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退位時,大清朝的12名鐵帽子王的態度如何?

拜孟


清朝滅亡時,12個鐵帽子王為何不出來拯救?

在很多人看來,每個王朝的滅亡,都是因為帝王將相們不稱職,被人拱翻了了。每個王朝的滅亡,背後一定會有一個靠山王楊林一樣的人物出來擒王保駕。可是,事實卻往往是,一個王朝的覆亡,背後一定有一群極其不負責,極其愚蠢的皇親國戚。沒有這些皇親國戚當蛀蟲,王朝都沒有那麼容易覆亡。

清朝滅亡時,12個鐵帽子王,大都和其他滿洲貴族一樣,更關心自己在新朝的地位如何,根本沒有人為清王朝殉葬,奮起反擊的,更是沒有。

我們來看看12個末代鐵帽子王都是什麼貨色。

1,禮親王——世鐸。

第一代禮親王,是皇太極的次子代善。此人勞苦功高,長期掌握兩紅旗,為清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以至於八大開國鐵帽子王,代善家就有3個。

可是,末代鐵帽子王世鐸,是個徹頭徹尾的草包。

中法戰爭中,慈禧藉口前方戰敗罷免了領班軍機大臣奕忻,任用了光緒皇帝的親爹醇親王奕譞(讀軒)主持軍機處,任用了慈禧弟弟桂祥的鐵哥們奕劻主持總理衙門。此時的41歲的禮親王世鐸,也搭便車進入軍機處,成了軍機大臣。

世鐸這個人,還算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是白痴一個,也不給人添堵。李蓮英在慈禧面前紅的發紫,世鐸作為首席鐵帽子王,居然還要向他行禮。因為對慈禧忠誠,世鐸居然當了17年的領班軍機大臣,慈禧還給他雙份薪俸以示恩寵。

然而,五大臣出洋考察立憲制度回國後,世鐸十分熱心的問,“洋人的國家也下雪嗎?”眾人竟無言以對。

像世鐸這樣的徹頭徹尾的草包也能當17年首席宰相,清朝不滅亡才是見了鬼呢!

2,鄭親王——昭煦。

首任鄭親王是濟爾哈朗,他是努爾哈赤的侄子,也是輔佐順治皇帝的兩位攝政王之一。末代鄭親王是昭煦,此人是徹頭徹尾的敗家子。昭煦花光了祖上留下的積蓄,還把鄭親王府給賣了。賣完府邸,昭煦還從事盜墓工作,偷挖了自己家的祖墳。後來,有個鬼片說鄭親王府是鬼屋,昭煦是大惡人,昭煦把他告上法庭,還獲得了13億元法幣的賠償。不過這個錢,還是被他花光了。

3,睿親王——魁斌。

首任睿親王是大名鼎鼎的多爾袞,此人其實應該算是清朝的開國皇帝,因為清朝的江山基本上江山基本上都是多爾袞打下來的。可惜,多爾袞死後沒有兒子,只好過繼了弟弟多鐸的第五子多爾博。所以,睿親王系,其實是多鐸的後人。

末代睿親王是魁斌,此人沒啥本事,也沒能巴結上慈禧和載灃,於是只當了一個鑲白旗滿洲都統的虛職。魁斌當了20多年的睿親王,啥業績也沒有,純屬混吃等死的樣子。

4,豫親王——多鐸。

多鐸在建立清朝過程中,差不多算是清朝第一名將,只可惜30歲就死了。末代豫親王是懋林,沒啥本事,也不出名。

5,肅親王——善耆。

首任肅親王是皇太極長子豪格,年齡比叔叔多爾袞還大。順治年間,豪格被多爾袞排擠壓迫而死,實在是慘。到了清朝末年,末代肅親王善耆,卻比豪格強多了。

善耆1899年世襲肅親王,據說武功相當高。善耆跟著奕劻和李鴻章簽訂辛丑條約,談判過程中,善耆和日本翻譯川島浪速關係特好,兩人直接結拜為異姓兄弟。善耆還把自己的女兒給川島浪速當乾女。川島浪速後來成了日本特務,善耆的女兒金碧輝也成了大漢奸。

利用川島浪速的關係,善耆成功組織了復興清朝的宗社黨,發起了兩次滿蒙獨立運動,都被張作霖扼殺在搖籃裡。

作為清朝王爺,善耆很有血性,可是賣國求榮充當日寇走狗,還把女兒送給日寇糟蹋,實在是令人不齒。

6,莊親王——載功。

首任莊親王是皇太極第五子碩塞,末代莊親王載功沒啥功勞沒啥世紀,不多說。

7,克勤郡王——晏森。

首任克勤郡王是代善長子嶽託,到了清朝末年,克勤郡王晏森不僅沒能挽救清朝危亡,最後自己練基本生活都無法保障。最後晏森買了一輛黃包車,成了出租車司機,人送綽號“車王”。這樣自力更生,也算難得。

8,順承郡王——訥勒赫。

首任順承郡王是代善之孫勒克德渾,末代順承郡王是訥勒赫。這個郡王沒啥事蹟,不多說。

除了8位開國鐵帽子王,還有四位是雍正和慈禧封的。他們分別是和親王胤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

9,怡親王——毓麒

首任怡親王是雍正的十三弟允詳,末代怡親王是毓麒,屬於溥儀的侄子輩,沒啥影響力。

10,恭親王——溥偉。

恭親王奕忻是慈禧的主要競爭對手,辛酉政變慈禧讓奕忻當了鐵帽子王,隨後就給他罷免了實際職務,失去了權力。同治帝死後,恭親王還曾要求自己孫子溥偉入宮當皇帝,結果被慈禧頑強阻擊。

