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滅亡的鍋,王安石到底應不應該背?

aliangcn


北宋在仁宗時,積貧積弱,被動挨打。而神宗依靠王安石變法,雖對王安石一直不放心,一邊限制著用,一邊用司馬光、蘇軾等一批腦殘保守派來限制,平衡權力,最後搞得半途而廢。

但王安石的變法仍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富國強兵,尤其是強軍,神宗時北宋對西夏轉守為攻,收復大片地區,雖因神宗六路伐夏,卻不設主帥,以圖制衡各路,最終功敗垂成。但王安石強軍的基礎還是打下了。

由於有王安石強軍的餘澤,北宋居然在末年也幹了一出滅敵國,佔敵城,奪敵財寶,享人妻女的事------這是北宋對外戰爭歷史上僅有的一次完全輝煌勝利。

也僅僅是這次,證明了北宋並不是光有被外族欺辱姦淫滅亡和踐踏的份。

而且滅的還是格薩王的那個王國:青唐(首都在青海西寧)

《格薩爾王》的原型是唃斯羅,在北宋初年,他盤據青海湖和甘肅西部的河湟地區,極盛時屢敗西夏開國帝王元昊,國家幅員三千餘里,人口百萬戶,開吐蕃帝國分裂後最盛之時。

河湟地區本就自然環境優美,草場廣闊,森林密佈,“(宗哥)川長百里,宗河行其中,夾岸皆人居,間以松篁,宛如荊楚。”宋人李遠《青唐錄》載,自河州渡黃河以後到青唐以西,處處是平川沃壤,人民依湟水築屋而居,沿著河流有很多磨坊,糧食豐富。

據正史《續長編》記載,青唐面臨宋兵入侵時,其王自稱“吾畜積甚多,若漢兵至,可支一萬人十年之儲”,又有載,其首都“倉儲初以百萬計。。。他珍幣亦如之”

河湟又是天下最好的產馬地,宋人稱“青唐之馬最良”,每年賣給北宋的戰馬多則4萬,少則二三萬匹。手工業精湛,鎧甲天下馳名,沈括盛稱青唐之甲“鐵色青黑,瑩徹可鑑毛髮。以麝皮為緬旅之,柔薄而韌”。

更鮮為人知的是,青唐還是當時的“迪拜”。由於西夏卡斷絲路,回紇、于闐以及西域中亞們的商隊多改道走青海去北宋經商,使青唐城中商客如織,寶貨雲集,一片繁榮。北宋筆記《畫墁錄》載,青唐因收絲路商稅,富得流油“每十駱駝稅一,如是積六十年,寶貨不貲,唯真珠翡翠以櫃金玉,犀象埋之土中。”

青唐首都周長達二十里,富豪雲集,家藏二三十萬貫的居民比比皆是。由於長時間太平,全境國富民稠,部族繁衍,牲畜滋息,到北宋中葉,“青唐精兵可二十萬”。

北宋經王安石變法後,軍隊建設大為振興。哲宗親政後,繼續實行開邊政策,由於青唐後來一反唃斯羅親宋的政策,倒向宋的敵國西夏,甚至出大兵幫助西夏侵略北宋邊地。宋哲宗決定征服青唐,並於元符2年,公元1099年,僅以數萬官兵,就一舉克滅青唐,入其首都(西寧)。

當時青唐是一座令外人嚮往的神話般的寶城,城內殿宇嵯峨,金碧輝煌,梵宮林立。唃廝囉的舊宮大殿以瓦為頂,樑柱都裝飾著彩畫,殿內寶座離地一丈多高,周圍環繞著綠色琉璃磚的矮牆。大殿旁有高達幾丈的飾金大佛像,裝以珍珠,覆以羽蓋,國相就在佛像前面處理公務。青唐城的東西郊有規模宏大的寺院,房屋數千間,佛塔高聳,金光燦爛。

宋軍入城後,青唐歷世所積珍寶財物美女良馬“皆為兵將所有”,遠征軍人人發了大財,上交國家的極少,“縣官十不一二”。宋軍主帥王瞻搶的珍寶多得放不下,只“以馬駝真珠,每線長六尺”而嫌“象犀輩”太多又太重,多得拿不了,乾脆“棄之不取也”

又在城中瘋狂淫戮,“悉捕城中諸羌斬之,積級如山。宗哥首領嘉沁紮實擒碩阿蘇以獻,亦誅之”,王贍一人就從所掠眾美婦中挑出六名佳人日夜享受。西夏趁機發10萬大軍來奪青唐,當時城中宋軍僅2400人,正相持間,宋援兵趕到,一路又對青唐部族實行三光政策,“焚蕩族帳,廣數百里,鞕塵亙天。羌不知我兵眾寡,遽引兵渡湟水去,溺死者數千,生擒(西夏)偽鈐轄嵬名乞遇”。


藝術與生活影視


造成“三冗”的不是王安石,以文制武又分權造成宋軍戰鬥力低下的不是王安石,搞“花石綱”不是王安石,決定“聯金攻遼”的不是王安石,在開封開城投降的不是王安石,怎麼北宋滅亡就成了王安石的鍋了?無非就是王安石變法是要從士族鄉紳身上切肉,所以這些人想盡法子黑他。

先不說北宋的滅亡帶有很大的偶然性,王安石變法時北宋的情況是咋樣的?

