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辩无双的晏子,靠谋辩纵横政坛五十年

春秋时期有这么一位谋才辩士,依靠他的智谋、忠正、才辩,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五十多年。他的政治与外交极具原则性与灵活性,诸侯们都对其赞叹有加。

连太史公司马迁在看了他的事迹之后,都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也就是说,假如晏子现在还活着,我即使是拿着马鞭为他赶车,也是我所高兴而羡慕的事情。连司马迁都心甘情愿的为他当车夫,可见此人的才智绝非一般。

他就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晏婴,后世称其为晏子。

才辩无双的晏子,靠谋辩纵横政坛五十年

晏子不仅有谋才,更有辩才,而且在坚守原则性的前提下,极具灵活性,就连大名鼎鼎的孔子,也曾因为言论不当而被晏子指责后向晏子致歉改过。晏子的智慧比孔子有过之而无不及。

他设计仅用两个桃子就杀了三个极具隐患的勇士;他在酒席晏会间轻易的就识破了敌方的阴谋诡计;他舌战群儒轻轻松松的就把楚国君臣辩的无地自容;他的忠正仁义就连弑君都不敢轻易杀他;他一句话就能让齐君删减刑罚……

国君在他的面前就像小孩子一样,实诚的被他教育与谏诲。事实上,晏子在世并没有遇到明君,他所辅佐的三代君主都是懈怠无才之君,面对这样的庸君,作为谋士,又该如何发挥与捭阖呢?

下面我们来深入学习,看看晏子是个怎样的谋才辩士,他是如何运用他的才智与才辩纵横齐国政坛与其他诸侯国的。

一、这才是忠正不阿与大义凛然的典范

晏子是个官二代,他爹就是齐国大夫晏弱。晏弱死后,晏子继承他爹的大夫之位,正式步入齐国政坛。晏子虽然貌不惊人,身材矮小不满五尺,但却足智多谋,胆略过人,刚正不阿。

齐灵公是位有理想却没实际的君主,他意欲恢复齐桓公的霸业,强迫自己以武立国,两次出兵攻打鲁国。鲁国向盟主晋国求救,晋国率领他的同盟军来攻齐。灵公闻风异常害怕,想撤军逃跑。

晏子劝谏说:“我王,此时撤军必会导致全军覆没,从而让晋军有机会长驱直入。”灵公不听,保命要紧,走为上计。晏子长叹说:“如此胆怯的国君,恐命不久矣。”

果然,第二年灵公就死了。灵公死后,大夫崔杼与庆封扶立齐庄公即位。庄公跟他爹一样,有想法没才智,崇尚武力而不顾道义。为了报他爹灵公战败之辱,也为了在诸侯间树立威望,他决定要拿当时的老大——各诸侯国的盟主晋国来开刀。

他在国内设置“勇士爵位”,鼓励全民尚武,把国内的勇猛之士都重用起来。这些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勇士,外不能御敌,内不尊礼义,在国内横行霸道,祸害民生。

为此,庄公还洋洋得意地问晏子:“古时候有只凭勇力而立足于世的国君吗?”晏子觉得庄公骄而无知,当头给他一盆冷水,说道:“我听说,能够舍命轻死以行仁义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猛士;能够诛伐残虐而不畏强暴者,才能称得上是勇士。因此,所谓凭勇力立于世,是指用勇力来实行礼义。”

见庄公静默,晏子接着说:“以前,商汤和周武王推翻前朝君主并不算叛逆,因为他们是为天下百姓诛灭暴虐、讨伐罪恶,他们是按照仁义来行事,这才是勇士的行为。如果上无仁义之理,下无伐罪诛暴之行,而只凭勇力就想立足于世,很显然国家会遭难,百姓会遭殃。

大王啊,古时候这样的教训实在是太多了,你现在只知逞武力而不知行道义,你看看现在那些勇士,在国内横行霸道,这完全违反了圣王之德,这是亡国之君的行为啊!”庄公顿时哑口无言,但认为晏子说的在理,有所收敛。

过了一段时间,庄公就把晏子的话抛诸脑后,他觉得男子汉大丈夫就要以勇武显立于世,他认为还是要以打击晋国来显示自己的勇武。晏子说:“无德而尚武,势必遭殃。”庄公不高兴了,老子就要打晋国,你奈我何!

