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被遊牧民族入侵,為何南亞次大陸形成了東亞沒有的種姓制度?

說起南亞次大陸,有一種固定的制度或者說模式,來吸收和隔離不同民族,保持社會等級穩定,使得整個南亞次大陸的不同地理單元能夠保持一種“和而不同,鬥而不破”的地緣結構,沒錯,那就是種姓制度。而反映在具體的“人”身上,就是整個印度南、北方在宗教文化上,都隸屬雅利安—印度教體系。

在種族上,則呈現“北白南黑”的走勢,換句話說就是北部最為肥沃的恆河流域,主要被雅利安人後裔所佔據;而原始土著的後裔則更多被擠壓、沉澱於南部的德干高原之上。對此我們不僅疑惑,對比東亞的華夏體系為何卻並不存在類似的一種社會等級和民族隔離模式?

同樣被遊牧民族入侵,為何南亞次大陸形成了東亞沒有的種姓制度?

雅利安人是世界三大古遊牧民族之一,公元前1500年翻越興都庫什山來到南亞次大陸

其實種姓制度源於印度教,又稱瓦爾納制度,形成於後期吠陀時代,具有3000多年曆史,是古代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並且種姓制度下的各等級世代相襲。種姓制度將人分為四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和達利特(賤民)。根據《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繪的種姓等級顯示:婆羅門是原人的嘴、剎帝利是原人的雙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羅是原人的腳。至於賤民,則被排除在原人的身體之外。而且這四種等級在社會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

同樣被遊牧民族入侵,為何南亞次大陸形成了東亞沒有的種姓制度?

種姓制度下的四種等級示意圖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主教育,受眾剎帝利,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道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解釋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婆羅門思想的受眾,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

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佈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級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被認為低賤的職業。在種姓制度中,來自不同種姓的父母雙方所生下的後代被稱為雜種姓。

同樣被遊牧民族入侵,為何南亞次大陸形成了東亞沒有的種姓制度?

南亞次大陸的原始土著民族與入侵的雅利安人存在巨大的相貌差別

故而種姓制度實際上是滲透到南亞次大陸的雅利安人,在戰勝土著民族之後,以宗教為中介進行社會分工,已達到維護自身“勝利果實”的制度。而對比東亞的地緣結構,會發現最大的區別在於人種的巨大差別,換句話說南亞次大陸的原始土著民族與入侵的雅利安人存在巨大的相貌差別。

同樣被遊牧民族入侵,為何南亞次大陸形成了東亞沒有的種姓制度?

國際空間站拍攝的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和天山山脈以及荒漠使得東亞偏居一隅,人種上差別較小

從地緣板塊的角度來講,東亞孤懸在歐亞大陸的一隅,與中亞隔著高大的天山山脈和荒漠,與南亞又隔著古時難以穿越的青藏高原。所以東亞在人種上比較單一。東亞的農耕、漁獵、遊牧三大體系之間的對抗,從宏觀角度看是黃種人內部博弈,同時人種上的相似,極大的減少了三方進一步融合的障礙。比如北方的遊牧民族,如果想成為“漢人”的話,那麼只要接受華夏文化,改用漢姓,說漢話,著漢服,就很容易融合進去,典型的例子就是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如改鮮卑族的皇姓“拓跋”為漢姓“元”。

同樣被遊牧民族入侵,為何南亞次大陸形成了東亞沒有的種姓制度?

清朝八旗制度從滿八旗發展到滿八旗、漢八旗和蒙八旗,從側面反映了民族的融合

反過來講,即使入侵的遊牧民族很希望保持自己的獨立性,但外貌識別度低的現狀,也會使得這種努力被弱化。因為他們在吸收土著民族成分補給自身時,幾乎沒有難以逾越的心理障礙,或者說沒有明顯的種族優越感。相反,他們更樂意從土著民族中吸收新成員,以壯大自己的群體,如清朝時的八旗制度中的漢八旗、蒙八旗。但這種吸收,也不可避免的會影響到自己民族原有的特色,並最終完成土著化更迭進程。

同樣被遊牧民族入侵,為何南亞次大陸形成了東亞沒有的種姓制度?

南亞次大陸地緣結構示意圖:南亞與中亞、西亞交流頻繁,屬於博弈焦點地區

但像東亞這種看起來很“和諧”的情況,在南亞次大陸的印度就幾乎難以實現。因為與南亞相鄰的中亞、西亞地區,本身都是古典時期地緣博弈的焦點地區。各種原本相隔千里,在種族特徵上千差萬別的民族,都有可能入主南亞次大陸。如三千多年前來自南俄草原的雅利安人,正是憑藉先發的機動優勢(最先使用“馬匹”這種交通和作戰工具)滲透南亞次大陸,在往南驅逐古達羅毗荼人時,入侵者和土著民族在種族上的差異是巨大的。面對那樣身材矮小,皮膚黝黑的土著人,雅利安人首先想到的是通過種族隔離制度來保證自己民族的獨立性,為此創造了吠陀文化和種姓制度。

同樣被遊牧民族入侵,為何南亞次大陸形成了東亞沒有的種姓制度?

熟練掌握騎兵機動能力的雅利安人侵入南亞次大陸

所謂“種姓”(caste,或譯為卡斯特)一詞源自拉丁語,原為“純潔”之意。所以雙方之間巨大的種族相貌差異,也從心理和客觀現實這兩個層面,最大程度的杜絕了雅利安人成員,去主動吸收被征服的土著(因為一旦接納必然會使得自己後代,區別於原有的高種姓成員)。當然印度的種姓制度在1947年印度脫離殖民體系獨立後就被正式廢除,只是在實際社會運作上,其扮演的角色還存在罷了。

同樣被遊牧民族入侵,為何南亞次大陸形成了東亞沒有的種姓制度?

雅利安人實行的種姓制度幾乎隔絕了印度土著人混血

另外由於種姓制度經過上千年的演變,入主南亞次大陸的外族一批又一批,種姓制度也發生了很改變,於是就出現了所謂得“副種姓”或稱“亞種姓”。如果說最初的種姓區分標準,是以種族為原始基礎,那麼被稱之為“賈特”的亞種姓更多是對一種職業的固定。如今我們所認知的印度文明(非古印度文明,而是從雅利安人時代算起)能夠傳承三千年,並在不斷受到外族入侵的情況下,保持原有的文明、種族架構不變。不得不說,這種各安天命,各司其職的制度設計起到了很大作用,並不比華夏體系中“家天下”、“大融合”的形式表現出來穩定性要差,只是華夏體系的“融合”方式 更明顯也更容易被關注到罷了。

同樣被遊牧民族入侵,為何南亞次大陸形成了東亞沒有的種姓制度?

華夏也是在秦始皇一統六國後,第一次為東亞核心區締造了大一統的框架

當然種姓制度為南亞次大陸帶來的社會框架穩定,也僅是為不同種族打造一個相同的文化背景和社會結構,並不代表著能夠統一在同一個政權之下。即便在東亞板塊,也存在三分之一時間的分裂狀態,因為對於要完成統一,不同民族哪怕是存在細微的差別,都可能對認同感產生偏差,而且如果外部存在巨大的戰略壓力時,通常都會傾向於“求同存異”,而這個外部壓力消失時,各方便會更願意認同自己的“獨特性”,如五代十國時的政權頻繁更迭就是典型的例子。另外印度雖然地形上不存在明顯隔絕,但地理因素對於統一政權的影響更多是間接性的,否則一馬平川、缺少山地分割的西歐早就應該統一成一個大帝國了,可事實卻截然相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