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樂子
鄧小平同志曾為魏延發出長嘆,他在1963年來到武侯祠時說到:該有的沒有,不該有的又有了,比如魏延就該有,但卻沒有塑像······
想挽救魏延的名聲忒難,估計無論如何努力都很難擺脫《三國演義》的“陰影”O(∩_∩)O以至於魏延含冤幾百年,從民國起,幾十位史家為其正名無果,哪怕司馬光的《資治通鑑》900多年前就為他“平反”也沒用。
諸葛亮對他的描述是“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也就是腦生反骨,我知道這詞就是因為含冤的魏延同學,現在又變成了反骨仔總之都和叛變有關。
其實魏延的作用要比關羽、張飛大得多,甚至有人將其軍事才能形容為“堪比漢初三傑之韓信”,嗯······你高興就好。
漢中郡的奪取標誌著真正的三國鼎立態勢確立,但劉備終究還是要返回成都,誰來鎮守漢中的問題成為重中之重,“無漢中則無蜀矣~”,家門被人家踹開則“蜀中一日數十驚”,對此,姜維明確表示不服,調整部署,為蜀漢滅亡埋下粗粗的一條禍根,就在幾乎所有人都以為如此重任會交予張飛,連張飛都以為鐵定是自己擔起這副重擔的時候,劉備卻把這個任務交給了魏延,所以說魏延是劉備最器重的武將並不為過,魏延也對得起劉備的信重,堅守15年,沒有一個敵人能突破自己的防區。
魏延不是龜殼選手,他屬於進可攻退可守的多方面人才,也有人說曹魏方面除司馬懿以外,無出其右者。
諸葛亮臨終主持的“軍事會議”說了什麼
參與人有楊儀、費禕、姜維等,丞相告訴他們,命令魏延斷後,姜維為雙保險,如果魏延不聽命令,大軍自行撤退。
也有人說丞相這是為了讓魏延和楊儀二人帶著一嘴毛雙雙成為路障狀態被清除,為蔣琬、費禕、姜維鋪路,丞相活著的時候,加上費禕規勸過無數次,都無法改善魏延和楊儀的關係,死後就更不要提了,這也是對費禕的一種保護,但凡對二人有些瞭解的都知道要兵戎相見,從魏延大帳出來,就費禕那速度就能明白他當時是怎麼想的,太危險了,內訌是避免不了的。
楊儀不敢去找魏延是因為怕死在當場,費禕拼命逃是因為自身危險另外要回去報信,他們事前都知道這種危險,丞相能不知道麼?再看上段,這符合諸葛亮一貫的行事作風麼,丞相啥意思呢,我死了你們就開始窩裡鬥吧,搞死魏延。如果他厲害呢?就把你們都搞死?丞相沉穩性子和極其小心謹慎的行事方法,做不出這種事來,因為後果未知,兵變的後果是不可控的,你怎麼就知道魏延必死呢,用蜀漢的國運去賭麼。
退一萬步說,即便丞相要殺魏延也絕對會給出具體實施步驟的,他不是“我拿國運賭明天”的那種不負責任的人。
這麼重要的軍事會議竟然不找魏延?軍師遺命不是當面說才會更有效果麼,摸頭殺的效果遠比用仇人以遺命為由勸令退軍要好。
(預判丞相死前為昏迷狀態的前提下)誰是軍中主帥?大軍聽誰的?這都還沒個囑託,先奔魏延下手,丞相會這樣?本來魏延就有“不唯上”的毛病,“部下”的話他就能聽得進去?尤其是死對頭楊儀的話,魏延能聽?諸葛亮沒有那麼傻,所謂的軍事會議,就是一群退軍派狐假虎威要挾魏延的詐騙之詞。
對於遺言大概有三種推測:
①殺掉魏延
②拋棄魏延
③沒有的事(楊儀等人因自身劣勢假傳遺命,丞相是先昏迷才去世的。)
作為史學大家,呂思勉先生和黎東方先生都完全不信有過什麼所謂的“軍事會議”或類似臨終囑託。這裡面有很深層面的政治勢力角逐。丞相去了,這是一個洗牌過程,平時好不是真的好,派系之爭開始,分蛋糕的時候下刀都不會客氣,如果蛋糕不夠分,那刀就會照人招呼,而無論哪一方勢力的首要清理目標都是魏延,魏延已經無人可以壓制,於公於私,魏延都要死。
所謂的臨終軍事會議,是用後果寫原因達到補缺目的。
按當時的情勢來看,軍中主要是分為兩派:退軍派,幾乎全是。進軍派,魏延一個。
退軍派們的主意是“秘不發喪”,一旦影響軍心再有追兵後果不堪設想。楊儀指使費禕到魏延部探聽他的意思,魏延知道軍師死訊便說,丞相雖然去世了,可我還在,繼續北伐才對,並要求費禕與他一起下軍令,費禕欺騙魏延,說是要先跟楊儀打聲招呼,但是一出門就策馬疾馳而去,這引發了魏延的疑心,打聽之下,果然楊儀等人在商量退軍,楊儀自然想退軍,如果以魏延為主帥,自己離死就不遠了。