于是他借机策划了一场晋国的内乱,趁内乱发兵攻晋,取得了小胜。等到晋国平定了内乱,立马就邀集各诸侯伐齐。此时齐国大臣相当害怕,大夫崔杼趁机谋划杀死了庄公,以讨好晋国。

才辩无双的晏子,靠谋辩纵横政坛五十年

庄公是崔杼所立的君主,为什么崔杼又要杀了庄公呢?因为庄公这人太荒淫无道太得瑟了。

崔杼新娶了个妻子叫棠姜,是个美人。庄公看上了,趁崔杼不在家就给崔杼戴绿帽子。时间久了竟然毫不避讳,公开的去逛崔杼家,还随意把崔杼的帽子赐给别人。

崔杼忍无可忍,设计在某一天,埋伏刀斧手,砍死了庄公。庄公被杀后,齐国的大臣们有三种反应:第一种,大夫庆封首先站出来支持崔杼,因为庄公无道,该杀;第二种,弑君者应当罪该万死,忠臣申蒯就率领自己的家臣去杀崔杼,结果被崔杼反杀。第三种,就是绝大多数,观望者,不闻不问不理。

而晏子是个另类,他听说了此事,到了崔府大门,却没有进去。手下的人问他:“你也要为国君死战吗?”晏子脸色如常的说:“他是我一个人的国君吗?我为什么要为他而死战呢?”

手下的人又问:“那么,你要逃走吗?”晏子反问:“是我的罪过吗?我为什么要逃走?”手下的人再问:“那……要不回去?”

晏子摇头,说道:“国君死了,还能回到哪里去呢?身为人君,就当治理好国家,而不是随意欺凌百姓;作为大臣,就应当为国家服务,而不是为了俸禄。如果国君为国而死,我当然也要为国而死;如果他仅仅为了自己的私欲而死,那么谁也不会为他而死。”

说完,崔府的大门开了,晏子径直走了进去,趴在庄公的尸体上哭祭。有人建议崔杼,趁机杀了晏子。崔杼摇头叹道:“他是百姓所景仰的人,放了他,可以得民心。”

杀了庄公后,崔杼再立齐景公。为了树立个人权威,崔杼布满甲兵,召集满朝文武大臣,要他们在太公庙歃血盟誓,效忠自己。有几位忠臣不从,当场被杀。在武力的威迫下,其他大臣一一盟誓:不效忠崔杼的人不得好死。

轮到晏子,在众人看来,晏子就是正义与智慧的化身,面对此等形势,晏子会怎么应对呢?

只见晏子从容举杯,仰天而道:“效忠于崔杼的人不得好死!”崔杼一听顿时勃然大怒,用剑顶着晏子的胸口说:“你如果改变你的誓词,我可以跟你共同执掌齐国,否则,我将用剑刺穿你的心,好好想想。”

晏子大义凛然的回答:“你用剑逼迫我改变志意,这是陷我于不勇;你用利益诱我背叛自己的君主,这是陷我于不义。崔杼啊,你难道没有学过《诗》吗?《诗》说君子不以邪道求福,我怎么能够违背君子的道义呢?你即使杀了我,我也不会改变自己的话。”

崔杼准备杀晏子,有人对他说:“不可。你弑君是因为他无道,如今晏子是有道之士,你把他杀了,往后还怎么教化天下呢?”崔杼于是就释放了晏子。

晏子临走前还补了句:“你崔杼杀君是为大不仁,放我仅仅只是小仁小义而已,这样做合道吗?”说完后晏子快步走了出来。

他的车夫见状,快马加鞭的要赶快离开。晏子说:“慢点,快了不一定就能活,慢了不一定就会死。鹿生活在原野,可是它的命却掌握在厨师手上。现在我的命也有人掌握着啊。”

《诗经》有言:“彼己之子,舍命不渝。”有一种人,即使丢了性命也不会改变自己的操守。晏子,就是这样的人,大义凛然,忠正不阿。

二、亲贤臣远小人,笨老板的续命丹

齐景公即位后,晏子并未得到重用,他在“东阿”这个地方当县长。治理东阿三年,晏子的“坏名声”传遍国都。景公很不高兴,召回晏子并且准备罢免他。

晏子谢罪说:“我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请允许我两次治理东阿,三年之后,我保证我的好名声一定传遍国都。”果然,三年后晏子誉满都城。景公大喜,召回晏子,要对他进行封赏。晏子却拒不接受。