清朝滅亡後,恭親王溥偉也是宗社黨骨幹,勾結日本復辟清朝。溥儀最終決定到東北任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不去溥偉一定去。所以,當溥偉想在偽滿洲國當官是,也遭到了溥儀的排擠迫害。

11,醇親王——載灃。

首任醇親王是光緒皇帝的親爹,宣統皇帝的親爺爺。第二任也是最後一人醇親王,便是清朝的掘墓人載灃。

1908年,慈禧去世,載灃的兒子溥儀上臺當皇帝,載灃28歲執掌國家政權,大刀闊斧實行“改革”,第一把所有權力收歸滿洲貴族,北洋系被得罪,第二把所有政治改革試驗取消,立憲黨被得罪。當北洋系立憲黨和革命黨合流時,清朝就沒有辦法再搶救了。

12,慶親王——奕劻。

奕劻是靠著慈禧的弟弟弟弟桂祥上來的,作為閒散宗室,他巴結慈禧方面十分熱心,在貪腐上也登峰造極。袁世凱利用銀子收買了奕劻,把北洋系安插在朝野重要位置。最後,隆裕太后面對辛亥革命一籌莫展,奕劻以人格擔保袁世凱能挽救大清,最後大家發現,奕劻的人格,一文不值。

這就是清朝滅亡時的十二個鐵帽子王,兩個掘墓人,兩個復仇者,還有兩個黃包車伕。


歷史知事


清朝的十二個鐵帽子王,有8個是宗室近支的開國功臣,有4個是後來添加的,其中雍正添了一個,慈禧添了仨。

但不管是老的鐵帽子王,還是後來新加的。到了晚清時,都歇菜了。八旗子弟整體墮落,這些小王爺們也不例外。

當然,溥儀要退位時,這些小王爺都是堅決反對的。當然要反對啊,皇帝退位後,他們頭頂的王爺的帽子就丟了。

可是,反對歸反對。也只能是口頭上而已。論實力,這些紈絝子弟早就沒了他們祖宗的那點能耐。

眾所周知,逼迫清帝退位的是袁世凱。而袁世凱之所以逼迫清帝退位,是與南方的革命黨早就暗度陳倉,達成了共識:袁世凱結束滿清,開啟共和,大家就推舉袁世凱做第一任大總統。

革命黨為什麼要假借袁世凱之手完成自己的使命呢?

很簡單,因為當時的整個天下,只有袁世凱擁有這個實力。袁世凱的實力,就是他手中緊握的六鎮北洋兵。

這些北洋兵,是袁世凱用德式的方法訓練而成的,配備的裝備也先進,戰鬥力很強。

在清廷八旗兵、綠營兵都已變成廢物的情況下,袁世凱的這六鎮北洋兵,是唯一能打的。

但儘管如此,清廷的小王爺們還是不同意溥儀退位。

於是,袁世凱就使用了一點手段。他讓心腹大將段祺瑞牽頭,聯合正在武昌前線鎮壓革命軍的那些將領們,發了一個聲明,告訴清廷:如果皇帝不退位,將士們就難以管束了,隨時面臨兵變的危險。

這是明目張膽的威脅。

順便,革命黨也推波助瀾,派出了刺客,專門刺殺那些阻止清帝退位的老頑固。有人出門就被炸彈炸死了。

大家知道,那些清廷的小王爺們過慣了富貴日子,貪生怕死,膽小如鼠,前有段祺瑞的恫嚇,後來又有革命黨暗殺的恐嚇。他們就屈服了,不敢再反對溥儀退位。

而在此之前,袁世凱早就說服了隆裕太后同意再清帝退位詔書上簽字。於是,溥儀因此順利退位。


趣談國史


“榮耀歷史”用心為你解答歷史


“鐵帽子王”是世襲罔替的王爵俗稱,清朝300年曆史,一共有12位鐵帽子王,那麼這12位鐵帽子王在晚清發揮了什麼作用呢?

1、清朝王爵制度

自劉邦之後,異姓不能封王便成了各個王朝的鐵律,清朝同樣如此,只有愛新覺羅子孫才能封王爵(蒙古諸王除外)。

清朝最高王爵為和碩親王,第二等王爵為多羅郡王,第三等為貝勒,第四等為貝子。

不像以前王朝,皇子出生幾個月就會被封王,清朝對爵位的授予非常嚴格。親王爵位只有作出重大貢獻的皇子才會被授予,而做出重大貢獻的愛新覺羅其他子孫最高被封為多羅郡王。其他的愛新覺羅子孫多為貝勒或者貝子,有很多人並沒有爵位。

另外是否世襲罔替關係到王爵的含金量,何謂世襲罔替,也就是說這一脈只要不絕嗣,就會有一個人承襲王爵,如果不是世襲罔替,那麼親王的兒子只能繼承郡王爵位,郡王的兒子只能繼承貝勒的爵位,以此類推,爵位越來越低,直至沒有爵位。

2、清朝的鐵帽子王

清朝一共有12位鐵帽子王,其中8位是清朝開國功臣,另外4位是在清朝幾百年過程中做出突出貢獻恩封的。

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的次子,把皇位讓給了皇太極,後來也擁立順治登基;

鄭親王:濟爾哈朗,唯一一個非皇帝直系的親王,正藍旗旗主,順治登基時和多爾袞一起攝政;

睿親王:大名鼎鼎的多爾袞,對清朝功勞甚大,雖然中間經歷了曲折,但是最終被封為鐵帽子王還是實至名歸;

