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氣致病的機理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精華篇-之四十一。(更多精彩內容持續更新中……)】

“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黃帝內經 •生氣通天論》

原文是:“因於溼,首如裹,溼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

我們看這段經文的解釋,“因於溼”,因為溼氣的原因就會“首如裹”,“首”就是頭,“裹”就是裹住的意思。“首如裹”什麼意思呢?就是頭部就會重,就會脹,特別悶,就好像有溼抹布或者溼毛巾裹住頭一樣。在臨床中很多人說:“彭大夫,我總是感覺渾身特別酸沉,尤其是頭好像悶悶的,不清爽。總感覺好像有一個東西,裹在頭上似的,總想把它揭下來,但實際上是什麼也沒有。”

是什麼原因呢?這就是溼氣困住了身體的清竅,就會出現這種情況,就是頭部就會重脹,就像有東西裹住一樣。“溼熱不攘”,“攘”就是消除的意思,這個溼熱要是不消除,就會怎麼樣?就會“大筋緛短”,“緛”就是拘攣、收縮的意思。大筋就會短、收縮;小筋就會“弛長”,“弛”是鬆弛的意思,“小筋弛長”。“緛短為拘”,“緛短”指的是拘攣,“弛長為痿”,“痿”指的是痿弱。(今日頭條@中醫彭鑫博士)後人大多數認為,這個“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是屬於互文,講的是如果溼和熱傷及人體的筋的話,就出現拘攣或者是“弛長”。筋要麼就是“拘”的很厲害,要麼就是“弛張”——鬆弛的非常厲害。不容易把骨頭“束”起來——古人叫“束骨”,“束”就是一束花、兩束花的“束”,不容易把骨頭給“包束”好,然後就很容易出現筋骨的問題。

尤其是朱丹溪的有段話解釋的特別好,“大筋緛短者,熱傷血不能養筋,故為拘攣。”這個熱氣傷血,耗津液不能養筋,血不能養筋,因此為拘攣。“小筋弛長者,溼傷筋,不能束骨”,溼氣傷筋,這個筋就痿了,就不能“束骨”,“故為痿弱”。好多注家認為“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確實很難理解,因此,這兩句是互文。說的是,無論是大筋還是小筋,或者是“緛短”或者是“弛長”,都失去了正常的舒縮功能。這是指的“因於溼”。

我們在這裡稍微發揮一下,溼影響到身體,第一個表現是“首如裹”。“首如裹”,連帶的是頭,意思就是頭悶悶的,好像一塊溼抹布或者溼毛巾蒙到頭上,不清醒、不清爽。溼傷人,用三個字表示就是“不清爽”,無論是傷內還是傷外,都是不清爽,是黏黏糊糊的。只是舉一個例子,說明溼氣傷到頭部的清竅,溼氣還是容易傷到背、肩關節、肘關節、腿關節,傷到這些關節之後有一個表現,渾身關節酸沉、肌肉酸困,人特別的累、困、乏、不想動,這都是溼。要是傷及到筋骨就會出現剛才《黃帝內經》裡邊所講的,無論是大筋還是小筋,舒縮功能下降。“舒”就是舒展,“縮”就是收縮,筋的功能就是舒展和收縮,這種舒縮功能失常,就會出現,有的關節部位出現變形。

比如說,得了風溼的人,有一個最重要的表現是每天早晨起來,手有一種晨僵的感覺,關節也晨僵,僵硬。動都成問題,手動不了,脹,一般手指疼,或者是彎不過來,得緩好一陣,手才能動,這叫晨僵,僵硬。不僅是風溼,還有強直性脊柱炎、類風溼,都容易出現這種情況,這就是中醫所說的溼氣沉著在經絡、在關節,就會出現這種表現,就是“大筋緛短”。(今日頭條@中醫彭鑫博士)本來這個大筋是帶勁的,就是指揮身體的大的關節運動,結果反而痙攣、拘攣。所以,我們看風溼性關節炎的患者有好多腿肚子容易痙攣,小關節就攣縮,到最後變成畸形,手都不直了,都歪了,腳也歪了,膝蓋也腫起來很大的一塊,這就是《黃帝內經》所講的“大筋緛短,小筋弛長”。這樣一來,就把大多數的風溼、類風溼,還有強直性脊柱炎這一類的患者給涵蓋進去。他們的這個病,就是大筋和小筋因為溼熱所傷,舒縮功能下降,一旦舒縮功能下降,運動就會受限。

所以,我們看到無論是風溼還是類風溼,還是強直性脊柱炎,那個關節都運動的不舒展、不舒暢,而且運動非常受限。比如說膝關節炎、風溼、類風溼關節炎,走路就很難受,上樓腿非常疼。強直性脊柱炎,重點傷在腰和髖關節這個地方,老百姓叫後腰。所以,強直性脊柱炎患者,他在前面走路,你叫他一聲,他沒法像我們“啪”一扭頭回來看我們。他必須慢慢地把身體轉過來,這個腰都動不了,再把腰轉過來,把身體擺正,擺到後面,然後來跟你說話。這就是一個很典型的強直性脊柱炎的患者的表現,這都說明這種關節運動失常。(未完待續)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精華篇-之四十一。(更多精彩內容持續更新中……)

免責聲明:本文為健康知識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藥物、藥方、針灸以及其他各種治療和養生方法,請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應用,切勿自行應用。如因不當使用所產生的問題,概不負責。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並保留相關法律權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