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講中庸,老子講無為,墨子講非攻,莊子講無為?我們為什麼要講拼搏?

通渭關注


孔子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老子無為無不為,道法自然。墨子以天下為己任,因兼愛而非攻,莊子不叫無為叫逍遙,如此牛人都這麼用功,我們憑什麼不努力?


老高從北來


老子提倡“無為”,反對“有為”。但什麼是“無為”與“有為”呢?首先“無為”是老子從“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理念中抽象出來的治國主張。因為道之所以能“無不為”地左右萬物的成長,靠的就是其自然設置好了的“天規道紀”等常道(即天道有常,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所以道治理萬物的模式,就是無為法冶的模式。正因此,老子認為人類社會只要以道無為法治的模式與民立契治天下而不主觀“有為”地亂干預、亂折騰,就能夠“道者同於道”地促使社會自正自化得向前發展與進步!如其“我無為而民自化”與“聖人無常以百姓心為心”以及“故有德司契(即法治),無德司徹(即人治)。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等政治理念就是最好的證明。所以老子反對一切以瞎掰亂折騰為顯著標志的主觀有為的政治與學說,而首當其衝的就是儒家以禮以仁治國(即“克己復禮為仁”)的主觀有為的政治學說。並認為儒家這主觀有為的政治必導致虛偽狡詐的盛行(即“有大偽”),及成為愚弄人民的開端(即“愚之始”),更是造成社會動亂不斷的罪魁禍首(即“亂之首”)。而這些都成為了歷史的事實。


有德司契


在回答“我們為什麼講拼搏?”這個問題之前,我先來分析解釋一下問題的前半部分。


中庸之道

孔子講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什麼?是不偏不倚的和稀泥?還是不出頭不掉隊的在中間混日子?


那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中庸”?

《中庸》原是《小戴禮記》第三十一篇,作者現學術界普遍認為是子思及其弟子多人所作。後來宋朝朱熹對此篇推崇備至,於是單獨成書,與《大學》等合稱四書。

中庸一詞從字面解釋即“中道及常理”之意。而執中又當求“中和”,在一個人還沒有表現出喜怒哀樂時的平靜情緒為“中”,表現出情緒之後經過調整而符合常理為“和”。中庸所強調的是人性的修養,所追求的是“至誠”。

而後世宋代學者在《三字經》中雲:“中不偏,庸不易。”從此流傳後世,中庸成了明哲保身、無所作為的代名詞。

無為之道

老莊他們確實是講無為之道,但他們講的“無為”就是啥都不幹嗎?


無為從來就不是什麼消極的處世態度,而是積極做事的態度,無為即是不妄為、無所不為。

無為指經過有為的思考,以時勢、趨勢的判斷做出順勢而為的行為,即順應自然的變化規律,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而不人為做作,從而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被史書稱道的“文景之治”就是由此而來。

非攻

最後一個,墨子也真的講了“非攻”,但他還講了“節儉”、“薄葬”,墨子門人一生節儉。


墨子為什麼要講“非攻”,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諸侯混戰,狼煙四起,百姓流離失所。他正是見識到了戰爭的種種殘酷,故而一微薄之身投身亂世,力挽狂瀾,終身致力於終止戰爭,謀取和平,這是一種普濟眾生的大無畏精神。也許成果不太理想,也許方法尚有許多瑕疵,但這種時代的擔當是不可磨滅的。

最後回答

我們為什麼要拼搏?

往大一點說,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我們趕在世界風雲際會、充滿機遇的年代。


往小的說,拼搏是為了自個的好日子,每天吃的健康,過的快樂,一家人不必為生計而分散各地,在外奔波,有天倫之樂。病了有好的醫療條件,不愁看病花錢。

也許你還是不明白你為什麼拼搏?

那麼你當然也可以不拼搏,趁著光陰正好,但是許多年以後的某一天,你會不會淚如雨下,感概著當時年少。


明明之道


另類君斗膽答題^_^

孔子講中庸之道,其實是講人與人、人與事的關係,其實孔子還講過“君子不憂不懼”這樣擲地有聲的話,所以不能將孔子視為懦夫的代言人,因為孔子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奮鬥者,在諸侯爭霸的時候奢談仁政,換成後世任何一位思想家,都做不到!

老子講無為,是指在有道者當政的時候,順勢而為,如果國軍昏庸無道,那就知其不可而不為;

墨子講“非攻”,是因為手工業者只有在和平的社會環境中才能生存發展,

莊子的思想,提倡自然而然,渾然忘我,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相輔相生;

總結起來,儒家講究中庸是想在春秋戰國那個混亂的年代摸索出適合儒家生存發展的必由之路;

而老莊由於看清了當時諸侯爭霸征伐不休的殘酷現狀,想消極遁世;

墨家厭惡戰爭,卻又不得不生存其中,所以就提出“兼愛非攻”的思想,想讓世界充滿和諧充滿愛……

諸子百家的每一種思想都是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表達出他們心中所思所想,他們都在用自己的思想詮釋心中的意願……

而今,我們提倡拼搏,也是我們所有國人的意願,國家如果不拼搏發展,就要被人家制裁,個人如果不拼搏,就買不起房,買不起車,沒有存款,去不了老婆只能擼管!


