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子奪嫡之後,雍正把“八爺黨”都除掉了,為何老十倖免於難?

用戶5547786370


導讀:康熙朝晚期出現的“九子奪嫡”事件,乃系中國歷史上少見的“文鬥”皇位爭奪事件,但其仍然被後世冠以“冷血無情”、“手段殘忍”、“手足相殘”等形容詞,就在於皇四子胤禛在成功繼承皇位以後,對於昔日奪嫡政敵的冷血報復和清算。

作為康熙朝晚期最具實力,繼位呼聲最高、也是皇四子胤禛最為強勁的奪嫡對手——“八爺黨”,更是被雍正皇帝視為了頭等清算對象。“八爺黨”的首腦,皇八子胤禩於雍正四年被削爵、圈禁,改名“阿其那”,同年病逝于禁所;“八爺黨”重要成員,皇九子胤禟於雍正三年革爵、雍正四年,革去黃帶子,削除宗籍、並於同年圈禁於保定,三個半月後被折磨致死。

但是,同樣作為“八爺黨”重要成員的皇十子胤俄和皇十四子胤禵,卻得到了雍正皇帝較輕的處罰。胤禵,乃系雍正皇帝的一母同胞,能夠被較輕處罰,尚在情理之中;但是,皇十子胤俄卻為何得到了雍正皇帝一定程度上的原諒呢?


《清史稿·列傳七·諸王六》記載了皇十子胤俄在雍正朝得到的懲罰:

雍正元年,四月,奪爵,逮京師拘禁。乾隆二年,高宗命釋之,封輔國公。六年,卒,詔用貝子品級祭葬。

而對於皇八子胤禩和皇九子胤禟的處罰,《清史稿·列傳七·諸王六》則這樣記載:

尋命削王爵,交宗人府圈禁高牆,允禩改名阿其那,子弘旺改菩薩保。九月,允禩患嘔噦,命給予調養,未幾卒於幽所。諸王大臣仍請戮屍,不許。

諸王大臣請治允禟罪,命革去黃帶子,削宗籍,逮還京,改名塞思黑。胡什禮監允禟至保定,命直隸總督李紱暫禁,觀其行止。八月,紱奏允禟以腹疾卒於幽所。

也就是說,皇八子胤禩和皇九子胤禟均得到了“削爵、圈禁、改名”並最終很快死於禁所的悲慘下場,而皇十子胤俄雖然被圈禁了整個雍正朝,但其在乾隆皇帝繼位的次年,就被放了出來,還給予了“輔國公”的爵位。去世後,以“貝子”禮制下葬。較之胤禩、胤禟,胤俄的下場,胤俄的下場可謂“圓滿”。

那麼,對於皇十子胤俄的較輕處罰,究竟是雍正皇帝的良心發現,於心不忍?還是皇十子胤俄有著區別於胤禩、胤禟的獨特之處?

筆者認為,對於皇十子胤俄的較輕處罰,原因有三方面:

01 對胤俄的處理時間,決定了雍正皇帝必須對其進行較輕處罰

根據《清史稿》的記載可知,皇十子胤俄是在雍正元年被處理的,而且其罪名有兩項,分別是:

1、澤卜尊丹巴胡土克圖詣京師,謁聖祖梓宮,俄病卒,上遣送靈龕還喀爾喀,命允俄齎印冊賜奠。允俄託疾不行,旋稱有旨召還,居張家口。

2、復私行禳禱,疏文內連書“雍正新君”,為上所知,斥為不敬。

也就是“聖旨不遵”、“言語不敬”兩項“大不敬”罪名。

按照雍正皇帝的脾氣秉性,和對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的處理原因來看,這兩項罪名足可以將胤俄“圈禁、削爵至死”,但是,別忘了這是雍正元年,是雍正朝開始的第一年。

在“九子奪嫡”事件中,皇四子胤禛始終保持著冷眼旁觀、坐山觀虎鬥的中立立場,永遠都是一副“老好人”的形象示人,雖然背地裡也曾經拉攏和培植自身黨羽勢力,但這些政治勢力遠遠不足以維持雍正皇帝對於朝政大權的絕對掌握。

也就是說,此時的雍正皇帝還沒有足夠的實力對付擁有幾乎整個朝野支持的“八爺黨”,將昔日政敵皇八子胤禩晉封為廉親王,並且任命其為總理王大臣,就是出於麻痺“八爺黨”的目的,以求贏得徹底清算“八爺黨”的時間。