豫親王:多鐸,多爾袞的胞弟,立下赫赫戰功;

肅親王:豪格,皇太極的長子,和多爾袞爭皇位,便宜了順治,同樣立下了赫赫戰功;

莊親王:碩塞,皇太極的五子,消滅李自成和南明政權。

克勤郡王:嶽託,代善的兒子,努爾哈赤的孫子,戰功赫赫好;

順承郡王:勒克德渾,代善的孫子,屢建戰功。

所以清朝初年的八大鐵帽子王,其中6位是親王,2位是郡王,而代善一脈佔了3個,算是沒有搶到皇位的補償吧。

另外四個鐵帽子王分別是:

怡親王:胤祥,即十三爺,幫助雍正奪嫡成功,雍正繼位之後便被封為鐵帽子王;

恭親王:奕訢,幫助慈禧發動辛酉政變,從8位顧命大臣手中奪回了大權,所以被慈禧封為鐵帽子王;

醇親王:奕譞,同樣幫助慈禧發動辛酉政變,但是隻是被封為親王,並不是鐵帽子王,但是他兒子載湉成為光緒皇帝后,他晉封為鐵帽子王;

慶親王:奕劻,清朝最大的貪官,操辦慈禧60大壽有功,被封為親王,慈禧去世後,載灃執政,為了拉攏他封為鐵帽子王。

整體來看,後面4位鐵帽子王的質量遠遠不如清初八大王,特別是最後面的三位,均是因為慈禧被封為親王,而且處於清朝末年,恭親王和醇親王的王爵只傳了2代,慶親王更是隻傳了奕劻一人,清朝便滅亡了。

3、清朝滅亡時12位鐵帽子王的情況

1912年,宣統皇帝頒佈退位詔書,清朝滅亡,在這個時間點前後,有影響力的鐵帽子王只有四位,分別是:
醇親王載灃,時任攝政王,溥儀的親生父親,清朝實際統治者;

慶親王奕劻,時任領班軍機大臣;

恭親王溥偉,時任正紅旗滿洲都統等,手握軍權;

肅親王善耆,時任民政大臣、理藩大臣等,是滿清重臣。

其他的鐵帽子王要不就是政治話語權太低,要不就是無職無權。

那麼這四位鐵帽子王對宣統退位有什麼看法呢?

恭親王溥偉和肅親王善耆極力反對退位,甚至想要重現大清榮光。清朝滅亡之後,兩人都選擇和日本人合作,在東北搞滿族獨立運動,溥儀擔任日偽滿洲國皇帝也是溥偉在其中穿針引線;肅親王善耆作為理藩大臣拒絕在退位詔書上簽字(可以看看退位詔書,理藩大臣那一欄簽字是空白)。

醇親王載灃

,溥儀的親生父親,清朝實際統治者,辛亥革命之後,在袁世凱等一眾人等的逼迫下,同意宣統皇帝退位。雖然本人能力不咋樣,但是還是有著民族大義的,當初德國大使在北京被殺,他前往德國向徳皇道歉,拒絕給徳皇下跪,清朝滅亡後他多次拒絕日本人的招攬,後來還痛斥兒子溥儀做日本人的走狗。

慶親王奕劻,清朝最大的貪官,危害程度遠超和珅,對於他來說,只要銀子到手了,管他清朝滅亡與否。他在做領班軍機大臣時,公然賣官鬻爵,將清朝一步步推向深淵,所以他死後,溥儀給的諡號是“謬、醜、幽、厲”等惡諡,讓其家人自己選一個,足見溥儀對他的厭惡。

清朝末年,泥沙俱下,歷史車輪滾滾向前,已經不是一兩個人能改變的了。


榮耀歷史


鐵帽子王應該是清代最出名的爵位了,按照清代的制度,皇族宗室子弟的爵位需要逐代降爵,就是每過一代就降爵一級,不能代代相傳。

但是鐵帽子王是不用降爵的,其爵位世襲罔替,並且即便是後代襲爵之人犯罪,也只是治個人之罪,該爵位是不會被廢除,而是交由其他兄弟或侄子襲爵。

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清朝的爵位制度並不是特別的完善和清楚,直到乾隆年間,乾隆皇帝藉著給多爾袞平反的機會,才正式在制度上明確了鐵帽子王。

有清一代,共計封了十二個鐵帽子王,其中前八個是功封,後四個是恩封。

功封的八個親王和郡王:

和碩禮親王:代善

代善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清初“四大貝勒”之一,在努爾哈赤長在褚英被賜死後,代善成為努爾哈赤默認的首選繼承人。

但是由於代善虐待前妻所生的兩個兒子嶽託和碩託,再加之代善與父親努爾哈赤的第四位大妃阿巴亥有私情,最後被努爾哈赤廢除了儲君之位。

在努爾哈赤死後,代善與其子嶽託擁立皇八子皇太極即位,因有擁戴之功,在皇太極稱帝之後便晉封代善為和碩禮親王。不過由於代善貴為長兄,皇太極後期對他非常壓制,代善只能長期賦閒在家。

皇太極死後,豪格與與多爾袞爭帝位,最後在代善的主持下擁立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位,為清朝和平完成政權交接立下了悍馬公里。

順治五年代善病逝,代善死後,他的兒子滿達海被改封為和碩巽親王,後來傳到代善的孫子傑書手中時又變成了和碩康親王。乾隆四十三年恢復其後人禮親王封號。禮親王世爵共傳10世,共15人襲爵,3人被奪爵。