景公感到很意外,问他为什么。晏子说:“我前三年治理东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修桥筑路,推举慈善,然而这样的做法却遭到了那些欺压平民百姓的富商大贾的反对。我竭力表彰举荐勤劳节俭之人,严厉惩罚那些好吃懒做之徙,于是那些不务正业的游民就尽说我坏话。

我判狱断案,秉公执法,不畏强权,那些豪强大绅又站出来反对;就连我身边的人,时常对我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我拒绝后他们又怀恨在心;那些朝廷大臣过来,我按规矩办事,不违礼逢迎,于是又遭到他们的排挤。这些人都对我十分不满,尽说我坏话,所以我的坏名声就传出来了。

后面三年,我反其道而行之,于是原来那些反对我的人就高兴了,因为他们得利了,便开始到处说我的好话。前三年我为人民服务你却要罢免我,后三年我迎合豪强大商你却要赏赐我,我认为这不符合我的原则,所以不敢接受你的赏赐。”

景公听完晏子的这番话,幡然醒悟,这才了解到晏子是大贤才,于是委以国政,重用晏子,三年后齐国大兴。

才辩无双的晏子,靠谋辩纵横政坛五十年

往后晏子给景公当相国,看到贤德之人就提拔他,不求和君主的想法相同;见不贤则废之,不避景公之所爱。一心一意为国尽忠而无私虑,对君主直言劝谏而不加避讳。

有人看不顺晏子,就向景公诋毁晏子,说:“罢免人提拔人都不与君主协调一致,这是专断;在君主面前说话不加避讳,这是傲慢。晏子即专断又傲慢,实属破坏君臣伦理,从这一点来看,晏子根本不算忠臣。”

景公觉得此人说的有道理,便对晏子很不高兴。晏子洞察了景公的心思,就向景公辞职回老家耕田。

晏子走后,景公亲理国政,七年里,齐国的权势被诸侯轻视,就连鲁国这样的小国都敢与齐国分庭抗礼;在国内,君主的威势甚至还不如国内的大臣高氏与国氏。

面对日益衰落的国情,景公感到非常害怕,于是他又召回了晏子,并把七年的俸禄都补给了晏子。晏子拿到后全部分给了穷人。晏子回来治齐,大臣服,诸侯惧,燕、鲁都来进贡,其他小国更是按时朝拜。后来晏子死了,齐国又衰落了。

实际上,齐景公跟前面两位灵公与庄公一样,都属于庸君之列,只是景公相对开明一些,起码他知道晏子有才而委以重用,并且愿意听取晏子的忠谏。在晏子的辅助下,齐国还算是强盛的。但因为君主不行,即使晏子再有智才,齐国也很难突破显而易见的天花板。

景公虽然知道了解晏子的贤德,但还是很容易听信奸佞小人的谗言。为什么说景公也是位无才庸主呢,因为他是贤人小人都亲近。贤人把他往前推两步,小人继而又把他往后拉三步,如此操作,即使再进步也是有限的。

亲贤臣远小人,这是一位明主应当谨记与遵守的。对付小人,如果这个小人在某些方面还是有点用处的,那么我们可以“阳亲而阴疏”,表面亲近,实际疏远,这样既然操纵小人,让小人为我所用,又不让自己被小人带偏。

面对贤臣,就要不惜一切代价给舞台,给权利,让他们使命的发挥出他们的才智,团结他们的力量,构建平台的长久推动力。当然,但凡人都有其弱点,圣贤也不例外,针对他们的弱点,就要自己在内心里明晰,时刻避免与掌握住他们。

另外一点,作为领导,一定要明白下级与上级沟通的阻碍点,也就是下级对上级的信息传达路径,一定要通畅,不要被高管层控制了信息的传达,这样就会被高管阻塞自己的言路,阻隔自己与基层的有效沟通。

对于信息情报的掌握,一定要一手抓,而且还要分析信息的真实性,传达信息的对象是否可靠可信,最根本的一点,他们是为了谁而说话,他们这样说对他们有什么好处。只有洞悉根本,才能根据实情做出准确的判断与决策。

三、太极般的运智善辩,横扫一切戏弄与羞辱

前面我们说了,在晋国的军事联盟威胁下,崔杼杀庄公立景公。景公即位后,也没能修复好与晋国的关系,还多次被晋国摁在地上暴打。为了与强晋抗衡,齐国着手联盟楚国,共同对付晋国。于是派晏子使楚。