魏延大怒,先一步撤軍,並燒掉了沿途的棧道,更是修書一封彈劾楊儀有反叛之心,加上楊儀的舉報,兩封舉報信先後到了劉禪手中,劉禪徵求意見,他倆到底誰要造反?大臣們都說魏延的概率大,依魏延平時的作派和性子,太不受待見,魏延心胸不廣,而楊儀心眼更小,這也算是報應吧,性格決定命運。
兩方軍隊終於相遇,王平斥責魏延前軍,軍師剛去世,屍骨未寒,你們就敢這麼幹?魏延部一鬨而散,魏延失去軍隊依託,朝漢中方向逃命,楊儀又命令馬岱追殺,魏延死,屍體被部下埋在漢中市北門外2公里的石馬鄉。
誰才是潛在的投降分子呢?楊儀。
楊儀並沒有分到蛋糕,更可憐的是他手裡還沒有刀,所以恨毒了所有人,竟然說後悔當初沒投降,於是費禕告密,這個瓜娃子被廢為庶民,後下獄自殺。
魏延人才難得,但能力有多大,脾氣就有多大,這是他致命的缺點,必須要有個能製得住、忍得了他的好領導,否則遇到楊儀這類心胸狹窄睚眥必報的上司,魏延活不過兩秒,所以就魏延的死亡來說,也冤也不冤,幾乎可以說他的下場是必然的,本來有個大好的前程等著他,他卻從未自省過自己的毛病,生生的放棄掉了,以他的能力完全有可能接手軍中一把手位置,可結果卻是連命都保不住。
以退軍為例,魏延所做就非常欠考慮,自己的部隊你可以保證穩定性沒問題,但丞相所掌軍士的軍心必定會大受打擊,這不是短時間能安撫的,你拉著部隊就走,到了地兒就打,戰力還不受影響,那是不可能的。
魏延要先考慮團結問題,不使軍心在受到打擊以後,再次受到將將不和的影響。而他在關鍵時候,頭腦裡想的都是私仇,缺乏大局觀,看來丞相沒有把軍權委託給他也是正確的。在自己幾千部眾的情況下,竟然想與楊儀對壘,這是自不量力,他把自己一個人推到了整個部隊的對立面,包括他手下的軍士,他們為何最終一鬨而散,當然明白已經屬於謀反性質,蜀漢的部隊又不是你魏延的私軍,不是想幹什麼別人都能陪著你的。這種情況,這種行為,這種偏激的應對方式,即便不是叛國,依軍法也該處死。
古今通史
問題問的很好,魏延的死是三國中的一段秘辛,至今依然撲朔迷離,我在這裡就講一講『三國志』和『魏略』分別是怎麼說的。
魏延是後三國時期的蜀漢名將,也是長期以來一直被人低估的一員將領。其實劉備時期,對魏延已經非常的器重了,當時劉備剛剛經過和曹操的殊死爭奪,拿下東川漢中,掌握了西蜀的門戶,本來大家都以為劉備會任命張飛來守漢中,但是劉備卻任命了魏延。當時可謂是一軍皆驚。
魏延也雄姿勃發的對劉備許諾:
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後來,魏延也確實把漢中打造的固若金湯,後來的繼任者王平、姜維都得益於魏延建立的防守體系。
關於魏延的死因,其實即便是在正史上,也是有兩種說法的。
按照『三國志魏延傳』的說法,諸葛亮死後留下遺言,讓楊儀、姜維節制蜀軍退兵,同時讓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願意走,就讓魏延留下,姜維和楊儀先走。結果魏延果然不願意撤軍,認為諸葛亮去世之後,應該由自己統軍繼續北伐。聽說了諸葛亮的安排之後,魏延勃然大怒,自己率領軍隊搶在楊儀和姜維的前頭佔領了南谷口,還燒絕了撤軍的棧道。
於是可熱鬧了,楊儀和魏延分別派人給劉禪上表說對方謀反,劉禪也摸不清楚情況,就問侍中董允和諸葛亮的接班人蔣琬,這兩個人都覺得楊儀不會反,應該不怎麼會反,但是魏延不好說。
為什麼這倆人都向著楊儀呢?一方面當然因為楊儀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官,而魏延是武將,但是另外一方面也是因為魏延這個人平日裡太高傲了,得罪了很多人,於是在關鍵時刻,沒有人在朝中給他說話。
於是劉禪就命令蔣琬率領宿衛營向北去考察這『互相告對方謀反』怎麼回事。蔣琬還沒有到,魏延已經開始進攻楊儀和姜維了。這一進攻,魏延就丟了理,王平大呼:
