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蒙哥马利真的比隆美尔强吗?北非战场到底谁更厉害?

黄尚云


从古到今,在人类一次又一次的战争中,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将帅。在二战的北非战场上,两位著名将军展开激战,第三帝国最年青的元帅、誉为“沙漠之狐”的非洲集团军总司令——埃尔温·隆美尔被英国将军伯纳德·蒙哥马利打败了。

胜者为王,也许人们认为隆美尔打不过蒙哥马利,但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认为:实力对比是影响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隆美尔的失败是由于他们之间的实力悬殊太大了。在阿拉曼战役前,隆美尔有8万多军队,其中约1万人不能作战;而蒙哥马利军队有19.2万人。隆美尔有550辆坦克,其中320辆是意大利生产的,性能很差;蒙哥马利有1229辆坦克,其中500辆是美制格特兰式(其火力比隆美尔的任何一辆坦克火力都猛),还有当时更新更高级的谢尔曼式。德、意方面在非洲作战飞机是350架,英军是1500多架。英国皇家海军和皇家空军已获得地中海地区和北非地区的制海权与制空权,隆美尔的补给线已被切断,给非洲军团提供石油的油轮都被击沉到地中海的海底了……而英军的补给船只可以沿红海输给英军源源不断的物资。

在希特勒眼中,北非是二流战场,真正战场是苏德战场,希特勒为了实现“巴巴罗萨计划”,将德军主力调往苏联,他不想将剩余的士兵和物资运往非洲。因为东欧肥沃的土地和高加索的油田比北非的沙漠更加有诱惑力。而丘吉尔却把北非战场视为第一战场,因为苏伊士运河是英国本土到印度的最短航线,也是英国的“生命线”,丘吉尔不顾英国本土兵力不足,还要拼命向北非增兵,以确保北非不被德、意军队占领。如果北非失守,英国就失去了与美国合作的资本,同时德、意、日三国可能会师于印度,到那时,英国离亡国就不远了。

隆美尔与德、意统帅部的电报被英军破译使隆美尔的作战计划全被蒙哥马利知道了,隆美尔却全然不知。隆美尔于1941年9月19日因病回国治疗,接替他的施登姆将军在1942年10月23日的决定性会战开始时意外殒命,部队群龙无首。即使隆美尔在走之前布下了十分全面的防御系统,也不可能挡住蒙哥马利的进攻了。当隆美尔回到北非时,英军已将其防御系统撕开了一个大口子,使得大量兵力涌入。同时英国空军的狂轰滥炸使得隆美尔的军队行动极其缓慢。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隆美尔失败是必然的,但不能说明隆美尔的指挥才能不如蒙哥马利。即使让军事天才拿破仑来指挥,失败也是必然的。在如此优势之下,蒙哥马利不能全歼非洲军团,使其一次一次逃过大劫,说明蒙哥马利还不能抓住全部战机。隆美尔在败走非洲时说:“如果有我足够的汽油,今天逃走的就是蒙哥马利。”的确如此,蒙哥马利想迂回包抄非洲军团以致于其兵力分散,如果隆美尔的坦克和卡车能动,那么蒙哥马利真的可能会输。隆美尔难道不能以少胜多吗?古往今来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不胜枚举。

我只是想说:10名步兵与10辆坦克相攻,谁会赢?坦克无论是速度和火力都比步兵强!也许你会说,坦克没有炮弹和汽油,就是一堆废铁。在机械化战争中,汽油是极其重要的,它关系到装甲部队的命运,大多数是步兵为主的战斗。在北非战场上,燃料关系到双方坦克部队的命运,也是双方胜败的关键。1942年11月8日,由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将军指挥的命名为“火炬”的行动将拥有10万之师的美军部队在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登陆成功,使隆美尔腹部受敌。在汽油短缺,兵力不足的情况下,隆美尔取得了丰杜克大捷,使美军损失了98辆坦克,116辆半履带式车辆和55门大炮,使艾森豪威尔也几乎成了俘虏。这证明隆美尔的指挥才能还是相当不错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埃尔温·隆美尔的指挥才能不比伯纳德·蒙哥马利差,实力对比是影响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口水杂谈


不可能的,沙漠之狐绝对优于沙漠之鼠,隆美尔在北非战场兵力最多的时候不超过15万,而英国在北非,面对德军,至少都是几十万以上。在坦克数量方面,就算加上意大利的脆皮坦克,英国的坦克数量依然是德国和意大利军队的几倍。后勤部及方面就更没得说了,德国军队甚至长时间处于半饥饿状态,而英军则很少面对这种问题。还有一个另外的原因是德国的友军是意大利。阿拉曼战役及时隆美尔处于绝对的不利,英军的伤亡依然多于德军,当然,因为德军在这场战斗中基本上一直处于撤退的状态,并且还没有油!导致超过三万名德军被俘。隆美尔要是有蒙哥马利一半的兵力或者补给,蒙哥马利早被碾压了。



永不言弃三井寿


对比将领,所谓谁比谁厉害是非常无谓的,隆美尔和蒙哥马利都是特征非常鲜明,短板非常明显的将领,如果非要比较的话,我只能说,两个人一共交手四五次,隆美尔没赢一次,交换比也相当难看,顺便,不要说什么隆美尔没补给之类的,隆美尔的补给问题,纯粹是他自己作出来的,到了二战这种现代战争,打的早就不是什么将领灵光一现,而是各种管理和计算了,所谓有算计的冒险,隆美尔是会冒险不会算计,蒙哥马利是会算计不会冒险,两人交手记录,隆美尔完败。