皇十子胤俄作為“八爺黨”的重要成員,對他的懲治雖然有著兩項“大不敬”罪名作為依據,但為了不打草驚蛇,不讓“八爺黨”群起反抗,也只能對其處以較輕懲罰。

也就是說,皇十子胤俄兩項罪名的過早出現,讓雍正皇帝對其不得不處理的同時,雍正皇帝還必須考慮朝野局勢、政敵勢力、皇權穩固等諸多因素,不得不對其做出較輕處理的“緩兵之計”。

02 皇十子胤俄的高貴出身,其生母外戚家族勢力之大,讓雍正皇帝不得不有所忌憚

對於皇十子胤俄的較輕處理,除了是雍正皇帝出於諸多因素的理性考慮和無奈之舉,還有一個原因不能忽視,那就是胤俄的高貴出身,和其背後勢力強大的外戚家族。

皇十子胤俄的生母,乃系康熙皇帝的溫僖貴妃鈕祜祿氏;溫僖貴妃的姐姐就是康熙皇帝的第二任皇后——孝昭仁皇后鈕祜祿氏;其外公就是康熙朝初期“輔政四大臣”之一的鈕祜祿·遏必隆。也就是說,皇十子胤俄乃系除康熙皇帝嫡子胤礽之外,出身最為高貴的皇子。

鈕祜祿氏最為滿洲八大姓之一,屬於絕對的滿洲貴族勢力,滿清一朝,鈕祜祿氏和愛新覺羅氏一直聯親聯姻、休慼與共,乃系僅次於佟佳氏,實力恐怖的外戚家族。

在康熙朝之前的努爾哈赤、皇太極和順治皇帝時期,都有鈕祜祿氏進入皇帝后宮的例子,其中不乏像皇太極原配夫人——元妃、康熙皇帝正宮皇后——孝昭仁皇后等後宮地位顯要的人物。

而鈕祜祿·遏必隆所在的家族又是鈕祜祿氏的實力派代表,富保、尹德、阿靈阿等都是康熙朝有名的實權官員。胤俄生母母家的強大實力,可見一斑。

在清朝,滿洲貴族一直以為都是清朝皇帝必須仰賴,也是必須提防和忌憚的巨大勢力所在。剛剛登基繼位的雍正皇帝,立足未穩,正是需要滿洲貴族勢力支撐和擁護的關鍵時刻,如果在此時對擁有強大母族支撐的胤俄嚴加懲處,勢必會引起滿洲貴族,尤其是鈕祜祿氏家族的不滿。如此一來,雍正皇帝就會“得不償失”。

所以,皇十子胤俄所擁有的高貴出身、勢力強大的外戚家族,也是雍正皇帝必須對皇十子胤俄從輕處罰的原因之一。

03 “九子奪嫡”事件中,胤俄的存在感並不高,對胤禛的威脅並不大

皇十子胤俄出生於康熙二十二年,而其生母鈕祜祿氏早在康熙二十年便被晉封為貴妃之位,成為僅次於當時代行皇后之職的皇貴妃佟佳氏,康熙後宮中的第二高位妃嬪。

康熙二十八年,康熙皇帝的第三任皇后——孝懿仁皇后病逝後,溫僖貴妃便成為康熙皇帝后宮的實際最高統治者。

也正是因為胤俄生母的高貴身份和其背後的強大母族,胤俄自幼就備受康熙皇帝寵愛,康熙四十八年,在復立胤礽太子之位時,胤俄被晉封為郡王爵位,此時的皇八子胤禩依然是貝勒爵位;皇九子胤禟、皇十四子胤禵也僅被晉封為貝子爵位。

康熙五十七年,在皇八子胤禩徹底失去聖寵以後,康熙皇帝依然命胤俄辦理正黃旗滿洲、蒙古、漢軍三旗事,使其成為實力派皇子。

這些都足以證明,康熙皇帝對這位出身高貴皇子的特殊寵愛。

但,就是在這份你特殊的寵愛之下,皇十子胤俄很快養成了囂張跋扈的紈絝子弟模樣,但其政治智慧和權謀手段較之其他皇子,根本就不在一個等級,毫無可比性。

胤俄能被皇八子胤禩拉攏進入“八爺黨”,也正是因為胤俄強大的背景和高貴的出身,能夠很好的聚攏朝臣、拉攏人心罷了!但在具體的奪嫡事件中,胤俄所能做出的貢獻和具體的實際行動,少之又少,歷史史料中對於胤俄在奪嫡事件中的具體表現,也是幾乎找不到任何痕跡。

也就是說,康熙朝的胤俄只是一個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小少爺,並沒有多少陰謀手段,對皇四子胤禛形成的威脅和挑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由此來看,於雍正元年,皇十子胤俄犯下的“抗旨不遵”、“言語不敬”這兩項“大不敬”罪行,也有著其性格秉性使然的絕大部分原因在內,並沒有政治鬥爭或者站位皇八子胤禩的政治因素在內。

所以,皇十子胤俄這個曾經的“八爺黨”重要成員,能夠被雍正皇帝較輕處理,也在情理之中了!

