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锁国二百年后第一艘官方使清船,在上海看到了什么

日本锁国二百年后第一艘官方使清船,在上海看到了什么

千岁丸到上海

锁国体制下日本隔绝世界,到19世纪,欧洲列强强迫日本开关,列强经营中日转运贸易,获利甚多,日本自然眼馋,终于于1862年派出“千岁丸”试图开辟上海航路。但这仅仅是名义上的,他们真正的目的是要看看东亚大哥中国应对洋人的措施,结果让人大掉眼镜,天朝上国不仅没有表现出强国气势,还对洋夷低三下四,这自然加剧日本对中国的轻视。“千岁丸”船上有很多未来的人才,如高山晋作、五代友厚。高山晋作创立奇兵队在攘夷战争中大显神威;五代友厚则是明治时代最大资本家之一,与政府保持联系,是名副其实的“政商”。他们未来的成就必然与上海一行受到的刺激有关联

日本锁国二百年后第一艘官方使清船,在上海看到了什么

五代友厚

一、锁国令下的日本

1603年德川家康建立江户幕府,大力发展海外贸易,试图弥补前代战争创伤。家康死,二代将军秀忠以及秀忠的后继者逐渐推行锁国禁教令,1633年至1639年(宽永十年至十六年)连续五次颁布锁国令,确立锁国体制,禁止日本人出国,并严格限制外国人来日。

日本锁国二百年后第一艘官方使清船,在上海看到了什么

德川秀忠

锁国体制下,幕府特许中国、朝鲜、荷兰三国来日贸易。李鸿章19世纪70年代还论及对日贸易:“顺治迄嘉道年间,常与通事。江浙设官商额船,每岁赴日本办铜数百万斤”(《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日本给来日贸易商人的条件就是商人必须口报外面世界发生的事,由长崎官吏写成“风说书”,上交幕府,以便幕府内部传阅,了解外面世界。所以,锁国之下的日本虽然封闭,但不是聋子瞎子,仍能了解外边世界。

与中国商人大规模入日不同,日本人则完全没有前往中国的机会。这是一种奇怪的贸易,大庭條说:“这一个时期的中国文化和中国物产完全由中国人传入日本,与以前日本人去中国学习汉文化、还回物产交流方式有很大的不同。”这种奇怪贸易至19世纪终于随着列强的到来改变了,其开端就是1862年(文久二年)幕府官方派遣的“千岁丸”上海之行,此后,日本对华贸易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输出。

二、千岁丸上海之行前奏

19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因为列强的要求,日本被迫开国。日本相继与列强签了通商条约,但日本与最大的邻居、自古以来最大的贸易对象中国却没有建立直接商贸关系。中日贸易被荷兰、英国的中转贸易所垄断,荷、英借中转贸易得利数十倍。五十年代,幕府、各藩出于“稍分洋商之利”的目的,认为必须直通清朝,才能抗衡西洋的垄断。

1861年5月,幕府官吏小栗忠顺、冈部长常建议派往官船前往上海、香港调查贸易状况。又因为“长毛贼”(太平天国)围攻上海,商业环境恶化,所以官船有三个任务,一是调查中国实际情况,二是商品采买,三是和中国官宪研究清日商约问题。但是建议在幕府内部议论时,幕府的慎重派占了上风,一时间提议要被作废。关键时刻,主政的老中安藤信睦采取了明智的决策,坚持派出官船,从而给了日本直观中国的机会。

日本锁国二百年后第一艘官方使清船,在上海看到了什么

19世纪的上海

方案既定就要落实,首先就是选派船只,因荷兰商船租金太贵,幕府认为购买洋船更为划算,遂以日本银三万两买了英国船只“亚·米斯特斯号”,当时负责交易的是长崎奉行(长崎市长)高桥美作守,高桥取“可用千年”(胜海舟《海军历史·二十三卷》)之意命名“千岁丸”。

日本锁国二百年后第一艘官方使清船,在上海看到了什么

历史上的千岁丸

三、“千岁丸”的任务

“千岁丸”上海之行,直接任务自然是开展对华贸易,名仓予何人著《海外日录》:“此举意在恢复宽永以前之朱印状船贸易”。高杉晋作《航海日录》:“盖此行,幕府欲渡支那为贸易,宽永以前朱章船以来未尝有之事”。但这只是下级官吏的看法,从幕府高层来看,“千岁丸”的重要任务是调查,交易货物尚在其次。