清亡時,當時的禮親王叫世鐸,擔任任皇族內閣弼德院顧問大臣,對時局沒啥大影響,

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

濟爾哈朗努爾哈赤的侄子,也是所有親王中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孫(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六子,舒爾哈齊因謀反被努爾哈赤處死,但濟爾哈朗沒有受到牽連)。

順治初年與多爾袞同為攝政王,他與多爾袞共同被稱為“叔王”,順治十二年去世。其後人曾該封為”和碩簡親王,乾隆年間四十三年恢復鄭親王封號。

鄭親王世爵共傳10世,17人襲爵,其中5人被奪爵。清朝最後一位鄭親王叫昭煦,這時一個純粹的敗家子,他對於大清的貢獻一點都沒有,反而還將家產揮霍一空後去盜挖自家祖墳,真是奇葩至極。

和碩睿親王:多爾袞

多爾袞努爾哈赤十四子,皇太極稱帝后晉封為睿親王。皇太極死後,他與侄子豪格爭帝位,最後同意擁立福臨即位。

清兵入關後,他的成為從“叔父攝政王”一路變成“皇叔父攝政王”,最後乃至“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多爾袞在出獵時死於喀剌城,死後追封清成宗。由於多爾袞無子,清廷就將多爾袞弟弟多鐸的第五子多爾博過繼給多爾袞襲爵。

不過多爾袞死後不久就被清算,多爾博也被廢爵歸宗。到乾隆四十三恢復多爾袞睿親王爵位,繼續讓多爾博後人襲爵。

睿親王世爵共傳11世,除去追封的,共8人襲爵。清廷滅亡時,當時的睿親王是魁斌,此人也是沒有實權,只掛著個鑲白旗滿洲都統的職務,對局勢沒啥影響。

和碩豫親王:多鐸

多鐸是努爾哈赤十五子,也是多爾袞同胞幼弟,皇太極稱帝后豫親王。清軍入關後,他率軍南下,滅南明弘光政權。順治六年多鐸因天花病逝,在多爾袞死後,他的後人被降封為信郡王。

到乾隆四十三年恢復豫親王封號,豫親王世爵共傳9世,13人襲爵,其中2人被奪爵。清朝滅亡時,當時的豫親王是懋林,對時局沒啥影響。

和碩肅親王:豪格

豪格是皇太極長子,在父親皇太極稱帝后被封為和碩肅親王。後因與多爾袞爭帝位而被陷害,削官奪爵,死於獄中。順治八年福臨親政後為長兄昭雪,恢復豪格肅親王封號。肅親王世爵共傳9世,10人襲爵。

清朝滅亡時,當時的肅親王是善耆,他是宗社黨骨幹成員,曾拒絕在清帝退位詔書上簽字,清亡後他逃至旅順,兩次發起滿蒙獨立運動,均以失敗告終。日本侵華時臭名昭著的漢奸川島芳子就是她的女兒。

(善耆)

和碩莊親王:碩塞

碩塞皇太極五子,最初的封號是和碩承澤親王,死後其後人被改封為莊親王。但是莊親王爵位只在碩塞後人中傳遞了一代人,碩塞長子博果鐸襲爵,但是博果鐸死後,由於膝下無子,雍正皇帝就命自己的兄弟胤祿過繼襲爵。

不過雖然博果鐸無子,但他還有兄弟,可雍正皇帝偏偏讓自己的兄弟襲爵。有人說這可能是康熙的想法,但最後莊親王爵位被收歸到康熙皇帝一脈。

莊親王一支共傳8世,11人襲爵,其中2人被奪爵。清亡時,當時的莊親王是載功,對時局無影響。

多羅克勤郡王:嶽託

嶽託努爾哈赤之孫,禮親王代善長子,自幼隨父祖征戰,皇太極稱帝后被封為成親王,但因性格狂妄傲慢,兩度被降為貝子。

崇德三年,嶽託病逝軍中,皇太極追封其為克勤郡王,乾隆四十三年詔享太廟。克勤郡王世爵共傳13世,17人襲爵,其中3人被奪爵。

清亡時,當時的克勤郡王叫晏森,對政局無影響。在清亡後他迅速把家底敗光,甚至當起了人力車伕。

多羅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努爾哈赤曾孫,代善之孫,善第三子薩哈璘之子。他一生屢建戰功,追封穎親王。順治五年改封順承郡王,順治九年去世。順承郡王世爵共傳10世,15人襲爵,其中3人被奪爵。

清亡時,當時在位的順承郡王是訥勒赫,任正白旗滿洲都統,對時局無影響。

除了上述這八位功封鐵帽子王以外,在雍正朝、同治朝、光緒朝,清廷又恩封了四位親王,分別是:

和碩怡親王:胤祥

和碩恭親王:奕訢

和碩醇親王:奕譞

和碩慶親王:奕劻

在這四位恩封鐵帽子王中,怡親王爵位是在清朝中期(雍正年間)獲封的,傳到清末時,當時的怡親王毓麒已經沒有什麼權勢了。

而當時的恭親王溥偉、醇親王載灃,慶親王奕劻由於封爵交晚,勢力還是比較強大的,其中恭親王溥偉與肅親王善耆都是總社黨員,反對南北議和,拒絕清帝退位,清亡後也都與日本人勾結,從事了許多賣國行為。

(溥偉)

載灃則是末代皇帝溥儀的親爹,辛亥革命爆發時他正擔任攝政王,最初時他也是反對與南方議和,後來由於指揮不動新軍,被迫辭去了攝政王一職。

清亡後,載灃先是遷居天津閉門不出,九一八事變後他曾短暫前往東北,但在拒絕日本人勸降後返回關內。

1949年1月,傅作義在北平起義,北平和平解放,載灃將醇王府貢獻給人民政府以作公用。到1951年初,載灃病故。

(載灃)