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諸葛亮剛剛去世,你魏延怎麼就敢做自相殘殺的事情呢? 諸葛亮在蜀軍中的威望毫無疑問是巨大的,王平這麼一詐唬,魏延的軍隊知道自己不佔理,於是一鬨而散。魏延一看不行了,就和自己的兒子們往自己的地盤——也就是漢中跑。楊儀看自己佔了上風,就派馬岱追殺,終於在漢中城外虎頭橋斬殺了魏延。在今天的漢中,還有“馬岱斬魏延處”。
所以按照三國志魏延傳的說法,這就是蜀軍的一場內訌,魏延和楊儀都沒有反叛的心思,但是都要負上百分之五十的責任。因為倆人即便是諸葛亮在世的時候都互相看不對眼,現在諸葛一死,上頭沒有壓制他們的人了,以前積壓的矛盾就開始爆發了。『三國演義』基本上就是按照『三國志』中的描述,加上了諸葛亮遺計馬岱斬魏延的情節。但是需要聲明的是,在『三國演義』中,魏延走投無路的時候流露出投魏的傾向,這在正史裡面是沒有的,魏延至死也沒有想過去投奔魏國。
如果說三國志魏延傳裡面的描述只是讓人惋惜的話,另一本同時代的史書『魏略』裡面描述的就更加讓人扼腕長嘆了。
根據魏略的說法,諸葛亮臨終前把軍務託付給魏延,魏延就率領著蜀軍緩緩後撤。因為楊儀和魏延不和,看到魏延掌握了大權,楊儀很害怕,於是就在軍中造謠,說魏延要謀反,要去投降魏國,然後率領手下人馬突然發難,進攻魏延。
魏延猝不及防,倉卒之間控制不了局面,不得已逃向漢中,結果被楊儀派馬岱追趕上殺死,然後把內訌的罪責栽贓給了魏延,同時還誅滅了魏延的三族。
如果魏略中說的是真的,那麼魏延同樣是死於內訌,但是責任完全在楊儀。
上面就是『三國志』和『魏略』上對魏延之死的看法,相同點是死於內訌,不同之處在於楊儀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你覺得哪一種更可信呢?無論是哪一種,對於風雨飄搖的蜀漢來說,都是禍不單行,本來在諸葛亮去世之後,軍隊裡職務最高、戰功最顯赫的就是魏延了,本來魏延最有希望繼承諸葛遺志,統帥蜀國的軍務,而他在漢中的赫赫功勳也證明他有能力做到這一點。可惜在內訌中丟了性命,蜀國又喪失了一員大將。漢中虎頭橋遺址,除了碑文之外,還有一幅對聯:
虎橋往事明月知,漢水長流太守名或許就是在表達對魏延的惋惜之情吧。
經史通義
在正史《三國志》的記載中,楊儀派馬岱前去追殺,斬下了魏延的首級。
詳情如下:
義陽人魏延,驍勇善戰,統領著一支隊伍。後來魏延率兵投靠了劉備,隨他來到蜀地,立下很多戰功,升遷為牙門將軍。
公元219年,劉備自封為漢中(今陝西漢中市)王,定都成都。漢中郡與曹魏接壤,是戰略要地,所以劉備需要派遣重臣鎮守漢中,防止曹魏進犯。眾人認為劉備會派張飛前去鎮守,張飛心裡也認為會派遣自己前去。但令人意料不到的是,劉備提拔魏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讓眾人大吃一驚。由此可見,在劉備的心中,魏延的能力和張飛是同級的,可以擔當重任。
公元221年,劉備登基稱帝,是為漢昭烈帝。魏延升遷為鎮北將軍,受封都亭侯。諸葛亮駐軍漢中時,魏延遷為丞相司馬、涼州刺史。之後魏延在陽溪擊敗曹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剌史郭淮,因此升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魏延每次隨諸葛亮出兵,都會請兵萬人,想另走一路與諸葛亮會師,但遭到拒絕。魏延常常說諸葛亮膽怯,又因此痛恨自己的才能未能充分發揮出來。魏延生性高傲,暴烈,很多人都避其鋒芒,只有楊儀不妥協,二人因此產生矛盾,水火不容。
公元234年,諸葛亮北伐曹魏,以魏延為前鋒。魏延率兵先行,離開諸葛大亮營十里後,他做了一個怪夢,夢見自己頭上長出了犄角。魏延醒來感到困惑,於是詢問軍中善於解夢的趙直,想知道此夢是何徵兆。
趙直知道魏延的秉性,他不敢具實相告,於是欺騙魏延說:“麒麟有角而不用,這是敵人將不戰而退的徵兆。”趙直退下後,對別人說:“角這個字拆分,刀下面是個用字;頭上用刀,兇險萬分!”