日本锁国二百年后第一艘官方使清船,在上海看到了什么

旧上海

重调查是因为,第一、上海是列强远东据点,经过二十多年的列强发展,上海已作为远东著名的近代化城市而闻名。已被列强开国的日本,一方面学习欧美,一方面把上海看做欧洲在亚洲的缩影,希望近水楼台观摩西洋文明。第二、清政府因南方之乱焦头烂额,日本一直很关注太平天国,日本民间把太平天国起义看做是大盐平八郎起义的翻版(1837年日本的城市贫民暴动),日本民间甚至把洪秀全描绘成大盐平八郎义子格之助的转世。官方则想近距离观察太平战事,并趁机调查清军的战斗能力。第三则是调查社会,包括观察中国应对西洋人的办法;日本与中国展开贸易必须弄清的细节;朝鲜、琉球对中国的朝贡关系(联系日本人对太平战事中清军战斗力的关心,可见此时日本已经为吞琉球、灭朝鲜、侵中华做准备了)。总之,日本想以上海为一点,全面了解清朝,并学习清朝对西洋的外交。

日本锁国二百年后第一艘官方使清船,在上海看到了什么

千岁丸模型

四、“千岁丸”在上海

“千岁丸”由英国船长驾驶,船上共英国人15名,荷兰人1名,日本人51名。这51名日本人由幕府使节团、各藩藩士、医生、商人、仆从、水手组成。整艘船只共计67人。日方最高负责任是调役并(官职名)沼间平六郎,而“千岁丸”的调查任务则由深川长右卫门负责。

日本锁国二百年后第一艘官方使清船,在上海看到了什么

1862年6月13日上午日本一行到达上海,受到了当地人的欢迎。船员中一名叫纳富介次郎的佐贺藩士称:“幸运的是,上海是边境,离贼远,所以从各地来避难的人很多,其中有不少是书生,他们听说皇邦与诸洋人不同,崇圣教,文字明晰,有不少人乐于来访,诗话笔语,交流感情,我从中了解了不少事情。”(《上海杂记》)可见此时中国人还视日本人为同文同教(儒家)的东亚伙伴,语言虽有障碍,但文字皆为汉字,中日之间尚可笔谈。笔谈是来华日本人信息来源的主要途径。

日本锁国二百年后第一艘官方使清船,在上海看到了什么

动漫中的高杉与历史上的高杉

在上海,日本人见到国中之国租界给中国主权的严重危害。在中国鸦片公开贩卖、畅销给中国造成的严重困难,不仅是身体上、精神上,更是使中国财富的外流,所以此后日本十分警惕鸦片。日本人还见到了洋人的横行霸道,看见大清的衰弱无能,洋人在中国趾高气昂欺压百姓,大清官吏不敢言语,这深深刺激了同病相怜的日本人。他们还见到大清军队的无能,大清军队竟然请洋师“助剿”太平军,这无疑加深了他们对清朝的轻视。但同时他们也见到了西方文明的先进,列强租界,按照欧洲标准建设、管理,其效率远非华人区可比。

日本锁国二百年后第一艘官方使清船,在上海看到了什么

高山晋作

此次来华日本人多留有在华游记,纵观其游记,少有吟诵风花雪月,多为上海实态及社会反思,其中高山晋作的《游清五录》最具代表性,“随便取笔,务记实事,不敢用意于文字,唯要,使真知己知幕府支那之行始末,为他日我邦外国行之鉴。”一句“为他日我邦外国行之鉴”道出了他们的目的,他们怀揣救国心思,为日本出路苦思冥想,以他国为鉴,改革日本,救亡图存,也可为以后出访西洋各国做先导。此次访华归国,许多人成了日本栋梁,如高山晋作、五代友厚、中牟田仓之助(回国后官至海军军令部长,甲午战争时期,被强硬的主战派桦山资纪取代)。

文史君说

江户自锁国体制确立,严禁日本人出国。即使是开国之后,日本人仍不能自由出国,吉田松阴就因1854年偷渡美国失败,被幕府抓捕入狱,可见幕末出国不易。所以1862年上海一行吸引了很多有志之士。上海停留两个月,这些志士如饥似渴的学习、探索。中西汇聚的上海给他们提供了西来的文明、社会的样态,他们奋笔疾书留下了浩瀚的文字,展现出幕末志士以清为鉴,寻求日本发展之路的心迹。

参考文献

1.《千岁丸上海行—日本1862年的中国观察》,冯天瑜,商务印书馆2001

2.《1862年“千岁丸”,使团对中国的观察》,赵倩,辽宁大学2015硕士毕业论文

3.《1862年日本人眼中的上海印象》,横山宏章,《档案与史学》2004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