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交會“以時間換空間”的專業化發展

2001年底,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WTO),中國對外貿易邁入新紀元。隨著外貿體制改革不斷深入和外貿經營權進一步放開,生產企業和外貿、工貿、科貿、農貿企業比翼齊飛的“大經貿”格局漸成規模。民營企業異軍突起,廣大中小企業通過廣交會開拓國際市場的願望空前強烈,廣交會展位供不應求的矛盾日益突出。這一時期,廣交會用不到十年的時間完成了三次大規模擴容,從“中國第一展”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展”。

“一屆兩期” 以時間換空間

2002年春,第91屆廣交會首次實行按專業分期舉辦的重大改革。將原來的一屆12天改為分兩期舉辦,每期5天半,中間4天半用於撤換展。這是一次被譽為“以時間換空間”的重大改革,既借鑑了國際先進展會拆分專業展的經驗,又保持了廣交會獨有的 “一站式採購”綜合特色,體現了中國式的智慧與創造。

然而,改革之路從來不會一帆風順。時任中國對外貿易中心負責同志回憶說,其實早在1999年就有關於廣交會分期舉辦的動議,但當時因擔心分期有可能使廣交會失去綜合性特點而影響綜合買家到會,以及撤換展恐來不及等原因而被擱置。兩年後,即將迎來90屆的廣交會又一次站在了未來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一方面是眾多新興企業對廣交會展位的強烈渴求,而流花路展館已挖潛殆盡,再無增加展位的空間,不得已將許多企業擋在廣交會大門之外;另一方面,仍然是組展相關方的顧慮:原有的辦展模式自1994年以來不斷取得成功,改革後分段舉行,還能保持綜合展特色,滿足採購商在同一時期採購商品的需求嗎?

到底應該繼續沿著老路走下去,還是銳意改革,不斷創新?在這個背景下,分期再次被提上議事日程。經廣泛調研、充分論證,廣交會分期舉辦的改革方案終於形成。2001年7月,初步方案一出臺,即得到了組展各方的支持,91%的交易團和商會在徵求意見時明確表示贊成。2001年9月,外貿中心在徵求全國參展企業及部分境外採購商意見的基礎上,再次請示外經貿部,建議2002年4月第91屆廣交會試行分期舉辦的改革,外經貿部最終一錘定音:“可以試辦!”

分期對廣交會承辦單位外貿中心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在短短4天半內,要完成近8000個展位的撤展和另一個近8000個展位的布展,來得及嗎?這可是一個前無古人的創舉。外貿中心上下認真討論,周密部署,成立了現場服務指揮部,制定了精確到時、分的詳細撤換展時間表,統一指揮、明確職責、嚴格執行。第一次換展,組展各方嚴陣以待、協同作戰,終於在108個小時內順利完成了原來兩個廣交會規模的撤換展!第91屆廣交會取得了圓滿成功,各方好評如潮。相比第90屆廣交會,展位數翻了近一番,達15676個;參展企業8307家,比第90屆增加3538家;採購商人數也首次突破12萬。廣交會一舉躋身世界大型展覽之列,不但在規模上跨進了世界前列,參展企業與採購商數量、展示水平都達到了世界一流展會的新高度。在中國入世後的第一年,廣交會以勇於改革創新的精神,交出了第一份精彩的答卷。

“兩館兩期” 廣交會再上新臺階

如果說一分為二的改革是廣交會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那麼第95屆開始正式使用新館,流花路和琶洲展館A區同時分期舉辦,則使廣交會在規模和專業化方面再次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流花路展館雖然經過充分挖潛和分期改革,但展覽場地與當時國內出口企業近10萬個展位的需求相比仍存在較大缺口,對廣交會更好地發揮促進外貿發展的作用形成束縛;進入新世紀,會展業蓬勃興起,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廣交會也只有做大做強才能與世界展覽巨頭抗衡;2002年底,琶洲新展館一期(A區)建成,2004年3月,外貿中心與廣州市人民政府簽署協議,全面接管運營琶洲新展館。以上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就是直接催生了廣交會“兩館兩期”格局的形成。

2004年4月,第95屆廣交會首次實行“兩館兩期”辦展,展位數量總計27500個,比第94屆增加9100個,規模躍居世界單年展的第3位。參展企業達12224家,增長了20%,極大地緩解了廣交會展位供求矛盾。展覽規模擴大,企業檔次提升,帶動採購商到會水漲船高,當屆到會採購商15.9萬人,增長5.5%,其中新採購商67670人,佔42.6%。

“兩館兩期”的舉辦模式,對外貿中心而言,又是一次嚴峻的挑戰。新舊館同時使用,外貿中心必須“兩線作戰”,一方面新館設備設施需要磨合,安全壓力巨大;另一方面兩館同時換展,對指揮協調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外貿中心調集全部資源,分出兩支隊伍,設立流花和琶洲兩個現場指揮部,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兩館同時撤換展一舉成功!經過這次實踐,廣交會展覽服務向系統化、規範化、標準化、高效化又邁進了一大步。

“一館三期” 廣交會實現新飛躍

“兩館兩期”的擴容,既是廣交會發展到一定時期的必然選擇,也是其特定發展時期的一個過渡性措施。隨著2008年琶洲展館B區、C區相繼建成啟用,2008年10月,廣交會全面移師琶洲新展館舉辦。這一年,全球經濟風雲突變,金融危機的爆發給世界各大經濟體的發展前景蒙上陰影,外需市場陷入低迷。面對困難重重的國內外經濟形勢,中國企業更需要廣交會這樣一個舞臺去開拓多元化國際市場,去應對山雨欲來的風險和危機。為順應外貿發展的需求,幫助中國企業渡過難關,拓展更廣闊的市場,銳意進取的廣交會又一次選擇了改革。

第104屆廣交會分三期舉辦,規模實現了新的飛躍,展覽總面積達111.5萬平方米,增幅達31%,設展位55620個,22341家境內外企業參展,展出面積、參展企業規模均創歷史新高,穩居世界第一位。這屆廣交會進一步細分了專業展區,原先的5大類商品、34個專業展區優化重組為15大類、50個專業展區,專業化程度更高,為國內各類企業提供了更多與境外專業買家建立貿易聯繫的捷徑和商機。從此,廣交會迎來了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

廣交會分三期的改革給外貿中心的承辦工作帶來了新的難題,連續兩次撤換展,時間緊、體量大、難度係數和安全風險高,一度被認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艱鉅的任務面前,廣交會人再次發揚了堅韌不拔、頑強奮戰的精神,在各方的緊密配合和辛勤付出下,撤換展不僅圓滿完成,而且從最初的4天半縮短到現在的3天,體系更健全,組織更專業,效率不斷提高。

改革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如今,每屆廣交會規模已達118.5萬平方米,專業化水平顯著提升,全球影響力與日俱增。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們回望廣交會,重溫每一次改革,不是陶醉於昨天的成績,而是為了在回望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以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再創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榮光。

【作者】陳潤澤 段軍鵬

【作者】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南方號~自營號~南方網自營號~廣交會聚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