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殖」“氣泡病”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我們都知道溶解氧對於魚類的生命活動具有重要作用,如果缺少氧氣,養殖魚類輕則會出現缺氧、浮頭,重則還會發生大規模的泛塘現象,給養殖戶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希望池塘的溶氧量能夠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

然而大家卻很少注意到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當水中溶解氣體的含量過高時,養殖魚類的生理狀態會不會受到影響呢?在氧氣過飽和狀態下,魚類的生理狀態就一定是最佳的嗎?

「水產養殖」“氣泡病”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冷水魚對溶解氧的需求比溫水魚更高

養殖實踐和科學研究都證明,當水中溶解氣體的含量過高時,容易導致魚類發生氣泡病,特別是對幼魚和魚卵的危害更大。因此在養殖水體中,溶解氣體的含量過高也並不一定就是一件好事。溶解氣體只有維持在一個合理的範圍之內才能起到積極的作用,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到養殖魚類的正常的生理功能。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魚類的氣泡病及其與溶解氣體含量之間的關係。

首先,氣泡病的成因是什麼呢?

過去,人們認為氣泡病是由於魚苗吞食水面的氣泡進入腸道導致的,但隨著研究的深入,現在一般認為氣泡病成因是由於魚類長時間生活在溶解氣體分壓總和過高、超過水層靜水壓較多的水體中,使溶解氣體在其體內皮膚下、血液中等部位以氣泡狀態遊離出來,輕微的氣泡病引起魚苗游泳失去平衡,嚴重的會導致血中的氣泡集聚,造成血管栓塞、引起昏迷和死亡。

▼▼魚苗的氣泡病

「水產養殖」“氣泡病”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魚苗典型的氣泡病病症

▼▼對蝦患氣泡病後的組織切片

「水產養殖」“氣泡病”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魚類患上氣泡病時,身體表皮下會有許多氣泡,眼球突出,解剖可以看到常見腸道里充滿氣體,有的還可以在動脈壁血液中見到氣泡,體表中的氣泡都發生在胸鰭、尾鰭和尾柄等部位。一般來說,在魚苗和幼魚階段容易發生,成魚發病較為少見。

既然氣泡病只有在水中溶解氣體過飽和的情況下產生,那麼問題的本質就轉移到了水中溶解氣體過飽和的原因。

那麼,水中溶解氣體過飽和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溶解氣體在水中的飽和含量是指在一定的溫度、壓力、鹽度等條件下,氣體(主要是氧氣和氮氣兩種)達到溶解平衡狀態時,1L水中所含該氣體的量,用ml/L或者mg/L每兩種單位表示。在這種狀態下,氣體從水體中逸散的速率等於在水體中的溶解的速率,這種平衡狀態下的氣體含量就稱為氣體的飽和度

「水產養殖」“氣泡病”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飽和氣體逸出水體的場景

無論是氧氣還是氮氣,其在水水體中的飽和度共同受到三個因素影響:水溫、壓力、鹽度。

  • 水溫

隨著水溫升高,氣體在水中的溶解度下降,其飽和含量也會隨之下降。

  • 壓力

壓力包括氣壓和水壓,兩者的作用效果相似。

如果外界大氣壓升高,那麼氣體在水中的溶解度、飽和含量也會升高。因此在晴天,由於氣壓高,養殖池塘中的溶氧水平也會較高,而在陰雨天氣壓降低,水中的溶氧水平會隨之大幅降低,因此在陰雨連綿的天氣需要開增氧機持續增氧,也就是這個道理。

而水壓主要與水位深淺有關,水位越深,產生氣泡時的溶氧含量就越高,其關係可以通過下面這張表格說明。

「水產養殖」“氣泡病”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從上表可以看出水溫越高、水體越淺,發生氣泡病的風險就越大。在夏季對於較淺的水體,由於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很強,很容易發生氧氣過飽和,超過魚類的忍受限度,從而發生氣泡病。

  • 鹽度

在傳統的淡水池塘,在鹽度上無特別大的差異變化,而對於海水池塘來說,隨著鹽度的升高,氣體的溶解度會逐漸降低。例如,在25℃時,鹽度為5的池塘其溶解氧飽和值為5.61ml/L,而在鹽度為35的池塘中,其溶解量只有4.73ml/L。

因此在水溫低、氣壓高、鹽度低的水體中更容易出現氧氣過飽和的現象。特別是秋冬季節的淡水養殖池塘,氣泡病的發生概率會有所升高,在這一階段要尤其要注意防範氣泡病的發生。

「水產養殖」“氣泡病”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肉眼可見的魚苗氣泡病

為什麼在大壩洩洪時,在河道的下游魚類容易發生氣泡病?

