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縱孩子的4種表現,這不是在愛孩子,只是在“偷懶”而已

一對夫婦中年得子,對兒子是百般疼愛,從來什麼都是依著他,他要什麼就給什麼。兒子是個比較內向的男孩,平時不愛和人交往,學習成績也是普普通通。高中畢業之後,兒子沒有考上大學,父母就將他送入一所私立大學讀書。就在兒子讀書期間,夫妻兩個人每兩個星期都要到兒子的學校去看望他,生怕他有什麼不適應。

大學畢業之後,父母並不鼓勵兒子主動去找工作,他們對兒子說:你是大學畢業生,可以找一份好點的工作,意思是不讓兒子出去受苦受累。於是兒子也是很心安理得地在家裡過了兩年,但是什麼工作都沒有找到。後來父親不得已幫兒子找了一份很普通的工作,兒子上班不到一個月就回來了,說是不適應,而這一回來,就在家裡待了4年,這4年中不出家門一步。

看到兒子這樣,做父母的十分擔心,但還是一味地由著他,但是老兩口一把年紀,這麼下去,兒子以後怎麼辦呢?父親為此漸漸變得不愛說話了,心中的壓抑堆積了起來,最後得了憂鬱症。父親住院了,兒子也不去看望,而母親不得不在照顧了丈夫之後又回家給兒子做飯。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可以說,兒子能走到今天,都是父母放縱溺愛的結果。這樣的男孩,如此自閉、冷漠、寡情、無能,幾乎是等於一個廢人,更談不上什麼男子漢了。這是孩子的悲劇,更是父母的悲哀。

放縱孩子的4種表現,這不是在愛孩子,只是在“偷懶”而已

溺愛看起來最富有犧牲精神,但其實也是最懶惰的愛。其中最最懶惰的就是放縱型的溺愛,因為這樣做的媽媽放棄了思考,而讓沒有控制能力的孩子去發號施令。

對孩子來說,他小的時候也許會覺得媽媽對他很好,但當他逐漸長大,有了自己獨立的思想之後,他會覺得媽媽的干涉是對他的一種禁錮,他想衝破這道禁錮,於是矛盾就不可避免的產生了。

而如果他的獨立意識已被磨滅的話,這對孩子就是更致命的傷害。就像上文中的兒子一樣,毫無獨立意識的孩子會過度依賴媽媽,對困難畏首畏尾,對生活也缺少熱情。於是,懶惰的溺愛造就了懶惰的孩子,懶惰的生命。

所以,教育孩子,最忌諱的就是溺愛。一個在溺愛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別指望他將來會有出息。對孩子的愛,只能放在心裡,表現出來的,該狠還是要狠一點。不要放縱孩子,對他的要求全部給予滿足,要捨得讓孩子吃一點苦頭。以孩子為中心,一味地放縱溺愛,是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的,對他們的成長極為不利。

放縱孩子的4種表現,這不是在愛孩子,只是在“偷懶”而已

一般來說,在家庭當中,媽媽放縱地溺愛孩子,最典型的表現有以下幾種:

其一,對孩子給予"特殊待遇",使孩子滋生優越感。

有很多媽媽由於孩子是家裡的獨生子等原因,讓孩子在家裡的地位高人一等,處處都會受到特殊照顧。這樣的孩子必然是"恃寵而驕",變得自私沒有同情心,不會關心他人。

其二,對孩子的各種要求"無條件滿足"。

有的媽媽對孩子的各種要求總是無原則地滿足,兒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有的媽媽覺得"再窮不能窮孩子",即便是自己省吃儉用,也要滿足孩子的無理要求。這樣長大的孩子必然養成不珍惜物品,講究物質享受,浪費金錢和不體貼他人的壞性格,而且毫無忍耐和吃苦精神。

其三,對孩子過分保護。

有的媽媽為了孩子的"絕對安全",不讓孩子走出家門,也不許他和別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變成了兒子的"小尾巴",步步緊跟,含在嘴裡怕化了,吐出來怕飛走。這樣養成的孩子一定會變得膽小無能,喪失自信,養成依賴心理,或者是在家裡橫行霸道,到外面膽小如鼠,造成嚴重的性格缺陷。

其四,袒護孩子所犯的錯誤,成為"護犢子"。

當孩子犯了錯誤的時候,媽媽總是視而不見,反而說:"不要管太嚴,孩子還小呢。"有時候爺爺奶奶還會站出來說話:"不要教的太急,他長大之後自然會好了。"這樣環境長大的孩子全無是非觀念,長大之後很容易造成性格的扭曲。

放縱孩子的4種表現,這不是在愛孩子,只是在“偷懶”而已

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媽媽要給予他充分的愛,但是不可以一味地遷就兒子,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將來會出現很多問題:缺少遠大的理想,缺少是非的觀念,缺少良好的習慣,缺少挫折教育,等等,直接影響孩子的未來。

蘇聯著名教育學家馬卡連柯警告說:"父母對自己的子女愛得不夠,子女就會感到痛苦,但是過分溺愛雖然是一種偉大的感情,卻會使子女遭到毀滅。"如果媽媽無視這種警告,一意孤行地認為只要盡力滿足孩子的一切需要,就能保證孩子幸福健康地成長。那麼,這種教育方式勢必會影響孩子在各個方面的發展,讓孩子失去競爭力,甚至使孩子養成各種不良性格。

疼愛孩子是媽媽的天性,但是如果疼愛得過了頭,那就要變成溺愛了,溺愛只會害了孩子。作為媽媽,千萬不要讓你懶惰的放縱溺愛害了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