吗?《史记》也是根据先秦时期的资料写的,那些资料也不是杜撰的。



考古学讲究史料要与考古发掘对上号。二者要相互论证。现在发现了众多夏时期的遗址,还有二里头,基本被认定为夏都城的遗址,可是难的是,就是没有发现当时的文字。发现了几片甲骨,上面也有带字的,但是显然还不足以取信。所以,以考古学的眼光来看,有人怀疑夏王朝的存在,尤其是外国人。

考古学其实是西方的理论,是现代的产物,是有其科学性的,可是有些东西不一定要完全依赖科学吧,现在又有多少事情是科学解释不了的。夏朝的遗迹离我们几千年了,文献记载的又不是特别的具体,即使找不到,那也是正常的。



我觉得,现下更多的不是质疑夏朝存不存在,而是要更加客观的认识当时的夏朝。用考古发现给世人一个更加接近当时情况的夏朝,而不是想当然的认为一个朝代应该是怎么样的?不管当时的夏朝是以何种姿态立于中原大地的,他的正统的地位都该被承认。

关于夏朝的问题,我也回答的挺多的了。但是之前没怎么表明自己的想法,今天想说一下,我是觉得夏朝是一定存在的,关键是,那是一个怎样的夏朝呢?


文物考古聊历史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中华历史总共是上下五千年,其中光夏商周三个奴隶制王朝的历史就占了一半,差不多2500多年。但是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却开始对中国的历史渊源产生了质疑,尤其是夏王朝的存在与否。这种观点的来源主要有两个原因:

没有任何夏朝文物出土

目前学术界对夏王朝的了解全部是来源于史书的记载,没有任何夏朝时期文物的出土可以证明夏王朝的存在。所以有一部分外国学者,以及中国中国近代的胡适、郭沫若等人对夏朝的存在发生了质疑,他们认为夏朝完全是中国古代历史学家所编撰出来的一个虚构朝代。

根据司马迁《史记·夏本纪》和《史记·殷本纪》中的记载,夏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都有相当高的成就,但是如此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没有出土一件有关的文物确实令人觉得怀疑,这便是学术界质疑夏朝存在的第一个原因。

夏王朝是否存在?

不管是世界还是中国,在历史长河中所涌现过的一个个文明,其首要标志就是有独属于自己的语言文字,而中国的夏王朝在这一点上也十分遗憾。直到今天都没有任何关于夏朝文字的记载或者是文物出土,这也是学术界对夏朝存在与否的第二个疑点。

既然有这么多疑点存在,那么夏王朝就真的只是历史古籍的杜撰朝代吗?并不是,根据不同历史古籍对夏朝世系以及其他一些夏朝资料的切合程度,以及北宋年间出土的春秋“叔夷钟”和民国“遂公盨”的铭文记载,都可以证明夏王朝是真正存在过的中国古代王朝。然而实物证据的缺乏依然让夏朝历史扑朔迷离,这一切的真相可能就要等到殷墟遗址的进一步发掘才能得知!


与狼共舞的历史和旅行


有夏朝吗。

有的历史学家把公元前2070年定为夏朝的开始。

历史学是在古籍中寻觅过去。

“夏朝”之前是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没有文字。新石器时代中原地区没有金属。

新石器时代用石质工具将美石制作成玉器,玉器是方国和部落首领的专享,是社会富裕的表征。

那是个方国林立,遍地制玉的年代。

距今八千多年前,赤峰兴隆洼人将直径6厘米的大玉环上磨出一个开口套在耳朵上,这种玉器后世文人谓之玦。佩戴玉玦耳环的古兴隆洼人建有一百多间成排的住房,居住区外筑有环壕。

六千年前西辽河流域墓葬里的红山人,将头发穿过一头大一头小一点的玉箍筒置于头顶,青睐有大孔的圆形玉环片。红山人建有祭祀坛。

距今五千多年前,安徽含山的男性古凌家滩人戴平顶帽系腰带,两个手臂上各套着多达十个的细条玉手圈,他们将一种上平下圆,当中有孔,形状如钺的大玉牌铺在墓中。墓葬里满铺着的玉器,数量远甚之后年代太湖流域良渚墓葬里的玉器。凌家滩城当年面积达160万平方米,城里有养殖业、畜牧业,手工业。

五千年前位于杭州湾的古良渚建有恢宏的城池和大规模的水利工程,良渚人善制大玉琮。

秃尾河畔神木石峁高垒的大石寨以强盛支撑了玉器的数量。

  位于汉水流域富饶的石家河远离玉料出产地,制作的玉器精美小巧。

新石器时代,玉器生于安逸,安居方能制玉。玉器的优劣多寡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的优裕和富足,通过玉器被今人看到,善治玉器的有凌家滩文化(安徽东部),良渚文化(浙江西北),神木石峁文化(陕西北部),石家河文化(湖北中部)。。。

