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烟花落尽的黑暗,其实才是人生的常态

川端康成,1968年成为亚洲第三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仅仅四年后,没有留下一句话、一封遗书,亲手了结了自己的一生。

他说: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而他的作品,的确至今仍活在无数读者心中,生机勃勃。

川端康成:烟花落尽的黑暗,其实才是人生的常态

用注定哀婉的分别

谱写世上最美的初恋

“初识爱情在这样年轻的年纪,在这样如梦似幻的山里,就注定这是一场足以铭记但是却不可能结果的感情。”

川端康成原本出生在一个富庶的日本家庭,但少时不幸的人生,奠定了他一生的底色。

他两岁丧父,三岁丧母,由祖父母一手扶养长大。相依为命的亲人带来的抚恤,还未填平父母的缺失,就带给他更大的生死冲击。人生刚刚展开的青春期,姐姐和祖母相继去世;16岁时,川端最后一个亲人、双目失明的祖父也去世了。他戏称自己的是“参加葬礼的名人”,从此,这世上只剩下他孑然一身。

这种不幸的身世,使他形成一种孤僻忧郁的“孤儿气质”,而他生活在东京这样喧嚣浮华的城市。两相对比,愈发明显。

为了从这种压抑的情绪中逃脱,1918年,19岁的川端踏上了伊豆的旅程。

在伊豆,他邂逅了14岁的舞女,跟随她一路辗转,最后依依惜别。那个明眸皓齿的姑娘,如同“一颗转瞬即逝的流星”,照亮了他彼时的晦暗。这段经历,正是川端8年后创作《伊豆的舞女》的灵感源泉。

川端康成:烟花落尽的黑暗,其实才是人生的常态

山口百惠版《伊豆的舞女》

有人把《伊豆的舞女》称为“世上最美的初恋”,其美在纯洁朦胧的质地,而仅止于此,它不至于成为传世名篇。

《伊豆》之美,在于川端赋予了这段初恋破土而出的愉悦欢欣,同时也赋予它连绵阴雨般的惆怅哀婉——如同一个人满怀期待,要去见证烟花绽放的灿烂,随即发现,烟花落尽后置身黑暗无尽回想,其实才是人生的常态。

用美与悲

编织虚无又心动的雪国世界

“人的感情连最易损的绉绸都不如。因为那些绸缎至少可以保存五十年,而人的依恋之情远比之短。”

如果说《伊豆的舞女》是少男少女的爱情,《雪国》绝美依然,却不再是那般玫瑰色的底色,而多出几分青年男女已尝人世的混沌与忧思。执笔时,川端康成36岁,几经推敲和修改,最终定稿已是12年后,从青年改到中年。

这12年间,日本滑入战争的深渊,亲尝战争的苦果,太多的人信仰支离破碎,人生只能就地重拾。川端笔下的雪国看似偏居一隅、远离世俗,但它呈现出的生之虚无、物之哀美,无疑是对现实生活的生动映照。

东京一位叫岛村的舞蹈艺术研究家,三次前往雪国的温泉旅馆,为的是去见同一个女人——艺伎驹子。就在他们第二次相聚之时,岛村遇到了让他一生都难以忘怀的少女叶子。

川端康成:烟花落尽的黑暗,其实才是人生的常态

电影《雪国》剧照

一个是眼睛里闪烁着灯火的姑娘,一个是凭着手指的触感记住的女人。一个是鲜活的灵魂,一个是洁净的肉体。对岛村来说,徘徊在两人之间,得到的瞬间,其实也是失去的瞬间。无论他怎么努力地想要爱与被爱,始终都在过一种若有所失的生活。

三人的宿命纠葛,美与悲,细细密密地编织出一个白雪般虚无又让人怦然心动的世界。“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这个堪与《百年孤独》比肩的文学史上的不朽开篇,在故事的开始,就不动声色地道出了结局。

用双生花殊途同归的际遇

探寻心灵的归宿

“如果没有自己的根,那么自己到底是谁,永远都会是个不解之谜。”

漂泊无依的孤苦感受,毫无疑问影响着川端数十年来的创作,将他一度带至虚无缥缈、至纯至美的文学圣地。但他一直梦想着能够找到精神寄托的理想家园,安放自己困顿半生的心灵。

这种探索,在川端晚年,日本面临战败后的西方文化冲击、传统文化日渐衰颓时,表现得尤为明显。他甚至发愿要“把战后自己的生命作为余生,来恢复和挽救日渐消失的日本传统美”。

川端康成:烟花落尽的黑暗,其实才是人生的常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川端1962年出版的《古都》,为这种探寻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点。这个故事发生在“日本的故乡,也是我的故乡”——京都,描绘了千重子和苗子这对孪生姐妹从襁褓中分离,到成人后重聚的过程。

两人因为分离,人生轨迹迥然相异,一个贫寒孤苦,一个衣食无忧。最终弥合这种差异,让两人殊途同归的,是亲情的羁绊,是两人都把对方无条件视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如果说川端早年的文字透着挥之难去的寂冷,那么到了晚年,这份依然缠绵的感伤中,却多了一抹人与人相守相望的温度。

如川端所发愿的那般,京都的四时美景、名胜古迹、传统古韵,被细细密密、井然有序地织入了字里行间,结成一幅让人驻足观望的古都画卷。而川端对自身感情、生活抉择、时代变迁近乎课题式的深刻思考,使《古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巅峰。

“凌晨四点,发现海棠花未眠,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就要活下去。”在《花未眠》中写下这段话的川端,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自己的生命美学。

在他看来,死亡不是懦弱的逃避、孤勇的反抗,而是出于对美的极致追求,是与自己达成和解。也因此,在抵达了自己的创作巅峰之后,面对盛名,他选择了不发一言地离开,与这个庸常的世界彻底诀别。

他书写了太多世间求而不得的挚爱、忍而不表的深情,把对这个世界的眷念和歌颂,深深藏在看似清冷孤绝的文字里。

或许读透了这份真心,我们才能和他一样,海棠花下语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