1、在內,仁宗、英宗在位時,宋朝就已經財政赤字嚴重了。宋神宗剛即位的時候,按慣例要賞賜群臣,結果韓絳上奏說“百年之積,惟存空簿”,當時大宋沒錢了。土地兼併嚴重,小型起義不斷。

2、在外,對遼給歲幣,對西夏屢戰屢敗,又是失地又是給歲幣,英宗在位的時候,西夏處於攻勢,連年對北宋發動戰爭。

所以在這種內外交困之下,神宗登基後起用王安石進行變法,希望能扭轉局面。

王安石的一系列變法,在內政上,主要是重在富國強兵。

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市易法等,主要就是想著法子從地主們身上割肉,減輕民眾負擔。

保甲法、裁兵法、將兵法、保馬法、軍器監法等,主要就是解決北宋軍隊歷來的各種積弊,提高戰鬥力。

在對外上,對西夏採取攻勢,支持王韶熙河開邊,支持西軍在沿邊各路對西夏展開攻勢。

效果是啥呢?

雖然王安石變法並沒有從根子上解決“三冗”、土地兼併等問題,但是通過一系列的改革,從即位之初的“百年之積,惟存空簿”,變成了“今諸路常平,免役,坊場,河渡,戶絕莊產之錢粟,無慮數十百鉅萬。如一歸地官(指戶部)以為經費,可以支二十年用。...”。

從面對西夏的被動挨打,到收復熙、河、洮、岷、迭、宕等州,幅員2000餘里,威脅西夏側翼,沿邊各路攻勢連連,攻下蘭州。

沒有王安石變法的錢糧軍隊,北宋又怎麼可能扭轉一向被動防守的局面,拓地數千裡?總不能到時候還要給越南人歲幣吧?

一定要說北宋亡於“王安石變法”,那也是王安石變法後,北宋的底子、膽子比以前肥多了。要不然就北宋對西夏作戰前期的水平,北宋哪來的膽子去聯金攻遼?

林語堂說王安石變法使社會衰亂,朝綱敗壞,恐怕是不知道王安石變法之前北宋就已經社會衰亂、朝綱敗壞。

仁宗時,“勢官富姓佔田無限,兼併冒偽習以為俗,重禁莫能止焉”,“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無卓錐之地。”各種起義不斷,這不叫社會衰亂?

大臣們頂撞皇帝,欺壓君上,帶頭違法,不叫朝綱敗壞?


秋野雜談


北宋的滅亡原因我覺得宋徽宗趙佶負有主要責任,但是讓王安石背鍋我覺得不妥,因為太沉,當然王安石也是要負有一定的責任的,因為他的一些變法內容亡存在嚴重的弊端。比如以下幾點:

變法的主要措施

青苗法:青苗法就是縣官每年四月到六月份向自己轄區的農戶發放為期半年的貸款,然後按照40%的年化利率向農戶收取利息,利隨本清。

市易法:就是平抑物價。實際上就是政府設立市易局,通過貴賣、賤賣、對商人放貸的方式控制商品價格,防止商人壟斷。

變法存在的弊端

在青苗法中,地方政府為了完成業績,不管是不是災旱年,都強制要求百姓去貸款。為了取悅王安石暗示部分地區的青苗法,實際年化利率已經高達300%,100%的年化率更是一種常態,這幾乎成為了一種名副其實的高利貸而且每個人不得不借貸。青苗法還未實施的時候就已經逼走了韓琦,富弼等一批慶曆年間的老臣。等到實施的時候,真的是舉朝反對,即使是王安石所提拔的呂惠卿等人,也非常反對青苗法。

保馬法,就是政府補貼讓老百姓幫助政府養馬,但是地方政府為了迎合朝廷,強制要求老百姓養馬,有的一家人養好幾批馬,這無疑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

王安石變法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並不適合當時北宋的社會環境,嚴重脫離現實,勞民傷財,變法雖然讓國庫充盈,但是卻 嚴重的損害了商人的利益,讓老百姓越來越窮,嚴重的“與民爭利”的現象。這些弊端會阻礙社會經濟的發展,所以我個人認為王安石負有一定的責任。

這個鍋誰來背?

