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欺負”爸媽,別擔心,這不是作,而是一種暗示

養孩子最令人頭痛的問題,莫過於"哭"和"鬧"二字。一提起孩子"哭鬧",各位寶媽立刻就會感受到一陣陣來自自家孩子的恐懼,若是媽媽們湊到一起,還能探討出"惹哭"孩子的一百種方式:

媽媽去上班了,站起來一轉身孩子就哭;媽媽下班了,剛剛出現在孩子眼前一秒鐘孩子就哭;吃著飯忽然就開始哭,要寶媽哄著才肯吃;孩子玩著玩具,一轉頭看不到媽媽了就張大嘴"哇哇"地哭起來;睡覺、洗澡、起床,似乎孩子在什麼時候都能無理由地大哭一場……

孩子總是“欺負”爸媽,別擔心,這不是作,而是一種暗示

可是孩子在別的親戚口中的評價卻和寶媽們心中的不太一樣,他們往往會說"這孩子真乖,不哭不鬧的,給什麼吃什麼,洗澡的時候自己安安靜靜玩水,睡覺的時候也不鬧,一會兒就睡著了",這彷彿是"別人家孩子"一樣的形容是鬧哪樣?這真的是自家的孩子嗎?

由此,不少寶媽疑惑,是不是自己帶孩子的姿勢不對?

孩子總是“欺負”爸媽,別擔心,這不是作,而是一種暗示

一些寶媽看到育兒書籍中提到的各種育兒理論,不免會被高大上的理論和概念衝昏了頭腦,一會兒擔心是不是自己對孩子太縱容,一會兒又擔心是不是因為自己對孩子太冷漠,不然孩子為什麼一直哭?!

彆著急,我們先來看看這種情況所對應的真實情況——嬰兒依戀

什麼是嬰兒依戀

嬰兒依戀是嬰兒與主要撫養者(通常是母親)之間的最初的社會實踐聯結,也是情感社會化的重要標誌。在嬰兒同主要撫養者的最多、最廣泛的相互接觸中,在同母親的最親近、最密切的感情交流中,嬰兒與母親之間逐漸建立起一種特殊的社會性情感聯結,即對母親產生依戀。

孩子總是“欺負”爸媽,別擔心,這不是作,而是一種暗示

正因為嬰兒具有這樣的情感特質,才導致對母親有著特殊的依賴,寶媽應注意的是,孩子有這樣的情緒是正常、健康的,很多寶媽會認為孩子小時候這樣"粘人"不太好,於是做出一些故意冷落孩子的做法,不去回應孩子的哭鬧,這是錯誤的,會對孩子的心理發育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

嬰兒依戀的發展階段

① 無差別的社會反映階段(出生到3個月)

孩子總是“欺負”爸媽,別擔心,這不是作,而是一種暗示

這個時期的孩子和人之間的互動沒有什麼差別,會喜歡和所有的人相處,喜歡聽到所有人的聲音,注視所有人的臉,並且用笑或者聲音去回應和互動。這個時期嬰兒對於任何人(包括母親)都沒有偏愛。

② 有差別的贖回反映階段(3~6個月)

這個時期嬰兒對人的反映開始產生區別,對母親更加偏愛,在母親面前表現出更多的微笑、咿呀學語、依偎、接近,在其他熟悉的人或家庭成員面前這些反應相對少一些,對陌生人就更少,但依然會產生反應,不怯生。

③ 特殊的情感聯結階段(6個月到2歲)

孩子總是“欺負”爸媽,別擔心,這不是作,而是一種暗示

在這一階段,嬰兒對母親的依賴增強,和母親在一起時會特別高興,當母親離開時便會哭喊,不讓母親離開,並且其他人無法代替母親的角色。當母親回來時,嬰兒則馬上顯得十分高興。當母親在嬰兒身邊時,嬰兒可以安心玩耍,探索周圍環境。這一時期嬰兒對陌生人的態度變化很大,見到陌生人時大多不再微笑,而是緊張、恐懼甚至哭泣、大喊大叫。

④ 目標調整的夥伴關係階段(2歲以後)