楚国是当时的强国,与晋国争霸春秋。所以楚灵王内心极度膨胀,目空一切,狂妄自大。他听说使楚的齐国使者晏子,身材矮小貌不惊人,于是想捉弄戏辱晏子,以显大楚国威。

楚王开了个会,说:“晏子这人,身不满五尺,贤名却传遍天下。纵观天下,楚国最为强大,寡人打算好好羞辱晏子一番,以彰显我大楚国的威风,你们有什么整人妙招?”于是楚国君臣策划了一系列刁难晏子的招数。

其中太宰启疆出了个很损的点子,他抓住晏子身材矮小这一特点,奏请楚灵王命人在国都郢城的东门旁边专门凿了一个小门,晏子来了就让他从这个小门进,以羞辱晏子。

第二天,晏子来了,身穿破裘,驾着破车瘦马,还没到城门前,楚国守卫就把大门关了,然后一脸坏笑的对晏子说:“晏大夫请从这个小门进,这是我国国君专门为你量身定做的。”

才辩无双的晏子,靠谋辩纵横政坛五十年

晏子撇了一眼,瞬间就洞悉了楚国的不怀好意,既然你们出损招,也别怪我不客气了,我晏子的才智可不是浪得虚名,今天我就让你们楚国这帮家伙吃不了兜着走。

晏子笑了,大声喊道:“嘿,这不是一个狗洞吗?我听说只有出使狗国才走狗洞,我今天出使的是楚国,究竟是走大门进呢还是走狗洞入啊?”

守卫一听顿时傻眼,无言以对,派人飞报楚灵王。楚王一拍脑子,叹道:“本来想羞辱他,谁知道反被其羞辱,也罢,开大门让他来见我。”

东大门一开,晏子驱车直入,就遇上了楚王派来迎接齐使的车队。只见车上个个是全副武装的高大士兵,威风凛凛,很显然是用来反衬晏子长相猥琐与身材短小的。

只见晏子又是嘿嘿一笑说:“我今天是代表齐国来与贵国结盟的,又不是来攻城略地的。再说了,我晏子只不过是区区一介文士,用得着你们这样如临大敌吗?都闪一边去!”晏子不怒自威,不容置辩,楚国的武士们目瞪口呆,不由自主地就闪到一边。

来到宫门前,十几个楚国的官员分列两队,不怀好意的在等候着晏子。很明显,这帮“儒官”想让我舌战群儒了。来吧,我晏子可是才辩无双之人,难不成还怕你们这些道貌岸然的家伙。

果然,晏子一下车,楚郊尹斗成然就迎了上来,高声说到:“齐国乃姜太公所封之国,当初兵甲强于秦楚,财货通于鲁卫,而自从齐桓公走了之后,就屡被宋晋侵犯。现在齐国朝晋暮楚,齐君臣更是四处奔波,难有安宁。我看现如今齐侯之志不下当年桓公,你晏子之贤也不让昔日管仲,君臣合德理当大展经纶,重振雄风,以光复先祖霸业。可你们如今却自比臣仆,服事大国,这是我所想不通的地方啊。”

很显然斗成然是要给晏子一个下马威,想当年齐国称霸诸侯,威振天下,怎么到了如今的齐侯和你晏子就沦落到这种田地,到处求爷爷告奶奶了呢?

晏子答之以高声:“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自周失序,五霸轮番兴起,齐晋霸于中原,秦霸西戎,楚霸南蛮,虽然说这时期人才辈出,但根因在于时势使然。以前晋文公雄才大略也不免要逃亡四方;秦穆公强盛一时,但他的子孙却逐渐衰弱;楚庄王之后,楚国也屡遭晋吴攻伐,还差点亡国。以此看来,难道齐国就可以强盛不衰吗?天地万物,盛衰有时,察时之变,应时而举,此谓识时。今天我齐国因时而变,与诸侯平等交往,怎么能说是臣服呢?况且你的祖辈作为楚国的名臣,同样是识时通变才能保有今天的地位,难道你不是他们的后代吗?”

斗成然被晏子答的哑口无言,羞愧而退。

楚上大夫阳芶出列说:“你自诩为识时通变之士,那么我问你,你们齐国崔杼与庆封两人弑君又立君,把国家大事视为儿戏。面对如此不道之举,齐国多少忠义之士为之死战。而你作为齐国世家,却上不能讨伐叛贼,下不能退避让位,中不能为君而死,你说你是不是太过于留恋名位了?”

