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住“買買買”背後:酒店業面臨發展焦慮

買出一片市場

華住“買買買”背後:酒店業面臨發展焦慮


11月4日,華住集團宣佈,其在新加坡的全資子公司China Lodging Holding Singapore完成了對DeutscheHospitality德意志酒店集團(簡稱 “DH”)100%股權收購協議的簽署。

此次收購尚需獲得監管部門的批准並符合其他的完成條件,交易有望在明年年初或前後完成。

公開資料顯示,DH成立於1930年,是德國第一大本土酒店集團,擁有超過10500名員工,旗下5大酒店品牌包括豪華酒店品牌詩德堡(Steigenberger)、高檔酒店品牌MAXX by Steigenberger和IntercityHotel,及設計型酒店品牌Jaz in the city和Zleep,目前已開業118家酒店,36家正在籌備中,分佈於歐、亞、非三大洲的19個國家。

華住的本次收購,被業內視為,除了在國內引入新的中高端酒店品牌,又對海外版圖進行了一次擴張。

這並不是華住第一次通過收購擴張酒店佈局。華住在12年決定增設中高端酒店,公司名字也從漢庭改為了華住,弱化了漢庭作為連鎖酒店品牌的影響。

相對需要時間培養的自建中高端酒店品牌,華住選擇了收購這個簡單粗暴的擴張之路。

2014年,華住與雅高簽署長期戰略合作協議,16年初,雙方實現交叉持股。就此,華住獲得了雅高旗下中高端酒店品牌美居、宜必思、宜必思尚品的特許經營權,以及美爵、諾富特的非特許經營權。

在2017年2月,華住以36.5億元的價格全資收購主打設計感的桔子水晶酒店100%的股權,中高端品牌新增了桔子水晶酒店、桔子酒店·精選。

2018年8月,華住又以4.63億元的價格收購了度假酒店品牌花間堂71.2%的股權,收購後,華住合計持有82.5%的花間堂股權。

通過併購、戰略合作,華住的中高端酒店品牌在7年時間裡 ,從零迅速建立起多元化的品牌,華住更是因此一躍成為了國內第二大酒店集團。

截止2019年9月30日,華住有3204家經濟型酒店,1947家中高端酒店。籌建酒店有1736家,其中包括546家經濟型酒店和1190家中高端酒店。

而併購帶來的業績增長也是可喜的。華住的營收從14年的49.65億元增長至了18年的100.6億元,增長率也較為穩定。淨利潤更是高速增長,2014-2017年的淨利潤分別為 3.073億元、4.366億元、7.82億元、12.28億元,增長率分別為9.82%、42.05%、79.11%、57.03%。

華住“買買買”背後:酒店業面臨發展焦慮


但18年,華住的淨利潤出現下滑至7.16億元,同比減少達到了41.69%。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來源於OYO酒店“拼多多式”的經營模式,使得業內競爭加大;另一方面則是華住較為高速的開店數量,導致的營收壓力。

2017年,以“零加盟費”為主打的OYO酒店進入國內市場,一年時間內便開出了5656家門店,27間客房,至今,已有1萬家門店和50萬間門店,其規模直接成為了僅此於錦江的存在。

OYO的輕加盟模式也是遊離在品牌外的單體酒店的一根救命稻草。據東興證券,加盟OYO酒店將會給單體酒店業績帶來質的飛躍。而由於OYO瞄準的是下沉市場的酒店行業,其更加低廉的房價更是吸引著眾多住客,這一層面的住客流失便是對以往酒店巨頭的衝擊。

華住“買買買”背後:酒店業面臨發展焦慮

在OYO對酒店行業的刺激下,華住開始提高開店速度。

據中泰證券,華住19Q2淨開業269家(新開業311家、關店42家),同比增加183家,較19Q1增加103家,開店速度進一步加快。截至Q2末,公司規劃中酒店數達1533家,創歷史新高。全年目標開店1100~1200家、關店200~250家的。

華住“買買買”背後:酒店業面臨發展焦慮


值得一提的是,在華住眾多的門店數量中,有近八成為加盟店。這是源於華住輕資產的加盟策略,一能減輕資產負擔,二能在保證門店質量的同時加快門店擴張速度。但加盟的問題也很明顯,管理、服務都存在不可控的可能,導致品牌受損。

據招商證券研報,華住的RevPAR(平均客房收益)、入住率、房價均有同比下滑的趨勢,依舊高速的開店速度可能導致華住營收承壓。

華住“買買買”背後:酒店業面臨發展焦慮

為了對抗OYO的競爭,華住還投資了經濟型連鎖新品牌——H酒店,同時推出軟品牌聯盟,旗下包括海友、怡萊、星程、美崙等品牌,同樣以零加盟費的方式吸引單體酒店的加盟。

華住依靠收購而建立起的中高端酒店品牌群,無疑滿足了不同人群的需要。但瘋狂的開店、收購,也在無形中增加了華住的盈利壓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