參考文獻:《清史稿·列傳七·諸王六》、《清史稿·列專一·后妃》、《清實錄·聖祖實錄》、《清實錄·世宗實錄


正說清代十二朝


受到經典電視劇《雍正王朝》的影響,劇中的十阿哥胤䄉一副二桿子形象,粗魯莽撞,還無才智,都不理解他為何成為“八爺黨”的班底。

其實,我們被電視劇誤導了。胤䄉才是真正的實力派。

康熙37年,17歲的胤禩被封為多羅貝勒,年少有為;

康熙48年,26歲的胤禟被封為固山貝子,比較一般;

康熙48年,同樣26歲的胤䄉被封為敦郡王。

看出差距了吧,胤禩確有才華,但也只是貝勒,而胤䄉成了郡王,而胤禩當時還是貝勒,直到雍正時期才被封為親王。

再看看他們的出身:

胤禩,生母良妃衛氏。應該是漢軍旗的,辛者庫管領出身,比較低微。這也是胤禩其上位失敗的原因之一。

胤禟,母宜妃郭絡羅氏。雖然從小聰明伶俐,但存在感較低,是“八爺黨”的智囊。

胤䄉,生母是溫僖貴妃鈕祜祿氏,遏必隆之外孫。溫僖貴妃鈕祜祿氏是孝昭仁皇后的親妹妹,遏必隆是康熙初年輔政四大臣之一,其父是後金開國五大臣之鈕祜祿·額亦都。其母家雄厚的實力,決定了胤䄉未遭迫害致死。

所以說,“八爺黨”的核心是胤禩,但真正的後盾其實是胤䄉。

在看看雍正繼位後,動手的順序:

雍正二年(1724年)四月,胤䄉被雍正帝圈禁革爵。剷除了“八爺黨”的後盾;

雍正三年(1725年)七月胤禟被革爵。雍正四年(1726年)初,革去黃帶子,削除宗籍。

雍正四年(1726年),胤禩被削其王爵,圈禁,改名為“阿其那”,改其子弘旺名“菩薩保”,並削除宗籍。

可以看出,雍正時先剪去羽翼,在對核心動手。最先扳倒胤䄉,可見其重要性。

在看這三兄弟的下場:

雍正四年,胤禩因嘔病卒於監所,民間認為他們是被毒死。

雍正四年,胤禟被折磨致死。

乾隆二年,胤䄉被釋放,授輔國公品級,乾隆六年九月初九,胤䄉病死,年五十九歲。以貝子禮安葬,子6人。

關鍵時刻,你的背景真的可以保命啊。


黑水布衣


雍正即位之後,對他的兄弟政敵們並沒有採取“一刀切”的打擊方式,而是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打擊,這實在是雍正皇帝的高明之處,同時也是他所處的政治環境所決定的。

首先,我們來看雍正對八爺黨打擊的方式。

老八胤禩,八爺黨之首,雍正即位之後,並沒有立刻對八爺党進行打擊,而是分而擊之。雍正封老八允禩為和碩廉親王,為四大總理大臣之一,同時被冊封的總理大臣分別為老十三胤祥(和碩怡親王)、隆科多和馬齊。允祥不必說,是雍正真正的鐵桿兒支持者和兄弟心腹,隆科多則是為雍正即位擎天保駕和“託孤”之臣,馬齊則是滿清貴族勢力的代表,那麼老八允禩算什麼呢?

八爺黨勢力遍佈朝野,在雍正即位之初,政局尚不穩定的情況下,晉封允禩為總理大臣,一是可以暫且穩定八爺黨勢力,以免造成突然打擊之下出現“狗急跳牆”或者“魚死網破”的局面。二是讓心腹老十三和隆科多對其進行看管。三是和老九老十等八爺黨重要成員分開,形成黨而不聚的狀況,其實就是斬斷允禩的左膀右臂。

史載允禩晉封總理大臣之後,所經手政務少之又少,很多大事要事都沒有允禩的參與,換言之,老八允禩實際上是被雍正以總理大臣的形式給軟禁起來了。直到雍正坐穩之後,於雍正四年,開始尋找各種藉口,對老八允禩開刀,奪勳爵職位,改名阿其那,囚禁至死。

老九允禟,八爺黨的錢袋子。雍正元年發往軍前效力,雍正三年革爵,雍正四年初,革去黃帶子,削除宗籍。 同年八月,定罪送往保定,加以械鎖,暫交直隸總督李紱監禁,令改名塞思黑。胤禟在獄中被折磨而死。相比於老八,雍正對老九的打擊來得相對直接和猛烈得多。

老十允䄉,因黨附允禩,於雍正二年四月,被圈禁革爵。乾隆二年釋放,授輔國公品級,乾隆六年九月病死,年五十九歲,以貝子禮安葬。

從以上情況來看,雍正對老八老九的打擊最為深重,但是對同是八爺黨核心成員的老十允䄉卻打擊稍輕,只是圈禁革爵。為什麼雍正皇帝放過老十呢?