晏子回答道:“凡抱大节者,不会拘泥于小谅。有远虑之人,岂能局限于近谋?我听说,君主为社稷而死,那么作为臣子就应当跟随他而死。现在先君庄公并非为社稷而死,我又怎么能够随随便便的为他而死呢?我又怎能以一死来沽名钓誉呢?且人臣遇国家之难,能则图之,不能则去之。我之所以留下来,就是为了辅助新君,以保齐国宗庙,这难道是贪图名位吗?再说了,按照你的逻辑,如果人人都走了,那么谁来辅佐国君处理政事呢?再进一步说,君臣之变,哪个国家没有呢?难道你们站在这里的这些楚国大臣全都是讨贼死难之士?(暗指楚熊虔弑君之后,诸臣反而拥戴弑君者,也暗讽他们只知责人,不知责己)

听到这里楚右尹丹不服,他反问晏子:“晏大夫未必太过于夸夸其谈了,请问崔庆二人弑君立君之时,你们国内的栾、高、陈、鲍四氏相互兼并之时,你又在哪里呢?你只知隔岸观火,却无奇谋妙策以平乱?难道你所谓的尽心报国就是如此吗?”

晏子笑道:“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崔庆弑君之时,我并不在场。四族之变时,他们都曾邀请我加入,而我却唯独在君主身边保护他。当国家遭遇变难之时,我刚柔并济、相机而动的保全君主,对于那些旁观者来说,他们又怎么能够知道其中的作用呢?”

“哈哈哈!”楚太宰启疆干笑了几声高声说道:“大丈夫得时遇明主,有大才略者必有大气派,但依我看来,晕大夫未免也太小家子气了!”

晏子问道:“足下何出此言?”

启疆指着晏子的衣服说:“你辅佐明主,且贵为相国,就应当穿美服,盛车马,以彰显明君之宠幸。奈何你穿破裘乘瘦马的出使诸侯国,难道是俸禄太少了吗?我曾听说晏大夫一件狐裘就穿了三十年,这难道不是小家子气?!”

晏子顿时拍掌大笑,他心想,竟然还有如此浅陋之人。说道:“太宰之见,实属浅陋啊!晏自居相位以来,父族有衣裘穿,母族有肉食,妻族无冻馁。同时,依靠我求助而存活的就有七十多家。我一人节俭而三族富,看似吝啬却能排解群士之难。我这样做不是更能彰显君主的宠幸与其德行吗?”

还没说完,为楚王驾车马的囊瓦又指着晏子大笑说:“我听说成汤身长九尺,而作贤王;子桑力敌万夫,而为名将。古之明君达士,都是状貌魁梧,雄勇冠世,然后才能功立当代,名垂后世。而你晏大夫身不满五尺,力不能缚鸡,徙有口舌之利,自以为能,真是可耻啊!”

晏子泰然自若的答道:“我听说秤锤虽小,能压千斤;舟浆空长,终为水役。侨如与南宫万等人都高大魁梧、力大无比,却都死于非命。足下同样身长力大,长得跟他们很像啊。晏婴是知道自己无能的,只是诸位有问,我不能不答,所谓自逞口舌之利,又从何说起呢?”

楚大夫伍举见晏子舌战群雄,万夫莫敌,便替众人解围说:“晏大夫是齐之贤士,诸君为什么要言语相加呢。”于是挽着晏子的手迈入殿门见楚王。

楚王并不知道他的大臣们都被晏子横扫了一遍,还暗自高兴用之前商量好的套路,一见到晏子,就高声发问:“齐国都没人了吗?”意思很明白,直勾勾的嘲笑晏子矮小,甚至矮小到不见人影。

晏子不慌不忙的答道:“齐国的人多的呵气成云,挥汗成雨,行者摩肩,立者接踵,怎么说是没人呢?”

楚王暗自发笑,对于晏子的回答颇为得意,他认为晏子已经落入自己的套路里面。于是轻悠悠的说道:“既然这么多人,为什么要派你这么一个矮人来出使我国呢?”