两人第一次交手,是1942年8月30日到9月5日的阿拉姆-哈勒法战役,这也是轴心国在埃及-利比亚战场最后一次大规模攻势,隆美尔试图重复加扎拉战役的巨大成功,左翼以意军第10军的步兵纠缠英军北翼,右翼以德国非洲军为主突方向,试图从南翼迂回英军后方,而意军第20摩托化军则在非洲军北侧伴随非洲军突破掩护非洲军侧翼,这个安排与加扎拉战役如出一辙,但是问题在于,隆美尔的战术完全被蒙哥马利的部署所针对,蒙哥马利以澳9师支持印5师和南非1师与意军缠绵,以新西兰2师在中间顶住肩角,南翼配备只有1个装甲旅和一个摩托化旅的装七师消耗德军动能,而把主战场配置在纵深的阿拉姆-哈勒法山脊,部署44师主力两个旅防御,拥有3个装甲旅的装10师则配置在44师两翼作为反击兵力,等于给隆美尔挖了一个坑,然后隆美尔也就真跳下来了,突破装7师防御之后,意20军和德90轻装师被新西兰2师顶住,而主突的装15,装21师则分别被44师和装10师22旅顶住,又受到装10师8旅和23旅的侧翼反击,最终隆美尔不得不放弃进攻。此战在南线关键点上,轴心国共投入6个师,200余辆德国坦克(包括27辆长管IV号和74辆长管IIIL),240多辆意大利坦克(几乎全部是M13/40中型坦克),英军投入4个师,坦克约700辆(其中500辆有坦克战能力,其中160辆M3格兰特,其他300多辆 都是M3斯图亚特,瓦伦丁,十字军之类),可以说双方实力势均力敌,最终结果隆美尔跳进了蒙哥马利挖的坑,铩羽而归,轴心国损失坦克49辆。火炮60多门,伤亡被俘2900多人,盟军损失坦克68辆,1700多人伤亡被俘。顺便,这一仗别跟我扯什么隆美尔没汽油,为了这一仗凯瑟琳连空军的油都挤出来给隆美尔了,保障隆美尔进攻部队每台车至少有240公里汽油,辅助车辆每台至少有400公里汽油,最后汽油没用完,隆美尔自己被赶回来了。



两个人第二次交手是第二次阿拉曼战役,蒙哥马利以不到两倍的兵力强攻隆美尔的防御(19.5万人对11.6万人,1029辆坦克对547辆坦克,900门火炮对552门火炮),平心而论,蒙蒂的进攻打的毫无想象力,但是就是压的隆美尔没有一丝翻盘的机会,最终轴心国损失近6万人(含撤退途中被捕获),全损500辆坦克,盟军伤亡不到1.4万,损失坦克约500辆次,但有300余辆次在战役结束前修复,这个交换比隆狐狸很好看?

第三次是阿盖拉战役,其实算不上交手,隆狐狸跑,蒙蒂追,一个跑的坚决无比,只是做个戏给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看,一个追的三心二意,优先保证自己补给畅通,队形不要拖太散,最后也没真正打起来,隆狐狸全身而退,但是也没有任何机会像以前那样翻盘。



第四次或者说第三次交手是梅德宁战役,隆狐狸在凯瑟琳山口车翻美国佬之后试图回头给蒙蒂一个教训,拖延英军进攻马雷斯防线,隆美尔调动了三个德国装甲师,两个轻型师,9个意大利师投入这次进攻,结果主攻的德军5个师又是一头跳进了蒙蒂挖的坑,只打了一个白天,德军损失600余人,坦克约50辆,英军损失130多人,德军宣称击毁6辆英军坦克。隆美尔再次铩羽而归。



总结起来,在北非战局,蒙蒂打不死隆狐狸,但是隆狐狸在蒙蒂手里从来讨不到好,阿拉曼战役隆粉们还可以宣称补给不足,兵力差距之类,阿拉姆-哈勒法战役和梅德宁战役,那就纯粹是两个人的战术较量,结果两次隆狐狸都跟昏头一样往蒙蒂挖好的坑里跳,不管怎么说,在北非,隆狐狸的进攻战术套路被蒙蒂完克,所谓赶蒙蒂下海,纯粹是扯淡,但是蒙蒂谨小慎微的打法,能够在防御中胖揍隆狐狸,但是狐狸铁了心抛掉友军跑路的时候,蒙蒂也抓不住他。


DDG的老船坞


我觉得隆美尔利害。蒙哥马利是英国人一个点典型。他很多战役,要人数占优,坦克大炮占优才敢对德军进攻。有时还打个平手,不能消灭敌人,他发动市场花园行动也是一败笔。德军的曼斯坦因,古德里安都远胜他。美军一些将领能力也强于他。


渊源166339088


隆美尔比蒙哥马利军事素养高多了,隆美尔的一生所爱就是争斗和撕杀。从不会同同学们搞一团和气。一次大战时争强好胜的隆美尔就因为自己率先攻下了🇩🇪德奥联军的意大利高山要塞,而没有得到相应的勋章装饰品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