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對話:中國傳統哲學運用的是什麼思想方法?

中哲:中華文明自古以來明顯具有從整體(總體、宏觀、大局)及其歷史和發展的角度,對事物的運行和發展進行觀察並進行綜合性地研究和預判的傳統(按照這種方法認識問題常常比較側重於整體實際運行結果的判斷,但不一定對事物因素之間的邏輯關係進行探討。這種認識方法被人們稱之為直覺),這種思想方式和方法明顯具有“從大處看”的特徵。對這種思想方法越來越嫻熟地運用,也使中國傳統哲學產生獨特的、有別於西方哲學的內涵和魅力。

主持人:有人說:中國傳統哲學具有“內向性”特徵,西方傳統哲學具有“外向性”特徵。也有人說:中國哲學主要運用於政治學或者說社會科學領域,而西方哲學對自然科學的發展具有重大的促進作用。我們應該怎麼看這些觀點?

中哲:中國傳統哲學具有“從大處看”的特徵,然“至大無外”,這也就導致其產生了“內向性”特徵。中華上古先賢眼中最大的整體就是所謂“天下”,其廣義的天下就是指天地宇宙的整體,狹義的天下就是人類社會的整體。關注人類社會的整體發展走向自然就成為中華文明最基本的內容,並且也是其政治學、倫理道德學中最重要的議題。西方哲學具有“從小處看”的特徵,但“至小無內”,這也就導致其表現“外向性”特徵的內在原因。西方哲學的這種特徵是探索自然科學所必須必備的思想方法,故西方哲學的發展自然而然地對自然科學的發展產生重大的促進作用。

主持人:自古以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大都具有“王者師”的理想,而平民老百姓茶餘飯後也常常津津樂道於天下大事,原來因為中國人深受“從大處看”的哲學傳統文化的影響而表現這種文化特徵;而在西方,這種文化特徵並不那麼明顯,西方人更關心的是自我、人權、自由、平等等具有個體性特徵的話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