面对楚王不怀好意自以为是的发问,晏子内心也笑了,你们楚国君臣这帮家伙,净拿我的身高来说事,好,我晏子今天就让你们自取其辱,无地自容。

晏子不紧不慢地答道:“大王有所不知,我们齐国与楚国不同,我们出使他国是有典有则有章有节的。通常来说,对于那些道德高尚的国家,就派一些贤明智慧的人出使;而对于那些愚蠢无知的国家,就派一些浅陋小人来出使。说来惭愧啊,晏婴就是使臣中最愚蠢最没出息的人了,所以就被派来楚国了,唉……”

面对晏子的这一回答,楚国君臣的尬笑凝在了空中,彼此面面相觑,场面极其尴尬!

楚王不服气,咳嗽一声,当即有两个差人押着一个犯人走入殿内。楚王高声问道:“所绑之人犯了什么罪呀?”差人答道:“这个齐国人犯了偷盗之罪。”

才辩无双的晏子,靠谋辩纵横政坛五十年

楚王面露得意之色,看着晏子说:“怎么,难道你们齐国人都是这般偷盗成性?”很显然这是事先安排好的,这种把戏当然难不倒晏子。

晏子站起来说:“我听说,橘子生长在淮南就是橘,而生长在淮北就是枳,它们只是叶子长得相似,但结出来的果子味道却很不相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因为水土不一样的缘故。人也是一样,百姓生活在齐国则遵纪守法安居乐业,可来到楚国则偷盗成性,这应该是楚国的水土环境造成的吧?”

原本楚国的君臣精心谋划了一番,想要羞辱刁难晏子。怎么想到晏子竟如此的机智勇敢,能言善辩,举手投足之间就轻松识破他们的把戏,仅用三言两语就让他们颜面尽失,威信扫地。

楚王是彻底服了,对晏子说:“晏大夫真是圣贤之人啊,圣人是不能随意与之开玩笑的,寡人这是自讨没趣啊。”随后楚王隆重的接待了晏子。

晏子总是能够洞悉对方的言辞,根据对方所说的话,反向探测其言外之意,分析对方的用意与目的。然后借力打力,顺水推舟,巧妙的运用说辩,用对方的逻辑打败对方。就好比是太极,瞬间就能理解关键所在,然后化解对方的攻击,再把这种攻击的力量反还给对方,把对方击倒。

四、四两拨千斤,以小胜大的智慧谋略

齐景公跟庄公一样,同样崇尚武力,推举武士,想通过武力来称霸诸侯。景公蓄养了三位异常勇猛的武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此三人恃宠生傲,不知礼义,横行霸道,不除是为隐患。

晏子根据三人的性格特点,略为施策,便以二桃妙杀三勇士。

晏子对景公说:“明君所蓄养的勇士,当上知君臣礼义,下有长率之伦,内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敌,其功可以利上而服下,故而君主给他以尊位与重禄。现在你所蓄养的勇士,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内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敌,这是国家的隐患,不如迟早图之。”

景公觉得晏子说的在理,但担心用武力恐怕难以制敌。晏子说:“大王不必担心,臣自有良谋。”

于是晏子命人在桃园摘来两个桃子,然后把三位勇士召来,景公要对他们进行赏赐。但因桃园只熟了两个桃子,说三位勇士可以论功吃桃。

公孙接首先发言,说自己力能搏野猪与老虎,这样的功劳无人可比,于是拿起一个桃子便吃了起来;田开疆一听就急了,说自己多次率军打退敌人,此功无人比肩,说完也拿起一个桃子吃了起来。

最后的古冶子也说话了:“你们这些功劳算什么,我曾经随君渡河,斩杀妖鼋,救君一命,像这样的大功,难道不应该吃一个桃子吗?”听罢,公孙接与田开疆都认为自己的功劳确实不如古冶子,不如别人而取桃不让,这是贪;知贪而不死就是无勇,于是让出桃子,拔剑自杀。

才辩无双的晏子,靠谋辩纵横政坛五十年

古冶子见状,说道:“两位兄弟死了,如果我独生,这就是不仁;我用言语羞辱别人而自夸其功,这是不义;悔恨自己所做之事而不死,就是无勇。如此不仁不义不勇,我还有何颜面活在世上!”说完也拔剑自杀。

看似很随意的一次赏赐,却暗含杀机。晏子仅仅用两个桃子,不废一兵一卒,就把三位勇士除去,这就是四两拔千斤的智慧。宴子用计能够成功,一定是他掌握了三位勇士的性格特点以及他们之间的兄弟关系。如果能够用他们的内力而无需外力除掉他们,是效率最高也是成本最小风险最低的做法。