至於慶親王奕劻,作為最晚一個獲封鐵帽子王的人,他在清末的作用是極為重要的。在辛亥革命爆發後,他直接表示同意清帝退位,只要能夠保住自己家產就行。

清亡後奕劻遷居天津,到1917年他在天津病逝。

(奕劻)


千佛山車神


公元1912年,隆裕太后頒佈遜位詔書,標誌著大清王朝正式結束,也標誌著兩千年封建史結束。


當時的大清12位鐵帽子王爺,(僅僅是爵位,有些並無實權,而且有的年紀很小,並不能有什麼意見可以發表)主要成年的有權利的王爺:有主戰派肅親王善耆,恭親王溥偉,消極避世派醇親王載灃,和平遜位派慶親王奕劻(主和派)。

主戰派:以恭親王嫡孫溥偉為代表。

公元1880生於恭親王府,18歲時即公元1898年繼承王位。說到清末的這麼多皇子黃孫中,這個溥偉絕對是比年僅三歲的溥儀更適合做皇帝的,當時也是候選人,可是慈禧最後一次的選擇依舊是錯誤的。

溥偉這個王爺還是名副其實的,歷任官房大臣、正紅旗滿洲都統、禁菸事務大臣等要職,而且辦事幹練,頗有當年清朝先祖的一絲絲味道。當時的溥偉在京城與良弼、鐵良等人成立宗社黨,由鐵良任總司令,組織軍隊與革命軍決戰。

當朝廷就退位討論時,溥偉曾要求領兵再戰一次,但是遭到了朝廷內外的一致反對,無奈而退。1912年,溥儀頒發《退位詔書》後,溥偉大怒,叫嚷道:“有我溥偉在,大清就不會亡。”不過溥偉也是識時務之人,大勢已去,黯然離開了北京。

肅親王善耆:

溥儀退位後,善耆把自己所有農田、森林、金礦、牧場等都抵押了出去,然後招募了大量土匪,進行軍事訓練,計劃在遼寧組織一支軍隊,聯合蒙古貴族千山和巴布扎布的部隊一起南下,合力拿下北京,然後建立一個“包括內外蒙古、滿洲三省和華北為一體”的大王國,請溥儀即位。(無疾而終因為日本人反對)


消極避世派:醇親王載灃


載灃,溥儀的親爹。當溥儀繼位以後也是父憑子貴,當上了攝政王。不過載灃的能力顯然不夠,而且為人謹慎,行事頗為低調。當辛亥革命發生以後,已經預感到大清時日無多的載灃也主動退出了權力的舞臺,一邊養老去了。當然作為大清王朝最後的實際統治者,溥儀退位他也是同意的,一種無奈的同意。

和平遜位派:慶親王奕劻



這個王爺呢,就是一手推動溥儀退位的主力,也是當時清朝權力最大的王爺。可惜了,權力有時候大了禍害也大(僅限於針對清朝江山)。沒本事,還特別愛財(受了袁世凱200萬勸溥儀退位),沒能力,卻又世襲了王位。(但是死後也是比較慘的,據說屍體都臭了,而且溥儀只給出了諡號只有“謬、醜、幽、厲、密等五個最貶低的諡號讓其家人選擇)

276年的國祚也隨著王爺們各自的選擇一同流進歷史的長河,“鐵帽子王”的發展歷程也就大概是大清王朝的興衰史了。鐵帽子”隨著大清王朝的落幕,也變成了“泥帽子”,終被歷史的淘沙大浪衝刷而盡。沒有假如,沒有奇蹟,六歲的溥儀成為了末代皇帝。



歷史中簡堂言史君


清朝時的鐵帽子王跟一般的王侯將相不同,要想得此殊榮,必須要建立特殊的功勳,才能享受世襲罔替的待遇。從清朝初年到清末,溥儀退位時,仍有12位鐵帽子王。所以這些人的態度對於一個瀕臨破碎的國家來說,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當然,這些鐵帽子王們並不希望看到大清滅亡,因為這將代表過去的地位和待遇將不復存在。

然而,胳膊始終擰不過大腿,在溥儀讓位之前,段祺瑞就曾有過逼宮的行為。那時八旗當中就有一些名流權貴收受賄賂,勸其退位;也有人怕麻煩,保持中立;但抵制的人也不計其數,因為溥儀一旦讓位利益肯定會受損。可不管怎樣,清朝的滅亡早已是鐵板釘釘的事了,無非早晚的問題,任由如何彌補,也是徒勞無功。

此時,更有手握重兵的袁世凱操縱的新軍佔領著大清王朝,並且當民國給溥儀擬定《清室優待條件》後,抵抗的人已是寥寥無幾,因為這份條約給予了皇族極高的待遇,雖說丟了江山固然可惜,但是身家性命和錢財才是更值得珍惜的。

縱觀整個清朝時期的鐵帽子王們,隨著江山搖搖欲墜,當年的氣勢已不復存在,更是在國家將要覆滅時,未作出絲毫貢獻,後人們更是大肆揮霍,最終也是名譽掃地。

最終於1912年2月12日,溥儀6歲時,由當時臨朝的隆裕太后頒佈了退位詔書,意味著清朝滅亡,延續二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正式告別歷史舞臺。


