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不仅是许多心脏疾病的共同表现,而且其他疾病也可导致。
现代西医对心律失常的分类繁多,原发性心律失常通常分为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与扑动、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等。
尽管西医病种众多,但可统归于中医心悸、怔忡范畴,脉象总以参差不齐为特征。临床可分缓慢型、快速型和不齐型,快速型脉数,缓慢型脉迟缓,不齐型脉促结代。
虚、滞、寒、热是发病因
虚由于调摄失当或大病久病,导致心气不足、心失滋养,以致鼓动无力,从而心律失常,临床常表现为脉细弱或沉迟或结代。《丹溪心法》指出:“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不守,此惊悸之所肇端”,“怔忡之证,躁扰不宁,心神恍惚,惊悸不宁,此肝肾之虚而心气之弱也。”
滞情志内伤、饮食失节,或大病久病,导致气机郁滞、痰湿内生、血脉瘀滞等,进而影响心的正常鼓动和血脉的通畅,从而心律失常,临床表现为脉不齐,或迟缓或结代。
寒热心主血脉,血得热而行,遇寒而凝泣。由于外感寒热病邪,或调摄失当或大病久病导致阴寒与虚热内生,从而影响血脉运行和心的鼓动,使心律失常,临床表现为脉细数或沉迟或结代。
在病程演变过程中,虚、滞、寒、热还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西医的过早搏动以心悸、脉结代为主要临床特征,中医病机主要是气血不足、阴寒内结、痰浊阻滞。心房颤动、心动过速以脉数为主,中医病机主要是阴血不足、阴不涵阳、虚热内生、心神不宁。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临床表现以胸闷、心悸、眩晕、脉迟缓无力为主,中医病机主要是气虚、阴寒内结、痰瘀阻滞为主。由于心律失常可因多种疾病引起,临床还需注意原发病。冠心病引起者以痰浊阻滞、血脉不通为主。风湿性心脏病引起者以心虚痰湿内阻为主。高血压引起者以阴虚阳亢为主。
由于本病虚实夹杂,故治疗当补虚祛实,补虚贵在益心,或益气补心,或补血养心,或温壮心阳,或养阴滋心。祛实要视痰、瘀的不同,或祛痰散滞,或化瘀通脉。在补虚祛实的基础上,要佐以安神宁心或镇心。在临床治疗上,还要结合心电图的检查,病证结合,重视使用对心律失常有纠正作用的药物。
由于心律失常可因多种疾病引起,临床还需注意原发病的治疗。冠心病引起者要注意宽胸通痹,风湿性心脏病引起者要注意活血化痰利水,高血压引起者要注意滋阴潜阳。
分型论治
心气虚:
临床表现为心悸、气短、动则尤甚,伴头晕、疲乏无力、自汗,舌淡苔白、脉细弱或迟。
治以补益心气为法,方药用五味子汤加减。
心阳不振:
临床表现为胸闷心悸、气短、动则尤甚,伴头晕、疲乏无力、自汗,怯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胖淡紫,脉沉细无力或沉迟。
治以温壮心阳为法,方药用保元汤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
心阴虚:
临床表现为心悸不安、心烦失眠,口干、五心烦热,头晕目眩、面赤,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以补养心阴、降火安神为法,方药用朱砂安神丸合天王补心丹加减。
心血不足:
临床表现为心悸,伴头晕、健忘、倦怠乏力,面色无华,舌淡,脉细弱而迟。
治以益气补血、养心安神为法,方药用归脾汤加减。
肝肾阴虚:
临床表现心悸、眩晕、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以滋养肝肾、养血安神为法,方药用酸枣仁汤加减。
心脉瘀阻:
临床表现为心悸、胸闷或胸痛,面色暗紫,舌暗有瘀斑,舌下脉络曲张,脉涩或结代。
治以活血化瘀、行气通络为法,方药用血府汤加减。
痰浊阻痹:
临床表现为心悸、眩晕,胸闷脘腹痞胀,短气而咳嗽、痰多,或恶心,苔腻或滑腻,脉弦滑或结代。
治以化痰降浊宁心为法,方药用苓桂术甘汤加减。
心虚胆怯:
临床表现为心悸,遇惊恐加剧,坐卧不安,多梦易醒,食少纳呆,舌淡红少苔,脉细略数或弦细。
治以益气养心、镇静安神为法,方药用平补镇心丹或安神定志丸加减。
病案举例
边某,女,35岁,1991年12月21日诊。主诉:心悸3年。患者于1988年曾患“心肌炎”,住院治疗43天,病情好转出院。但常心悸、胸闷,经多方医治未见明显疗效。刻诊:心悸、胸闷,严重时心前区疼痛,腰痛、气短,肢体浮肿而下肢尤甚,月经量少,尿少。心电图检查示:“心肌损害”、“心肌缺血”。舌暗胖,脉沉细。
辨证属肾虚气化不利,水瘀互结。治以活血、利水、益肾为法,药用益肾化瘀利水汤加减。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图文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咨询,请私信留言。
閱讀更多 醫脈傳承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