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中求變,廣州未贏夠

嶺南有名城,敢為天下先。

從古到今,廣州一直以喝“頭啖湯”的形象而聞名海外。

而這種拼搏進取的精神已融入骨子裡,經過一點一滴的努力,成就了廣州“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之一”的地位。


穩中求變,廣州未贏夠


那麼廣州的經濟,是何時崛起?又是如何打響這塊“金漆招牌”?如今有什麼新變化?


這一切,要先從它的發展歷說起。


壹 / ONE

古代:廣州口岸,成就千年商都

如果問,世界唯一一座開放了2000多年的口岸城市是誰?

那非廣州莫屬。

穩中求變,廣州未贏夠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嶺南,在此設置南海、象、桂林3郡,其中廣州成為南海郡的行政中心。

為了控制嶺南,這位君主從中原遷來50萬人(大部分為貶職官員和地位最低的商人)。從今天看來,廣東人會做生意是有先天原因的。

而當時的廣州,並不叫“廣州”,而是叫“番禺城”。到了三國時期,“廣州”這個名字才第一次出現。

細心的房小擎發現,截至清朝,東山少爺和西關小姐都住郊外。


穩中求變,廣州未贏夠


廣州古代城址變遷圖

廣州這個名字,雖然到公元216年才出現,但其早在秦漢時期,就已經開埠。

據史料記載,海上絲綢之路以廣州、泉州為起點,萌芽於商周,發展於春秋戰國,形成於秦漢,興於唐宋,轉變於明清。

穩中求變,廣州未贏夠

而唐朝時期,中國對外開放程度達到頂峰,廣州更一躍成為全國最大的通商口岸。

這種巔峰地位,在重視商業的兩宋時期得到進一步鞏固。

哪怕是閉關鎖國的明清時期,在“一口通商”的國策下,廣州也是全中國唯一的對外貿易通商港口。


穩中求變,廣州未贏夠


天子南庫,十三行是當時經濟名片

貳 / TWO

近現代:潮起潮落,廣州發展的喜悅與失意


時間推移至近代,在歐洲列強的炮火下,清政府關閉著的“大門”被轟開,被迫簽下各種不平等條約。

此時,天津、青島、上海迅速崛起,組成“上青天”天團。廣州的口岸優勢雖仍在,但綜合實力已無法比肩。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被西方國家經濟封鎖,沿海城市發展受限。

直至1978年,改革開放才打破這種格局,廣州等一眾沿海城市強勢崛起。

穩中求變,廣州未贏夠

70年代,32層白雲賓館是廣州第一高樓,格外醒目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廣州率先開放食品價格管制,打響經濟體制改革“第一槍”。

“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這句口號曾風靡全國,吸引一批又一批年輕人南下,到廣州來。

很快,第一批“個體戶”嚐到商品經濟的甜頭,各行各業也獲得多個“全國第一”佳績,南大門“廣州”又成為我國經濟的前沿地。

穩中求變,廣州未贏夠

流花展貿中心和琶洲展館,見證廣交會推動我國外貿發展

後來,深圳以奇蹟般的速度崛起,並將原先的製造業基地升級為科創中心,躋身第一集團,形成“北上廣深”的格局。

這種產業轉型蝶變,讓深圳在2018年GDP總量超越了香港、廣州。

穩中求變,廣州未贏夠

“廣州已經被踢出一線城市了”、“北上廣深變為北上深廣”等聲音,各種唱衰之聲不絕於耳。

另外,廣州還非常“忙”,被動成為大多數城市發展PK話題的“佐料”,強行加入這些沒有硝煙的城市較量中。


穩中求變,廣州未贏夠

叄 / THREE

中國製造2025,廣州將再次起飛

傳統商貿業集體“啞火”、小規模、低端、低附加值的產業佔據市區空間...,讓廣州看起來像一位垂垂老矣的“老人”。

同時,穗城的發展速度也因此,比其他城市緩慢,使其敲響了“自救”的警鐘。


穩中求變,廣州未贏夠


低端製造業、部分專業市場關閉或搬遷,三舊改造等,騰出空間來引進總部經濟、IAB、NEM等產業,增加效益的同時,改善環境。

而廣州,也成為首個獲批創建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之一。

● 高新技術企業從2015年的1919家增加到2018年的11000多家

● 國家重點實驗室20家,省重點研發計劃立項數佔全省56.52%

● 現代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68.6%,科技含量不斷提高,推動產業提質增效

● ......


2019年,創新來廣州、創業到廣州、創造在廣州,這裡正用“廣州速度”,緊抓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機遇,努力壯大自己。


其一,廣東省公開、明確表示,要把支持廣州“四個出新出彩”與支持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緊密結合起來,以同等的力度,全力推動實施。

其二,“讀懂中國”廣州國際會議在廣州舉行,這是“讀懂中國”國際會議首次在北京之外的城市舉行,可見廣州的國際影響力。

其三,碳排放相關的廣州期貨交易所,已經申報,年底前或能獲批。

澳交所納斯達克解讀,廣州期交所背後對應的都是實業。我國給廣州一支金融“強心針",更多意味著,要加大力度支持實體經濟。


穩中求變,廣州未贏夠

根據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廣州GDP增速達到6.9%,深圳GDP增速為6.6%,實現增速反超和增量反超。

肆 / FOUR

房地產留住人才,助力經濟發展

<strong>

那麼,如何給新興產業助力?


關鍵在於,搞好基礎設施,加大投資力度,把每年湧進廣州的幾十萬人才住房需求解決好。

前三季度廣州經濟運行數據顯示,廣州的基礎設施投資、工業投資、房地產開發投資均呈兩位數增長態勢,分別為27.6%、25.9%、18.9%

穩中求變,廣州未贏夠

在一線城市中,廣州的土地優勢明顯,保持供應量的同時,且房價入手門檻較低,吸引各方人才到來。


保量的同時,求變創新也非常重要。

因此,我們將邀請專家、學者、媒體人,開展2019廣州論道樓市發展系列活動。

希望我們通過走進項目、沙龍交流、行業訪談等方式,讓專業地產人在廣州城市價值挖掘、房地產產品的創新等方面,提出更獨到的見解。


穩中求變,廣州未贏夠



同時,我們還將聚焦廣州的優質企業和人居項目,旨在通過榜樣的力量,挖掘廣州房地產行業的優秀企業和項目,從而進一步推動廣州房地產市場的創新與發展。

敬請期待,我們更多的相關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