這年秋天,諸葛亮生了重病,無藥可治。諸葛亮秘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人商議他死後如何調度大軍撤退的事情,決定讓魏延斷後。諸葛亮說,如果魏延不聽命,就隨他便。
諸葛亮死後,楊儀派費禕去見魏延,目的是揣摩魏延的心意。魏延告訴費禕,他不願意接受楊儀管制為大軍撤退斷後。魏延還想讓費禕留下,讓他和自己聯名告令諸將。費禕為了脫身,假裝答應魏延。楊儀命令各營依次撤退,魏延得知後大怒,搶先一步撤退,走過之後將棧道燒掉,阻礙楊儀撤軍。
魏延、楊儀各自上書告發對方謀反,蜀漢後主劉禪以此詢問侍中董允、長史蔣琬:”魏延、楊儀二人到底是誰反叛?“。董允,蔣琬為楊儀擔保而懷疑魏延。
楊儀等人重新開路,日夜兼行,緊隨魏延之後。魏延在前,據守南谷口,派兵攻擊楊儀等人。楊儀命令何平在前抵禦魏延。何平站出來叱責魏延的士兵說:“丞相屍骨未寒,你們這些人竟敢造反!”魏延的士兵知道錯在魏延,於是都一鬨而散離開了。魏延和兒子以及幾個親信逃亡到漢中,楊儀派馬岱前去追殺,斬下了魏延的首級。
楊儀恨透了魏延,他將魏延的頭顱摔在地上,用腳踩踏,並且說:“狗奴才!還能作惡麼?”於是滅了魏延三族。
《三國志》作者陳壽認為,魏延沒有北上投降曹魏而南下還軍,本意是想除掉楊儀等人,並沒有反叛之意。
參考史書:《三國志·蜀書十·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
流年簷下雨,浮世階上苔,我是作者【簷雨階苔】,敬請關注。
簷雨階苔
正史中的魏延死法,陳壽《三國志》還是記載比較清楚的。他是死在234年秋天,諸葛亮時代第六次北伐的前線。簡單說,他在諸葛亮死後,和楊儀奪權失敗,因此死亡。
《三國志》本傳有清晰的記載。
首先是諸葛亮臨終前,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人安排撤退,由魏延斷後,姜維倒數第二陣。並且專門說了,如果魏延不服從,那麼大隊就自己走,別跟丫糾纏。
等到諸葛亮死後,楊儀按照安排行事。此時還沒有公佈諸葛亮死的消息,楊儀派費禕去打聽魏延的意思。費禕是個老好人,以前是諸葛亮專門派去協調楊儀和魏延矛盾的,所以楊儀這個舉動,應該說還是想盡量不和魏延撕破臉。
但魏延卻很不客氣,說:“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他公然表示要自己掌握兵權,繼續北伐。這就完全推翻了諸葛亮的遺命。他還強迫費禕和自己聯名號召眾將,別聽楊儀的,聽自己的。
費禕一看你小子不識好人心。他就託詞逃回中軍,然後和楊儀、姜維等人拔寨班師。
魏延發現自己被騙了,心頭大怒,就搶先率領前軍南下。他的隊伍人數較少,應該也比較精銳,所以動作更快,搶到了楊儀前面。可恨的是,魏延一路上燒燬了棧道。這就等於要把楊儀帶領的北伐軍主力置於死地。幸虧楊儀等人地理熟,帶人翻山越嶺,也從另外的路跑回來了。
這時候,魏延和楊儀分別向成都的朝廷報告,說對方造反。但成都的大臣蔣琬、董允等都在皇帝劉阿斗面前保楊儀,說魏延造反。於是阿斗派蔣琬帶著御林軍北上夾擊魏延。可以說魏延到這個時候已經是死路一條了。
接下來,魏延的隊伍和楊儀的先鋒王平在南谷口遭遇,王平一聲怒喝“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魏延的士兵知道魏延理虧,紛紛潰散。魏延和幾個兒子逃亡,被楊儀派馬岱追斬,又誅滅三族。
以上就是魏延之死的過程。應該說,魏延自高自大,違背軍令,把他和楊儀的私人恩怨變成了幾乎害死全軍的內亂,因此站到了全軍全國的敵對面,可以說是自取滅亡。
同時《魏略》還有一種相反的說法,認為諸葛亮去世前讓魏延指揮全軍撤退,卻被楊儀汙衊魏延想要造反,主動攻打魏延。魏延沒有戰備,不戰而逃,被楊儀追殺。這個記載相對來說要離譜一些,更可能是魏國一方拍腦袋的臆想。
巴山夜雨涮鍋
楊儀是個徹頭徹尾的小人!
魏延沒有被正史醜化,只是被《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醜化。
魏延沒有被正史醜化,只是被《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醜化,目的就是凸顯諸葛亮的英明,甚至不惜捏造魏延頭有反骨的梗。記載比較準確的,應該是《三國志 魏延傳》,因為作者是出身蜀漢的陳壽,因此最為可信,魏延就是死於楊儀之手,而直接兇手則是馬岱。原文節選如下: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亮適卒,秘不發喪,儀令禕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延大怒,儀未發,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鹹保儀疑延。儀等槎山通道,晝夜兼行,亦繼延後。延先至,據南谷口,遣兵逆擊儀等,儀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
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
按照這段文字,魏延違背諸葛亮的遺命,擅自起兵並燒燬棧道,是負有主要責任的。並且根據史書記載,魏延比較狂妄,脾氣暴躁,確實得罪了不少人。但是,要是結合《楊儀傳》來看,楊儀應該負的責任更大。因為據我看,楊儀就是個小人,最能說明他是小人的,就是《魏延傳》中的一句話:“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魏延的頭顱被拿到楊儀面前,楊儀竟然用腳踩著魏延的頭破口大罵,卑劣人品可見一斑。魏延畢竟有大功於國啊!