陸棄


要知道,一個國家的覆滅,雖然君主要承擔最主要的責任,但其實在整個國家覆滅的過程中,君主背後的人,同樣也是要承受主要責任的。

大清王朝,存在了接近三百年,大清王朝也沒有躲過三百年這個詛咒。在大清王朝覆滅的時候,清朝實際上是有著一個皇帝,溥儀,一個太后,隆裕太后,已經十二位鐵帽子王的,僅僅一個溥儀肯定是扛不動大旗的,十二位鐵帽子王,看起來也象模像樣,但說實話,這十二個人,也是必須承擔大清滅亡的責任的。

清朝有十二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人是在大清建國之初,就已經立下過汗馬功勞的八位皇親國戚之後,其餘四位,則屬於在後來的時候接受了賞賜,受封為鐵帽子王之一。

首先是和碩禮親王,第一任和碩禮親王是代善,努爾哈赤的次子,差點繼承皇位,到清末的時候,繼承了此爵位的人名為世鐸,世鐸是個怎樣的親王,會是一個能夠扭轉局勢的人嗎?世鐸是一個對把洋人當爸爸,把慈禧當孃親的人,就算是見到了慈禧眼前紅人李蓮英,世鐸都會上前跪上一跪,這樣的人,當然難成大器。

和碩睿親王,第一任和碩睿親王是多爾袞,清末時候的和碩睿親王名為魁斌,雖然在朝廷中也擔任差事,但卻沒什麼本事,到最後,雖然心有不甘,但也沒有表明自己的什麼意見。

和碩鄭親王,第一任和碩鄭親王是努爾哈赤胞弟的兒子吉爾哈朗,清末時候的和碩鄭親王名為昭煦,晚年的昭煦,甚至依靠著販賣家產,掘自家祖墳這樣的手段斂財,昭煦花錢大手大腳,到最後甚至還欠款不少,是個平庸之人。

和碩豫親王,第一任和碩豫親王為努爾哈赤十五子多鐸,清末時候的和碩豫親王名為端鎮,在清朝滅亡以後,依靠變賣家產過活,後來把祖傳王府都賣給了外國人,建立起了中國當時最好的一所綜合醫院,端鎮也算是一個平庸之人。

和碩肅親王,第一任和碩肅親王名為豪格,是努爾哈赤長子,清末時候的和碩肅親王名為善耆,他到很明確的贊成立憲運動,只不過,他又是一個保皇派,他的女兒,名為川島芳子。

和碩莊親王,第一任和碩莊親王為皇太極五子碩塞,末代的和碩莊親王名為載功,算不上一個有才能的人,也是平庸的很。

多羅克勤郡王,末代多羅克勤郡王名為宴森,跟前幾位一樣,揮霍無度,晚年窮困潦倒。

多羅順承郡王,末代多羅順承郡王名為訥勒赫,算是十二人中最富有的一個,擔任過不少職位,不過晚年也是將財產敗光,說白了還是平庸。

和碩醇親王,末代和碩醇親王也是載灃,載灃對君主立憲,可是贊成的,畢竟大勢已去,當時的載灃也只能選擇讓步。

和碩怡親王,末代和碩怡親王名為毓麒,說白了就是跟在溥儀旁邊打雜的一個人,自然也是沒有多少話語權的。

和碩恭親王,末代和碩恭親王名為溥偉,明確拒絕君主立憲,拒絕在退位詔書上簽字,甚至妄圖復辟。

和碩慶親王,末代和碩慶親王名為奕劻,奕劻其實算是一個挺有權勢的人,甚至他都看不起小皇帝溥儀,只不過,清廷已經是一艘破船,就算他反對,也是沒辦法的。

大清之所以覆滅,雖然少不了慈禧的禍害,但這些人的不作為也是重要原因。


魏青衣


清朝初期,整個鐵帽子王也就有幾個而已,不僅如此,鐵帽子王是可以世襲罔替的。要得到這種待遇,必須要有特殊的功勳。清朝初年,曾以軍功分封了八位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可是到了後來鐵帽子王就越來越多了。

清朝建立前期,只有隨努爾哈赤起兵,立下戰功的代善、濟爾哈朗、多爾袞、多鐸、豪格、碩塞、嶽託、勒克德渾八位,胤祥、奕訢、奕譞、奕劻是在清朝中後期因功勳卓著才被冊封。

溥儀退位時,十二個“鐵帽子王”分別是:

醇親王載灃:光緒之弟,溥儀生父。溥儀繼位後成為監國攝政王,是大清王最後的實際統治者,最終同意退位。

慶親王奕劻:歷任領班軍機大臣、總理大臣,辛亥革命後讓出內閣總理大臣職務給袁世凱,轉任弼德院總裁。

奕劻收了袁世凱兩百萬銀元的巨資賄賂,力主溥儀退位。

奕劻死後屍體都臭了,溥儀就是不降諡號,後多方說和,溥儀才給出“謬、醜、幽、厲”四個字,讓奕劻家人挑。

奕劻的家人無奈只好求取攝政王載灃,溥儀極不情願地賜了個“密”字,奕劻家裡人還想討個好聽點的諡號,但溥儀表示:愛要不要!

