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中,我們簡要介紹了二戰德國“動物園”的坦克,本篇章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那些坦殲裡的猛獸。
“黃鼠狼”坦克殲擊車
該系列共有3型戰車,雖然由於研發較早,只屬於輕型自行反坦克炮,用來對付二戰後期的盟軍和蘇聯紅軍的坦克顯得威力不足,而其本身的裝甲又不堪一擊。在二戰初期還是發揮了一定的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其作用越來越有限,在二戰後,許多“黃鼠狼”自行反坦克炮被蘇聯紅軍或盟軍繳獲,在美國的阿伯丁戰車博物館和前蘇聯的庫賓卡坦克博物館裡,都可以見到它們的身影。
“獵豹”坦克殲擊車
德國"獵豹"坦克殲擊車採用"黑豹"坦克的底盤,保留了原車的動力裝置和車體,增加了一種新的上部結構。1943年10月20日,在阿利斯試驗場向希特勒展出樣車。獲得批准後,於1943年12月17日定名為"獵豹"坦克殲擊車,編號為Sd.Kfz.173。到1945年3月,共生產了384輛。1944年11月,又設計出裝128mm火炮的"獵豹"改進型。
“獵虎”重型坦克殲擊車
"獵虎"坦克殲擊車個頭很大,火炮口徑也大,側裝甲板一直延伸到車體頂部構成其炮塔體的一部分,火炮的防盾也顯得碩大無比。由於生產數量很少,東線戰場僅在德軍向本土退卻的戰鬥中發揮了作用,在西線,阻滯盟軍坦克進攻中也有一定作用。
“象”式坦克殲擊車
"斐迪南"坦克殲擊車的改進型,"斐迪南"由於在庫爾斯克戰場的實戰得到的教訓,後來便在前部安裝了一挺機槍,並且命名為"象"式坦克殲擊車。在"獵豹"出現之前,"象"始終是德國驅逐坦克的不敗象徵,除蘇制100毫米反坦克炮外,任何盟國火炮都無法在1000米距離對它構成正面威脅。一共只製造了90輛的"象"在廣大的歐洲創造了數十倍於己的輝煌戰績。
“犀牛”坦克殲擊車
研製"犀牛"一類"重型自走炮"的直接原因,是由於所謂的"T-34衝擊"。當時德軍用來對付T-34坦克的,主要是牽引式的Pak43/1式88毫米反坦克炮。這種反坦克炮機動性極差,往往需要動用很多人力和車輛將火炮運進和運出發射陣地。為此德軍迫切需要將這種火炮裝到履帶式底盤上,製成自行火炮。美軍在歐洲戰場上唯一損失的M26潘興正是犀牛自行反坦克炮的傑作。
持續關注,下篇,我們將介紹一下那些火炮當中的猛獸!
閱讀更多 學文三班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