其次,我們在來看看清朝的政治基礎。

清朝的政治基礎或者說執政基礎和元朝一樣,是貴族政權。貴族政權在中國歷史上要上溯到遠古和春秋戰國時代,自秦漢以來,漢人建立的帝國王朝基本上都是士人政權。從青山黑水之間崛起的女真族相比於大明朝而言,不知道要落後多少年。然而,歷史開了一次玩笑,讓女真少數民族消滅了大明朝,建立了以貴族為基礎的政權。

我們經常說到滿清幾大姓,幾大家族,比如,愛新覺羅家族、佟氏家族、鈕鈷祿家族等等,說的就是滿清這些貴族,這些家族式的貴族形成滿清皇室政權的基礎。

這說明什麼呢?這說明清朝的皇帝所代表的的利益不是士人或者老百姓的利益,而是滿清貴族的利益。清朝皇帝的所作所為離不開貴族階級的支持和擁護,雍正也不例外。

自康熙以來形成的九子奪嫡,皇室儲位之爭是滿清貴族皇室貴族之爭,嚴格來講是皇室集團內部的事務,但是皇子們並非單打獨鬥,其身後都帶有不同的家世背景,這些家世背景即皇帝所依賴的執政基礎相關。

雍正皇帝在打擊這些兄弟的同時,也就意味著在打擊這些家世背景,動搖這些執政基礎。那麼,打擊的輕重程度與他們背景的深厚程度也極具正相關。

最後,我們再分析八爺黨核心成員們的身世背景。

八爺黨的主要核心即老八老九老十老十四,因為老十四允禵是雍正皇帝的親兄弟,雍正還需要拿他作為表率,以彰顯皇帝的仁兄之心,罰他去受景陵已是格外開恩,在此不作論證。

老八允禩的背景其實是三兄弟之中最單薄的,母親衛氏很老的時候才追封良妃,被康熙謂之“辛者庫賤婦”,滿洲正黃旗人,其父為正五品內管領阿布鼐,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皇室官員,允禩母系沒有顯赫的家世背景。

而老八的正室郭絡羅氏,是安親王嶽樂的孫女,安親王嶽樂本來是清朝的功臣,努爾哈赤第七子阿巴泰的四兒子,按說實力是很雄厚的,但是,在康熙三十九年獲罪將為郡王,嶽樂晚年的失寵無疑對於允禩來說是極其悲哀的,加上郭絡羅氏本人從小嬌生慣養,性格火爆,老八被批為“妻管嚴”,多次為康熙皇帝所忌。

老八允禩能夠得到朝野包括佟國維、李光地甚至康熙的親兄弟福全的支持全靠允禩個人的魅力和才幹,有人說,在以貴族為執政基礎的滿清,也許正是老八允禩最終奪嫡失敗的基因,這話不無道理。

老九允禟,生母為康熙的寵妃宜妃郭絡羅氏,宜妃是鑲黃旗佐領三官保之女,三官保只有兩個女兒,宜妃之妹也是康熙皇帝的貴人。宜妃雖然為康熙寵愛的四妃之一,但是和赫舍里氏和佟氏家族的背景相比要差的很多,這意味著允禟在母系上的背景並不雄厚。康熙皇帝死後,作為寵妃的宜妃沒有了皇帝的支持,也就難以保全允禟。

允禟善於做生意,還繼承了明珠家的家財(明珠已經沒落),所以是八爺黨的“錢袋子”。允禟為人耿直,也很仗義,本人卻無心政治,支持老八允禩也許是出於仗義或者保障自身財富。雍正對其打擊深重,實在屬於意料之中。

老十允䄉,生母是孝昭仁皇后的妹妹,溫僖貴妃鈕祜祿氏,遏必隆之外孫,遏必隆是康熙初年四大輔政大臣之一。鈕祜祿氏於康熙二十年十二月冊為貴妃,當時的貴妃佟佳氏則被晉封為皇貴妃。故,老十允䄉的母系家世背景是十分顯赫的。

老十允䄉本人於政治的悟性不高,支持老八胤禩所作不多,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老十允䄉性格單純,主要是八爺黨的“炮灰”級人物,雖然背景深厚,但是個人的作為和能力十分有限,對雍正的威脅和影響也十分有限。雍正出於投鼠忌器,對於允䄉的打擊也是點到為止。

綜上所述,雍正放過老十允䄉,一是出於執政基礎的考慮,老十背景深厚,雍正打擊過重,便會引起鈕鈷祿家族的嫉恨。雍正投鼠忌器,不會輕易動搖其執政基礎。二是老十允䄉本人能力和才幹有限,對雍正皇帝難以形成實質性威脅。


青燈問史


在許多影視作品中十阿哥是個比較馬大哈的二愣子形象,但是正史裡面是這樣的阿哥麼?