此外,關心自身利益高過國家利益,信奉“有奶就是娘”原則的,其實是楊儀。
楊儀到成都後,被任命為中軍師,官職沒有超過蔣琬,他自認為比蔣琬資歷老,才能高,於是經常怨憤,斥責他人嘆息自己。楊儀對費禕表示自己的怨恨忿怒,竟然說:"以前丞相去世時,我如果舉兵降魏,怎會落魄到這種田地呢!真是令人追悔莫及。"
古人云:“降魏,是魏延之所未及設想者;而儀欲為之,其居心尤出延下。”
歷史磨坊
魏延,字文長,是蜀漢中後期重要的軍事將領,深得劉備器重。魏延在蜀漢將領中的地位,僅次於關張馬黃趙,甚至超越了張飛、馬超、黃忠和趙雲。
魏延功績卓著
魏延在劉備取益州,得漢中的過程中,屢立戰功,深受劉備信任。魏延甚至超越了呼聲很高的張飛,被劉備任命為漢中太守。劉備對魏延的器重可見一斑。
魏延鎮守漢中時,部署了“重門之計”,依託漢中的險要地勢,利用漢中城外的要地、隘口,形成互相支援之勢,退可守,進可攻,成功防禦魏國數十年。
諸葛亮北伐時,魏延作為北伐主力,擔任前軍師一職,北伐最前線的軍事行動,均由魏延決斷,是蜀軍中僅次於諸葛亮的統帥。
魏延之死的引爆點楊儀
正是由於魏延有勇有謀,軍事才華出眾,又勇猛剛毅、戰力超群,造就了魏延高傲自大的性情。這就使魏延與許多蜀漢大臣不和。但是,眾人攝於魏延的善於養兵、勇猛過人,再加上諸葛亮的維護,多以避讓為主。
唯獨諸葛亮的長史楊儀與魏延勢同水火,對魏延毫不忍讓。楊儀也就成了魏延之死的導火索和爆發點,也是害死魏延的主犯。
魏延之死的根本原因是諸葛亮放棄了魏延
楊儀與魏延之間的矛盾已經長期存在了,但是諸葛亮並未像對待同樣跟魏延不和的劉琰一樣,申斥楊儀,諸葛亮的心思已經可見一斑了。諸葛亮就是要在活著的時候,用楊儀制約魏延,而在自己死後,用楊儀除去魏延。當然,這並不是因為諸葛亮多麼的恨魏延,諸葛亮只是一心在為蜀漢基業著想,害怕魏延的存在造成蜀漢的分裂。諸葛亮並無私心,其做法也就無可厚非。
而魏延過於高傲,這跟關羽有點類似。關羽只有劉備能節制,魏延麼,諸葛亮也節制的住。但是除了劉備、諸葛亮之外,誰還管的了魏延?沒有人能節制。這一點從《三國志·魏延傳》中可以看出來。諸葛亮召開撤軍秘密會議時,告訴楊儀、費禕、姜維等人,“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諸葛亮很清楚,魏延如果抗命,這三人是管不住魏延的。
沒人能夠節制魏延,這讓諸葛亮將死之前,面臨兩個選擇,一是將蜀漢大權全部交給魏延;另外就是將治國交給蔣琬、費禕和董允,領軍交給姜維。
很明顯,魏延善於治軍,卻不善於治國,政治能力也不行,將蜀國完全交給魏延一人,行不通。而蔣琬等文官又能力有限,節制不了魏延,文武搭檔,也必然出問題。一生謹慎,尋求穩妥的諸葛亮只能選擇放棄魏延了。
這點在《三國志》中記載的諸葛亮死前,安排退軍事宜的時候,已經可以看出來了。諸葛亮故意召開秘密會議,在未通知魏延的情況下,安排楊儀統軍,而費禕、姜維輔助,這不就是故意在楊儀和魏延之間製造矛盾麼。
諸葛亮之所以安排姜維隔在楊儀和魏延之間,也是算定了魏延和楊儀必然會反目,讓姜維保護楊儀,除去魏延。諸葛亮也同樣算到了,借楊儀之手除去魏延後,楊儀也不是蔣琬、費禕、董允等人的對手,最終會實現他去世後的人士安排。
諸葛亮的人事安排,按照《資治通鑑》的記載,劉禪曾讓尚書僕射李福在諸葛亮病重時,詢問諸葛亮誰可以接替其職位。諸葛亮說蔣琬可以勝任,之後是費禕。
事情的發展的確在諸葛亮的預料之中,諸葛亮不愧是神級人物呀。
相信三國之後,有人已經悟出了諸葛亮的謀劃,但是畢竟此謀比較腹黑,又不想諸葛亮的光輝形象受損,於是在《三國演義》中就演化出了,諸葛亮一見魏延就說魏延腦後有反骨的情節,直接讓魏延揹負了千古罵名。魏延真的是冤呀!!!
