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公佈惠臺“26條措施”,臺媒怎麼看?

11月4日,國務院臺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經商中央組織部等20個有關部門,出臺《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26條措施”),自公佈之日起施行。消息一出,立即引發臺媒關注。

臺灣“中央社”當天的報道注意到,這“26條措施”包括臺資企業可同等參與重大技術裝備、5G、循環經濟、民航、主題公園、新型金融組織等投資建設,同等享受融資、貿易救濟、出口信用保險、進出口便利、標準制訂等政策,支持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示範點建設等共13條。另外13條則涉及為臺灣同胞提供同等待遇,包括在領事保護、農業合作、交通出行、通信資費、購房資格、文化體育、職稱評審、分類招考等方面提供更多便利和支持。

臺灣聯合新聞網的報道則指出,自去年公佈“31條措施”之後,大陸又公佈了“26條措施”,在原來企業、教育等同等待遇的基礎上,擴大兩岸同等項目,且深入民生,包括領事保護、交通出行,甚至購房資格等。

對於這一重大利好,臺商們紛紛表示歡迎。據臺灣“中央社”報道,兩岸企業家峰會臺灣方面理事長蕭萬長在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開幕式上表示:“(去年出臺的)‘31條措施’獲得臺商普遍的認同,很高興又聽到新的‘26條措施’,這一定會對臺商在大陸發展提供很大的便利。今後應持續充實跟提升內容,深化落實執行,加大支持力道。”

全國臺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會長李政宏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亦表示,這些新的措施“廣泛、精準、務實”,可操作性和針對性很強。他說:“我們樂見更多惠臺措施,帶來更多紅利。”

臺灣島內兩黨也在第一時間對“26條措施”做出了表態。據臺灣聯合新聞網報道,在“26條措施”出臺後,國民黨發佈新聞稿表示,樂見“26條措施”為臺資企業提供同等參與和同等享受的13項待遇,也為臺灣民眾提供13項同等待遇的便利和支持。新聞稿還強調,只要有助提升臺灣民眾福祉與企業權益的大陸對臺政策,社會各界都會歡迎。

此外,臺灣《工商時報》的報道指出,臺當局“不出所料”地提出“警示”,但就內容來看,大陸此舉仍具有兩大意義,一、依循前例,助臺資企業參與大陸重大政策;二、擴大對臺灣民眾赴陸求學深造、生活居住及創業、運動事業的吸引力。

而對於臺當局的牴觸態度,臺灣聯合新聞網5日的報道認為,大陸再次公佈惠臺政策,是對臺灣同胞“視如己出”,臺當局此舉未必能爭取到民意的認同。該篇報道指出,臺灣民眾在大陸發展,可以獲得相同的機會與便利,與其在“僧多粥少”的臺灣繼續打拼,何不跨足對岸去闖一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