2歲後嬰兒能認識並且理解母親的情感,知道母親對自己的愛,不會拋棄自己,並且能夠主動考慮母親的需要和興趣,據此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這一時期嬰兒對母親的依賴逐漸降低,當母親離開時嬰兒能夠表現出理解,而不是哭鬧,並且相信母親會回來。

嬰兒依戀的類型

孩子總是“欺負”爸媽,別擔心,這不是作,而是一種暗示

嬰兒是有不同的天性的,這使得嬰兒對母親依戀的性質並不相同。安斯沃斯等通過陌生情境研究法,根據嬰兒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應,認為嬰兒依戀存在三種類型。

① 安全型依戀

這類嬰兒約佔65%~70%,是非常常見的類型。這類嬰兒和母親在一起時能擁有足夠的安全感,自己進行遊戲或玩玩具,不總是依偎在母親身旁,只是偶爾有接近和眼神交流的需求。當母親離開時,嬰兒會表現出苦惱、不安,想尋找母親;當母親回來時,嬰兒會立即與母親進行接觸,並且很容易被安撫下來,繼續遊戲。

② 迴避型依戀

這類嬰兒約佔20%。對母親的存在表現出無所謂,當母親離開時,嬰兒並不表現出反抗,少有緊張和不安的表現;當母親回來時,也往往不予理會,表示忽略而不是不高興。有時候會短暫地歡迎母親的回來。

③ 反抗型依戀

這類嬰兒約佔10%~15%。嬰兒對母親的態度是非常矛盾的,既尋求母親的接觸,同時又反抗與母親的接觸,對母親的擁抱會表現出拒絕和推開,但讓孩子繼續做遊戲時孩子又會不時地向母親這裡看。

這類嬰兒在母親離開前就表現出警惕,當母親離開時表現得非常苦惱、極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暫的分離都會引起大喊大叫;但當母親回來時又表現出矛盾的反應。

其中,安全型依戀為良好、積極的依戀,而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戀又被稱為不安全型的依戀,是消極、不良的依戀。

判斷並應對嬰兒依戀

依據上文我們可知,哭鬧的孩子主要是安全型和反抗型兩種,我們需要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來判斷自家的孩子屬於什麼類型。

1. 安全型

當我們發現自家的孩子哭鬧時比較容易安撫,對母親的擁抱和親吻並不抗拒時,我們可以判斷孩子是屬於安全型依戀。

寶媽們一定要明白,嬰兒在年幼時對母親的這種正面的依戀情緒是健康、正常的,和母親的互動、感受母親的擁抱和親吻,能夠給嬰兒帶來安全感,能夠讓嬰兒保持心態的平和,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

孩子總是“欺負”爸媽,別擔心,這不是作,而是一種暗示

所以寶媽們一定不能嫌棄孩子哭鬧而採取不耐煩的應對方式,因為自己比較累而不去擁抱或者安撫孩子,這樣會令孩子產生疑惑,以為媽媽不是很愛自己,從而影響孩子的自信心養成

自然,從孩子2歲以後,因為一些瑣事就大哭大鬧的現象會逐漸減少,孩子也會漸漸變得獨立起來,樂於探索周圍,玩得不亦樂乎,這時候即使媽媽想抱他們,他們也不一定樂意了。

2. 反抗型

這類孩子的心理狀態天生就不是非常積極,也更容易產生一些負面情緒。當寶媽發現自己的孩子具有反抗型依戀時,千萬不要責怪孩子,這樣會讓孩子產生更加負面的情緒,同時因為孩子自身對母親的感情比較複雜,若是接受到冷漠或斥責的對待,孩子的心態也就會更加負面。

孩子總是“欺負”爸媽,別擔心,這不是作,而是一種暗示

反抗型的孩子說白了就是有些"小傲嬌",想讓媽媽主動關心自己,當媽媽關心自己了,小傢伙又表現出拒絕的行為,但其實他們的內心對於媽媽的關心還是非常高興和感動的,但是由於天生"小傲嬌"的性格,導致了他們不會直白的表現出來,甚至採取了與內心相反的態度。

如果媽媽不能夠理解他們表面上"哼,人家才不喜歡你呢",內心是"哼,人家好喜歡你"的心態,"小傲嬌"們自然會內心上有些受傷,到下一次與媽媽親密互動時就會產生更加焦慮的反抗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