楊儀誅殺魏延滅延三族
諸葛亮死前已經安排好了一切,就看魏延是怎麼個死法了。唯一讓諸葛亮未有料到的是楊儀過於小人,也過於狠毒,而劉禪也過於昏庸,讓魏延家人也受到了牽連。
諸葛亮死後,楊儀派費禕去試探魏延。魏延很天真的告訴費禕,他不願意受楊儀節制,其他官員儘可以扶諸葛亮的靈柩回川安葬,而他繼續率軍北伐。還跟費禕簽訂了文書,並告知諸將。第一個害死魏延的楊儀同案犯出現了,費禕信誓旦旦的對魏延說,“當為君還解楊長史,長史文吏,稀更軍事,必不違命也。”費禕說是要去幫魏延抓了楊儀等人,反身就把魏延給賣了。
費禕一走,魏延也明白過來,就派人去探聽情況,發現楊儀等人已經按照諸葛亮的囑託,開始撤軍了。魏延大怒,就率軍趕在楊儀之前,燒燬棧道,阻斷楊儀南撤的道路。
魏延和楊儀還同時上書劉禪,說對方謀反。劉禪看到之後,也拿不定主意,就問蔣琬、董允。害死魏延的楊儀的第二個、第三個同案犯出現,蔣琬、董允“鹹保儀疑延”。劉禪於是就認定魏延謀反,並派蔣琬率軍前往調查。
此時,魏延與楊儀對峙於南谷口,並且攻打楊儀,這點魏延的確做錯了。楊儀令王平抵禦魏延,王平說,“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因為軍士此時都知道了諸葛亮的遺言,都認為魏延做的不對,所以,魏延率領的軍士,被王平一句話,全給勸散了。魏延只能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
楊儀卻是不依不饒,令馬岱追殺魏延。馬岱斬殺了魏延,帶回了首級,楊儀起腳踏之,罵道,“庸奴!復能作惡不?”楊儀的奸佞小人做派顯露無疑。
而前來調查此事的蔣琬,剛走出數十里,就聽聞魏延已死,也就率軍返回了成都。
楊儀又上書劉禪,唆使劉禪誅滅了魏延三族。
劉備時期,孟達叛曹,黃權降曹,劉備都沒有連累其家人,這劉禪也是開了蜀漢先河。魏延也成了蜀漢唯一被自己人滅族的高級將領。劉禪除了因為自身的無能、怕死、貪圖享樂,才顯得與世無爭之外,還真沒看出來有什麼英明的地方呀。
楊儀被廢為庶人自殺身亡
楊儀除掉了魏延,一時之間志得意滿,卻又不甘於與蔣琬同列。在之後跟蔣琬、費禕的權力之爭中,“怨憤形於聲色,嘆吒之音發於五內”。還記得對魏延信誓旦旦的費禕吧,再次及時出現,前來安慰楊儀。而楊儀也毫無戒心的對費禕說出了,“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復及。”的話。楊儀的結局也可想而知了,費禕再次反身就將楊儀告發到了劉禪那裡,將楊儀廢為庶人。楊儀最後被迫自殺,也算是惡人終有惡報。
魏延、楊儀皆死於費禕之手,而費禕之後又與姜維多有嫌隙,處處挾制姜維。這……如果遇到這類人,大家還是自求多福吧,太可怕呀。
魏延的千古奇冤
如果大家耐心的看完了上面的文字,就知道了魏延之死的前因後果。
魏延之死的根源在於魏延自己的驕傲自大、難以節制;魏延之死的主謀是諸葛亮;魏延之死的主犯是楊儀;魏延之死的同案犯是費禕、蔣琬、董允;魏延之死的協同是姜維、王平;魏延之死的打手是馬岱;造成魏延蒙冤的卻是劉禪。
諸葛亮源於對蜀國未來的考慮,而姜維、王平、馬岱都是相對單純的武將,情有可原。而楊儀、費禕、蔣琬和董允,卻更多的摻雜了為自己謀權勢的自私,都是害死的魏延的案犯。
而讓魏延蒙受千古冤屈的卻是劉禪。原本魏延伏誅,劉禪找個理由,遣人查清事實,赦免魏延,恢復名譽,厚待魏延家人,並順便幫蔣琬、費禕除去小人楊儀,皆大歡喜的局面。魏延雖然死了,但是換來了朝局穩定,也算是死的其所了,卻都被劉禪辦砸了。
魏延並未有謀反之心,卻被以謀反之罪誅殺,更是被滅三族,諸葛亮在九泉之下也會扼腕嘆息,亮只想除去魏延一人,你個阿斗為什麼要夷人三族呀!諸葛亮遇到劉禪了,又能奈何!奈何!奈何呀!
奕天讀歷史
魏延,字文長,義陽人,原是劉表的部下,劉表死後,他起兵反叛,投奔劉備,沒有成功,就轉而投靠長沙太守韓玄,關羽攻打長沙,魏延趁機殺死韓玄,順面了劉備。此後,魏延一直處於諸葛亮的領導之下,但始終未得到重用,諸葛亮死後,魏延由於不甘屈服楊儀,被楊儀指使馬岱殺死。目前的史料只有《三國志》最可信,所以魏延是被馬岱殺死的,《三國志》就是這樣記載的。
圖為昭化古城,諸葛亮北伐時蜀漢的大本營,也是唯一現存保存較好的三國古城。
《三國演義》寫的更精彩,魏延造反,楊儀派兵來剿,魏延大喊,誰敢殺我,馬岱說我敢殺你,於是手起刀落。但是魏延造反是個冤案,《三國志·魏延傳》記載,公元234年,諸葛亮率領蜀漢第5次北伐途中,病死在了五丈原,死前遺言,部隊回撤,不打了,讓魏延斷後。
圖為昭化古城魏延石像。