胤䄉的生母是溫僖貴妃鈕祜祿氏,孝昭仁皇后之妹,家世顯赫,康熙二十年十二月冊為貴妃。是清代唯一有諡號的貴妃,這是滿族古老的種族很有很大威望,比如雍正時期的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和珅都是鈕鈷祿氏出來的。



對胤䄉的形象描繪最真實的是雍正王朝中十阿哥的形象吧,胤䄉挪用公款幾十萬兩給自己修園子,四爺去找他要回被挪用的公款,十爺居然回覆:兒子花老子的錢哪有還的道理,把一本正經的四爺完全懟的沒話說,對於無賴不能用書本上的理啊。康熙也抨擊十爺唸書唸到了狗肚子裡,結果胤䄉又拿出他的無賴氣質懟了回去,氣的康熙沒話說了,只能以圈禁半年。


從以上的事例看,十阿哥就是喜歡玩樂的主,對朝廷政治壓根不感興趣的無賴公子哥。成不了氣候,因此無論是康熙還是雍正都沒有把胤䄉看成是謀反的人。除此之外,十阿哥還做了一件事情讓他的命運就此反轉不用跟著八爺一起去死。



就是那次八阿哥誣陷十三阿哥有配合太子謀反,但是十阿哥居然站出來為十三阿哥說話,因此十三阿哥在太子案裡面倖免於難只是被圈禁了。而十三阿哥可是四阿哥黨裡面唯一對四爺忠心不二直到老死的人,十阿哥此舉不正是跟四爺說,我今兒幫了你一次,下次我落在你手裡,你也得放我一把。這不八爺黨裡面就他被圈禁了但是保留爵位,就是宅在家裡吃喝玩樂。其實吧從這件事看十阿哥並非只是個草包那麼簡單,他只是心思不在朝野。


其實吧雍正也不能做絕了,畢竟已經有個八爺和九爺已經嚴懲了,總得留個情面給其他人吧,不然被人說對兄弟過於嚴苛,也得恩威並施呀。你說是不是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尼采廣寒宮中坐



也不能說除掉。

不過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雍正的確隱性清除了八爺黨中的老八和老九。

老八雖然是在圈禁期間病死的,但根據末代皇帝溥儀的回憶來看,他年輕的時候曾經在宮中見過老八被下令毒死的記載。當然溥儀在建國以後並沒有找到這份記載,所以這個說法並沒有蓋棺定論。

不過很有可能老八真的是被雍正下令毒死的。

而老九呢,就很明顯了,就是在雍正授意下,被直隸總督李紱折磨至死的。

老八、老九、老十一向是同氣連枝,為什麼雍正放過老十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老十對於雍正威脅不大。而且性格平庸一些,打個不恰當的比喻,老十就是個跟屁蟲。

再加上老十出身不錯,是康熙初年四大輔佐大臣之一的遏必隆之外孫。雍正這個狠人雖然不至於因為這個不敢對老十下手,但既然沒威脅,又考慮到這個因素,所以自然放老十一馬。

而老八身為八爺黨的黨首,雍正自然是要除掉,以絕後患。

老九這個人太聰明,而且善於籠絡人心,可以說是八爺黨智囊式的人物,完全不同於老十那般,所以雍正自然也要除掉他的。


宋安之


我認為雍正放過老十的原因有三個;

1.能力不足,雖然老十作為 老八的左膀右臂,但其個人能力太差,只會咋咋呼呼,從小不是讀書讀得材料,康熙也是非常頭疼,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對雍正根本麼有什麼威脅我認為這是最主要的原因。

2.出身好,他的母親試試康熙的寵妃 之一,老十可以說是除了太子其他的皇子沒有一個出身有他 好的,這個從其性格就能看出來,除了老八沒有他服的。

3.因為老十是一個憨厚的人,人家不服氣的話從來不會憋在心理,在加上太子被大阿哥陷害,導致老十三被 誣陷謀反,雖然老十老十三互為競爭關係,但其卻第一個擔保老十三不是反叛之人,這件事讓雍正看出來了老十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也是為什麼雍正一直沒有 動老十的原因。

