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洋務運動失敗原因的思考

隨著兩次鴉片戰爭的戰敗,和太平天國運動的發展,使清王朝的統治危機已經逐漸暴露出來。

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 面對內憂外患的形勢, 清政府內部一些先進的官員,如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等人提出了“中學為體, 西學為用”的洋務運動指導思想, 主張中國應當學習並且利用西方的先進思想與技術,以謀求改變現狀,從而實現自強!

關於洋務運動失敗原因的思考

基於這些“先進”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認識,在上個世紀60——90年代,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以“自強求福”為主要目的“西學運動”。

洋務運動取得了一些很不錯的成績。比如興辦了近代一些大型的機器工廠,助推了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同時民用企業也“小荷才露尖尖角”,獲得了一定的發展空間。為了適應洋務運動的需要, 洋務派還在1862年,建立了京師同文館和培養翻譯人才的廣方言館, 培養了近代一批翻譯、軍事、技術人才等等。

但我們在讚歎洋務運動的歷史功績時,不免也有些感嘆,這場進行了30多年的自強運動,卻以“甲午中日戰爭”徹底失敗,而宣告破產。就洋務運動的失敗而言,它存在著不可避免的階級侷限性和時代侷限性!

一、清朝頑固派和封建制度的阻撓

清政府的封建制度根深蒂固。早在康熙十六年, 康熙設立南書房, 成為皇帝的機要秘書處,雍正年間,為了管理西北軍事要務,設立軍機處,後來逐漸演變為皇帝專制集權的工具,乾隆時期, 清代中央集權制度更是發展到頂峰。

關於洋務運動失敗原因的思考

清朝的封建制度阻礙了洋務運動的發展。另外頑固派的阻撓,也是洋務運動失敗的重要原因。清朝的頑固派,可以說是一批對當時世界發展形勢,一無所知的極端腐朽的貴族、官僚, 其中顯著的代表人物就如慈禧太后、大學士倭仁等。

他們頑固守舊, 不願接受西方的先進技術, 固步自封!思想上的落後, 從他們對待修建鐵路的看法就能窺知一二。曾經外國人在上海修了一條鐵路, 頑固守舊派卻認為火車巨大的聲響會驚動祖宗, 破壞風水,清政府最終出錢贖回鐵路並將其拆毀。這等荒唐事兒,也難怪洋務運動很難依靠自身的力量去獨自發展,而不得不和外國人合作,從而摻雜外來勢力的干擾。

二、“中體西用”為指導思想,沒能跳出傳統封建思想的束縛

洋務運動以“中體西用”為指導思想,在堅持中國的君主專制制度,和傳統的倫理道德、綱常名教的基礎上,學習和使用西方的科學技術,試圖在中國的“體”上嫁接西方的“用”,它沒有弄清楚“中學”與“西體”的矛盾,正如嚴復批評的“牛體馬用”,想要真正實現自強,走這條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它目的依舊是維持中學正統的地位, 維護封建體制,從馬克思主義來看, 中體西用屬於生產力沒有適應生產關係, 最終的結果,必然也是失敗。

三、新的階級出現——洋務運動培養的新型人才和資產階級人群的壯大使其成為

洋務派創辦的新式學堂, 派遣一批又一批出國留學生, 使一批學生學習了西方的先進思想後, 產生了新的思想, 更加不滿於中國現狀, 這間接影響了洋務運動。

關於洋務運動失敗原因的思考

洋務派創辦的近代軍事工業, 有官督商辦, 商辦等方式。這些企業的建立從客觀角度而言,它起到了促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以及發展的作用。 洋務運動期間, 資本主義得到發展, 出現了早期資產階級, 而洋務運動的目的是維護清政府的封建統治, 資產階級的擴大,顯然又與洋務運動目的不相一致, 又會成為它前進中的一塊絆腳石。

所有的這些無論是改革也好、學習也罷,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大背景下,不能擺脫西方的殖民控制,不從根本上去改變傳統制度,而只寄希望於從“技術”層面來改變現狀,固守傳統的封建制度,還是原來的君君臣臣那一老套。這些似乎都註定著洋務運動的破產,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它最後失敗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