費禕告訴了魏延丞相去世和後事的安排,魏延不同意蜀漢軍隊撤離,也不認可自己斷後,認為大家都打了這麼久,不能因為丞相去世了仗就不打了,但此時有部下來說,不撤不行了,楊儀已經帶著大部隊先撤退了,魏延一聽火了,趕緊收拾部隊也撤退。
圖為梓潼縣的魏延祠。
楊儀聽說不斷後也撤退,違抗丞相的遺令,趕緊給劉禪上奏,說魏延造反,魏延本來就看不起楊儀這個書呆子,也上奏說魏延造反,劉禪身邊的蔣琬、董允這幫人認為楊儀是不可能造反的,倒是魏延有過幾次倒戈的劣跡,一致認為魏延反了,馬上派陳平帶禁衛軍去捉拿魏延,於是陳平和楊儀將魏延堵在了南谷口。
魏延死後被拋屍荒野,蔣琬任丞相後,重新安葬魏延,至今魏延墓已不存,只有殘破石馬兩尊。
魏延見狀不妙,帶著少量親信向南潛逃,楊儀帶兵追到漢中,魏延被馬岱斬於馬下,楊儀拿著魏延首級當球踢洩憤,然後夷延三族。其實這兩人都沒有造反,魏延性格高傲,楊儀心胸狹窄,兩人本來就水火不容,兩人互相誣陷,朝廷站在了楊儀這邊,魏延做了刀下鬼。
圖文繪歷史
《三國志》載:“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諸葛亮死後,遺命楊儀、費禕、姜維等帶隊退兵,魏延退後。但魏延不聽,他說:“丞相雖然死了,我還在嘛,府中的親屬和官員可發喪還葬,我自然應當率領各軍去進擊敵人,怎麼可以因為死了一個人而耽擱國家大事呢?再說我魏延是何等人,豈能受楊儀的指派,作斷後的將軍!”,從這句話看,楊儀一是不同意退兵,二是不服楊儀。為防楊儀帶隊撤軍,魏延竟然趁楊儀尚未發令撤軍,自己率先帶領手下的部隊直接南歸,燒燬所過地方所有的棧道,並上表告楊儀謀反,同時楊儀也上表告魏延謀反。朝中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都保證楊儀不反而懷疑魏延。矛盾激化後,魏延的部隊譁變,無兵可代,於是楊儀派馬岱殺了魏延,並夷其三族。說魏延頭有反骨,是小說家言,最後魏延也沒有反,要反他早就投降魏國了。既便與楊儀矛盾激化引起戰爭後,魏延也沒有反,他只是想殺掉楊儀自己領兵伐魏。因為魏延的性格很傲氣,與其他將領不和睦,所以沒有替他說話。當時人們議論大多認為諸葛亮去世後按資歷由魏延接替相位,魏延也自視如此,結果不是那麼回事。魏延惱羞成怒,才惹來殺身之禍。他是三國時期最被冤枉的將軍。
歷史春秋網
錦囊遺計人難料,卻見成功在馬前。魏延是三國後期蜀漢重臣,屢次隨諸葛亮北伐,戰功卓著,後被任命為涼州刺史,封都亭侯。北伐期間,魏延曾提出子午谷奇謀,奇襲長安。因風險太大,被諸葛亮果斷拒絕。234年,諸葛亮因常年在外征戰,積勞成疾,於五丈原病入膏肓。
諸葛亮便秘令楊儀、姜維安排退軍的部署。又暗自吩咐,讓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肯服從命令,大軍即刻開拔,不必理會魏延。諸葛亮病逝之後,魏延卻被馬岱斬殺,並被楊儀以謀反的名義,誅滅三族。魏延究竟怎麼死的?以下依據《三國志》做簡要分析。
首先分析諸葛亮逝世後,魏延都有哪些反常的舉動,以及如何被殺。諸葛亮病逝後,楊儀、姜維等秘不發喪,按照孔明的計劃,瞞過司馬懿,再循序漸進的撤回漢中。為了提防魏延,楊儀令費禕前去魏延軍營中打探,以此來試探魏延是否願意遵循遺命,撤回漢中。
魏延聽後勃然大怒,不但不願意撤回漢中,還要繼續北伐。聲稱怎可因丞相一人而廢北伐大業,並且指責楊儀,不過一介參軍,三軍怎可由他安排。魏延要求費禕記下軍事部署,為了穩定魏延,費禕只能照做。
出人意料的是,楊儀已經按照諸葛亮的部署,率軍撤回漢中。魏延更是氣不打一處來,率軍搶先在楊儀前面,燒燬棧道橋樑,設置障礙,阻止楊儀等撤回。楊儀也是很憤怒,於是魏延、楊儀紛紛上表劉禪,彈劾對方謀反。因楊儀是遵循諸葛亮的遺命,劉禪和朝中文武都支持他。後來魏延就搶先佔領了褒谷口,憑險據守,迎擊楊儀。
楊儀派遣何平前去應戰,何平大罵魏延行篡逆之事。魏延的部下也自知理虧,各四散逃命,魏延攜帶親自和兒子逃往漢中。楊儀命馬岱率軍追趕,併成功斬殺魏延。楊儀見到魏延的首級之後。扔在地上,用腳踩踏,大罵魏延十個頑劣的奴才,並以謀反的名義夷其三族。《三國志》中曾這樣記載:
其次分析魏延之死的深層原因。
其一諸葛亮因擔心蜀國的國運,對魏延並不放心。魏延本為韓玄的部下,後斬殺其主投靠劉備,諸葛亮對魏延一直有提防之心。況且諸葛亮病逝前,魏延身為鎮遠將軍,都亭侯。他在北伐的軍隊中,除了諸葛亮無人可比,可謂是北伐的二當家。無論是戰功,還是威望,都是其他人所不能比的,就連姜維也要看魏延的臉色。因此諸葛亮怕魏延帶來禍患,才讓楊儀、姜維等提防魏延,並且沒有把軍隊交給魏延。
