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唯一的一架核动力战略轰炸机,没有国家敢击落

图-119(俄语:Туполев Ту-119),是图波列夫设计局开发的一种实验性核动力轰炸机。该机原名图-95LAL,是在图-95战略轰炸机的基础上改装而来。本来只是实验核反应堆的辐射和安全性,1961年5月首次升空,其核反应堆安装在弹仓位置,飞行时仍使用常规动力。8月后改为正式使用核动力,编号也改为图199,动力为NK-14A型核动力涡桨发动机。考虑到核辐射对成员的影响以及洲际导弹的发展,苏联在不久之后停止了对这一型号的继续研究。

世界上唯一的一架核动力战略轰炸机,没有国家敢击落

冷战期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均设计出了不少“高大上”的超级武器,其中有一部分并不那么实际,这部分更多的是异想天开与盲目攀比,而核动力战略轰炸机就是其中一项。“NB-36H”与“图-119”可谓是天生的冤家,两型核动力战略轰炸机设计为的就是美苏两国保持恐怖的“核平衡”。这里需要说明一下,“NB-36H”虽然说设计为核动力战略轰炸机,但是在1955至1957年的47次试飞中均采用常规燃料,只是在机身内部安装了一个小型反应堆而已,反应堆并未对飞机提供实质动力,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不算是核动力战略轰炸机。

1955年12月,前苏联“克格勃”情报机构费尽千辛万苦搞到了一份绝密报告,报告称美国已经开始研制名为“NB-36”的核动力战略轰炸机。这份报告立即被送到当时的苏联著名轰炸机设计大师图波列夫的办公桌上,经过图波列夫与助手梅尔金等人的研究得出结论,美国轰炸机上确实是有核反应堆,但是飞行时并不是核反应堆为飞机提供动力,飞机采用的发动机仍是未经改造的常规动力发动机。不过这一消息还是被图波列夫上报给了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而NB-36轰炸机试飞的消息在被通报给苏联军方后立即引起苏联军方的高度关注。

世界上唯一的一架核动力战略轰炸机,没有国家敢击落

作为一个“核迷”,赫鲁晓夫是大力支持发展核动力轰炸机的,在赫鲁晓夫的授意下,前苏联部长会议通过关于研制使用小型核反应堆的战略轰炸机的第1561-868号决议。决议中指出,飞机设计具体由图波列夫设计局和米亚谢夫设计局共同负责。面对美国直接在B-36轰炸机上改装的设计,苏联为了加快进度追上美国也决定在技术上已经成熟的图-95“熊”式轰炸机上进行改进。核反应堆则由为“列宁”号核动力破冰船提供反应堆设计的165原子能研究所承担设计工作。

世界上唯一的一架核动力战略轰炸机,没有国家敢击落

在军方大佬的不断催促下,图波列夫很快拿出了改进方案,而165原子能研究所也在加紧测试飞机所需的小型反应堆。1959年,165研究所研制的BBP小型反应堆试制成功,开始地面测试。测试的内容主要是反应堆自身的稳定性及有效控制核辐射的方法。1961年春,一架换装BBP核反应堆的图-95轰炸机出现在莫斯科附近的库宾卡机场,苏联给这款核动力战略轰炸机定型为图-95A,机身编号243,为了保密起见,苏军将这个方案定名为119工程。后来,这架飞机也就被称为图-119,而赫鲁晓夫则形容这架飞机为“永不疲倦的燕子”。

世界上唯一的一架核动力战略轰炸机,没有国家敢击落

苏联设计师将反应堆设置在机身中部,通过极其复杂的传动结构驱动两侧的4台HK-14A涡桨发动机。反应堆冷却则采用风冷与水冷相结合的办法,具体为反应堆内部采用水冷,水冷设施通过水管连接至机翼水箱,反应堆中的热水通过回路在机翼水箱内降温后再流回反应堆。这种设计虽然很好的解决了反应堆的散热问题,却也导致了反应堆重量的增加。而且为了减少反应堆对机组人员的辐射伤害,在反应堆周围安装了多层重金属防护罩,设计师还在驾驶舱与反应堆所在的动力舱之间加装了两道由铅和橡胶制成的隔离门。整个反应堆安装下来重量超过20吨,这个重量对于动辄几万吨甚至十几万吨的潜艇航母来讲根本不算问题,但是对于最大起飞重量只有几十吨的轰炸机来讲太重了,直接影响飞机的结构设计,也影响弹药携载量。

世界上唯一的一架核动力战略轰炸机,没有国家敢击落

图一119核动力轰炸机项目下马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首先是核反应堆整体小型化的难度重重。

虽然图一l 19上所用的B B P一玎核反应堆核心部分不过只2吨重,但以重金属铀为燃料的核反应堆有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它时刻都在向四周发散着能杀死任何生物的核辐射。而要屏蔽和降低辐射的强度,使之对机组人员无害,就必须在核反应堆和机组人员之间加装厚重的重金属防护层,而这将会使B B P一Ⅱ反应堆整体上增大到近20吨重

因为,即令核动力轰炸机在平常的飞行中是安全而且没有污染的,但要知道其设计初衷是用来轰炸对手重要目标的,是用来作战的,而对方是不会任由图一119核动力轰炸机在其上空随便穿梭飞行的。一旦图一l 19在自己或盟国领空上被对方的防空武器或飞机击落,就一定会带来像后来震惊世界的前苏联乌克兰社会主义共和国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故一样严重的后果。而且,如果图一119在对方领土上被击落,即使当时轰炸机只是在执行常规轰炸任务而没有携带核武器,,但由于它会造成大面积核污染的严重后果,也很可能会使对方无法忍受,"擦枪走火"而引发毁灭人类的核大战。可以说,正是图一119核动力轰炸机在自身定位上的缺陷和安全性方面的先天不足,才导致了它后来下马的结果。

上世纪60年代,随着以远程火箭发动机技术、固体推进剂技术、精确制导技术及潜射弹道导弹技术等相关军事科技的成熟和运用,美、苏两个军事强国都将发展核打击力量的重点从远程轰炸机转向了远程导弹,特别是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和潜射弹道导弹。此时,就算是图一119核动力轰炸机能够很快研制成功并大量装备部队、在理论上有着近乎无限距离的飞行能力(在不考虑人的因素的情况下)等诸多过人之处,但远在这之前,洲际弹道导弹的出现实际上便已判了它死刑。图一119价格高昂,穿越敌人领空的能力又不如弹道导弹,因此遭到诸多质疑,尤其是在美国本土防空网日益强化的情况下,图一l 19轰炸机的报复成功率难以和洲际弹道导弹相比,即使勉强去执行轰炸任务了也多半只能是"有去无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