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第一江西景”青原山

《行旅青原·嚮導》第一章: 禪風儒學

您可以聆聽盪滌心靈的禪風儒學。

青原山荊杏雙修,釋儒交融。

歷代高僧漫隨雲天的大智慧,根植於廬陵沃土的“陽明心學”,使青原充溢禪機理趣。

蒼山碧水,名儒雲集,墨香馥郁,歲月永恆。

“山川第一江西景”青原山

青原山一瞥

青原山,坐落在青原區東南部,海拔316米,距青原區城區約6公里。這裡,山巒蜿蜒起伏百里,山勢高峻凌空,極其雄偉,有龍騰虎躍之勢,吞雲吐霧之貌。據《廬陵縣誌》載:“自螺川而望東南,其青青者,皆青原也。”青原山因此而得名。漢朝張天師(道陵)考察天下名山365座,青原山即位列其中。南宋詩人楊萬里讚譽其為“山川第一江西景”。

青原山,其山脈自嵩華山、天玉山轉黃原嶺而來,南至張家渡;西北起於雞江峰;東自鷓鴣嶺、梅林一帶。這是廣義的青原山。狹義的青原山僅指淨居寺後面安隱山和四周山水。

“山川第一江西景”青原山

青原山景區

青原山風景區以其“翠、幽、秀、奇”的特色,在海內外享有較高的知名度。1993年被列為省級森林公園,1995年被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2014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千百年來,青原山名儒、高僧、大臣、雅士絡繹不絕。他們或遊覽名勝,或探奇訪古,或講學授徒,或讀書勵志,青原山文風大盛,珍藏了一批傳之後世的精神財富。“名山出古寺,鐘聲伴書聲。”唐宋以來,許多文人學士紛至沓來。如唐代詩人杜審言、大書法家顏真卿,宋代大詩人蘇軾和楊萬里、宰相李綱、學士胡銓、丞相周必大、民族英雄文天祥,明代大學士解縉與楊士奇、理學家王陽明與鄒元標,地理學家羅洪先與徐霞客,學者方以智與施閏章等,在青原山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墨寶和膾炙人口的詩文,僅《青原山志》一書就收集了500多篇詩文,其珍品至今仍熠熠生輝。

“山川第一江西景”青原山

青原山景區

青原山既有豐厚的人文歷史,又有秀麗的自然風光,放眼四望,只見翠峰環抱,碧溪縈迴,青山如黛,秀色可人。山中有潭、泉、溪、峽等景觀35處,如五笑泉、釣魚臺、小三疊泉、觀音坐蓮、石猴賞月、仙人鑿字等,清溪飛瀑、寶樹奇石錯落其間。古人對其風光是這樣描繪的:“青原之山高入雲,螺江之水無纖塵。”

萬盛橋

“萬盛橋”始建於唐代,進出淨居寺必須經過萬盛橋,只要過了此橋就與佛有緣,就萬事大吉,百業昌盛。

“山川第一江西景”青原山

此橋於清乾隆年間重修,在石拱橋內裡的上方嵌有一塊石碑,上面鐫刻著“金剛不壞橋”五字,所以又叫“不壞金剛橋”。這裡流傳著一個名叫“萬盛”的青年孝敬母親感動佛祖的故事,所以這座石拱橋又叫“萬盛橋”。

“祖關”牌坊

“山川第一江西景”青原山

山前這座古牌坊上的“祖關”字碑,就是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貶遷吉州司馬遊青原山時,念及七祖行思開山之功,用八分書題寫的,後刻於石。清代康熙年間,吉州湖西兵備施閏章書“聖域”兩字,與“祖關”相映生輝,相得益彰。“祖關”石碑,與文天祥手書的“青原山”石匾,黃庭堅和李綱書寫的“詩碑”,被譽為青原山“墨跡四寶”。這些墨寶至今仍熠熠生輝,令旅客流連忘返。

(文章、圖片均來源於《行旅青原·嚮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