鬼谷说:“物有自然,事有合离。”任何事物都有其固有的属性,而且他们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如果存在独立的事物也不会长久的存在。所以要谋事,一定要明晓事物间的关系,分析他们的利害,进而找到转化关系破除利害的计策与方法。

晏子知道他们以义气相结却无长幼之礼,有勇而少谋,针对他们争强好胜的性格,以桃子论功赏勇。为什么是二桃,因为这样能够引起他们的好胜心以争强,按照他们头脑简单向前冲的性格,特别是公孙接与田开疆这两个急性了,一定是想都不想就自恃其功。剩下的古冶子,虽然性格沉稳,但也阻止不了他们关系的微妙变化。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一定要吃桃子呢?大家都不吃总可以了吧。肯定不可,因为这是国群赏赐勇士的,让他们论功吃桃。如果他们不吃,证明他们既不勇也无功,虽然他们可以免于一死,但也达到了削弱他们势力的目的。

牢牢掌握住对方的弱点,针对他们的弱点施以适宜的计策,以达到控制与瓦解对方的目的,不争不费,以风险最低成本最小的代价,就把克敌制胜,这就是晏子的谋略智慧。

关于此类的计策的运用还有很多,我们再讲一个晏子“折冲樽俎”的故事,在酒晏中只需三言两语,就能制敌取胜,可谓是运筹于樽俎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樽俎,是在酒宴中用来盛酒与盛肉的青铜器,代指酒宴;折冲,是指折反敌方冲锋的战车,也就是制敌取胜的意思。所以折冲樽俎是指不用武力而在酒宴谈判中就能制敌取胜。

春秋中期,晋国谋划想要攻齐,但不知齐国之国力实情。为了探清情况掌握齐国的情报,便派大夫范昭出使齐国,齐景公以盛宴款待范昭。席间,正值大家都有几分醉意的时候,范昭借酒劲请求景公赐酒。

景公命人把酒倒在自己的杯中给客人。范昭接过酒杯一饮而尽。晏子在一旁洞察了这一切,并马上厉令侍臣扔掉那个被范昭喝过的酒杯,给景公再换一个新的。

依照当时的礼节,在酒席之上,君臣各自用杯,不得僭越。但范昭知礼范礼,他的目的是想试探一下齐国君臣的反应如何。如果连君臣礼义都不讲了,证明齐国政乱可攻,如果自己的计谋被对方有识之士识破,证明齐国还是有贤明之人,这种情况下要攻齐成功就大得多了。

范昭回国后向晋平公报告说:“现在还不是攻齐的时候,因为齐国有晏子在,我的计策被他识破了。所以如果攻齐,我们没有必胜的把握。”于是晋平公就放弃了攻打齐国的计划。

孔子听说了此事,称赞道:“不出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在《晏子春秋》这本书,多处记录了孔子对晏子的称赞。事实上,当年孔子想去齐国谋职,却被晏子说他儒士多礼节,几辈子也学不完;而且孔子搞的死人葬礼,太过繁杂而浪费钱财。景公原本想重用孔子,经晏子这样一说,也就没再提了。

由此可见,晏子的才谋智辩是要高于孔子的。晏子虽然身不满五尺、貌不惊人,但他的智谋是相当出色的。他的智谋并不是用于开疆拓土,建立新王朝,所以他的名气相对不是很大,这是时势决定的。他的智谋用于守国施政,辅佐君主。

齐国君主就是他的天花板,虽然他辅佐了三位齐君,但这三位齐君都是庸碌之主,毫无才干。然而在这样的君主之下,晏子也能辅政长达五十余年,让其他诸侯国不敢轻视齐国,其他小国都来进贡朝拜,这是相当了得的。以至像司马迁这样的牛人,都对宴子推崇备至。

真正的谋士,无论面对谁,都能够根据对方的特性,使用适宜的计谋与对方形成连接与锁定,控制对方操纵对方,让对方为我所用。在纵横天下的谋士看来,王侯只是实现自己志意的操纵对象,通过运用王侯们的权力,以谋天下,造福百姓。

本文完

本号专注分享鬼谷子的经世道术与谋士智慧,让愚笨的人变聪明,让聪明的人变强大。关注 ,一起领略那被掩藏了几千年的鬼谷智慧。欢迎转发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