北宋末年,蔡京擔任宋徽宗時期的宰相,他慫恿宋徽宗繼續以王安石變法為幌子斂財,我們的“書畫皇帝”整天畫畫,蔡京獨攬大權,以王安石為擋箭牌,打擊異己,貪汙腐敗,所以我覺得蔡京、趙佶這二人要對北宋末期的政治黑暗負重要責任。

到了南宋的時候,宋高宗召開朝廷議會,討論分析北宋滅亡的原因,實際上就討論讓誰背鍋。實際上宋徽宗時期的一些列錯誤的政治及用人失誤是導致北宋滅亡的導火索,但是那畢竟是宋高宗的爹,於是以宋高宗趙構為首的一般舊黨極力詆譭當年的變法革新,到了宋理宗的時候,官方直接宣佈王安石是“萬世罪人”。

北宋的滅亡不能歸咎於某一個人或者一群人,它是由多年來的積貧積弱造成的,王安石變法,理念是先進的,出發點也是好的,只不過不適合當時的社會環境,在重農抑商的封建社會里,他強制推行變法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所以他負有一定的責任。要說這個鍋誰來背,我認為趙佶第一個。


小染愛歷史


縱觀歷史,人們對王安石本人及其變法的評價截然相反,對於他到底是不是導致北宋滅亡的罪魁禍首,眾說紛紜。

其實,在王安石的新法推行的過程中,確實取得了不小的成效。

例如,農田水利法實施後,各地興修的水利工程達一萬多處,大量農田得到灌溉,而青苗法不僅幫助了農戶度過了青黃不接的困難時刻,並且也抑制了土地兼併現象繼續蔓延,大大刺激了宋朝的農業生產。

各種新法制度對增加官府的財政收入也是不能忽視的。從後世看來,王安石對經濟的理解已經接近現代經濟學的觀點,它不但理解和掌握用金融信貸刺激經濟發展而且還試圖在此基礎上設計出一整套制度。

我們不得不說王安石變法是具有前瞻性的,但是他可能是實在過於超前,遠遠超出了當時社會可接受的限度,也缺乏必要的技術手段的支撐。

無論是政策本身的問題,還是執行過程當中出現的疏漏乃至於用人方面的失誤。在變法遭到重重責難的情況下,王安石還依然採取強力推動變法運動的措施,對於變法依然不折不撓。

誰不推行變法誰就走人,大肆調離、打壓反對變法的官員。但實際上,變法改革已經深刻地觸及到了社會上各個方面的利益。

雖然宋神宗之後,又重新任命王安石為宰相,但王安石在主持政務方面以明顯表現得力不從心,變法運動也時斷時續。新、舊黨之間的矛盾依然存在。新黨內部的權力鬥爭也愈演愈烈。

其實,整個變法運動發展至此,已經在實踐上失敗。

王安石質樸節儉,博學多才。據說,他不坐轎子並且不納妾。死後也沒有任何遺產。這種行為是歷史上難得清廉的宰相。

並且王安石為了推行新政,他打壓、排斥反對派的一切行為也變得理所當然。王安石的打壓政敵沒有像東漢的黨錮之禍,唐朝的牛李黨爭,刀光劍影。王安石主政時,僅僅是將其降職,從不編造罪名陷害對手。

甚至罷相之後,對於身陷“烏臺詩案”處境危殆的政敵蘇東坡,依舊挺身上書皇帝,直言:聖明的天子哪有殺才俊的道理。





靜逸堂堂主


一個王朝的滅亡,不可能是因為一個人就可以解決的……頂多只能說王安石成為了導火索,為了避免這把火燒到自己身上,就直接把所有的責任推到他的頭上。

換個思路,某員工想了一個方案結果施行後沒有達到預期效果,那麼同意他方案的上司難道就不會被大老闆罵嗎?王安石有問題,皇帝何嘗不是沒有把握好方向呢?只不過皇帝永遠都不能有錯,畢竟那是一個封建時代,如果皇帝承認了錯誤就意味著地位受到了挑釁。這是任何一位帝皇都不願意看到的情況……所以有錯的只能是大臣……他,不得不一個人背上所有的黑鍋,就是這麼簡單。


葉慕舒華


北宋滅亡,與王安石的關係不大。不管什麼政策,什麼改革,不可能兼顧所有的人,總要犧牲甚至是打擊一部分人的不合理的既得利利益,而是社會財富的分配更均衡更合理,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和諧美好。但是這個願望很難實現,因為那一部分人是有較大話語權的“ 人上人 ”。其實變法中的王安石才是名副其實的孤家寡人,所以他的變法失敗是難免的。但他的失敗並沒有對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造成多大的影響,更沒有引起社會動盪,而有的只是朝廷官員的派系之爭。其實宋朝重文輕武的政策與宋朝滅亡的關係極大,當外敵入侵時,沒有能臣武將抵抗敵人,兩個皇帝又自作孽,北宋還能不滅亡?只是這樣最苦的還是平民百姓,他們流連失所,無家可歸。其實無論是一個朝代還是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強大的武裝力量保護,什麼都是妄想。所以我們要熱愛祖國,熱愛中國人民解放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