我國一些大型水庫其深度常年可達到60-70米深,水溫常年較低,因此在水庫洩洪的時候,水從高處衝向大壩下的緩衝池,水流夾雜著大量空氣衝擊進入下游河道,使河道中的溶解氧含量急劇上升,很容易使氣體達到過飽和狀態,富含溶氧的水體在向河道下游流動的過程中,由於水溫升高時溶解度會下降,就更加容易導致氣體過飽和現象的發生。

「水產養殖」“氣泡病”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水庫洩洪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氣泡病的發生取決於水中溶解氣體的總壓力(包括氧氣和氮氣)超出所處水層的靜流體靜壓力的程度。如果僅僅是一種氣體高度飽和而溶解氣體的總量不飽和的情況下也是不會發生氣泡病的。

例如,用打入純氧的塑料袋運輸魚苗時,水中的溶氧量可以達到40mg/L,但是這時候並不會產生氣泡病;再如,在3~4米水深處,總溶解氣體飽和度達到了130%~140%,也不會發生氣泡病,關鍵就是因為在3~4米水深時,總溶解氣體的壓力並沒有超出該水層的流體靜壓力。

當魚類患了氣泡病是迅速將其轉移到正常水體中好還是緩慢轉移比較好?

魚類的氣泡病類似於人類的潛水病。

潛水病大多經常發生在沒有經過逐步解壓過程就離開高壓區的工人身上和那些從深度為200英尺(60米)或更深的水中急速上浮的戴水肺潛水的潛水員身上。當人體周圍的壓力突然下降,人體內的氮氣形成氣泡,氣泡進一步積累到關節處,從而引起膝部、肘部、髖部或肩部痛疼。潛水病的其他症狀表現為腹部絞痛、皮膚瘙癢、呼吸困難和暈眩等。如果不及時治療,這種失調症可能引發癱瘓、昏迷,甚至死亡。
「水產養殖」“氣泡病”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職業潛水員往往會有患潛水病的風險

類似地,魚類自身和外界環境之間的壓力差急劇增大,也會產生功能性失調。因此在解救患病魚類時,應該要緩慢的將患有氣泡病的魚轉移到氣體含量正常的水體中,即氣泡病的解除也需要一個緩慢適應的過程。

那麼,該如何預防氣泡病呢?

近年來的研究表明,很多細菌性疾病都是氣泡病的繼發性疾病,正是因為氣泡病造成的組織損傷給了病原菌更多的可乘之機,因此,氣泡病的防治不可輕視。在生產上,可以通過以下措施預防氣泡病:

1.合理使用增氧機

在傳統的淡水池塘,在水溫為25℃時,飽和溶氧量為8.25mg/L;當水溫為30℃時,飽和溶氧含量為7.56mg/L,這種溶氧水平在實際的生產中是非常容易達到的,尤其是在夏秋季節晴天午後,池塘表層水體往往達到過飽和。這時候打開增氧機,促進上下層水體交換,用上層的富足的溶氧補償下層的缺氧狀態,可謂是一舉兩得。

「水產養殖」“氣泡病”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水車式增氧機

2.適當增加水深,穩定增氧能力

經過上面的介紹,我們已經知道水位越淺、水溫越高,越容易發生氣泡病,因此理想的池塘應該是有深有淺,在水深位於1.5-2.5米比較適宜。同時為了穩定並防止後期缺氧,每畝需要兩臺1.5KW的增氧機,以便於在晴天午後和陰雨天氣使用。

3.適當採取遮陰措施

在夏季炎熱的高溫天氣,光合作用過強是氣泡病發生的主要原因,因此適當的遮陰,不僅能夠起到降溫、減少晝夜溫差的作用,還有利於控制溶解氧水平。

近年來出現的“漁光一體”模式就具有很好的遮陽效果,是未來新能源農業的發展方向,既利用了太陽能,又能預防氣泡病的發生。▼▼▼

「水產養殖」“氣泡病”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總結:

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中,氧氣和氮氣溶解度過高會引起氣泡病這一生理性疾病,主要與水溫、水壓等條件的劇變有關。瞭解氣泡病的成因及預防措施,對水產養殖的健康生產、科學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關於養殖魚類發生的氣泡病,您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評論,轉發收藏!

我是牧海,專注於水產養殖信息的研究與分享,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

「水產養殖」“氣泡病”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