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竹沟,就是“小延安”

「媒体」竹沟,就是“小延安”

「媒体」竹沟,就是“小延安”

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内刘少奇等中原局领导雕像。

「媒体」竹沟,就是“小延安”

刘少奇在竹沟住地亲手栽下的石榴树。

本版摄影 李思远 刘超 □记者 季学根 倪同永 范进 陆荣春 张勇峰 王叶州

伏牛山,桐柏山,竹沟那个就在两山间。英雄的土地,革命的摇篮,抗日指挥部,屹立在中原。竹沟历史多辉煌呀,“小延安”美名天下传,天下传。

“这首抗战时期在当地流传的民谣《竹沟颂》,描述了竹沟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历史地位——中原抗战的指挥中心、我党的重要战略支撑点、新四军壮大的重要基地。”10月26日,河南省确山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罗平均,这样对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大型融媒体新闻行动采访组介绍抗战时期的竹沟。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竹沟定稿

2018年1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刘少奇同志撰写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党内斗争》等著作丰富了党的建设理论,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刘少奇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著作,是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史上的重要文献。《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最早酝酿孕育在抗战初期的河南省渑池县,形成诞生在确山县竹沟镇。”10月26日,中共确山县委党史办主任罗平均拿出历史资料,介绍《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形成过程。

刘少奇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1938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六届六中全会。全会决定撤销长江局,成立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和以刘少奇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刘少奇肩负党中央的重托,在前往竹沟途中,先到河南渑池为中原局开展工作做必要准备。

在渑池的实际工作中,刘少奇对我党大批吸收新党员,党的力量得到加强,革命事业蓬勃发展,表示极大的高兴。同时,他也敏锐地发现,新党员思想活跃,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如不及时加强对新党员的教育引导,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势必会影响到党员队伍的健康成长,进而影响到党的事业的发展壮大。于是,刘少奇开始思考共产党员的修养问题,并撰写了《共产党员的修养》演讲提纲和部分初稿。

1938年底至1939年1月初,豫西省委举办第一期党员干部训练班,他亲自为训练班讲课六次,其中三次就是讲授在渑池起草的《共产党员的修养》,这是在我党历史上第一次比较系统地专题论述共产党员修养问题的报告。

1939年1月,刘少奇离开渑池,抵达中原局驻地确山县竹沟镇。他指示中原局参照在渑池办训练班的经验,连续在竹沟举办了多期党员干部训练班。刘少奇在《共产党员的修养》提纲及部分初稿的基础上,认真思考,精心修改,最终写出了比较完整的演讲稿,标题加了个“论”字,成为《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刘少奇在竹沟多次给党员干部演讲《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先后有2800多名党员干部接受培训教育。

1939年3月,刘少奇由竹沟返回延安,主持筹备召开全国职工代表大会。7月8日和12日,刘少奇在延安蓝家坪马列学院窑洞外的广场上,两次向学员们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演讲。刘少奇的演讲,受到学员们的热烈欢迎。张闻天认为刘少奇所讲的内容,正是当时广大党员迫切需要的,便请他将演讲稿整理成文,在《解放》周刊上连载发表。

文章公开发表后,得到了全党同志的很高评价和充分肯定。延安新华书店首次出版发行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单行本,并很快出了三版。各抗日根据地也先后予以转载或出版单行本,大量印发到党员干部手中,作为党课教材。延安整风运动中,该文被列为整风的必学文件,1943年又编入解放出版社出版的《整风文献》。这对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提高党员的党性修养起了重大作用。

创办《小消息》《拂晓报》—— 高举抗战舆论大旗 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大型融媒体新闻行动采访组出发前,记者就有一个心愿:探寻盐阜大众报首任社长王阑西在确山县竹沟镇的革命活动情况。在收集新四军资料过程中,仅获得他当年任河南省委宣传部部长的有限信息。

10月25日下午,采访组风尘仆仆来到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革命纪念馆。在展厅中,纪念馆陈展部主任许县亮指着王阑西的照片说:“党在竹沟创办了《拂晓报》《小消息》两份报纸,《小消息》报是王阑西负责的。”晚上回到住处,记者立即查阅中共确山县委党史办提供的资料。

资料记载,《小消息》报是抗战初期中共豫鄂边区党委创办的机关报,也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原地区我党领导机关最早创办的重要报纸之一。

《小消息》报的前身是《消息》报。1938年5月,徐州沦陷以后,中共河南省委从开封转移到竹沟镇。7月,河南省委决定在竹沟创办省委机关报《消息》,指定河南省委宣传部部长王阑西具体负责。

1938年11月,中共中央中原局建立后,决定撤销湖北、河南省委,成立豫鄂边区党委。1939年初,新成立的豫鄂边区党委决定把《消息》报改为《小消息》报,由区党委宣传部部长王阑西兼管报社工作。1939年8月,王阑西调往豫皖苏工作后,由新任宣传部部长曹荻秋领导报社工作。由于当时中原局与豫鄂边区党委合署办公、一套班子,《小消息》报既是区党委机关报,又是中共中央中原局机关报。

《小消息》报内容灵活多样,主要宣传当时党在全国和中原地区的任务,报道国内和中原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情况,刊登中原局所属各级党组织的工作动态,转载党的各级负责同志重要文章和延安《解放》周刊、《新中华报》的重要新闻、评论等。此外,也经常选载一些通讯、诗歌、版画、漫画等。

《小消息》报的影响不断扩大,发行量也由最初的两三百份,逐渐增加到四五百份直至一千余份。到1939年11月11日“竹沟事变”时,该报才被迫停刊。

《拂晓报》于1938年9月29日在竹沟创刊,并随彭雪枫领导的新四军游击支队东征。彭雪枫在发刊词中写道:“拂晓”代表着朝气、希望、革命、勇敢、进取、迈进、有为,胜利就来的意思。志士们在拂晓,要闻鸡起舞了。拂晓催我们斗争,拂晓引来了光明。

《拂晓报》在豫东的艰苦抗战历程中,得到了迅速发展,发行量高达四千份,并能三至四色油印套版。作为新四军游击支队的机关报,《拂晓报》是“支队党的喉舌”,也是“广大群众广大读者的喉舌”。《拂晓报》、拂晓剧团和骑兵团,被彭雪枫称为新四军游击支队的“三件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