肅親王善耆:歷任民政大臣、理藩大臣,日本特務川島芳子就是他的女兒。

溥儀退位後,善耆把自己所有農田、森林、金礦、牧場等都抵押了出去,然後招募了大量土匪,進行軍事訓練,計劃在遼寧組織一支軍隊,聯合蒙古貴族千山和巴布扎布的部隊一起南下,合力拿下北京,然後建立一個“包括內外蒙古、滿洲三省和華北為一體”的大王國,請溥儀即位。

小日本認為這個計劃不靠譜,否決了他的計劃,並且不許他輕舉妄動。最終善耆在窮困潦倒,深感復辟無望之下,鬱鬱而終。

恭親王溥偉:奕訢之孫,歷任官房大臣、正紅旗滿洲都統、禁菸事務大臣等。

溥偉堅持君主政權,堅決反對共和制度,組織成立宗社黨,企圖暗殺袁世凱。溥儀退位後,溥偉先避居京郊戒臺寺,後轉移到青島,打算勾結日本人,意圖在東北發起滿門獨立運動,最終溥偉是貧困潦倒,可憐巴巴的病死在了大連新華旅社,時年56歲。

禮親王世鐸:代善九世孫,曾任軍機大臣、宗人府宗令、弼德院顧問大臣。世鐸膽小、見識淺薄,曾問外國是否也下雪被傳為笑談。

鄭親王昭煦:溥儀退位時年僅十二歲,加上鄭親王端華、肅順都在祺祥政變中獲罪被殺,鄭親王世系早被邊緣化,根本無人理睬。

溥儀退位後,他為了揮霍就開始變賣古玩字畫、文物珠寶、各種房產和田地,直至將祖宗陵寢周圍的古樹、將陵寢內的石料、木材一類東西等都賣得一乾二淨,最後竟盜賣鄭王墳內文物。

承順郡王訥勒赫:曾任“鳥槍管理大臣”、閱兵大臣、正白旗滿洲都統、禁菸大臣。

他同昭煦一樣也是著名敗家子,他死後,他的兒子文葵為了維持開支,將順承郡王府以75000塊現大洋,賣給了張作霖,後來張作霖入主北京,奉軍的總司令部就設在順承郡王府內。

睿親王魁斌:曾任管宴大臣、鑲白旗滿洲都統、資政院議員。

豫親王懋林:屬於典型的紈絝子弟,清朝滅亡後變賣祖宅。

莊親王載功:曾任鑲黃旗蒙古都統。因其兄載勳鼓動義和團捕殺洋人,最後被賜自盡,自此莊親王一系一蹶不振。

克勤郡王宴森:溥儀退位時年僅16歲,之後變賣祖產,一度淪落到當車伕。

怡親王毓麒:溥儀退位時年僅十二歲,也沒有什麼發言權。

豫親王端鎮:溥儀退位時年僅三歲,小屁孩一個。

1912年年初的時候,清朝皇室對於溥儀是不是退位,進行了激烈的爭議。溥偉、載澤等人都堅決反對皇帝退位,主張頑抗到底。載灃選擇了隱退,不發表意見。那麼只有當時的奕劻是輩分高、權力大的人。

雖然奕劻輩分大、權力大,當清朝的鐵帽子王前往奕劻府上時,奕劻的表現讓人很失望。奕劻同意溥儀退位,結束了清朝將近300年的統治。在1917年奕劻去世之後,溥儀對奕劻的反感程度非常大,認為清朝的滅亡,奕劻負有直接責任。






歷史讀白


首先我們要知道“鐵帽子王”的正式稱謂為“大清世襲罔替親王”,不是官銜,是一種特殊的爵位,意為世襲罔替,永遠不降級。

清朝建立前期,只有隨努爾哈赤起兵,立下戰功的代善、濟爾哈朗、多爾袞、多鐸、豪格、碩塞、嶽託、勒克德渾八位,胤祥、奕訢、奕譞、奕劻是在清朝中後期因功勳卓著才被冊封。鐵帽子王權力大小,要視擔任的官職而定,所以有的鐵帽子王的後代,只是世襲了“鐵帽子王”頭銜和俸祿,而實際任職官位並不高,頂多只是一個衣食無憂的王爺,所以在皇帝退位這種大事上,他們不一定有發言權。

溥儀退位時,十二個“鐵帽子王”分別是:

醇親王載灃:光緒之弟,溥儀生父。溥儀繼位後成為監國攝政王,是大清王最後的實際統治者,最終同意退位。

慶親王奕劻:歷任領班軍機大臣、總理大臣,辛亥革命後讓出內閣總理大臣職務給袁世凱,轉任弼德院總裁。

奕劻收了袁世凱兩百萬銀元的巨資賄賂,力主溥儀退位。

奕劻死後屍體都臭了,溥儀就是不降諡號,後多方說和,溥儀才給出“謬、醜、幽、厲”四個字,讓奕劻家人挑。

奕劻的家人無奈只好求取攝政王載灃,溥儀極不情願地賜了個“密”字,奕劻家裡人還想討個好聽點的諡號,但溥儀表示:愛要不要!

肅親王善耆:歷任民政大臣、理藩大臣,日本特務川島芳子就是他的女兒。

溥儀退位後,善耆把自己所有農田、森林、金礦、牧場等都抵押了出去,然後招募了大量土匪,進行軍事訓練,計劃在遼寧組織一支軍隊,聯合蒙古貴族千山和巴布扎布的部隊一起南下,合力拿下北京,然後建立一個“包括內外蒙古、滿洲三省和華北為一體”的大王國,請溥儀即位。

小日本認為這個計劃不靠譜,否決了他的計劃,並且不許他輕舉妄動。最終善耆在窮困潦倒,深感復辟無望之下,鬱鬱而終。

恭親王溥偉:奕訢之孫,歷任官房大臣、正紅旗滿洲都統、禁菸事務大臣等。

溥偉堅持君主政權,堅決反對共和制度,組織成立宗社黨,企圖暗殺袁世凱。溥儀退位後,溥偉先避居京郊戒臺寺,後轉移到青島,打算勾結日本人,意圖在東北發起滿門獨立運動,最終溥偉是貧困潦倒,可憐巴巴的病死在了大連新華旅社,時年56歲。

