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右旗大板,80年前內蒙草原上的明珠,老照片帶你穿越舊時光


大板,有著300多年的歷史,曾是清朝時期巴林右旗王府駐地,建於1648年。巴林部是蒙古部族,元朝統兵滅南宋的伯顏就是巴林部人。清朝時巴林右旗王爺承襲的是郡王爵位,巴林右旗王府就位於大板。圖為拍攝於20年代的王府全景。

當年皇太極的第五個女兒,固倫淑慧長公主就下嫁了巴林右旗的第一代王爺——博爾濟吉特·色布騰。有清一代,巴林右旗就迎娶了三位公主,使得巴林右旗王府在蒙古諸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圖片拍攝於30年代,當時整個大板人口有1000多人。

當年跟隨固倫淑慧長公主來到巴林右旗的僕從們,就在王府東側不遠處建屋居住,形成自然村落。所以蒙古人將這裡稱為“伊和板興”,漢語“大房子”的意思,是謂大板得名的由來。圖為80多年前大板廟會的盛況。

30年代日偽時期,巴林右旗有包括大板在內的5個區,而大板是當時巴林右旗的行政管理中心,這張30年代的照片可以看出一二。

薈福寺,即東大廟,蒙語“豪特勞敖坭勒圖蘇模”,始建於1706年。康熙四次來到過大板,曾在大板巴彥漢山獵獲到一隻老虎供奉在了寺廟內,故薈福寺又稱虎廟。寺廟集中原、西藏、蒙古三地建築風格為一體,是草原上著名寺廟。2003年重新修繕一新。圖為80多年前薈福寺的模樣。

每年農曆正月十五、四月十五、六月十五、九月二十二薈福寺都會有大型廟會,既是廟會也是集市,草原上的牧民會來到這裡敬拜佛祖,同時也在這裡交易物資。圖為80多年前大板廟會上的馬市,牧民們在此交易農產品、毛皮、牲畜和甘草。

每年的農曆六月初四,以旗、盟為單位,都會舉行"那達慕"大會,會期5天。那達慕是娛樂、遊戲的意思。在大會上會有賽馬、摔跤、射箭及歌舞,很是熱鬧。圖為80多年前那達慕的摔跤比賽。摔跤,蒙語稱為"搏克",膝蓋以上部位著地即為失敗。


薈福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喇嘛寺廟,當年的薈福寺是草原上遠近聞名從事佛事活動場所的古剎,此寺的佛事活動盛極百年。圖為80年前薈福寺祈願大法會現場實況。

圖為80年前薈福寺的喇嘛,在大法會開始前做著準備工作。

圖為80年前薈福寺前正在跳查瑪。查瑪是一種演繹宗教故事的面具舞,分為大查瑪和小查瑪,大查瑪扮演的是神,小查瑪扮演的是鳥獸及侍從,主要在宗教節日時表演。舞蹈動作即沉穩又敏捷,很有韻味,不光是舞蹈動作,包括面具及音樂都是極具民族特色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