近年对五千年前的安徽尉迟寺遗址进行过十三次考古发掘和科学研究,在尉迟寺遗址发现了78间红烧土房,墙厚达50厘米,在聚落的周围还筑有围壕。

繁荣与美好在距今4400年时发生了改变。

距今4400年古尉迟寺人放弃生活了数百年的家园。古尉迟寺人在离开家园之前,亲手捣毁成排的红烧土住房,整平断垣。

在这之前的几百年间,在距今约五千年前,古尉迟寺的气候是温暖潮湿的,周围有大片的麻栎和柘树组成的茂密森林,成群的麋鹿,獐和老虎出没其间。古尉迟寺人在建好的房屋墙壁旁边支起粗大的树干,点火燃烧,将涂抹在墙上的泥烧成坚硬的红色土块。

科学家运用地球化学的方法,对尉迟寺遗址土层里的元素同位素含量作出量化分析曲线,发现在距今4400年,人类生存活动的第一因子含量急剧下降,甚至消失。代表环境风化和干旱的第二因子曲线骤然升高,形成惊人的交叉线,通过科学研究看到了生态对气候的响应。(1)

气候科学家将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前1800年的全球气候事件称为古文明衰落小冰期H。(2)气象科学家亦称距今4400年-距今3900年前的气候事件为全新世事件3。(3)

距离安徽尉迟寺一千公里外有个贵州荔波董哥洞。在洞中发现的“气候石笋”形成于距今12万年-13万年之间,专家认为,这些石笋是古气候环境演变的理想载体,能全面记录古气候环境演变规律,为大陆气候指标提供充分而确切的数据。董哥洞石笋古气候记录与尉迟寺的古气候结论准确地吻合。

距今4400年左右的气候事件,影响遍布世界。持续数百年的干旱和降温,河井见底,树木凋零,野兽逃遁,田里颗粒无收,人群迁徙,方国和族群溃散。

同一个天穹之下的老虎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石家河文化,神木石峁文化,屈家岭文化,齐家文化,相继消亡。

天气变化切断了文化,形成文化的沟壑。那个以玉器作为财富表征,富则制玉的丰裕时代隔着沟壑,身影隐隐绰绰。

文化沟壑的一边是远古安居时代用石质工具磨制的造型拙朴的玉器,沟壑的另一边是由西而来的迁徙人群带到中原,扎根后繁盛起来的青铜器和用金属工具琢制出来的纹饰繁缛的玉器。

在距今4200年时位于黄河上游的青海省民和县喇家有了青铜器,中原地区大量出土青铜器在距今3300年以前的商朝晚期河南殷墟。

没有资料证实距今4000年中原有金属工具。

没有金属工具,没有金属武器,就没有一统天下的物质条件。

拿着石质武器要天下归一建立起一个王朝,既没有动机支持也没有实力支撑。

在那个时代,方国和部落林立。河流,森林,土地,在所有适合生存的地方就会有花草生长动物生存,人群不可能只在中原的某一个地域里自我局限地存在着。

一朵大花居中,四围小花拥戴拱护,这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想象。

社会的发展是不一致的,有先进有落后,有富裕有贫瘠。有的地方有文字,有的地方没有。距今三千多年前商代晚期的甲骨文上,刻下了王公贵族活动的只言片语。再之后,过了上千年以后,笔下的“前朝”历史只能是推测和想象。

当年没有一统四方的王朝,没有夏朝。

可能有个叫夏的方国,只是林立的方国中的一个,比如那个建了城墙的偃师二里头的大都城。


玉言


夏朝到底存在不存在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朝代歌的开头几句,因为没有详细的夏朝文字记录,所以有的人怀疑夏朝的存在,怀疑归怀疑,但夏朝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这是事实。



关于夏朝的建立者,有的人说是禹,有的人说是启,但从一个朝代必不可缺少的四个专政工具来说,启才是夏朝作为一个国家的真正建立者,当然,禹为夏朝的建立同样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这种功劳仅限于为夏朝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禹是皇帝的玄孙,可以说是根正苗红,禹治理黄河有功,七过家门而不入,名声大噪,受到当时人们的爱戴,理所当然受舜青睐,通过禅让正式即位,以阳城为根据地,建立了部落联盟发号施令,在他成为部落联盟的头领之后,他开始尝试建立军队,修炼城池,制定刑法,这一系列的措施为后来启建立统一的夏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禹死后,启与伯益展开了争夺权利的斗争,经过几次大规模的战斗,伯益战败被杀,启成功夺取了王位。伯益原本是大禹按照禅让制选定的王位继承人,没想到半路杀出启功亏一篑,启的成功夺位,也打破了禅让制的王位继承法则,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让人们对财富的占有欲望增强,为了加强统治,维护统治者利益,启夺位后加强了国家统治措施,使国家的雏形日益清晰。根据史书记载,夏朝延续了大约471年,最终被商朝所灭。在考古发现中,出土了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礼其,从侧面也印证了夏朝在历史上的存在。



所以说,尽管没有详细的夏朝文字记录,但夏朝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这是不争的事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