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田林:岑王老山里的产业扶贫“真经”

广西田林:岑王老山里的产业扶贫“真经”

国定贫困县、自治区深度贫困县——田林县,位于广西西北部,地处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县域面积5577平方公里,是广西国土面积最大的县。

田林县境内的岑王老山长年云雾缭绕,是广西第四高峰。老山的云雾,仿佛困住了田林发展的脚步。要改变落后命运,摘掉贫穷帽子,产业扶贫是必经之路。拨开云雾,可以发现产业扶贫就在这山区里如火如荼地开展,正一点一滴地改善山区人民的生活。

老茶林变高产林 贫困户成致富带头人

57岁的黄达能做梦都没想到,还能靠着那片种了大半辈子、差点被砍了做柴火的油茶林发财。

广西田林:岑王老山里的产业扶贫“真经”

油茶种植大户、技术能手黄达能认真细致地为低产油茶树嫁接穗条。

“以前,种油茶全家一年的收入也就是1万2千元左右,一家4口温饱都成问题。”田林县利周瑶族乡和平村和坤屯的黄达能以前深陷窘境,养鸡鸡死,种地地荒,腰包没鼓起来,债务到是越欠越多。“日子过得就像糟了的蓑衣,一扯全是洞。”

田林县油茶林面积37万亩,是当地主要产业之一,但品种混杂、林龄老化较多,群众种植油茶多是抱着“人种天养、广种薄收”传统观念,因此产量低下、效益不佳的油茶林有26万亩之多,影响了油茶产业发展和种植户脱贫致富。

为了挖掘传统产业增产增收潜力,2013年田林县启动低产老油茶林嫁接换冠改造。

觉得搞种养无出路的黄达能,一边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跟着县里派下来的技术员学技术,一边心猿意马地盘算着免费肥料、免费嫁接的穗条卖了能值多少钱,还时不时抱怨督促他学技术、劝他不要外出打工的驻村第一书记“挡了财路”。

两年后,油茶低产林改造初见成效,每亩产量提高了2倍多,每亩效益提高了近2000元,黄达能全家收入一下子就过了6万元。尝到甜头的黄达能“被征服”,把县里的技术员、驻村第一书记当成了“神”,一天到晚跟在后边“跑活计”,技术也日益见长。

广西田林:岑王老山里的产业扶贫“真经”

利周瑶族乡平布村的油茶低产林改后亩产量可提高4倍以上。

现在的黄达能已是当地的种植大户、技术能手,还入选了全国本木油料“一线工匠人才库”,不仅年收入40多万成为当地致富带头人,而且还组建了自己的“技术团队”走出岑王老山搞起技术指导的“增值服务”。

为了提升油茶产业“造血”能力,造就更多像黄达能这样的致富带头人,2019年5月,作为田林县定点帮扶单位的中国电信,投入383万元帮助利周瑶族乡启动了平布村油茶低产林改造项目,改造后的油茶林将持续高产20年至30年。

平布村第一书记黄浩介绍,改造项目完成后,参与低产林改造的农户年均收入将提高1.5万元,而村集体经济年增收50万元以上,实现农户、村集体经济“双增收”。目前平布村油茶低产林改造项目已带动38户贫困户参与,预计改造第三年开始产果、第五年丰产,改造后的油茶亩产量提高4倍以上,每年每亩效益能提高2000元以上。

“我们还抓住中国电信帮扶村集体发展现代农业项目的机遇,成立了田林县平乾劳务服务公司,组织本村贫困户的精干劳动力25人组建了机耕队。机耕队外出接活三四个月,队员就能一笔不菲的收入,带动了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在黄浩看来,帮扶单位不仅让特色产业“活了过来”,还培养了一大批致富带头人,真正做到了“造血式”扶贫。

晚熟芒果扶贫不“晚”

除了油茶产业,田林县地势高,昼夜温差大,果大、味甜、清香、爽口,历来是广西晚熟芒果的重要产地。距离田林县城12公里的乐里镇那光村,因交通便利,芒果种植历史悠久,又有适宜的土地条件。

广西田林:岑王老山里的产业扶贫“真经”

乐里镇负责人介绍,新宁村党支部所有青壮年党员都是芒果种植技术骨干。

晚熟芒果的错峰上市,因此,晚熟芒果种植也是利用差异化优势进行产业扶贫的理想选择。

看准这一点,2017年中国电信投入480万元推进那光村整村的道路、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和集体产业基地建设。其中,投入的70万元帮扶那光村发展晚熟芒果特色产业,目前已建成100亩4000株的集体经济芒果种植示范基地,以此带动村民发展芒果种植。预计到2020年那光村芒果扶贫基地开始收成,2021年进入丰产期,每亩可产果970公斤,收入约7000元。

距那光村不远的新宁村分水屯,田林县乐里镇万亩芒果党建促脱贫示范基地,党员致富带头人、芒果种植大户——原新宁村党支部书记黄立刚,与从桂林客商傅旭安一起成立的田林县富丽水果合作社,采取“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和“党员+基地+贫困户”的新模式,承包村民600多亩土地种植芒果,并以每亩600元的价格支付租金,接纳本村贫困村民在果园务工。