另類文史


孔子的“中庸”是處事不偏不倚,不出格,是道德的最高標準;老子的“無為”是順應自然而有所為有所不為,以實現無為而治;墨子的“非攻”是反對戰爭,倡導嫌愛,本質是愛利百姓;莊子的“無為”是順應自然而不作為。

我們講拼搏,是在遵守道德的前提下,在事業上儘自己的全力,以實現自己的目標,從而利己也惠及他人,是中庸、無為、非攻之集成。


探索者Kcarl


孔子的中庸思想是如何為人處世,是如何修養素質,是如何以仁義禮智信規範自己的言行舉止,做到溫良恭儉讓。

孔子的中庸思想,是講求以和為貴,與人為善,做事不偏不倚自有分寸。面對生活中的各種人和事,要處理得恰如其份,恰到好處,給彼此都留點餘地。儘量做到投其所好,面面俱到,致中平衡,不顧此失彼。

老子講無為,是講求順意天道,按自然規律去辦事。一切順其自然,自然而然,清靜無為。自己能做什麼就做什麼,不能做到的不強加自己。

墨子的非攻,兼愛,深得民心。以德教化萬民,愛護萬民,不以武力而征服。他痛恨各國的諸侯征戰,同情百姓的受苦遭泱。他想不惜犧牲生命阻止戰爭,無奈勢單力薄,無力迴天。

莊子講無為來源於老子講無為,並列老莊學派。二者講無為,同門一派,差異不大。只是莊子更多的強調逍遙處世,不必過於追求名利,命裡有來終須有,命裡無來莫強求。還是那句老話,一切順其自然吧。

我們講拼搏,這是順應儒家積極入世而勵志向上的思想。人生能有幾回搏,人生正當年不去努力拼搏,否則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唯有拼搏才有人生的尊嚴,才有自身的價值。唯有拼搏才能激發自己的聰明才智,才能創造一番事業,才能奉獻社會。

我們講拼搏,也要結合孔子的中庸思想。創造自己的事業,既要做強做大,又不能貪大求洋,操之過急,只能一步一個腳印穩定發展。根據自己的一技之長和人脈關係,量力而行,做力所能及的事業。有壓力就有動力,而不是壓力山大,無法承受。應該是運籌帷幄,遊刃有餘,穩操勝券。這才是真正的拼搏,這是餞行著儒家的大智慧。








朱八戒CC


孔子、老子、墨子、莊子、…………

對於現代中國人來說,他只證明中華民族曾經有過如此燦爛之文化。但是,這些子、子、子……文化在現代人心裡究竟佔多少比重,對今天的現實社會與世界格局有多少影響力……老百姓心裡清楚的很。

中國人用了三千年的鋤頭,難道讓現代農民再繼續“傳承”下去?

女同胞用的裹腳布、尖足繡花鞋,難道再叫現在的小女孩繼續“傳承”下去?

不傳承、不理會,就叫“你忘了祖宗”!你“背叛了祖宗”!

扯蛋!

古墓應繼續挖掘!

子、子、子……可以繼續研究!

但,僅僅是為了考古!

決不能、你也不可能與今日之中華民族文化、生活、國家決策掛勾!


若愚 劉覺敏


無為,非攻,中庸…

是做事或分析事情的方式和方法,並非什麼都不做。

①非攻,如果是不進攻怎麼實現“天下大同”?墨家非攻可理解為以守為攻,同化敵人,我以守為主,但別人進攻時必須要同化他,讓敵人由他變我。

傳統的圍棋是圍住即滅,據說墨棋是圍住後變色,強調的同化敵人。

②無為,如果是什麼也不做怎麼實現“無為而無不為”?無為寫權“為無為,味無味…”,如果已經吃了糖再去吃葡萄那可就真酸了,必須讓嘴巴沒有味道的時候去吃葡萄才是甜的,這就是味無味。故,為無為,就是當事情還沒發生時候就去做才能成功,如果已經成即定事實了你再怎麼做都是白費功夫。

可見無為要求相當高,必須認清事物本質,在初始狀態下手,所以才如此強調“道”的重要性。

③中庸,要求做事不偏不倚,中正平和,順應規律,與無為有點相似,不過多數人理解是不左不右即為中就偏了,為什麼許多人理解會偏,因為孔子沒有強調道,沒有強調認識世界本質的重要性(德道沒並舉,仁義禮智信中智可不代表道)。

而努力/拼搏/奮鬥等是做事的態度,願不願意去做和應該怎麼做,這個是有區別的。


虛實難證主客唯心


到什麼地段唱什麼歌!我們講拼博,是到了博的時候的啦,非自願的啦!中庸是搏,無為是搏,非攻還是搏。各自的說法,表述不同而己。搏是行動。人活著連呼吸都是搏。心有所思,有所謂,有不甘,有所取,有爭競,所以押上血本,要去博一下,你懂的。

木匠在桌子上就輸了,雲梯攻城還是不行。不是非搏而是賭藝不夠,有待創新完善突破,所謂非攻,是墨子掩飾的說法。主張非攻其實是主動的進攻。並不是無條件見人就去投降,無非是能不動武攻心為上是為最好選擇!文攻為上而已。墨家學派奇芭地有自己的武裝,是個學生就是個兵,主張非攻,你信嗎?