老十一輩子還是不錯的,雖然被免了爵位,發配,但是人家走到 一半就住下來了,雍正也沒有介意,可以看出雍正的心胸還是很寬廣的,後來活到了乾隆時期,為這些皇叔平反,得以恢復爵位。


愛歷史的小蝸牛


實際上在正史中,十阿哥胤䄉失勢得比胤禩和胤禟要早。而且就是雍正交由胤禩對胤䄉議罪的。或許正是因為他犯事較早,情節較輕,才得以保住一命,活到了乾隆6年,而且在乾隆2年,還恢復了爵位和待遇。

其實胤䄉的確沒有太惡劣的行徑。他只是不聽雍正安排,對雍正頗有微詞罷了,並沒有什麼明確的政治意圖。


胤䄉是滿洲八大姓之一的鈕鈷祿氏,是遏必隆的外孫,所以血統是高貴的,應該是僅次於胤礽的,比雍正、胤禩、胤禟這些人血統高貴多了。而且幼時受康熙寵愛,所以性格乖張,更像一個沒長大的孩子。

就劇情而言,胤䄉這個角色的形象也是屬於沒有心計,經常被人當槍使的。

當初追比戶部欠款的時候,他老人家當街賣家當,田文鏡去阻止,他竟然當街鞭打田文鏡。這就是典型的二代思維,在他眼裡,自己鬧的這一出是給父親、兄弟看的,是希望引起康熙注意,從而干預的。說破大天這是皇室自己的事情,你田文鏡一個奴才,有什麼資格來管我?打死你也白打。

但是之所以是胤禟站出來鬧這麼一出,其實也是被胤禟給當槍使了。胤禟作為胤禩集團的錢袋子,是完全可以幫胤禟還清戶部欠款的。但是即便胤禩打了招呼,胤禟仍然要讓胤䄉鬧這麼一出,其實就是投石問路。


胤䄉其實內心中還是有或多或少善惡之分的,但還真沒說過違心話,做過違心事。

最典型的就是八大山莊事件中,十三阿哥胤祥因“調兵謀反”而被圈禁的時候,第一個蹦出來反對的,竟然不是胤禛,而恰恰是胤䄉。胤䄉說,“我與老十三素來不合,但說他調兵謀反,這我不信。”這就非常符合胤䄉的性格,鬧歸鬧,鬥歸鬥,違心的話,卻沒說過。

還有八大王事件中,那個道士張明德本來是胤䄉自己的府上請來的客人,最後被胤禟一番神操作,故意在眾人面前搞胤禩當為儲君的輿論。結果胤禩非常聰明地要把張明德捆了送宮裡,給康熙發落。這樣一來既避嫌,又向康熙反饋了輿論。但是此刻胤䄉是怎麼做的?他是儘可能阻止張明德被捆送宮裡的,因為張明德是他府上的朋友,做人不能對不起朋友。


最最顯露胤䄉真性情,缺乏政治敏銳度的一幕,是發生在雍正初登大寶的朝堂上,又是放屁,又是要出恭,弄得雍正極為尷尬。得罪人而不自知者,莫過胤䄉。

所以胤䄉的確很多時候讓人恨得咬牙切齒,但本質上他不算徹頭徹尾的壞人,他也無法對雍正造成實質性的威脅。胤䄉只是一個站錯隊的,思維有點不清爽,容易被人當槍使的龍套角色。

在“八王逼宮”事件中,胤䄉雖然參與其中,但性質其實完全不一樣的。他只是參與者,並非策劃人。


所以結局而言,胤䄉相對幸運,從懲罰力度而言,算是倖免於難了。




炒米視角


公元1722年,雍正登上皇位。當時,他的皇位並不算穩固,外有羅卜藏丹津的叛亂,內有八爺黨威脅。西北大捷後,雍正開始處理內部對手,以鞏固自己的皇位。整個八爺黨都被連根拔起,然而胤䄉卻能逃過一劫。

傻人有傻福

對雍正能夠形成威脅的往往是有財力和有才能之人,比如胤禩和胤禟,他們才是奪嫡和鞏固皇位的心頭大患。雍正對他們恨之入骨,剝奪其爵位,還將其改名為阿其那、塞思黑,最後將他們折磨致死。

在奪嫡的鬥爭中,胤䄉雖然是八爺黨的成員,但充其量只是一個打醬油的小跟班,吃喝玩樂是高手,出謀劃策摻和,對雍正沒有傷害。

雍正即位後,為了分化八爺黨,派胤䄉去辦差,他卻找藉口推脫。他私行禳禱並在疏文內連書“雍正新君”,被雍正指責為大不敬,徹底暴露自己政治才幹的幼稚。

胤䄉在雍正繼位之初已經受到懲罰,被圈進於府中。等到八爺黨的主心骨相繼倒臺,胤䄉已經完全不成氣候。

歷史上,雍正對他的評價:

“文學武藝,一無所成”

一個沒才能的胤䄉,掀不起驚濤駭浪。他在雍正眼裡,就如同司馬昭眼裡的阿斗,不足為慮。

十阿哥出生高貴,外公家地位顯赫

胤䄉的生母是康熙的溫僖貴妃鈕鈷祿氏。溫僖貴妃是大清開國名將額亦都孫女,輔政大臣遏必隆的女兒,孝昭仁皇后的妹妹,身份十分貴重。鈕鈷祿氏在整個清朝歷史上都舉足輕重,後宮能有半邊天,朝堂上也是高官顯爵。

生母的地位高,胤䄉的地位自然也能水漲船高,他被康熙帝封為敦郡王。

胤䄉的後面站著鈕鈷祿氏,雍正如果將其處罰得過重,就容易牽連到整個鈕鈷祿氏家族。到時這幫人反彈起來,對雍正的皇權是一個不小的麻煩。雍正清理完八爺黨,主要工作重心放到了新政上,沒時間、沒精力跟一個大家族過不去,所以對胤䄉的處分只能點到為止。

為自己留一點名聲,為兒子唱一次白臉

當皇帝的人,總會有點在意後世對自己的看法。雍正上位之後,為了排除異已,已經落下手足相殘的罵名;為了新政,已經得罪天下的讀書人。如果連沒威脅的胤䄉都不放過,雍正也能猜到歷史會如何評價吧!留下胤䄉,還能掩蓋一下自己手足相殘的罵名。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康熙在傳位之前,為後繼之君唱過白臉,擺免幾個大臣的職務。然後雍正上位一紙赦令,大家都對雍正感恩戴德。雍正為了乾隆,同樣做過不少得罪人的事,也背過不少罵名。等到乾隆登基,就能直接唱紅臉,做好人。

乾隆即位後,馬上對自己的叔叔伯伯進行平反,去世的恢復其名聲,在世的給安排工作。胤䄉也順理成章地恢復了自由,還有一個閒散的差事,最後得以安享晚年。


秋媚讀史


此題目描述不夠嚴謹。雍正即位後,“八爺黨”無人倖免於難,老十胤䄉先發配張家口後永遠圈禁。比起老八胤禩和老九胤禟來說,老十的情況稍好,起碼撿回一條命。但他與老十四胤禵相比,結局要遜色一些。

“八爺黨”中的老十四胤禵是雍正的一母同胞,結局最好。當初與雍正爭奪皇位的“八爺黨”,沒有人能獨善其身。那麼雍正即位後,是如何將屠刀對準自己的親兄弟們?老十的罪行為何會比老八和老九輕?

我們先看一下,何為“八爺黨”?八爺黨是指聚集在皇八子胤禩身邊,為其奪取皇位而出謀劃策的皇子和親信,皇子有九子胤禟、十子胤䄉和十四子胤禵。在雍正爭奪皇位的過程中,八爺黨是其主要的競爭對手。

雍正是如何處理“八爺黨”的?

在儲位空虛十年後,康熙皇帝病逝,他的秘密立儲計劃功虧一簣,處於皇位繼承人地位的皇十四子胤禵即位美夢落空,老謀深算的皇四子胤禛在顧命大臣隆科多與川陝總督年羹堯的支持下奪取了皇位,是為雍正帝。

(胤䄉劇照)

雍正即位後,隨即將康熙晚年的近侍趙昌處死。接著為保證皇位的穩固,狠辣的雍正將屠刀對準兄弟們。皇十四子胤禵是第一個打擊的對象,雍正首先傳旨將手握兵權且是最有可能即位的皇十四子胤禵召回。

胤禵回來發現皇位被奪,表現的極為憤懣,雍正斥其“無知狂悖,氣傲心高”。隨即胤禵遭到幽禁,被送去看守陵墓。雍正對這位一母同胞,算是格外開恩,無論他有多大的不滿或是多大的罪行,雍正都不會殺他。

(皇十子胤䄉)

胤禵一直被圈禁到乾隆即位,之後一路加官進爵,直至封為羅恂郡王。他先後曾擔任正黃旗漢軍都統和總管正黃旗覺羅學。乾隆二十年去世,終年67歲。其子女中最高爵位達郡王,胤禵算是八爺黨中處罰最輕的一個。