諸葛亮所顧慮者,有三點。其一魏延我可能反叛蜀漢,畢竟魏延曾經就斬殺其主,被認為是腦後有反骨。萬一魏延謀反,蜀軍將會萬劫不復。二者魏延傭兵自重,不聽從指揮。即使魏延不謀反,他一但擁兵自重,獨立為王,也是無人能夠制服,畢竟魏延手握重兵,這樣蜀軍也會面臨分裂的局面。三者魏延在朝中已經威望很高,除了諸葛亮,其他人都不是魏延的對手,楊儀雖然不服魏延,但他也無法與魏延抗衡,魏延以後很有可能位極人臣,對蜀國不利。
諸葛亮正是對魏延有些顧慮,這才召集楊儀等提防魏延,並沒有把大權交給魏延,甚至向劉禪舉薦魏延官職。魏延因其性格特點,遭受排擠,這是他被殺的一大原因。
其二魏延與楊儀素來不和。無論在朝中還是北伐,魏延和楊儀經常爭的面紅耳赤,二人的矛盾很深刻。楊儀曾多次與魏延鬧矛盾,魏延曾用劍指著楊儀大罵,為此楊儀只能求助諸葛亮,孔明也只能儘量從中調和他們的矛盾。
諸葛亮逝世後,魏延與楊儀的矛盾更是一發不可收拾,二人在朝中是勁敵,更有權利的爭奪。楊儀因有諸葛亮的旨意才佔有上風,但魏延怎麼會服從楊儀的安排。這才出現了魏延阻礙楊儀等撤軍的一幕,只不過魏延此舉理虧,再加上楊儀痛恨魏延,才讓馬岱追殺魏延。
而楊儀以謀反的罪名,誅殺魏延三族,這是有些過分了。依據魏延的舉動,他並不想謀反,否則他也不會往南撤軍,擋在楊儀前面,而是應該率軍北上,投靠曹魏。因此世人推測,魏延迅速南下,阻礙楊儀撤軍,可能是為了斬殺楊儀。《魏略》中也曾這樣記載:
你是如何看待魏延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在說魏延的死因之前,咱們先來看看魏延其人。魏延是蜀漢的名將,其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劉備派魏延戍守漢中,他沒有辜負劉備的希望,將其打造成為了牢不可破的堡壘。他建立的這套防禦體系讓姜維等繼任者受益匪淺。 瞭解完魏延的生平,咱們再來看看他的死因。
|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諸葛亮在死前頒佈密令,讓蜀軍退兵,同時讓魏延斷後。諸葛亮非常瞭解魏延,他知道魏延可能會拒絕,所以他給出的方案是如果魏延拒絕,那麼楊儀就直接帶著軍隊離開。
|延大怒,儀未發,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
果不其然,魏延在得知這件事之後非常的生氣。他覺得北伐是國策,不應該因為某個人的死亡就在此中止。面對當下的情況,魏延的選擇並不是和楊儀他們理論,而是作了個大死,直接帶兵將大軍撤退的棧道給燒了。
楊儀是遵照諸葛亮生前的指示行事,他本就是佔理的那一方。魏延這時候作死把棧道給燒了,那麼他在這件事上就更加理虧了。魏延當時應該只是一時衝動,但他不知道就是這一時衝動為他招來了殺身之禍。
|留府長史蔣琬,琬、允鹹保儀疑延
在這件事發生之後,楊儀和魏延同時向劉禪告發對方謀反。面對這種情況,劉禪是一臉懵逼,於是請教蔣琬和董允。
有趣的是,面對這種撲朔迷離的情況,蔣琬和董允的回答非常一致,他們同時懷疑魏延是說謊的那一方。
其實這不難理解,畢竟魏延是武將,楊儀是文臣,歷史上謀反的文臣屈指可數,大多都是武將亂政。而且魏延為人非常的驕橫,不會為人處世之道,自然沒有願意幫他說話。
|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
王平遵照劉禪的指令趕到前線,詳細瞭解完這件事之後,怒斥魏延,說他在諸葛亮沒有去世多久就搞事情,膽子實在是太大了。魏延的手下因為他理虧,所以四散逃跑。
而面對這種情況,魏延選擇逃跑,而楊儀則是派馬岱追殺。馬岱在追到魏延後後果斷結果了他的性命。
王平的這句話點明瞭魏延之死的核心原因。魏延的行為膽大妄為,但念在他之前的功勞和他對蜀漢並無歹心的份上,他其實可以不死。
但當時魏延搞事的時間點非常敏感,在諸葛亮死後軍中本就人心惶惶,魏延的行為更是助長了這種風氣,所以魏延必死。
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國演義》當中,魏延曾經有投奔曹魏的想法,但是在更注重史實的《三國志》一書當中,魏延哪怕到了窮途末路的地步都沒有想要捨棄蜀漢。
魏延的行為雖然有錯,但蜀漢一代名將隕落在了內鬥當中,這不免讓人唏噓感嘆。魏延的死也是讓本就風雨飄搖的蜀漢變得搖搖欲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