老子說無為,並不是說什麼都不做!而是要弄明白天道包容的存在本質及內容,順著規定不違反去做人做事,不碰壁不吃虧,順勢而為。天道就在那裡擺著,無時間無邊沿,也不要求誰去認知。人感覺到天道的存在,得了一丁點門竅,順著規定去巧取豪奪又不露痕跡,那叫無為!其實是有為,要講個順勢而為的理!

中庸也是講條件的。不急進,不退縮,不偏不倚。承認條件,順理而為!以仁智仁政仁愛為準繩為天下存在發展的規定為止境!知止而後有定。這個止,佛家叫湼磐。有了止境,天下循序而運作,順天而行,其樂融融,就大同了的啦!爭競還有必要嗎?

爭競是客觀存在的?公雞為了要母雞下蛋所以分彼此,相互啄得解血淋淋。狗們兒為了確認地盤,彼此在地上撒尿都說那塊地兒是牠劃了界的,牠尿了就是牠的,彼此咬得廢了腿掉了耳的大有狗在!而人,為了自己的利益,鼓吹爭鬥,以為神聖,喪失了理智,要對手的命,口號,理論,認知,行動,互相殘害,點有,古今中外,名目繁多,何止今天?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自己玩去吧,不玩了。


馳者劉悅



您說中國人有安逸的文化傳統,我覺得是觀察到了部分的事實,但不是全部,起碼我們還知道有個愚公移山的故事,愚公是不講安逸的,挖山不止,不光他自己這一代,而且連子子孫孫的活都給安排下了。孔子還對君子說:“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可見追求安逸不是中國文化的全部。


中國文化具有極大的包容性,這個是中國文化一直綿延至今的原因之一。

順著您的話,孔子講中庸,實際上是基於禮,禮規定的是在秩序中人的位置,中庸其實就是不做與你所處位置不相符的事----不管這個事是好事,還是壞事,因為過尤不及,過和不及都不好,就是在其位,謀其政才是好的,舉個例子吧,比如你是個局長,那麼你就把局長的事幹好,不要去幹科長的事,也不要去操心省長應該乾的事。這個是孔子所說中庸的本意。


後來,到了子思哪裡,他事實上是把孔子所說的中庸做了他自己的發揮,子思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太平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裡,子思把中定為了標準,而庸呢,是“常”的意思,也通“用”,意思就是用常守中,不可須臾遠離。原則和標準很重要。


不知道啥時候,中庸被說成是騎牆之道,說成是和稀泥,一團和氣,難得糊塗,這其實是根本不懂什麼叫“中庸”。中國文化被曲解,歪解的很多,而且就算現在,也一樣經歷這樣的命運。

再說老子講無為,這個更簡單,因為老子的起點是道,而道就是無為的,這個無不是沒有,而是不自知,不是思考之後的結果,是本來就是那樣,老子講無為,是要人法地法天,一路法下去,法到道,不是什麼都不幹,而是要幹,不光要幹,而且要像道那樣幹。其實這是很難的事,就算拼搏也未必達到。再說老子“無為”後面還有一句“無不為”或者“無以為”

墨子講非攻,非攻就是別打仗,墨子不喜歡打仗,其實他自己就是個組織的頭目,他這個組織是幫人打仗的,但墨子說,我是用我的組織制止戰爭。主要內容有二:一是非攻,反對攻伐掠奪的不義之戰;二是救守,支持防守誅討的正義之戰。是一個事的倆面。


其實按您的思路,不應該是舉出來非攻來和中庸,無為對應,我個人以為應該舉“非命”。


儒家講“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道家講:“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墨子要回應這倆家,於是他說壽夭,貧富和天下的安危,治亂都不是由“命”決定的,只要通過人的積極努力,就可以達到富,貴,安,治的目標,這就是墨子的“非命”。

到了莊子,莊子除了講無為,其實更講養生,講自由,講齊物。荀子: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莊子不太關心人間的是非,因為他認為那不是終極的道,莊子輕生死,齊物歸一,與天地同遊。


大致捋了一遍,可以有結論了。

儒家,道家,和墨家,其實都不是提倡什麼都不幹,給懶人以理論依據,他們其實都是說人是要乾的,區別只是怎麼幹而已。不管是求有為天下,還是求無為而和於道,還是非命,強調命由我定。都是要乾的。


至於說我們為什麼要拼搏,無非就是活著要吃飯,所以要拼搏,吃飽了,如果想吃好的,還是要拼搏,如果不止於吃了,還想求天下,完成社會責任,也得拼搏,不想求天下,但是要求自由,求道,一樣也要拼搏。


最後是一句題外話,中國文化,如果要了解,不是道聽途說,然後自以為是就“是”了,要讀原典,要與古人同心,要能回到古人的生活年代,與古人“同情”。而這同樣需要拼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