接著是皇十子胤䄉,他是八爺黨的核心成員,是胤禩的忠實擁護者。但他又與皇九子胤禟不同,他雖是核心成員,但並不其決定作用,屬於打醬油類型的。再加之他身份尊貴且很識時務,所以他的結局要比老九強。

但也僅僅是比皇九子胤禟強,皇八子胤禩是主謀自然不能比。雍正也對其進行了圈禁但並未致死,乾隆即位後,胤䄉與胤禵一樣,被釋放出來。他的子女沒有受太大的苦,除了早夭的之外,其他人生活還過得去。

(皇八子胤禩)

皇九子胤禟也是八爺黨中的核心人物,是皇八子胤禩的鐵桿盟友。他一直對胤禩奪位出謀劃策,多次與雍正正面針鋒相對,因此雍正對胤禟極其不滿。雍正先將胤禟發配至西寧,後又召至保定,在獄中將其折磨致死。

雍正在羅列胤禟罪名的同時,還將其名字改成具有侮辱意義的“塞思黑”。他的罪行僅次於皇八子胤禩,胤禟的兒女們下場也不好,他的七個兒一直被圈禁,直到乾隆時期才被釋放,女兒則遠嫁蒙古或嫁給低下之人。

皇八子胤禩自然是八爺黨的黨首,雍正即位後並沒有急於對胤禩動手,而是被封為廉親王,總理國務,這實際上是雍正對他的麻痺。畢竟胤禩既有才幹,又有影響力且勢力不小,胤禩本人對此也很清楚。

(皇九子胤禟)

胤禩曾私下對人說:“皇上今日加恩,焉知未伏明日誅戮之意。其目下施恩,皆不可為信。”果不其然,胤禩不斷受到指責打擊,他的親信或殺或戮,或流放,胤禩最後也被圈禁致死,也得了個“阿其那”的賤名。

胤禩子女的結局也不好,女兒被嫁給一個普通人,而兒子則被貶為披甲人,發配到熱河充軍。除了八爺黨外,皇三子胤祉以“與阿其那、塞思黑、胤禵交相黨附。其子弘晟兇頑狂縱,助父為惡”的罪名被革爵禁錮。

皇十二子胤裪也被革爵,九子奪嫡中只有皇十三子胤祥被封為和碩怡親王,出任議政大臣得到善終。八爺黨中,四位皇子都遭到圈禁,其中皇八子胤禩和皇九子胤禟被圈禁致死,而其他兩皇子先被圈禁,後被釋放。

(皇十四子胤禵)

綜上所述,八爺黨中無人能獨善其身,結局最好的是皇十四子胤禵,十子胤䄉次之,其他兩位結局都很悽慘。因此,八爺黨中不存在老十倖免於難一說。胤䄉之所以未被圈禁致死,就是因為他無政治頭腦,僅是個打醬油的角色。


野史也是史


在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要數大清康熙年間最為別具一格。他有三十多個兒子,幾乎個個才華橫溢,尤其是參與九子奪嫡的幾位皇子們更是出類拔萃。然而十阿哥胤䄉卻是例外。

不管是史料記載還是一些古裝電視片段中,我們都可以得知在康熙爺執政期間,他的兒子們就因奪權而分成兩派,記錄最多的就是以八阿哥胤禩為首的“八爺黨”,當中就有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還有十四阿哥胤禵,另一派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胤禛。

胤禛最終能夠成為獲勝的一方,也是有其必然性。他對內勵精圖治,對外懂得韜光養晦,欺騙了敵手也瞞過了康熙爺。因此在康熙病逝後,他也就順理成章的當上了皇帝。雖說胤禛在大臣面前自稱漢子,但也是恩怨分明的人,登基後,他開始重用十三阿哥胤祥,對那些曾經參與奪嫡的皇子們開始各個擊破,尤其不會放過所謂的“八爺黨”。

一開始他並沒有採取快刀斬亂麻的方式,而是根據不同情況進行打擊,這是他的英明之處,當然也是形勢所趨。為了穩固八爺黨的勢力,先晉封胤禩為總理大臣,後派心腹十三阿哥和隆科多對其進行看管,將其與八爺黨其他幾位重要成員分開,斷了胤禩的左膀右臂。

當一切就緒之後,雍正開始了他的計劃:先對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削其宗室,奪其爵位,後被圈禁而死,連名字都被改成“阿其那”和“塞思黑”。而十四阿哥胤禵因與雍正一奶同胞只被罰去看守皇陵。相比於其他幾位阿哥,十阿哥就顯得略遜一籌,沒有獨樹一幟的政績,被稱為草包皇子,也許正是因為他胸無城府的態度,才讓雍正對他沒有防備,從而逃過一劫。

由此可以看出,我們不必事事過於計較,有時裝傻充愣也是一種生存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