禮親王世鐸:代善九世孫,曾任軍機大臣、宗人府宗令、弼德院顧問大臣。世鐸膽小、見識淺薄,曾問外國是否也下雪被傳為笑談。

鄭親王昭煦:溥儀退位時年僅十二歲,加上鄭親王端華、肅順都在祺祥政變中獲罪被殺,鄭親王世系早被邊緣化,根本無人理睬。

溥儀退位後,他為了揮霍就開始變賣古玩字畫、文物珠寶、各種房產和田地,直至將祖宗陵寢周圍的古樹、將陵寢內的石料、木材一類東西等都賣得一乾二淨,最後竟盜賣鄭王墳內文物。

承順郡王訥勒赫:曾任“鳥槍管理大臣”、閱兵大臣、正白旗滿洲都統、禁菸大臣。

他同昭煦一樣也是著名敗家子,他死後,他的兒子文葵為了維持開支,將順承郡王府以75000塊現大洋,賣給了張作霖,後來張作霖入主北京,奉軍的總司令部就設在順承郡王府內。

睿親王魁斌:曾任管宴大臣、鑲白旗滿洲都統、資政院議員。

豫親王懋林:屬於典型的紈絝子弟,清朝滅亡後變賣祖宅。

莊親王載功:曾任鑲黃旗蒙古都統。因其兄載勳鼓動義和團捕殺洋人,最後被賜自盡,自此莊親王一系一蹶不振。

克勤郡王宴森:溥儀退位時年僅16歲,之後變賣祖產,一度淪落到當車伕。

怡親王毓麒:溥儀退位時年僅十二歲,也沒有什麼發言權。

豫親王端鎮:溥儀退位時年僅三歲,小屁孩一個。

綜上:十二個鐵帽子王分為四類,奕劻堅決支持退位;善耆、溥偉堅決反對退位;載灃大局為重無力迴天不得不退位;其他人如同空氣。




粥大仙的孤獨之旅


大清王朝12個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算是清朝最大的既得利益家族,只要大清朝還在,他們的子子孫孫都能夠繼承王位,地位永遠不下降。現在溥儀要退位,大清朝沒了,那他們的利益也就沒了,他們當然應該是強烈反對,可事實上這12個鐵帽子王的表現卻各不相同,這是為什麼呢?

鐵帽子王是大清特有的爵位,相比起其他親王,多享有三大特權:“世襲罔替”, 隔代不降爵;俸祿優厚,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叫鐵帽子王府。

鐵帽子王的特權,雖然可以世襲罔替,但畢竟要大清朝還在才行。所以一開始的時候,他們都是強烈反對溥儀退位的。

為了阻止溥儀退位,以鐵帽子王溥偉等為代表的滿清皇族,組建了宗社黨,其宗旨就是反對溥儀退位,要求隆裕太后主持君主政權。

為了實現他們的目的,他們密謀罷免袁世凱的內閣總理職務,並策劃刺殺袁世凱,讓毓朗、載澤等擔任內閣職務,由鐵良擔任軍隊總司令,繼續和革命軍交戰以奪回政權。

另一個強烈反對清帝退位的就是肅親王善耆。這個人在當時的鐵帽子王裡面是權勢比較高的,他當時就不在退位的詔書上簽字。
後來,清朝滅亡後,他一直和日本人勾結在一起,想依靠日本人的勢力來恢得清王朝的統治。

為了實現這個目的,他也是花費了巨大的心思,一方面傾家蕩產的組織併發起了兩次滿蒙獨立運動,但均以失敗告終;另一方面,他將女兒金碧輝送給日本人川島速浪做女兒,妄想以此來獲得日本人的支持。

說到善耆送給日本人川島速浪的那個女兒金碧輝,我們很多人可能不熟悉,但要是說到川島芳子,相信大家就不陌生了,對,就是那個臭名昭著的日本女特務。

很顯然,在歷史的大勢面前,他們的計劃都沒有實現,形勢越來越朝著不利於滿清發展。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人的態度就開始鬆動,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慶親王奕劻。他是滿清最後一個鐵帽子王,是慈禧太后親封的。按說他也是愛新覺羅皇族的人,理應為滿清皇朝貢獻自己所有的力量。

但是他在清末很多時候站在袁世凱這邊。雖然他是如假包換的滿人,但是很多人甚至懷疑他是打入滿清內部的奸細。因為袁世凱幾次遇到危險的時候,都是他在保護袁世凱,而袁世凱逼宮的時候,他卻最先贊成清帝退位。

他當時可謂是位高權重,但是對滿清皇室來講,他卻是個損害清朝利益的人,以至於他死的時候,溥儀都不肯給他諡號。

至於其他那些鐵帽子王,經過清朝幾百年的發展,基本上在朝廷中的位置都不太高,並沒有什麼實際的權力。在革命的浪潮中,他們都被嚇破了膽,特別是良弼被革命黨人給炸死了後,他們更是不敢言語了。

袁世凱在逼迫溥儀退位時,給了滿清皇室非常優厚的條件,承諾的“清王公世爵,概仍其舊”“清皇族私產,一體保護”等待遇,也讓這些鐵帽子王的既得利益在清帝退位後,也得到了保障,而如果繼續反抗下去,說不定連命都保不住。所以,除了溥偉和善耆兩個人,其他人都心安理得的接受了大清皇帝溥儀的退位現實。

1912年2月12日,由於當時溥儀僅有6歲,臨朝稱制隆裕太后頒下退位詔書,清王朝正式走下歷史舞臺,同時,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也正式成為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