贫困村民在家门口务工既能领工资,又能现场学到种植技术,年底还有土地的租金进账。村民不用离乡背井外出打工,在家门口拿到稳定收入的同时还能照顾妻儿老小,脱贫奔小康的劳动积极性大大提高。

“现在新宁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有芒果,许多人住上了‘芒果楼’,开上了‘芒果车’。”中国电信扶贫专干、田林县委常委、田林县副县长农国宁自豪地说,目前新宁村270多户人家,户均有芒果30余亩,2015年建档立卡的66户贫困户现在只剩下4户,而且这4户有望今年脱贫摘帽。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田林县乐里镇万亩芒果党建促脱贫示范基地水、电、路配套设施完善,现有芒果1.2万亩,普及了灯光、黄板除虫等无公害种植技术,挂果面积近8000亩,盛产期亩产2吨左右。按近两年市场价估算,万亩芒果党建促脱贫示范基地亩产值最高可达万元以上,成为“广西县级特色农业示范区”。2016年新宁村全村脱贫摘帽,2017年乐里镇全镇脱贫摘帽。

小姬松茸撑起“浪平马帮”的“致富伞”

在田林县岑王老山深处的浪平镇,生长着一种源自巴西圣保罗的菌类——姬松茸,又名“巴西蘑菇”。

广西田林:岑王老山里的产业扶贫“真经”

农户正在处理采收回来的姬松茸

小小的姬松茸,这个原产国外的大自然馈赠,不远万里“落户”深度贫困地区,在山沟沟里撑起了“致富伞”,当地又一个扶贫产业发展起来了。

浪平镇土地稀缺,人均耕地不足两分,群众收入主要靠耕种玉米、套种四季豆和外出务工。浪平镇贫困人口占全县的四分之一,是脱贫攻坚“硬骨头”,极度能吃苦的“浪平马帮”就诞生于此。

浪平镇浪平村的原村委主任陈明权,曾经辞职去干过三年马帮。“说是马帮,但其实我们赶的是骡子。骡子比马的力气大,但叫大家惯了马帮而已。”陈明权说,干马帮的路上经常是日晒雨淋、风雪冰霜,环境艰苦。有一次,他的两匹骡子在冰冻的山上失足滚下山坡摔死,让他心里还有余悸。“甚至有人的全部骡马在外发瘟病死,血本无归,损失惨重。”

光景好的时候,“浪平马帮”虽然辛苦但也能赚下“糊口钱”,可是常年在外赶路,家里老人、小孩是难以照顾得到的。况且如今道路、交通工具越来越好,干马帮不是长久之计。

转型是必然的。干了三年马帮,村民还是认可陈明权的能力,选他为村党支部书记。陈明权卖掉干马帮的家当,重新拾起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担子。

广西田林:岑王老山里的产业扶贫“真经”

发放现金货款现场

一个好汉三个帮。在帮扶单位中国电信的牵头下,在浪平镇党委书记蒋正波的支持下,陈明权及吴再坤等村民“千里取经”,到福建、贵州两地的姬松茸种植地参观、学习,回来以后决定采取“村集体+专业合作社+合作公司+农户”的运营模式,大力推广姬松茸种植。

2019年初中国电信扶贫工作队推动姬松茸种植项目,在浪平镇浪平村和塘合村建起了55个姬松茸生产大棚。其中,陈明权率先在村里种起4个大棚的姬松茸,吴再坤也主动在村里承包了5个大棚种姬松茸。

姬松茸首批推广,就带动18户种植户投入种植。帮扶单位还深入当地实际,打通加工和销售渠道解决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保证了姬松茸的销路。

2019年6月,姬松茸开始有收成,到10月10日已经收了8茬,累计产量17.5万公斤,种植户获得收入147万元,户均8.2万元。10月12日,姬松茸产业基地为种植户发放今年第3期收成的货款,吴再坤、姚再来、杨秀美等种植户都分得大把现金,个个笑颜逐开。

除了种植户实现增收,村集体经济也增收了10余万元,增强了发展后劲。

广西田林:岑王老山里的产业扶贫“真经”

吴再坤领到第3期收成的现金后眉开眼笑

如今,浪平村全年平均产菇1万斤/棚,农户纯收入2万元/棚,村集体收入3000元/棚。同时,蓬勃发展的姬松茸种植业,还能吸纳村里闲置劳力共83人的就业,其中贫困户57人。“今年内,姬松茸还能采收2茬。”陈明权笑着说。

为了把产业效应扩大,2019年5月中国电信与田林县达成一致,把浪平镇姬松茸种植大棚扩大到510个,并新增平塘乡种植大棚250个,使得扶贫产业姬松茸的种植由点扩大到面。

“目前,新增的705个大棚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群众报名预定种植踊跃。”农国宁介绍,预计到2020年,可实现760个种植大棚、年产姬松茸4000吨的生产规模,成为全国较集中的姬松茸生产基地。下一步,帮扶单位还将规划建设姬松茸精深加工厂房及配套设备,实现“当地采摘、当地加工”,项目将惠及全县所有的姬松茸贫困种植户,真正实现“帮扶一个村,推动一个乡,富裕一个地区”。(图文来源:人民网 彭远贺、黄桢光、曹帅)

广西田林:岑王老山里的产业扶贫“真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